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2

[诗词曲赋] 七绝十首 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0
贡献
24963
金钱
6093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11 10: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绝十首

搁在窗前半月来,未曾打理却繁开,
随风沁入香无数,告与谁人莫忘裁。
正念浇花雨自来,想惭无表已难猜。
端详不见枝头苦,却见繁香满目开。
时雨浇花天赐才,清香缕缕绕窗台。
不知有意还无意,打理不精何自开。
倒影晶晶入眼来,窗边积水映相开。
一双美景撩人意,笑念多亏不够才。
花朵面前休外猜,先思身有几分才。
争风可是真尤物,得雨能无本自开。
蒸笼时节赏花开,天地收如一朵裁。
便是曾经无意处,丝丝清爽透心来。
有香莫问几时开,未到花期盼不来。
此物与人何处似,痴情一片对无猜。
正是花期一到来,通知叶子以无猜。
枝枝顶上擎芳朵,慰藉曾经何不开。
未抹胭脂唯有白,却如彩露透双腮。
一尘不染何其似,初降人间天赐材。
百看千端何不厌,印心始觉有情来。
曾经未感相思意,竟自知她如闸开。


  诗后语:有诗友在拙诗《七律·叹安倍 》下指出:“第一首,哮和巢是肴韵,刀和臊是豪韵”,还有诗友说:“欣赏好诗,只是格律还请自检”,这都是很认真的建议,说明对格式很重视。
  写格律诗必须重视格式,不然就不叫格律诗,更不叫传承,也无所谓发展。格律诗有约定和规律两方面,约定就是顶格定格模式,即一韵到底,首句可用可不用韵,规律则是包括此,又从中分化出来的一些呈规律变化的变通模式,其反面既包括僵死,也包括随随便便。
  会运用变通模式,是极其严肃且高端使用技能的表现,是避免用韵走向僵死而灵活机动的必然选择,是在听读和谐,而且必须植根于听读和谐,的基础上,千百年来传统实践的结果,
  比如,既然首句可用可不用韵,那么如果用韵就可宽些,宽中严一点就用邻韵,其它可以用远韵,保证听读和谐就行,由此进一步演变到尾韵,也可以这么做,通常在一首诗里,首尾变通总是遵循二选一,这叫飞雁入群格或飞雁出群格。
  此外还有,葫芦格,按5个韵,韵脚依次为2+3,或3+2,如此可以分别用两个韵部;进退格,按4个韵,韵脚如一进一退,隔着用韵,可以用两部韵;辘轳格,按4个韵,韵脚如双出双入,两两用韵,可以用两部韵。
  余下用的不多,也没有具体说法,我总结出的是,兰花格,按5个或4个韵,首联和尾联一韵,中二联一韵,可以用两部韵;开花格,一个韵脚一个韵,不允许重复,可以用到4或5个韵,如在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当中可选4个韵,在上平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和下平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当中,同时可选4或5个韵。
  用旧韵写诗,听读和谐是辩证的,一是,用同一部韵,古代可以在其中任意选择,有的在今人听来已非和谐,纵然可以沿用,还是以选择今天听起来相近的音为好,二是,用两部或两部以上的韵,必须以现时听觉衡量,古代如是,现在亦如是,不允许借着选择多而图省事,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审美智慧,饱含哲学思想,既在机动灵活中寻求发展,又不失理性而懂得自我约束,以保证根性不变。
  至于到底该怎么使用格式,这个很难共识,也无法定论,总是因人而异,还是那句话,各有所学,怎么学就怎么做,错不了,经验教训永远属于自己,就怕不求甚解,跟着各种观念跑。落得不仅耳根子软,还逮着一个中意的就定势思维,让脑袋里,脑袋外,都是浆糊跟浆糊打架。
  推而广之,任何所学只要不基于深入研究,都有可能不靠谱,就不应把个人感受和见识当规律来看,导致以成见向外卷,特别在分不清灵活和随便的本质区别时,造成胡子眉毛一样看,进而失去眼力,遁入不会学习的怪圈,还看这不是,那不是。
  这也包括对诗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如何把握容量、数量的认识。诗虽然短小精悍,但字数再少,都不仅仅局限于针头线脑,花鸟虫鱼,每首诗解释开去不过百言,更可容天纳地包宇宙,一首诗理解起来就需要人生十载,诗对于任何人,既可以一年仅写几首,也可日得百章,一发不可收,而且对人对己都不要幻想首首都好,要尽量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和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对待完美与瑕疵,以达观为怀,保证眼界有将来。
  在这上面只有犯跷蹊的人,没有犯跷蹊的道理,都仅仅涉及作者的热情、能力和态度怎样,人与人有多大差距都是很自然的,不能以己度人,带着有色眼镜,搞心高气傲,或五十步看百步,不然就会既看不惯别人,白白生出疑问和懊恼,也会局限自己的认识和本领,止步于个人现状,要永远保持开放心态,给自己留有足够的视野,以便也能容纳更多。
  本人通过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脉络进行溯源和考证,在总结大量古人实践的基础上,以摆作品讲观察做研讨的形式,分别于2011年前和2015年前,写了《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从莺啼序看传统诗词创作》,各有20万字左右,尤其丰富了我对写诗在形式上的认识,特别对把握形式与内容的联系感觉更深入了一步。
  正是基于此,我对格式的运用理念和方法,从来都秉承这样的研究成果,不轻易采纳人云亦云和任何本本框框,只遵循传统原汁原味的实践及其中脍炙人口的作品模式。
  也是这样,以上才顺着诗友的疑问,又做了一点归纳和说明,希望知道了怎么回事,尽量避免仅仅停留于纠结于形式问题的,反复重复屡屡回答不尽的质询和疑问,尽量把注意力放在怎样看待最大程度反映生活上,尤其是放在如何具体而精彩地反映生活上,并做到语言浅显,内涵丰富,且雅俗共赏。



656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清流文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2189
贡献
42207
金钱
45421

功勋诗友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11 23: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珠缀玉,语雅情真而音韵悠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6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清流文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2189
贡献
42207
金钱
45421

功勋诗友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11 23: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遣情切景,诗情浓郁,蕴藉耐品,赏学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09: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