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75|回复: 58

写诗的十二个问题:从“辛苦多时才半诗”说起五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09: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诗的十二个问题:从“辛苦多时才半诗”说起五  



  六、诗是心声,还是摆弄文字?

  日常说话时,心口不一,好像是常见的。但是,诗可以如此吗?不可以。如果认为可以,上面的话就成了给牛说的,如果认为不可以,下面就能接着说下去了。
  心声是什么?表面看是心里的话,其实这样说没有用。人心隔肚皮,谁也不知道,谁到底说的是不是心里话。事实上,心声是人心底的颤音,是在外界触发下本能且自然而然的反应,来不及思考、选择和加工的。(以下见分节)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本能,是人不得不有的即时表现,又谓喜怒哀乐悲恐惊。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谁能逃过这个?别人也就看出来了。所谓自然而然,是因为人的个性不同,对待外界的感知也就不同,因而人的即时表现也就千差万别,所以只有自然的流露,才能见诸人的心声。当然,对说话者而言,他说的是不是心声,自己总是心知肚明的。

点评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心声就是不假思索的本能想法,好则为真性情,坏则要看自身理性修养的约束和慢慢改变,前者表现为理所当然,后者时常为一种思想斗争的感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4: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没有否定诗的加工与提炼的意思,诗也离不了这些,但是加工与提炼,是在心声之前,还是在心声之后?之后的加工与提炼,显然与心声是无关的,唯有心声之前才是心声的一部分。那么心声之前怎么加工与提炼呢?是生活的积淀、感悟与修养,离开了这些,人在心声之后怎么弥补也无济于事,越弥补就越不像心声了。写诗人自有这个体会。

点评

谢谢老师的诗作,让我明白了如何加工提炼心声,即生活中多体悟,多修养,从而形成有益的生活积淀和底蕴。否则后面的加工和提炼已经解决的是关于如何准确表达的问题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4: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心声之后还是允许加工和提炼的,但不是作用于心声本身,而是作用于用来表达心声的语言。因为人的心声在爆发的一瞬间,不可能总有恰当的言语随之而出,这就需要对不恰当的言语进行调整和增减,这才是诗的真正加工与提炼的本来意义,而不是故意用什么美丽的言语文字去遮遮掩掩。所谓“推敲”的故事,是这样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也非例外。

点评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诗文中加工和提炼本来意思,即调整表达文字的准确度和合理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4: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2-7-22 09:38 编辑


  这时我再吟来一首,看看“捻断数根须”是怎么回事,题《七律·即兴》:
  夙有所思宵有想,附庸文字则浮痴。但能一语说当即,未必八方寻感知。
  托草托花终有晚,信情信意总无迟。心装万物观为景,满目无何不是诗。
  这首诗不管怎么加工,都不应跳出这样的灵感之外,否则就会变成另一首。这就是“捻断数根须”的实质。假如没有这样的灵感,任怎么“捻断数根须”,也无济于事,怎么也不能让没有这样的灵感,硬冒出来这样的灵感。其实,它的底蕴还在真实的生活里。

点评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实质”,就是对字词表达准确性的精益求精的要求。至于“心声”则当以“心装万物观为景,满目无何不是诗。”为生活中追求的修养,即心怀祖国和人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4: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试着把这首加工一下,转成另一首,看看是不是与本文,在观点、思想、认识上一致,这种谈体会式说话,与说教式讲话是有区别的,一个人的语风总或多或少,且必然地,流露出他日常的生活情调和为人做风,这是掩饰不了的。诗也不出此外。题《七律·自话》:
  我观遍地皆灵感,信手拈来都是诗。眼历耳闻均见美,茶余饭后且思时。
  但凭忧患察中抱,不使修为减里持。悲悯心头说天下,身居坎坷笑无知。
  这样一来,是不是含有自说自话的意思?多少能见诸我生活里的一点心怀吧?

点评

谢谢老师的文章,可见体会诗和说教式趣味性有所不同,不过思想认识大体还是相同的。比如这两首诗来自相同的心声,“我观遍地皆灵感,信手拈来都是诗。”&“心装万物观为景,满目无何不是诗。””托草托花终有晚,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5: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在大量的写诗者中,违背这样的加工和提炼,事实上是司空见惯的。要不然,怎么会有“舞文弄字”这个说法呢?
  如果仅是简单的锤炼词语上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就罢了,但是挖空心思,制造虚假心声的行为,无异于心口不一,是背语言功能而行的。这样的诗,还怎么能欣赏呢?
  特别有一些人,尤其是写传统诗的人,好以平平仄仄为能事,每每在这上面折跟头打把势,痴迷不悟,其实到头来也弄不明白,他这个舞台是怎么回事,可想而知,他的心声在哪里。

点评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写诗就是吐露心声,否则就是空洞无物和闭门造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5: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这首五律,有人以题目中有一个“戏”字,就牵强附会说这首不是正式的五律,因为其中“老夫怕趋走”(仄平仄平仄),不符合格律“定式”。

点评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写诗以表意为上,要在形式中灵活机动,不能因妥协形式就不要内容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5: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遣意二首》之二: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杜甫《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前首“邻人有美酒”一句是“三仄脚”,次首“转作潇湘游”是“三平足”,诗圣却没提一个“戏”字,又该怎说?

点评

谢谢老师的讲解,这种情况看来对于古人来说很正常,只有今人才喜欢抱着形式当真理,殊不知已经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或落入了人云亦云的窠臼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6: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是个通仄,更进了一步。

点评

谢谢老师的讲解,可见古人对于形式的变通方面也有一套规律,但绝不是后人定的那种僵死规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6: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刘昚虚《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前首“人事有代谢”,该怎么看?次首将所有奇句都用为拗句,又该怎么评断?有人力主把这些诗,通通归入古风,独不见律之赫然,非一叶障目,则无法解释。

点评

谢谢老师的讲解,让前人按后人的标准写诗既不客观,也是不重源流的表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6: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牧《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七绝,无一处用拗句,当谓格式完美,可这是这首诗的唯一意义吗?因此这首诗就比上面几首,有品质了吗?

点评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诗的高下主要不在形式上,而在其思想内涵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格式并不能把它们的品质区别开,品质也不是由格式来定的。这首诗之所以和上面几首一样地好,在于作者所遣之怀,是自己的心声,是这个心声不仅让作者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诸多无奈和感慨,也带给人无尽的反思与觉醒。
  连这样一首小诗和这样不堪的生活,古人都能毫不掩饰地实事求是地说出来,并能发现自我心底里深刻的人性颤音,今人怎么反倒退步了呢?

点评

谢谢老师的文章,也许是今人的三观太过于扭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也没有古人那么尽心,所以今人就文化艺术领域而言难以超越古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6: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9: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因此,针对窠臼似的成见,我无数次地在唐宋诗海里探深,并苦辛追溯中国传统诗的源流,以求亲自与古人的大量优秀作品对话,特地写了近20万字的《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因而深知以诗为摆弄文字的危害。
  不过,如果仅以“舞文弄字”几个字,作为口头上说一说,并非以此为能而煞有介事,这几个字还算是很形象的说法。

点评

谢谢老师的文章,可见调查研究是做学是研究最基本方法,否则就只能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的没完没了,到头来什么都稀里糊涂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2 16: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4: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教诲,我想心声就是心灵深处的自觉行为和修养,因为无法被提前感知,故谓之”潜意识“。

点评

因为无法被提前感知-----错,是可感知,且因人而异,是从无以言表,到不得不表,如酝酿而待喷发的火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4: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34
所谓本能,是人不得不有的即时表现,又谓喜怒哀乐悲恐惊。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谁能逃过这个?别人也就看出 ...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心声就是不假思索的本能想法,好则为真性情,坏则要看自身理性修养的约束和慢慢改变,前者表现为理所当然,后者时常为一种思想斗争的感觉。

点评

心声,是饱满了才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4: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35
这里没有否定诗的加工与提炼的意思,诗也离不了这些,但是加工与提炼,是在心声之前,还是在心声之后?之 ...

谢谢老师的诗作,让我明白了如何加工提炼心声,即生活中多体悟,多修养,从而形成有益的生活积淀和底蕴。否则后面的加工和提炼已经解决的是关于如何准确表达的问题了。

点评

加工就是整理,调整,相当于物理变化,提炼如从玫瑰中制取精油,或将事物转换成分,部分相当于化学变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4: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35
不过,心声之后还是允许加工和提炼的,但不是作用于心声本身,而是作用于用来表达心声的语言。因为人的心 ...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诗文中加工和提炼本来意思,即调整表达文字的准确度和合理度。

点评

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4: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36
这时我再吟来一首,看看“捻断数根须”是怎么回事,题《七律·即兴》:  夙有所思宵有想,附庸文字则浮 ...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实质”,就是对字词表达准确性的精益求精的要求。至于“心声”则当以“心装万物观为景,满目无何不是诗。”为生活中追求的修养,即心怀祖国和人民。

点评

就是对字词表达准确性的精益求精的要求,---这既对斟词酌句,也对修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5: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家小院 于 2022-7-22 15:33 编辑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38
试着把这首加工一下,转成另一首,看看是不是与本文,在观点、思想、认识上一致,这种谈体会式说话,与说 ...

谢谢老师的文章,可见体会诗和说教式趣味性有所不同,不过思想认识大体还是相同的。比如这两首诗来自相同的心声,“我观遍地皆灵感,信手拈来都是诗。”&“心装万物观为景,满目无何不是诗。””托草托花终有晚,信情信意总无迟。“&但凭忧患察中抱,不使修为减里持。”这两联意思都比较接近,区别之处在于说话的顺序和对象,说教式面向别人,体会式更倾向于自己说给自己听。这其中是能够看到作者生活中真实的影子,比如“眼历耳闻均见美,茶余饭后且思时。”&“但能一语说当即,未必八方寻感知。”等等,实际上每一句都有这样的信息。两首诗要表达的也都是要“重心声”&”重生活体会“的意思,错谬处还请您多多批评。

点评

理解得对,这就是一个人的感受,可以从不同角度体会和表达,意思接近,但不一样,句子仍不失个性,也就成了诗句的由来,实际是一个人,不可能说出别人的体会来,或从愚痴说出不愚痴的话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5: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39
然而,在大量的写诗者中,违背这样的加工和提炼,事实上是司空见惯的。要不然,怎么会有“舞文弄字”这个 ...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写诗就是吐露心声,否则就是空洞无物和闭门造车。

点评

很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5: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家小院 于 2022-7-22 16:01 编辑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40
杜甫《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 ...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写诗以表意为上,要在形式中灵活机动,不能因妥协形式就不要内容了。这个”趋“字极传神,有折腰相,不能随便更换。

点评

写诗以表意为上,要在形式中灵活机动,---很好。注意灵活机动不能离开原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6: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41
杜甫《遣意二首》之二: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

谢谢老师的讲解,这种情况看来对于古人来说很正常,只有今人才喜欢抱着形式当真理,殊不知已经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或落入了人云亦云的窠臼里。

点评

是这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6: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42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是个通仄,更 ...

谢谢老师的讲解,可见古人对于形式的变通方面也有一套规律,但绝不是后人定的那种僵死的规律。

点评

说得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6: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42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谢谢老师的讲解,让前人按后人的标准写诗既不客观,也是不重源流的表现。

点评

是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6: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43
杜牧《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七绝,无一处 ...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诗的高下主要不在形式上,而在其思想内涵上。

点评

除了形式,都可算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6: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44
其实,格式并不能把它们的品质区别开,品质也不是由格式来定的。这首诗之所以和上面几首一样地好,在于作 ...

谢谢老师的文章,也许是今人的三观太过于扭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也没有古人那么尽心,所以今人就文化艺术领域而言难以超越古人。

点评

应该讲,不是不尽心,是钱闹的,暂时走了弯路,过后定会回归。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一两百年的弯路都不算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0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3
贡献
102459
金钱
115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2 16: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7-22 09:45
也因此,针对窠臼似的成见,我无数次地在唐宋诗海里探深,并苦辛追溯中国传统诗的源流,以求亲自与古人的 ...

谢谢老师的文章,可见调查研究是做学是研究最基本方法,否则就只能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的没完没了,到头来什么都稀里糊涂的。

点评

说得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22: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家小院 发表于 2022-7-22 14:06
谢谢老师的教诲,我想心声就是心灵深处的自觉行为和修养,因为无法被提前感知,故谓之”潜意识“。 ...

因为无法被提前感知-----错,是可感知,且因人而异,是从无以言表,到不得不表,如酝酿而待喷发的火山。

点评

谢谢老师的批评和教诲,是我认识经验不到,是可以感知,倒感知越来越清晰,知道完全可以表达,是一个丰满的过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22: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家小院 发表于 2022-7-22 14:21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心声就是不假思索的本能想法,好则为真性情,坏则要看自身理性修养的约束和慢 ...

心声,是饱满了才有。

点评

谢谢老师的解惑,让我明白了饱满的才叫心声,是灵感经过酝酿后随时能吐露的真情实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3 22: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