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2
注册时间2022-5-25
威望672
金钱8072
贡献5944
金牌会员
 
威望- 672 点
贡献- 5944 次
金钱- 8072 枚

|
发表于 2022-8-1 23: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百合吟吟 于 2022-8-4 09:22 编辑
不 b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 fǒu 古同“否”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否定。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可否?。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否则。学则正,否则邪。
按平水韵还确如你所说。当然也有说“不”字平仄皆可。
从诗词理论的角度来看,古人对“不”字平仄用法的论述不多,好像只有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明确指出,“不”字虽是入声仄韵,但可以转为平声来用,意思不变。明末张自烈的《正字通》引述云:“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
“不”字若可平可仄,那么,古人诗中的那些令人费解的“拗句”,就迎刃而解了。如白居易的五律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上联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其中“烧”字可仄,但“不”字必须是个平声才合律。如果把“不”字当作仄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仄仄”,难用“拗句”来解释。
在格律诗中,每句后三字的平仄正格为“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四种格式(也可以是“仄平仄”、“平仄平”,属于小拗句,可救可不救。如果上联后三字是“仄平仄”,下联后三字可用“平仄平”来救),但不得出现“三连平”(平平平)或“三连仄”(仄仄仄)。我们看到的是,古人格律诗中,后三字中带“不”字的,经常出现“三仄调”。
如李商隐五绝《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适”为入声字,仄韵。如果把“不”字当作仄声,“向晚意不适”则成“仄仄仄仄仄”,显然出律了。句中最关键的一字就是“不”,如果把“不”字当作平声,“仄仄仄平仄”属小拗句,不算大毛病。而且下句“登古原”为“平仄平”,恰好来救“仄平仄”。
现代汉语中,“不”的后面如果是去声的话,发音会是平声,例如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王安石“遥知不是雪”,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白居易“不言不笑愁杀人”,秦观“独自凄凉人不问”。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无论后面跟的是一声、二声、三声,不,都是去声,就是普通话的四声。例如张若虚“不知乘月几人归”,陆游“不来东舍即西家”,秦韬玉”不把双眉斗画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