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3|回复: 35

金筑子旧帖重发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5: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7-22 16:39 编辑

旧帖重发


按:关于唐近体诗和永明体的关系,余将近来年的原文找出来重发,以正视听。(原发帖时间不分先后)

四声用于诗在永明体时代就是将四声化为二元平仄的(—)

江总:春夜山庭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山疑刻削裔,树接纵横阴。户对忘忧草,池惊旅浴禽。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
第一句第二字,去声;第四句第二字,入声;
第五句第二字,去声;第八句第二字,去声。可见用于仄声处三个去声,一个入声,上去入是任意的,即把上去入归于平声的对立面,合并为仄声。
萧悫:上之回
发轫域西畤,回舆事北游。山寒石道冻,叶下故宫秋。
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岁余巡省毕,拥仗返皇州。
第一句第二字,上声;第四句第二字,上(或去)声;第五句第二字,去声;第八句第二字,去声。可见用于仄声处二个上声,二个去声,上去入是任意的,即把上去入归于平声的对立面,合并为仄声。
阴铿:昭君怨
跨鞍今永诀,垂涕别亲宾。汉地行将尽,胡关逐望新。交河拥汉雾,陇首暗沙尘。帏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张正见:关山月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
庾信:舟中望月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以上这些符合唐近体诗的永明体莫不如此。以前认为永明体诗句是论四声,唐近体诗才将四声化成二元平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再从沈约一个人的诗也可证明:押韵分平上去入四声。而句中声调则只分平仄,凡仄声处都可任意选用上去入三声。可见永明体时代诗句就只分平仄,不是到了唐近体诗才四声二元化!
别范安成(押平声)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初春(押上声)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
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二(押去声)
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
合沓共隐天,参差互相望。
郁律构丹巘,凌嶒起青嶂。
势随九疑高,气与山河壮。
饯谢文学离夜(押入声)
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沙断还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16: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7-22 16:39 编辑

先有近体诗的偶然出现,才有近体诗的优选提倡(二)


一近体律诗、近体绝句的格式,先是偶然存在于永明体的诸多格 式中。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功于沈宋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 之劳。同时更有理论家风起,诸如元兢,刘涛之流,试图从中找出一种规律,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理论。他们把沈约的“四声八病”扩大到二十八病,发明了非常繁琐的对仗名称。以及各式各样的附会,不绝于耳!然而这些理论终归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淡以至消失。要不是一个中唐的日本留学和尚空海,回国后在他的《文镜秘府论》中,对这些理论附会有所记录,人们就永远不知有他们这些似是而非的繁琐赘言了!近体诗的四种格式,在永明体中就体现得最清楚不过,这还需要什么理论才写得出来?照着写就是!
1、仄起仄收式 春夜山庭(江总) 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山疑刻削裔,树接纵横阴。 户对忘忧草,池惊旅浴禽。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 上之回(萧悫) 发轫域西畤,回舆事北游。山寒石道冻,叶下故宫秋。金筑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岁余巡省毕,拥仗返皇州。
2、平起仄收式 昭君怨(阴铿) 跨鞍今永诀,垂涕别亲宾。汉地行将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汉雾,陇首暗沙尘。帏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3、平起平收式 关山月(张正见)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
4、仄起平收式 舟中望月(庾信)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律绝也同时在永明体中存在着: 短歌行(徐谦) 穷通皆是运,荣辱岂关身。不愿门前客,看时逢故人。 移树(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和侃法师(庾信)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寄徐陵(庾信)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三阳路,空闻吹笛声。 由于沈宋提倡的这种近体诗一时在诗家中风行不衰,于是众多 的诗人又从永明体中找出同样是五言八句,却不讲粘对的种种形式 加以摸仿。因为永明体中不粘不对的五言八句同样多: 临高台(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 罗敷行(萧子范) 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含情动燕俗,顾景笑齐眉。不忧桑叶尽,还忆畏蚕饥。春风若有顾,唯愿落花迟。关山月(徐陵) 月出柳晨东,微云掩复通。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 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刘生(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金门四姓聚,箫鼓五香来。尘飞玛瑙勒,酒映砗磲杯。别有追游夜,秋窗向月开。不讲粘对的绝句也同时存在:和侃法师(庾信)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落泪。看君马向南。入关故人别(王褒)百年余古树,千里暗黄尘。关山行就近,相看成远人。感琵琶弦(冯淑妃)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日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哭鲁广达(江总)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更有不少诗家,他们同时也打破沈、宋倡导的句子格律,把上句弄成平仄仄仄仄、或仄仄平仄仄,更而仄仄仄仄仄。因为这种句子在永明体中依然照样倒处都是: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江淹)冬尽彩叶暮,金石亦怀伤。(江淹)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桂树澄夜气,楚山清晓云。(范云)弭棹才假寐,击汰已争先。(丘迟)在永明体中,下句并不救什么,或下句“楚山清晓云”,上句的“桂树澄夜气”,上句的“澄”也不协之。就如一个曹雪芹一部红楼梦,却有一千人研究,一万人考证。再过一千年,则红楼依旧在,研究尽消声!同样,再过一千年后,律诗依旧在,附会早无存!

点评

在下三羊,质疑有二: 【1】唐朝科举试律近体诗,始于高宗开耀二年(682),与20年以后的沈佺期长安二年(702)宋之问景龙三年(709)的知贡举主考何干? 【2】长安二年(702)时,元兢和刘滔是否在世?尤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3 07:01
以上这些符合唐近体诗的永明体莫不如此。以前认为永明体诗句是论四声,唐近体诗才将四声化成二元平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再从沈约一个人的诗也可证明:押韵分平上去入四声。而句中声调则只分平仄,凡仄声处都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9: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4

帖子

3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4
贡献
77
金钱
133
发表于 2022-7-22 16: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明显拽了,均属过程产品,时人为诗采用定型产品即可。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呢?
连诗人之真谛、诗之真谛、韵之真谛、评之真谛都还不甚清楚,却热衷于斯,图个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16: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近体诗的形成新探(三)


一直以来,我所见到的理论,都说唐近体诗为沈宋“约句准篇,回忌声病”而成。这根据是《旧唐书》、《新唐书》都有记载的。虽然也有人说,“近体诗肇于六朝兴于唐”,“唐人将六朝四声二元化为平仄开创了近体诗”。先前我也深信不疑,这几年却通过大量的永明体诗研究得出结论:唐近体诗的形式早先就大量存在于永明体中,六朝人张正见、庾信、庾肩吾三人,个人就有合粘对者达二、三首之多。可见“约句准篇,回忌声病”早就为永明体时代所开创。他们三人的诗如下 : 张正见 关山月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 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 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 对酒 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 竹叶三清泛。蒲萄百味开。 风移兰气入。月逐桂香来。 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 和衡阳王秋夜诗  睢苑凉风举。章台云气收。 萤光连烛动。月影带河流。 绿绮朱弦泛。黄花素蚁浮。 高轩扬丽藻。即是赋新秋。 庾信  362金筑子论文编年集 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诗   细柳望蒲台。长河始一回。 秋桑几过落。春蚁未曾开。 莹角非难驭。搥轮稍可催。 只言千日饮。旧逐中山来。 舟中望月诗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 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梅花诗 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庾肩吾 侍宴诗 沐道逢将圣,飞觞属上贤。 仁风开美景,瑞气动非烟。 秋树翻黄叶,寒池堕黑莲。 承恩谢命浅,念报在身前。 岁尽应令诗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 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 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 从他们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每一首讲二五异声者八句中只有最 多句,而讲二四异声者则最多可到八句。(只有平平仄平仄这种句 式才二五异声非二四异声,这种句式为永明体专有,但仍被唐人继 承。) 363 到了唐朝,由于开国皇帝唐太宗对五言八句诗的偏爱而起到 提倡的作用。 《全唐诗》载唐太宗诗一百首。五律 39 首,合粘对者 8 首。 七律一首。其余为排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诗之发达乃起于 开国皇帝所好,近体也起于唐太宗的偏爱。沈、宋乃投其所好而已。唐太宗写的是永明体,用韵也是永明体韵。所谓平水韵是唐人语音是没有根据的。永明体用韵为沈约的江东韵。陆法言《切韵》序云 :“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七言的肇启者为武则天的所好。先来看唐太宗的合律五言近体:帝京篇十首之一 秦川雄地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白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秋日两首之二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蓬瀛不可望,泉石日娱心。 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欢送一宵中。 除夜 岁阴穷幕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足,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静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三层阁上置音声 364金筑子论文编年集 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 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 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 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赋得花庭雾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 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春池柳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 逐浪分阴去,迎风带影来。 疏黄一鸟弄,半翠几梅开。 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 咏桃 梦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 缀茶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引遥芳。 七言是武则天提倡的, 武则天有诗四十六首,其中七律一首, 七绝十首。七绝十首中有二首合粘对 : 齐和沉潜演贶分三极,广大凝祯总万方。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戚武威扬。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可以说,唐沈佺期、宋之问虽然自己眼光独到,用自己考官的 地位,投其皇帝所好,大力提倡推广五言八句(加七言)这种近体 诗形式,功不可没,但近体这种形式乃为六朝人所创,平仄律也为 365 六朝人永明体诗句所必须,这是不争的事实。

点评

主楼所列的诗例,以下3三首不是永明体: 张正见: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 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 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影·理】 沈约: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4 05: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16: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7-22 16:50 编辑

五言诗从“回忌声病”到“约句准篇”过程(四)


诗句从四言发展到五言,即从诗经的四言发展到汉代的五言,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句子长度到五言时,沈约根据五个字中 的铿锵变化,发现了汉语的每一个音多数都具备四个高低不同的声 调,于是产生了“四声”理论,并用于诗句,这就是划时代的永明 体诗。 永明体诗的特点是:句子讲四声搭配,五个字为一句,每两个 句子为一联,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而诗篇则由若干联组成,每 篇句数为偶数,没有以单句结束一篇的。每篇首联上下句勿须对仗,但从第二联起每联必须对仗,直到尾联,尾联可以不须对仗。这就是永明体诗。 一篇诗的联数可长至数十联不限制,也可短至二联。 诗人们在创作永明体篇什的实践中,发现了首尾联之间的对仗 特点 : 多于两联则重复呆板难以变化,少于两联又难于发生变化, 而只用两个对仗联则正好在变化之后到尾联结束,其诗味最佳。 五言八句中两联对仗这种诗型沈约自己就有多首,以下摘录五 首: 伤谢朓 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寃。一旦同丘壤。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366金筑子论文编年集 饯谢文字离夜 汉池水如带,巫山云似盖。 节汩背吴潮,潺湲横楚濑。 一望沮流水,宁思江海会。 以我径寸心,以君千里外。 效古 可怜桂树枝,单雄忆故雌。 岁暮异栖宿,春至犹别离。 山河隔长路,路远绝容仪。 岂云无可匹,寸心终不移。 初春 扶道觅阳春,相你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郁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 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 这五首只是“准篇”即五言八句,还没有做到回忌声病(关于 粘对、押平声方面)。因而它还只是近体诗的刍型。大约又过了些 年,刘韬再解释平头上尾理论:一联上下句避平头,即第二字不重 声;一联上下句避上尾,第五字不重声,以强调上下句必须相对。 但这在沈约自己则已注意到了的,并非刘韬理论才解决的。至于: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这种蜂腰、鹤膝句式当避免,沈约自己的诗也是尽量不出现的。刘韬只是重复了沈约的八病理论。但刘韬补充了沈约的八病说,强调了二四异声比上尾更重要:“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但刘韬在这里强调的并非是平仄字,依然是四声之不能同声。例句中的“节”、“食”;“日”、“北” 同为入声。那么沈约自己的诗句则早已注意到的二四平仄异声,为什么没纳入他的理论呢?这大约跟“平平仄平仄”这个人们喜欢的句子有关,这种句子恰恰是“二四同平”的。现列举沈约五言八句 367 诗五首:伤谢朓 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寃。一旦同丘壤。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饯谢文字离夜 汉池水如带,巫山云似盖。 节汩背吴潮,潺湲横楚濑。 一望沮流水,宁思江海会。 以我径寸心,以君千里外。 效古 可怜桂树枝,单雄忆故雌。 岁暮异栖宿,春至犹别离。 山河隔长路,路远绝容仪。 岂云无可匹,寸心终不移。 初春 扶道觅阳春,相你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郁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 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 因而刘韬并未提出平仄理论。可以说,所有六朝人的诗句都做 到了二四平声与上去入声相对的实践,却没总结出平仄相对的理论。当然更谈不上有“五言八句”约句准篇之近体请谋篇理论,这只能是在唐代的沈宋才强调的。沈宋虽然只是对永明体八句为篇的一个 368金筑子论文编年集形式选择,但永明体时代自己却没有人提出来加以推广,这个功劳当然只能归于沈宋。诗的历史发展又是曲折的。在六朝时代,就已经有人写出了合近体粘对的律诗多首,这应该是六朝人自己就有些感性认识了。张正见等个人就有二至三篇的粘对律诗型:张正见:  关山月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 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 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 对酒 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 竹叶三清泛。蒲萄百味开。 风移兰气入。月逐桂香来。 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 和衡阳王秋夜诗  睢苑凉风举。章台云气收。 萤光连烛动。月影带河流。 绿绮朱弦泛。黄花素蚁浮。 高轩扬丽藻。即是赋新秋。 庾信:  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诗   细柳望蒲台。长河始一回。 秋桑几过落。春蚁未曾开。 莹角非难驭。搥轮稍可催。 只言千日饮。旧逐中山来。 舟中望月诗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369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 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梅花诗 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庾肩吾: 侍宴诗 沐道逢将圣,飞觞属上贤。 仁风开美景,瑞气动非烟。 秋树翻黄叶,寒池堕黑莲。 承恩谢命浅,念报在身前。 岁尽应令诗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 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 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 只是他们还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当然,唐人沈宋也没有近体 诗理论,这大约是此时已无必要了吧。这正如个体的人要吃饭,成 年后男女要结合,并不须什么理论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16: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7-22 18:00 编辑

近体诗的起源并不神秘(五)


       五言八句中两联对仗这一种诗,从它诞生之日起,那是只要 识字的喜欢写诗的人一看就会的。它的诞生也许只有一个人,一传 十十传百;也许同时诞生于多个人,然后是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传开 的。它无非是一种形式,人们是不是用这种形来表达自己的内容那 又是另一回事,不用这种形式不等于不会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到 了唐朝的大量使用并称之为“近体”以示与非近体即古风的区别,并非这种形式产生于唐朝,更非到了唐中宗二至四年(708-710)即沈佺期、宋之问死前之两年才定型。这种诗型从永明体一开始就是那个样子,它不像有生命的个体,是从小到大长到什么时候才定型,以后还会老去。它又不是像某种庞大的建筑物,以至于“须上百年用了众多的劳动集体创造”,到了沈宋临死之前两年才完成的!这种形式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质变的,更不会随数量的增加发生质变。它只不过是诗人所要用来表达内容的一种载体,它的存在只是内容的存在,而不是这个形式的存在。说“一个五言八句中两联对仗这五十六个字的构架就用了二百年、用了几百个诗人的集体劳动才创造出来,并在沈宋二人临死前两年,在一个皇家修文馆才定型”,这种疯癫理论公然会出现在当今理论界,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到了唐朝,五言八句从唐太宗起就喜欢用这个载体;而七言这 个载体,是从杜甫起才开始大量使用的。历史证明,在沈宋死去之 前两年即那个修文馆出现以前的几十年里,有包括沈宋在内的大批 诗人使用这五言八句即五律载体描要表达的内容;从以后的杜甫、 元稹、白居易等更是喜欢用七言八句即七律为载体表达自己的内容。不管是五律或七律,无非是用汉字随时就可以编织起来的一个框,把要表达的内容装进这框里就行了。五言八句框永明体人就会编,唐人照着编而已;七律这个框是唐人在五言框上加两匹篾而已,有什么难的?最难的是看你有本事装什么好东西在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16: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7-22 16:52 编辑

永明体诗中的对仗使用较四声使用更为重要(六)


     近体诗的中两联是须要对仗的。这须对仗来自永明体,永明体 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的部份不管联句多少一律必须对仗。这是为 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永明体之前,从汉代到魏晋,风行的是大量的 骈体文,这骈体文中间的主体部份大多都是要对偶的。文人就把这 一形成移植到五言诗的中间部份,就成了永明体的主要结构。最后,当对偶句发展到要求讲四声平仄相对时,就成了近体诗的讲对仗了。 371 汉文字的能够形成对仗是一门了不起的独特艺术,是任何拼音文字都不可能具备的。对仗从骈文进入到诗里,是近体诗千年不衰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仗句还可单独挑出来使用,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楹联。 一首律诗最大的亮点往往就是这对仗部份。如果说诗从四言到 五言增加了音节的变化,这个时间的准备并不需句子内在的长时间 的实践,它是自然过渡的,而句子从非对仗到有意识地讲对仗,这 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性的变化。这虽然是从骈文体借来的,但骈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的时间则相当长,大浪淘沙,待到流进五言诗 里,它已经不是对偶而是整齐的对仗句了。 从永明体的多联对仗句不定到近体诗的只限制于两联对仗,这 个认识是到了唐人才完成的。这不是创造性的完成,这是认识性的 完成!这认识上的完成发生了本质上的优化,即认识到对仗联多了 则重复死板,少了又无从变化(近体诗没有中间对仗只有一联的),排律多联形式尽管皇家用作取仕的途径,但它只是一块敲门砖,文人一但进到了仕途之门,排律就靠边站了。所以唐人的“约句准篇”,这约句非但是五言,更重要的还是中两联的讲对仗。“一三五不论,而是六分明”只是声律要求。而中两联对仗则不需要口诀,然而它却靠诗人自己的悟性理会,对仗联的质量关乎着整首律诗的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7-22 19: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7-22 16:06
先有近体诗的偶然出现,才有近体诗的优选提倡(二)

一近体律诗、近体绝句的格式,先是偶然存在于永明体的 ...

    以上这些符合唐近体诗的永明体莫不如此。以前认为永明体诗句是论四声,唐近体诗才将四声化成二元平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再从沈约一个人的诗也可证明:押韵分平上去入四声。而句中声调则只分平仄,凡仄声处都可任意选用上去入三声。可见永明体时代诗句就只分平仄,不是到了唐近体诗才四声二元化!
别范安成(押平声)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同衰暮,非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
顾头不顾腚的金筑子,这是近体诗的【·】四声二元化吗?

点评

四声二元指句子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19: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2-7-22 19:47
以上这些符合唐近体诗的永明体莫不如此。以前认为永明体诗句是论四声,唐近体诗才将四声化成二元平仄 ...

四声二元指句子内!

点评

别范安成(押平声)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初春(押上声)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4 07:50
你从哪里证明近体诗的句中交替是【四声二元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20:00
近体诗俗说的【粘·对】,难道不是【四声二元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7-22 19: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7-22 19:52
四声二元指句子内!

近体诗俗说的【粘·对】,难道不是【四声二元化】?

点评

我的旧帖重发不是为了同你扯这些,你可以去门外谈诗那个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7-22 20: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7-22 19:52
四声二元指句子内!

你从哪里证明近体诗的句中交替是【四声二元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20: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7-22 20:01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2-7-22 19:57
近体诗俗说的【粘·对】,难道不是【四声二元化】?

我的旧帖重发不是为了同你扯这些,你可以去门外谈诗那个帖。你看看我的开帖的话。

点评

不要强调旧帖,就是新帖,你金筑子也找不到句内【四声二元化】的理论依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3 15:54
理论首版的帖子可以不论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2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7-22 20: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7-22 20:00
我的旧帖重发不是为了同你扯这些,你可以去门外谈诗那个帖。

理论首版的帖子可以不论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7-23 07: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2-7-23 07:02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7-22 16:06
    一近体律诗、近体绝句的格式,先是偶然存在于永明体的诸多格式中。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功于沈宋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 之劳。同时更有理论家风起,诸如元兢,刘涛之流,试图从中找出一种规律,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理论。他们把沈约的“四声八病”扩大到二十八病,发明了非常繁琐的对仗名称。以及各式各样的附会,不绝于耳!然而这些理论终归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淡以至消失。要不是一个中唐的日本留学和尚空海,回国后在他的《文镜秘府论》中,对这些理论附会有所记录,人们就永远不知有他们这些似是而非的繁琐赘言了!近体诗的四种格式,在永明体中就体现得最清楚不过,这还需要什么理论才写得出来?照着写就是!

在下三羊,质疑有二:
    【1】唐朝科举试律近体诗,始于高宗开耀二年(682),与20年以后的沈佺期长安二年(702)宋之问景龙三年(709)的知贡举主考何干?
    【2】长安二年(702)时,元兢和刘滔是否在世?尤其是六朝刘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7-23 15: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7-22 20:00
我的旧帖重发不是为了同你扯这些,你可以去门外谈诗那个帖。你看看我的开帖的话。 ...

不要强调旧帖,就是新帖,你金筑子也找不到句内【四声二元化】的理论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2-7-23 2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调查统计的一张表格

                               2,4平仄同声犯規率     2,5四声同声犯規率      调查的五言句数
謝靈運  (385年-433年)   3 7.85 %              5.37 %                      1247句
沈約    (441年--513年)   2 4.91 %              1.66%                         1802句
庾肩吾  (487年—551年)     7.14 %              0.82%                          966句
庾信    (513年-581年)     6.64 %              0.92 %                        2707句

点评

先生统计的二四平仄同声包括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子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3 21: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3 21: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2-7-23 20:40
这是我调查统计的一张表格

                               2,4平仄同声犯規率     2,5四声同声犯規率   ...

先生统计的二四平仄同声包括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子吗?

点评

也可以分别处理。  发表于 2022-7-23 21:18
是的,全包括在一起。  发表于 2022-7-23 2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7-24 05: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7-22 16:43
唐近体诗的形成新探(三)

一直以来,我所见到的理论,都说唐近体诗为沈宋“约句准篇,回忌声病”而成。 ...

主楼所列的诗例,以下3三首不是永明体:
张正见: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
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
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影·理】
沈约: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
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花·来】
沈约:
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沙断还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音·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7-24 07: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7-22 19:52
四声二元指句子内!
句中的24同平句!
别范安成(押平声)
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初春(押上声)
扶道觅阳春。相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柳。
且复归去来。含酒。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二(押去声)
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
合沓共隐天,参望。
郁律构丹巘,凌嶒起青嶂。
高,气与山河壮。
饯谢文学离夜(押入声)
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4 18: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势随九疑高-------除这一句外,其他全无问题!

点评

【势随九疑高-------除这一句外,其他全无问题】 难道以下9句,不是24同平句吗? 别范安成(押平声)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初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4 1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7-24 18: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7-24 18:24
势随九疑高-------除这一句外,其他全无问题!

势随九疑高-------除这一句外,其他全无问题
难道以下9句,不是24同平句吗?
别范安成(押平声)
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初春(押上声)
扶道觅阳春。相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柳。
且复归去来。含酒。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二(押去声)
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
合沓共隐天,参望。
郁律构丹巘,凌嶒起青嶂。
高,气与山河壮。
饯谢文学离夜(押入声)
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8: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