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笔与梦笔生花 古人多有吉祥梦传世,如刘邦梦羊,薄姬梦苍龙据腹,齐文帝梦昙花,孔子梦周公,庄周梦蝶。 梦笔事也多有之,《南史·江淹传》:江淹,字文通。“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太平广记·梦二》载江淹少时,梦人授以五色笔,故文彩俊发。后又梦郭璞把送给他的笔要了回去,从此诗无美句。《南史·纪少瑜传》载,南朝梁纪少瑜少时,曾梦见陆把一束青镂管笔送给他,说:“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进步。《旧五代史》本传载,和凝“至京师,忽梦人以五色笔一束以与之,谓曰;‘子有如此才,何不举进士?’自是才思敏瞻。”《宋史》本传载,范质“母梦神人授以五色笔,九岁能属文”。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梦笔生花”这个典故出自于《南史.纪少瑜传》。但出现生花字样的则是李白的传说。大家用得多的则又是江淹的典故,用“江淹梦笔、梦中传笔、梦笔”等比喻文思大进;用“江淹彩笔、郭璞生花、五色笔、五色毫、郭璞毫、彩笔、彩毫、江淹笔、江令笔、江生笔、江笔、文通笔”等指文思笔力,比喻文才卓迈,笔力不凡或称大手笔;用“江郎才尽、江淹才尽、夺笔江淹、梦失笔”等指文思减退,才力不及从前。 江郎才尽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时到了晚年,江淹一方面因为政务繁忙,另一方面因为面对文武双全的梁武帝而不得不有所收敛,其才华远不如从前,于是他放风说,他曾经梦见晋朝的张协(与竹林七贤齐名的大文学家)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协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自此,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另据钟嵘《诗品》记载,“文通(江淹字文通)诗体总杂,善於摹拟,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谢朓。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这一故事在《南史》、《齐书》、《梁书》均有记载,于是中国成语中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梦笔生花又是黄山著名景点,位于黄山北海景区。传说,有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声音惊动了狮子林禅院的长老。他走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秀士,风度潇洒,便上前施礼,请问尊姓大名。 原来,这位不凡之客是“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翰林。长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来用清泉酿制的米酒,还拿来一些文房四宝。长老亲手盛满了一杯酒,双手捧上,敬给李白。李白慌忙还礼,双手接过,一饮而尽。二人席地而坐,纵谈诗文,开怀畅饮。 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宇,赞叹不已。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 这就是如今见到的“梦笔生花。”清人项黻有诗赞曰:“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70年代初松树枯死,现在是仿制的塑料松树。笔峰旁有笔架峰、上升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