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论坛首席版主
精华0
注册时间2020-12-4
威望471
金钱1610
贡献829
首席版主
百家论坛首席版主
 
威望- 471 点
贡献- 829 次
金钱- 1610 枚
 
|
本帖最后由 古琴 于 2022-7-12 08:58 编辑
论郁达夫的旧体诗创作
张静容
郁达夫以小说叫响文坛并建构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他还是一位诗人,且钟情于旧体诗。
他最早的文学创作是旧体诗,并一生始终与旧体诗相伴。他一生写了近1000首诗歌,皆为旧体诗。二
三十年代的文坛健将,如郭沫若、胡适之、徐志摩等,受到文学革命的影响,都喜欢写新诗,惟独郁
达夫不写新诗,坚持写旧体诗。郁达夫为何只创作旧体诗?
刘海粟说:“达夫无意作诗人,讲到他的文学成就,我认为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
论文章第四。”(U (PM,刘海粟是杰出的艺术家,他认为郁达夫“诗词第一”,那么,郁达夫诗词的创作
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3岁丧父,孤儿寡母的生活
过得非常艰辛。尽管家庭贫困,但郁达夫的母亲严格管教子女,坚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都受到良好
的教育。长子郁华比郁达夫年长12岁,不仅学业超群,而且工诗擅画,是郁达夫在学业方面的严师。
郁华的诗文有晚唐清丽工稳的风情,“而写下来的诗,则又细腻工稳,有些似晚唐,有些像北宋人的
名句”, (更是郁达夫学习的范本。郁达夫早年与长兄来往信札、谈论诗文、唱和酬韵,均习惯
于以博得长兄的赏识为最高标准。如1919年1月21日,郁达夫日记中记载:“今天又做了两句诗:
‘朔风有意荣枯草,柳絮无心落凤池’。这两句诗若被曼兄看见,定能为他所赏识。”1911年起他就
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第一次的投稿被采用的,记得是一首模仿宋人的五古,报纸是当
时的《全浙公报》。" 此外他还用其它假名在《之江日报》、上海的《神州日报》上发表。
郁达夫幼年时已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一部《辞源》他几乎熟到可以背诵出来’。
少年时代,他认真苦学的课本是(资治通鉴》、《唐宋诗文醇》以及经、书、四史等典籍,自觉地汲
取古典文学的积极成分,奠定了坚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的基础。他的中文造诣深得“幽默
大师”林语堂的认可,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了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瞬息京华》,出版后成为
畅销书,使他发了一笔小财,林语堂指定请郁达夫替他翻译为中文,并从美国提前寄钱给郁达夫作为
翻译的部分费用。郁达夫对文字的驾驭功力极高,其诗词文句信手拈来,如天马行空。他还善于从诗
和诗话里摄取做诗的营养,阅读并购买大量诗词类书籍。他在《图书的惨劫》中回忆杭州的风雨茅庐
所收藏的八九千卷书中,“清初的百名家词抄诗抄,及清末道咸以后的词集,将六百余种。”他自己
认为“真正指示我以做诗词的门径的,是《留青新集》里的《沧浪诗话》和《白香词谱》”。
刘海粟认为郁达夫的诗,“得力于黄仲则、洪北江,对清代名家吴伟业、王士祯、袁枚、朱竹咤、赵
匝北、王昙、龚定庵都有过涉猎。在唐诗中,他酷爱白乐天和刘禹锡”。 (由此看出郁达夫的旧体
诗离不开他宽广的知识结构,更离不开他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和有意学习。
郁达夫之所以选择旧体诗,跟他穿衣服时选择长衫的原因相似,这与他的审美情趣有极大的关
系。身材瘦削、面庞清灌的他虽然也穿西装,但是更喜欢穿旧时的长衫,即使他与衣着时髦的妻子王
映霞出门时,也常常穿着长衫,“人们常常在街头看到,一位服装华丽,风姿绰约的少妇,身边跟着
蓝布长衫,弱不禁风的瘦男子。朋友们笑话他,是哪个公馆里的太太,带着听差上街来了”。郁
达夫坚持穿长衫与写旧体诗的习惯,表面上看好象是他“敝帚自珍”,但这也许与“皮鞋风波”有潜
在的关联。
小时侯,他曾经吵着叫母亲给他买皮鞋,母亲没钱只能请店家赊欠,结果没有一户店家愿意赊
欠。母亲只好回家带了一大包衣服准备上当铺去抵押现钱,郁达夫发现后心酸之极,拖住母亲,哭喊
着“我不要皮鞋穿了”,跪在地上向母亲赔不是。后来他在《自传》中回忆这场小小风波带给他的打
击:“自从这一次的风波以后,我非但皮鞋不着,就是衣服用具,都不想用新的了。”看来郁达夫对周遭世界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孤傲,非但衣服用具不用新的,连诗歌样式也不用新的。植之在《郁达夫素描》
一文中描绘郁达夫给他的印象:“他穿得极朴素,一件极便宜的布料的袍子。好像脚上的鞋子也是自己家里
做的。(’钟敬文依然记得初次认识郁达夫时,郁达夫“穿的是灰色长衫,连鞋子也是中国式的”。)
郁达夫纯属性情中人,颇具江南名士的风范,沿袭了中国士大夫的某些优秀品质,对“根”有着
深深的眷恋。当郁达失在文坛上成为响当当的作家时,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文化的根,没有抛弃旧体
诗。尽管旧体诗在新诗运动和白话文的冲击卜逐渐被遗忘,但他在诗歌中依然选择了旧体诗,选择了
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样式。郁达夫在《中国文学的变迁》中指出:“在中国文学中,最有文学性
并充分发挥这种妙处的,无论如何,首先要算中国诗。总的说,不管哪种文学都一样,其中诗是最能
体现民族感情,最简洁而又最能抓住要领的表现手法,中国诗尤其是这样。”(这里的“中国诗”
和“诗”,都是指旧体诗。相反,不少留学归来的文人,“偏偏要选了商人用的这一种有金钱臭味的
英语来卖弄风情,是多么杀风景的事情啊”。)
郁达夫在国内就曾经写过旧体诗,不过诗人的写诗活动很快就中断了,他大量地创作诗歌是从留
日期间开始的。1915年春郁达夫随长兄赴日留学,顺利考人东京第一高等师范预科后,开始恢复写
诗,并在上海《神州日报》发表;同年7月他进人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后,诗歌写得尤其多,发表在
第八高等学校《校友会杂志》上。1916年5月郁达夫拜日本汉学家服部担风先生为师,专心学诗。由
于有名师的指点,他的诗歌进步很大,多数在当时影响较大的哎新爱知新闻》上发表。他一生的旧
诗,从数量看,在日本10年所写的占了一半以上。这些诗歌获得日本汉学家服部担风的得意弟子富长
觉梦和同班同学郭沫若等行家的好评,当时郭沫若认为他做旧体诗“已经做到了可以标为‘行家’或
者‘方家’的地步”了。
郁达夫的旧体诗是一束守望精神家园的诗辉,洒落在他的散文、日记、小说中。唐搜评郁达夫的
旧体诗:“悲愤忧郁,一支笔横扫敌、伪、顽三个方面,诗人的爱国情怀也有所表达,寥寥数语,深
人肌理。”悲愤抑郁成为郁达夫旧体诗的一大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
1,“愁如大海酒边生”—“愁”是郁达夫表现悲愤抑郁的第一个意象。郁达夫的诗歌沉郁苍
凉,像一块块湿滚挽的海绵,稍微用力便可以挤出许多愁。“不诉欢娱欲诉愁”,“一样伤心两样
愁”,“寒上秋风涕泪新”,“平桥烟柳晚笼愁”,“正是牵衣伤去国”,“最难安呈是乡愁”,
“碧玉年华足怨思”,诗人描述愁思的诗作占其旧体诗相当大的比例。郁达夫写诗经常是有感而发,
“一种怀旧之情,落魄之感,重新将我的创作欲唤起,一直到现在止”,诗人的愁如大海,从
四面八方涌出,从童年漫到晚年,潮起潮落,几乎要湮没了诗人。其作品集的取名略可见一斑,如《寒
灰集》、《断残集》、《敝帚集》、《在寒风里》、《奇零集》等。故此,诗人惯用“愁”、
“哀”、“怨”、“伤”、“泪”等字眼描述孤凄的心境和伤心欲绝的愁绪。《自述诗》是诗人愁怀
的源头。诗人在《莺萝集》自序中云:“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也不信世界上有快乐的两字”,
“我的哀愁,我的悲叹,比自称道德家之人,还要沉痛数倍。”“感逝水于流年,忆繁华干昨梦”,
愁思和自卑一直伴随着诗人长大,诗人总在对痛苦的忍受中感伤与悲哀;“飘零有王右椽之悲”、
“流落感韦中郎之遇”,诗人在自怜自叹中抒发对前二十余载的苦乐年华的抑郁不平;“贾生陈伤鹏
之辞”、“屈子有怀沙之赋”,诗人鞠泪与屈子、贾生同悲愤。
《志亡儿耀春之疡》是诗人为娇儿之死发愁,《毁家诗纪》是诗人为爱情的得而复失而愁肠百
断。他的爱情诗如天马行空,洒脱风流,时而欣喜若狂,时而乐极生悲。但是当内心矛盾到了白热化
的程度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时候,诗人就容易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与刺激,即“借酒浇愁”,浇出
许多愁思与愁诗。+纵扇秋来惹恨多,薰笼斜倚奈愁何”、“眉藏愁意额涂黄”、“正伤帝意忌雄
文”、“添我情怀万解愁”。
2,“百年原是客”—“客”是郁达夫表现悲愤抑郁的第二个意象。诗人自诩为“孤独的流
人”,以“客”自居,“百年原是客”,自己只是生命之过客,“浮搓客路三千远”,喜作描述客况
之感的诗作,常借“客”字抒发孤冷悲愤之意,“客况今年逊去年”、“傍人争笑客无能”、“客路
飘蓬又遇君”、“戎马江关客自愁”,其悲枪之情直追陈子昂。以“客”开头的诗有《客感寄某两
首》(1918年)、《客舍偶成》(1920年),以“客”字镶嵌诗名的有《初秋客舍》、《西京客舍赠
玉儿》。诗人置身“客况”之位,不论在何时何地,总有飘零孤冷之感。他给杭州新居取名“风雨茅
庐”,似乎现实中的家都不曾给他带来安稳之感;于是他的一生似乎都处于风雨飘摇中,又仿佛在梦
中,其诗喜用“梦”字,表达对自身境遇的悲愤与郁郁寡欢。“贫士生涯原似梦,异乡埋骨亦甘
心”,“昨夜梦中逢母别,可怜枕上有红冰”,‘初到杭州似梦中”,“溪声摧梦中宵雨”,“机棱
那复梦长安”,“三月烟花千里梦”。即使有爱妻娇)L相伴左右,诗人依然感觉到自身在人生与社会
中的渺小与卑弱,在每个梦醒时分,诗人悲天悯人,“草堂春梦绝孤凄”,“春明梦醒有谁怜”,
“从今梦白冷春明”,“笑我浮生真若梦”。
3,“生怕情多累美人”—“情累”是郁达夫表现悲愤抑郁的第三个意象。郁达夫因情生怨,因
自卑而抑郁,“纵齐倾钱塘潮水,奇羞难洗”;因误解而悲愤到“欲返汀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
的田地;因“情累”而写出的诗词字字血泪,其诗风之沉郁,深受黄仲则之影响,其诗作之辛酸,尤
在黄仲则之上。
郁达夫是个多情风流种子,对生命中的每一位女性都能倾心注人款款深情,却往往情难以自禁,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首次新婚未几,诗人在病榻上寄给孙荃的五首情诗之第二
首:“贫士生涯原似梦,异乡埋骨亦甘心。不该累及侯门女,敲破清闺夜夜砧。”诗人担心因病累及
妻子,“悲佳人之薄命”,磋贫士之无能”,百忧俱集,其诗在情真意切中显得沉郁、凝重。《扬
州慢—寄映霞》〔客里光阴)表达的是诗人对王映霞如火如茶的热恋之情.但溢出诗外的却分明有
几分的感伤与悲叹。“相思已苦,更愁予,身世萧条。恨司马家贫,江南才尽,李广难朝。”那是诗
人对不幸身世和尴尬际遇之叹,是对发妻(孙荃)无法安置的困扰与不安,对自己的怨恨与自责在诗
作中隐约可寻,加重了其诗在艳丽缠绵之余的沉郁。(当时孙荃被诗人安置在北京,独自带着幼儿且
身怀六甲。)
诗人直抒悲愤抑郁的情诗之代表作是《毁家诗纪》。由于诗人在创作时,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
加以臆想,夸大双方之间的误解与裂痕,直陈其悲愤不平之意,“不是有家归为未得,鸣鸡已占凤凰
巢”,“泪罗东望路迢迢,郁怒熊熊火未消”。爱情的悲剧平添其诗作的悲愤与抑郁。“敢将眷属比
神仙,大难来时倍可怜”,“君去我来他日讼,天荒地老此时情”,对于苦苦追求却不小心失去的爱
情,诗人怅然若失,矛盾、抑郁、悔恨交织在一起,“今日梁空泥落尽,梦中难觅去年人”,“寂寞
渡头人独立,满天明月看潮生”,一切都因此渐渐地黯淡下去。黯然神伤之余,又引起郁达夫幻灭的
悲哀,‘心沈园旧恨从头数,泪透萧郎蜀锦裳”、“急管繁弦唱渭城,愁如大海酒边生”。
4,“一片兼霞故园心”—“精神家园”是郁达夫表现悲愤抑郁的第四个意象。郁达夫的旧体诗
固守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时常表现感时忧世的情怀,饱含着沉重的悲悯和忧愤,尤其在民族遭受危
难之际,写下许多“金刚怒目式”的诗,发出“掷地作金石声”的沉痛之音,成就其悲愤抑郁之诗
风。其诗文名句如:“会当立马扶桑顶,扫穴犁庭再誓师”、“一死何难仇未复,百身可赎我奚
辞”、“未必临危艰一死,多因无奈顾横波”、“泥马纵骄终少骨,坑灰未冷待扬尘”、“茫茫大难
愁来日,剩把微情付苦吟”、“炎荒怕读刘郎画,一片兼霞故园心”,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思
想。1927年7月31日郁达夫在日记中写道:“我对于将来,对于中国,对于创造社,都抱一种悲戚的
深愁。”有时诗人直抒胸臆,如《秋兴》:“须知国破家何在,岂有舟沉槽独浮。旧事崖山殷鉴在,
诸公努力救神州”,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现实的幻灭感,倾吐了诗人压抑在心头的愤世嫉俗和抑郁
之情。有时诗人借用典故抒发感时忧世的情怀,《青岛杂事诗》第一首:“万解涛头一岛青,正因死
士义田横。而今刘豫称齐帝,唱破家山饰太平”,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与豪迈沉郁的风格,直追放翁
有时诗人通过富有感情而又非常隐晦的诗句,曲折委婉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其爱国主义的隋怀,
饱含沉重的悲悯和忧愤,如《乱离杂诗》,是诗人流离期的代表作。
诗是一种创造,是郁达夫较强地追求个体生命意志的外在形式,恰当而精彩地表达了他的自我意
识、价值观和审美情趣。郁达夫对鲁迅身上的民族精神推崇倍至。1933年1月19日,郁达夫做诗《赠
鲁迅》:“醉眼朦胧上酒楼,仿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毗蟀力,不废江河万古流。”短短二十八
字,高度评价了鲁迅的伟大功绩。郁达夫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与鲁迅是一脉相承的,“投荒大似屈原
游,不是逍遥范蠢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扩在星洲”。
郁达夫旧体诗中的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来,感情的渲染
流传,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这是郁达夫的旧体诗悲愤抑郁的一个重要印证。刘海粟称赞他
的诗歌“感情充沛,沉郁圆熟中,有一股动人的悲愤之情”。L411P90)
郁达夫在写下许多悼古挽今的悲愤抑郁诗的同时,又潜心描绘自然景物、歌颂大自然、寄情于景
物,写出许多清新飘逸诗。
郁达夫坚持“我是始终以渔洋山人的神韵,晚唐与元诗的艳丽,六朝的潇洒为三一律”[91 (M63)的诗
论,他的一些诗歌审美情趣趋向于对韵味的追求,诗歌富有潇洒飘逸的神韵。山水诗歌、田园诗,源
远流长,陶冶了诗人的性情。诗人对现实感到不满,才想逃到大自然的怀中,在安逸闲适的游山玩水
中排遣着内心深处的郁闷,或者说由于郁闷,更加沉浸在山水之间。而对大自然的迷恋,似也是诗人
的一种天性。他认真研究过阮籍、稽康、陶渊明、谢眺、鲍照的著作,学习陶渊明性情豪放又闲适,
喜欢游览山水,寄情于山水之间,例如《题画四首》:
婆杖意行闻午鸡,人家住在翠微西。溪头路尽青山转,江阔一帆林外低。
江头杨柳已飞纬,三月才过四月天。领略清阴半篙水,扁舟独与白鸭眠。
云中鸡犬认仙家,霜后秋林石径奸。烂烂扰余丹灶气,晚风吹作满林霜。
贪坐溪亭晚未归,四山空翠欲沾衣。秋风吹绝溪声急,树树夕阳黄叶飞。
清新、自然、恬淡,有一股“悠然见南山”的文气在。而《山村首夏》:“四山涨翠昼初长,五月田
家麦饭香。一事诗人描不得,绿蓑烟雨摘新秧。”清新自然,闲适之情、农家之乐,跃然纸上,富有
神韵。
郁达夫把大自然浓缩到自己的诗词里,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追求一种潇洒飘逸的神韵。尽管诗
人前后期诗歌的风格有明显的变化,“但追求清新、超逸、讲究性灵、神韵的风格却是一贯的”。W M66)
郁达夫的旧体诗严格遵守旧诗的声调韵律,在对称中求变化,讲究神韵意境,擅长运用艺术手
法,渲染铺陈,诗歌风格多样。
郁达夫的旧体诗直接影响到他的小说和散文,他早期的小说和中年的散文、游记都弥漫着一股浓
重的诗味,或者说都不同程度地诗化了。“郁达夫是诗人,他的文章总是诗意流动,象丝绸一般色泽
飘逸”。刘海粟认为郁达夫的小说“是抒情诗”。‘引(P66)
首先,在郁达夫的散文、小说中随处可见旧体诗。诗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念念不忘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总要留下一些诗文记念。他的名诗“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
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苦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本
来不是以诗歌的形式单独出现,而是写在散文《钓台的春昼》里面,后来用《钓台题壁》为其诗命
名。1935年郁达夫在散文《寂寞的春朝》一文中即兴而作“大地春风十万家,偏安原不损繁华。输降
表已传关外,册帝文应出海涯。北阔三书终失策,暮年一第亦微瑕。千秋论定陈同甫,气壮词雄节较
差。”小说《沉沦》第四部分给主人公安排了一首诗:“娥眉月上柳梢初,又向天涯别故居。四壁旗
亭争赌酒,六街灯火远随车。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夜后芦根秋水长,凭君南浦觅双
鱼。”郁达夫借助旧体诗陈述主人公当时的境况和万千哀愁,刻画人物忧郁的心理历程。
其次,郁达夫擅长用诗化的语言写散文和小说。郁达夫的散文和小说犹如一首首浓缩了的旧体
诗,韵味十足,情趣盎然。散文《感伤的行旅》,忧国忧民、忧人忧己,“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
汀南的人事,事事堪哀”,颇得杜甫“感时花溅泪”的神韵。小说《迟桂花》的题目与构思均起源于
1932年10月7日诗人顺口得的一句诗:“九月秋迟桂始花”,翌日联成律诗一首,9日拟写短篇小
说,取名为《迟桂花》,通篇笼罩着一片浓郁的诗意,意境优美。小说《怀乡病者》是作者旅日时期
的作品,第二部分运用一系列诗化的意象:躺在流霜的月华影里,银灰的白色小县城,像欧洲中世纪
各封建诸侯的城堡一样;东汉逸民垂钓的溪流,涌了半弓明月,浮了万叠银波;宋季遗民痛哭的台榭
像华清池里试浴的宫人……诗化的意象、别具丰韵的画面和精致优雅的文句,给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蒙上一层梦幻的袭装。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朦胧、浪漫的意境,把主人公对往昔的追忆写得
如烟如雾,把环境和人物描绘得人画人诗,既衬托了主人公悲沧的心境,又表现了小说的主题,犹如
一首旋律低回的挽歌,恰似李商隐的无题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初已惘然”的情境,难怪不少
人认为这部小说堪称美文的典范。
再次,擅长用诗的激情来写散文和小说。郁达夫之所以被誉为“自传体”作家和中国现代抒情小
说“圣手”,可能是由于诗人在创作时真正投人自己的性情,把生命和创作搅在一块儿,用心去感悟
2006年渝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周围的风土人物,用诗的激情去写散文和小说,开掘出一片别有洞天般的境界。散文《记闽中的风
雅》写的是1936年郁达夫到福州的所见所感,文中穿插了他赠福州报业同人的诗:“闽中风雅赖扶
持,气节应为弱者师。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他是怀着无限抑郁和悲愤,“诚诚恳恳
地希望人们能以风雅来维持气节,使郑所南、黄漳浦的一脉正气,得重放一次最后的光芒”。郑所南
即宋末画家郑思肖,黄漳浦即明末清初不屈而死的黄道周,均为闽人。文章悼古挽今,鼓励福州报业
同人与鼓励自己杂揉在一起。1935年,郁达夫在散文《寂寞的春朝》中“觉得中国的现状,同南宋当
时,实在还是一样。外患的迭来,朝廷的蒙昧,百姓的无智,志士的悲嘎、在这中华民国的二十四
年,和孝宗的乾道淳熙,的确也没有什么绝大的差别。”因此,他的散文和小说中飘溢着浓郁的诗
情,荡漾着“水样的春愁”,到处有旧体诗的忧郁、悲愤、感伤的影子。他小说中那些率真、坦诚、
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无所隐饰地暴露赤裸裸的自己,称得上独树一帜的诗。小说中的主人公简直
就是他自己的写真,《薄奠》是一篇人力车夫的挽歌,也是作者自哀自悼的祭文;《笃萝行》主人公
的情况与作者的实际情况相似,被称为“感伤的抒情诗”;《春风沉醉的晚上》好比“质朴的
诗”,1101(P140)并非以故事见长,而是以情感的真挚取胜;《沉沦》在描写主人公心境变迁时,常用抒情
的笔调,“尽情倾诉胸中的郁闷,发出心底的悲鸣,有很强的抒情性”,’让人始终觉得郁达夫
是个极富才情的诗人。
时代的兴衰、作家的思想情感对诗人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郁达夫是在时代的惊涛骇浪
中、在对现实的不懈抗争中创作旧体诗的,虽然他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从其诗歌创作背
景和诗人的情感个性以及文学的层面来看,其旧体诗的确是一束守望精神家园的诗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