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22-8-3 20:18 编辑
闲扯:古砚微凹聚墨多
《论语·阳货第十七篇·第二十章》:“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一章很短,却很有意思。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孔夫子奇怪的行为——历代对这一章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简而言之,就是说有一位叫孺悲的人要求见孔夫子,孔夫子以自己病了为由拒绝见孺悲,让一弟子出去向孺悲回话,弟子刚踏出门槛,孔夫子就取来瑟弹了起来,还生怕孺悲听不见,又高歌一曲——老子没病,就是不想见你;不想见你,还要你当场明白。
这个孺悲后世记载不多,仅仅知道孺悲是鲁国人,曾接受鲁公派遣前来向孔子学习过《士丧礼》,可能是鲁公身边近臣。朱熹在《四书集注》里说,该章就是孟子所说的:“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六节》)
九门认为朱熹的注解是对的,也最靠谱。想来孔夫子事先知道了孺悲之来意,比如替鲁公咨询对一个众所周知事件的看法与态度,孔夫子用类似打哑谜的方式让孺悲自己去悟透其中的道理——这是一种高级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悟性高的人有用,对于那些中人及其以下者,则起不到任何作用——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一章》)
前几天在某处见到一位颇好学的同学,见了人就问“古砚微凹聚墨多”为什么说这句诗不好啊?哪里不好?林妹妹那句话啥意思?可惜,他问错了地方,那里没有林妹妹,那里的林伯伯显然很喜欢问问题的学生,不过林伯伯也爱莫能助。
那篇很low的“理论”是直接引用了林妹妹的原话,并无进一步的解释,恐怕也没那个能力解释清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提及那两句出自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香菱同学认为“真有趣”;黛玉老师认为这两句“浅近”。 黛玉老师这个“浅近”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浅近”是相对的,相对于唐诗几座巅峰而言的:王摩诘、李青莲、杜拾遗; 二、“浅近”是针对意境而言。
从黛玉老师“浅近”一语,不难看出,黛玉老师所推崇是盛唐大家之作,对宋诗不屑一顾——对陆放翁这样有宋大家,居然不置一词。其实,黛玉“浅近”一语的注解就在第四十八回接下来的那一段里,如果真正用心读过这一回的,答案自然就明了了,何须到处追着人家的屁股问呢?
想必大家都猜出来了,那位追着人家屁股问问题的同学是谁了,没错就是汇江同学。后来,在一个贴子下给汇江同学一个提醒,告诉他“古砚微凹聚墨多”为啥“浅近”,其实原因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惜的是,汇江同学还是蒙圈中。
汇江同学属于孔夫子说的“中人以下”,不适合点化一类的教育模式——因为汇江同学写的,都是四体横陈、一览无余。
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句“古砚微凹聚墨多”为什么会被认为“浅近”: 一、把话说尽了,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味亦尽; 二、格局小,顶多就是香菱认为的“真有趣”。
第一点其实就是七言之短处,若改为五言“古砚聚墨多”相对而言会好些——隐藏重点,展现诱惑,这是古诗写作与审美一个基本原则(当然也适合看美女);第二点,就是说有点儿小意思,格局不大,类似时下很多诗友那些立意仅仅停留在讨巧与卖萌的层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