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对夏虫语冰 于 2022-7-15 09:44 编辑
俗法简评《官宣诗词日产量数以万计有吟》 日前,《测试一下你的真性情》系列接句活动和《说真性情,测真性情》均涉及到了《官宣诗词日产量数以万计有吟》。其实,前者渐次设定的情境是有蓝本的,原作者为救某某,其原句曰: 官宣诗词日产量“数以万计”有吟 啸聚高台放卫星,乾坤谁个不心惊。 文昌云外百般叹,屈子水中双泪盈。 九处无声充雅韵,一时有味却绝情。 安知为钓生前誉,毁了几多身后名。 我等同仁一再强调,作为原则要求,诗词评论抑或诗词鉴赏理当“知人论世”。否则,势必囿于字面表达而隔靴搔痒地“就句论句”,甚或流于形而上的“知人论诗”, 那就大谬而特缪了。21版白皮书第一章第十三节《造神运动催生的各路大神其实并没有那么神》中的相关剖析表明,在《汪精卫诗词中的“精卫情结”》中,叶嘉莹先生之所以振振有词地为当了汉奸的汪精卫招魂,得出“这个汪精卫真是写得好,尽管他外表上做了大家以为是汉奸做的事情,但从他的内心看他绝不是一个汉奸”的荒谬结论,其实就是因为摒弃“知人论世”转而“知人论诗”了。 毋庸讳言,中国当代所谓古典诗词沦落如斯,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长时期大面积地背叛“知人论世”这一两千多年来的文学批评优良传统和古今第一评诗准则,转而一窝蜂似的“就句论句”,热衷于把玩纸面上的句稳律工,甚至堂而皇之地“知人论诗”,此等隔靴搔痒甚或瞪眼说瞎式所谓诗评,无疑是压垮当代所谓古典诗词的最后一颗稻草。 当然,这是就总体而言的。其实也不尽然,这首就是。众所周知,中诗学会新版官网和中国作家网上的同题新闻《中华诗词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工作会议召开》中,均有此等表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诗词发展迅猛,创作队伍达数百万之众,每天创作的诗词数以万计,诗词报刊不计其数。但是现代及当代中华诗词却一直未能进入文学史,这对于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当代中华诗词创作的了解和接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当代中华诗词的经典化和体系化。”既然如此,只要抒发对这一专家说法的真实观感,艺术地表明你对这一重大事件的鲜明态度,也便算是吟咏真性情了。 遗憾的是,《测试一下你的真性情》、《说真性情,测真性情》在多家诗词论坛的抽样测试结果表明,“达数百万之众”的所谓“创作队伍”,绝大多数竟无情至之情之可出。没有真性情,也便谈不上创造性,“创作”云云自是无从谈起。唉,真是把强推所谓日产量数以万计当代诗词入史的一众专家的老脸打得生疼啊! 下面俗法简评一下这个蓝本,不论优劣,单论情怀: 题解;明白如话,没什么好解释的,其实就是抒发对“创作队伍达数百万之众,每天创作的诗词数以万计”云云的观感。 不过,这只是表象,“每天创作的诗词数以万计”其实大有玄机。所谓数以万计,其实就是以万来计数。那么,每天创作的诗词究竟是多少万呢? 《《千家诗词选粹》序》给出了参考答案,就是这句:“在诗词数量一天就能造出一个大唐的当下,在浩如烟海的当代诗词中,哪怕你的作品是金子,可能都被烟海给你埋在了里面。”那么,大唐诗词数量究竟是多少呢?《全唐诗》收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加之后世辑佚,不算永久佚失的,唐诗存世者也有大约五万六千首之多。也就是说,若按这个基数匡算,时下每年“创作的诗词”便多达两千万首。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在强推入史的一众高端专家眼里,短短一年的诗词产量便远超历代诗词总和,难怪首联譬之为“放卫星”了。 首联:一众高端专家互相招呼着聚集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放了一颗亘古未有、又高又大的卫星,天地之间仙人佛鬼无不感到震惊。 颔联:云外,犹言天上。连天上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文昌帝君也百般摇头,不住地嗟叹,连投入汨罗江的屈灵均也两眼含泪,无语凝噎。 颈联:道出总体现状。九,极言其多。出句意谓业内几乎到处都以无声冒充雅韵。一,极言其少。对句意谓偶尔得味,却又与情无涉。 尾联:安知,怎么知悉,犹言谁知道。尾联平白如话,其实很好理解,却又引人深思:谁知道为了钓取生前之誉而毁了多少身后之名啊? 总之,窃以为,这首《官宣诗词日产量“数以万计”有吟》显然应属性情之作,在诗词界高端官宣“创作队伍达数百万之众,每天创作的诗词数以万计”,并欲以此为基调强推入史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官宣诗词日产量“数以万计”有吟》之缘情显系真情,完全可以采信。 这无疑可以说明,救某某应该算是入了缘情之门的,而且两只脚都迈进去了,起码比一只脚诗门里一只脚诗门外的金某某快了半步。未知列位方家以为然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