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雅集竹阁吹箫版主
精华9
注册时间2021-3-7
威望478
金钱1443
贡献548
高级会员
九州雅集竹阁吹箫版主

威望- 478 点
贡献- 548 次
金钱- 1443 枚
|
我对拙律 《辛丑吟牛》 创作过程的思考回顾
我的拙律《辛丑吟牛》在群里能够被诗友点评和质疑,很是欣慰。因为“投石冲开水底天”,总算有了响声。因年前较忙,没有时间认真思考和答复,但不时细细琢磨和推敲,哪些是需要听取的,哪些是需要坚守的,哪些是能够修改的,哪些是无可奈何的确是瑕疵,还需要求助的。也想过诗友的理解一定没有自己的多,换句话说,也许是自己的初衷和情感并没有全部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也许是读者并没有认真揣摩自己的意图。总之,为了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我需要把这首再次修改过的诗稿的创作动机和过程较详细地呈现出来,供大家再来讨论,助我释疑。
七律·辛丑吟牛
——依韵和李社长等《七律-辛丑吟牛》
辈辈帮人垦拓荒,埋头拉套劲飞扬。
磨刀霍霍眼噙泪,挤奶刷刷乳透香。
心喜犁耕机械替,鞭驱冲斗体格强。
金身励志桌头警,万里神州著锦章。
我很早在和张进芝老师讨论她的吟牛七律时,就想自己吟唱一首,但苦于没有灵感,无从下手。直到读到老社长的和诗才突然间有了灵感,眼前浮现出几副自己早就熟悉的画面。一是耕牛形象。自己小时候常和生产队的牲口打交道,帮带、坐赶牛车,喂牲口。老黄牛行动缓慢,脚踏实地,耐力强,脾气倔强,干活时头很低,休息时反刍细嚼,多吃草秸,少吃粮食,把套拉得直直的,很低调,没有骡马驴仰头,飞快,耐力弱,多吃粮食等趾高气扬的感觉。二是奶牛形象。我去过奶牛场,也听我哥讲养奶牛的趣事。奶牛为了多产奶,必须不停地怀孕产仔。产仔是雌性,还好些,待遇优厚,是下一个产奶机器。若是雄性,就惨了,很早就断奶吃草,大一点就卖给了杀锅。一头奶牛可产几十斤甚至百来斤奶,都是机器挤奶,一旦产奶量下降,不够成本,就要淘汰给杀锅。有人说不杀奶牛,那是孤陋寡闻。三是杀牛的情景。小时见过,也听别人说过。尤其是杀老耕牛,残疾牛,衰老不能干活的牛,就要杀掉。杀之前,牛是知道的,也有情感,会掉泪。人们不忍见其落泪,就蒙上牛的双眼再动刀,扒皮割肉。当然,现在屠宰厂杀牛技术先进,是用**击,瞬间死亡,没有痛苦。但牛是有灵性的动物,它什么都知道,就是不会说话。上刑场时,也是死活后撤,不愿去的。这些内容,手机视频里很多。四是拖拉机等现代化机械代替牛马牲口劳动的画面。有了现代化机械,牛马没有了用武之地,渐渐被人遗忘,养殖少了,很多都成了人的食材,极少数品种进入了斗牛场供人们**。五是在手机视频里面经常看到中国式斗牛场的画面。好像是南方地区,黑色的水牛品种,体格健壮。不像是国外的斗牛。国外是斗牛士与牛斗,拿着红布招惹斗牛,瞅机会将一把把利剑准确地插入牛的穴位,但牛不死,更加凶猛,直到最后一剑插入,立刻毙命。国内是两头牛对冲,抵斗,力量悬殊或姿势不对,常有一方一个照面,倒地毙命,被钩机挑出(自然也是杀锅报到),四周一片欢呼雀跃。六是现在社会流行,行政或公司领导的办公桌上放一个金光闪闪的牛的塑像的艺术品,以激励自己勤劳奋斗,脚踏实地。我经过两三个小时构思润色,按照次韵要求,格律要求,把这些意象揉合在一起,出了草稿,意在歌咏牛的共性——吃苦,勤劳,献身精神。还记得习总书记说过: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但怎样串联这些意象,使之天衣无缝,却并非易事,我也多次做了修改。下面就详细谈谈我的思路。
首联“辈辈帮人垦拓荒,埋头拉套劲飞扬”,有人说,“辈辈”不恰当,我不认同。牛,自从被人类训化之后,就成了人的朋友和帮手,祖祖辈辈如此。倒是原来的“为人”二字有点问题。“为”,第三声去声,意为替、给。但容易被别人误解,读成第二声阳平,那意思就变成了“做”,“辈辈做人”自然意思不通了。“垦拓、开拓”意思一样,都是同意复合词。之所以选用“开”这个平声字,就是因为前面“为人”的“为”是仄声,后面若用“垦”这个仄声字,就犯了孤平。现在把“为人”改成“帮人”,就没有犯孤平的问题,用仄声的“垦拓”更好,以加强语气。至于有人说“垦,开,拓”同意,诗讲究惜字如金,我自然知晓,但暂时没找到更合适的字和意象来替代。“埋头拉套”是牛勤奋实干最形象的标配,是很恰当的。之前的“不张扬”,是想描绘牛低调的品质。但“张,扬”同韵母,读了多遍总觉得不顺畅。最后决定舍弃这一意象,改用牛劳动时干劲十足的意象,“劲”本来是抽象的,不容易感觉到,但用了“飞扬”就形象多了,读着也很顺畅。总之这一联上句是起,概括牛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祖祖辈辈帮人干活,下句是承,形象描述牛干活时的神态。
颔联、颈联“磨刀霍霍眼噙泪,挤奶刷刷乳透香;心喜犁耕机械替,鞭驱冲斗体格强”是转,连续用了四个意象,具体描绘牛临终时最后为人类做贡献的神态,牛吃草秸贡献其精华——鲜香奶品的画面,现代科技进步后机械代替了牛的劳动,拟人化地刻画牛高兴的心理活动以及部分牛被赶上斗牛场用生命供人**的献身精神。这四个画面,的确跳跃性很大,似乎让人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但有个共性,那就是牛和人的关系,不论什么牛,都是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做贡献。鉴于和诗限韵与律诗平仄对仗的要求,把这些意象集合起来,还要面面俱到,的确很难。我也感觉到画面跳跃太快,衔接有问题,但能力所限,无可奈何,也是瑕疵或缺陷吧!任何事情都没有完美,这也是继续奋发的动力吧!再者,我们在阅读理解别人的诗作时,必须多读多想,深入体会,必须“下马观花”而不是走马观花,必须全面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意图,按诗的原意走,而不是按自己意愿走,否则理解就会有偏差。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评论多首诗,想做到深入透彻,正确达意,那是很难做到的,首先我是做不到的,尤其是对那些高水平的诗作。除非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我记得我在讲苏轼给好友曹辅的和诗中,有“明月来投玉川子”一句,如果不详细了解苏轼平生,诗的题目及背景,而只是粗略一读,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明月”二字说的是茶饼。再有就是李商隐的诗,大家都知道很美,但他的诗大多很隐晦,抽象,模糊,很不容易理解,实际上现代人对其理解有些是有偏差的,他没有标明诗的中心思想的题目,大多只标无题,也没用留**解,也不可能问他。
尾联“金身励志桌头警,万里神州著锦章”是合,借助办公桌上常放金牛塑像的意象,呼吁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做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有人说“桌”直白,不如“案”好,我不认同。格律上,这里就该是平声字,而“案”仄声,不合适。再说,“桌”就是现代意象,现代用语,为什么非要用“案”呢?“案”,尽管现代语境也沿用。在诗词界,在某些诗友眼里,总有一种泥古的思维,认为现代词语不能写在诗词里,用了就是直白,没有诗意,只有用古词,生僻字词,典故来装点才显得有诗味,非得把“桌”说成“案”,“窗”说成“牖”,“学校”说成“庠序”,“生日”说成“贱降”,等等,我极不赞成的。古诗词里,口语白话入诗的很多,也很形象恰当。古人说的那些字词,在当时也是当代化的。据说白居易还把自己作品说给老农听,征求意见,问他能不能明白。对直白,通俗易懂这个问题,我一直有个想法。古时,官方要求学习科举内容单一,就是学语言文章,吟诗作对,不学习自然科学和外语,所以他们的学习时间很多,四书五经等等滚瓜烂熟,文学常识比比皆是,典故诗句随口吟来。再说这些仅限于文化圈内,老百姓大多文盲。因此多用典故很正常,也都明白。像《滕王阁序》,几乎句句典故,直到现在,我也不是十分明白。古人有很多作品很隐晦,借物隐喻,一意多解,是因为政治原因。苏轼不就是因此而入狱的么。封建时代的文字狱是很残酷的,文人不得不小心翼翼,采用隐喻,借代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现在不同了,政治清明,言论自由。当然了,提意见可以,但不能反党反国,倒行逆施。现代人,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广泛,浩如烟海,根本没有时间去把那些古典文学知识都一一学来,再说随着时光流逝,历代历朝积累的文献数不胜数,就是专攻古典文学专业的,能掌握多少,也是未知。因此,我觉得,用直白,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和大多数人知道的成语典故等入诗,让大多数文化人都明白是时代要求,势在必行。但这与严守诗词格律,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寓意深长,琅琅上口等要求并不矛盾。我们就是要借古代格律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形式,这个所谓的“尸”来还“现代文化繁荣”这个魂。诗是讲究形象,含蓄,惜字如金的。形象就是一个字词,一句话就给人一幅画面,含蓄就是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转弯抹角,换个方式让别人体会出来。就像去向人借钱,不好意思直接说,而是换个方式让人知道你的意图。惜字如金,就是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多的意思出来,而典故就是为它服务的,用典故绝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用人们熟知的前人故事或使用过的有名的词句为自己的诗词服务。使用恰当,增光添彩,使用不当,适得其反。诗词中不用典故也可以,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下句“万里神州著锦章”,原先用的“十亿炎黄”代指全中国人民,应该是可以的,“十亿”是概数,“炎黄”是泛指,理解诗不能钻牛角尖,片面化,诗词是艺术作品,不是学术论文,不是讨论中国具体多少人,就是十四亿人口也是概数,不是详细数;“炎黄”也不是讨论是否都是炎帝黄帝子孙还是蚩尤或别的始祖的子孙。不过仔细想想,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改成了“万里神州”,用地域代指全中国人民。之前的“绣”改成了“著”,因为我觉得文章,鸿篇巨章,是著的。
总之,我的这篇拙律肯定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还有待以后慢慢精雕细琢,还需要各位老师和诗友的批评和指正,但它的确耗费了我不少时间和心血,在我自己看来,是比较满意的,比起早期作品还是有许多进步的。敬请各位老师和诗友继续讨论和交流,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