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精华805
注册时间2021-2-27
威望18572
金钱60940
贡献2496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威望- 18572 点
贡献- 24966 次
金钱- 6094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2-7-10 13: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首席这么用心,以上解读反复咀嚼了一番,恰反映了以读者角度见仁见智的规律,有意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根本点还在于对诗里的内容怎么认识和理解。
这样的内容,写来主要是启发思考和认识,因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往往都有普遍根源,不能再局限于教育,也不再是小题材。对这样的题材,不能用泛泛的了解和认识,必须深入其中有所感受和体会,还必须注意史实和健康导向。
尽管语言处理得很浅显,尽量保证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终免不了因一些政治概念和历史知识,各自了解上有差异,让大家还是各有各的解释,所以读这样的诗,关键在于怎么理解概念和史实,能否引出思考和解决问题意识。
像“制度分明东与西,模糊属性出跷蹊”,解读成“东西方政治制度不同,基本是本质上有区别的,决不能模糊属性界限,否则就出虾子”,是合理的,这时只要了解了东西方不同制度性质,读到“出跷蹊”,一般都会引起对现实有没有模糊社会性质的思考,然后用解决问题意识去分析和面对各种奇怪现象。
“人文形态非同质,政治风姿相异题”,解释为“人文(意识)形态本质不同,政治体制也有差异”,很棒,对这句如果了解了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就能从首联引到这方面思考,体会现实“跷蹊”出在哪里。
意识形态是指精神方面总的人文表现,特指总的文化氛围、环境和样子,也就是总的社会精神风貌和群体表现,在生活中果真对这方面有所观察和思考,就不难发现现实有哪些蹊跷的地方。
“本色特征如变化,内涵要件必颠迷”,这是从性质,形态,继续往深处引到对本色特征的思考,更没法局限于教育,要尽量从整个社会大的格局,乃至全世界范围来俯瞰。
社会的本色特征是生产关系的表现,生产关系特指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占有,分配这三大要件,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在物质所得和精神尊严两方面,要最大程度保证平等,公平,公正,这就是中国的本色特征。
特征是对本质的反映,是指本质特点的样子,一旦本质发生变化,说明特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必然带来特征的变化,反过来看特征如何,就能发现本质变没变。
中国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根本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当家做主,特点是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包括政权,国家机器和相关机构,性质总是由特点表现出来的,性质决定本质,这些都是理解这一联所需要了解的概念。
“藏污纳垢失清晰,左道旁门不滑稽”,从上面三联引到这一联,就是通过对概念和史实的了解,经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意识的参与,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哪些问题,因而这一联是对现实的揭露,理解成“如果教育系统纳垢,失去了旗帜鲜明的态度,那么出现旁门左道的幺蛾子就不奇怪了”,若是不局限于教育就好了。
次首,是对上一首的呼应,“东风不复压西风,便是东西反做功”,是化用主席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指向的就是社会性质,用东西风来形象说明东西方两种势力较量。
“跨越风姿难再有,自由形态却不空”,理解成“跨越意识形态的思想难再见到,而西方“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却并非空穴来风”,基本很准确,“不空”就是“处处可见”。
中国是在封建社会基础上,或说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没有按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进入资本主义,便直接跨入到了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人的风貌是不一样的,有着质的区别,但这一联没有就这个理论说论理,而是从现实真实情况来阐述。指出的是普遍问题现象。
“拜金学得亲师恨,忘本蛻成先辈穷”,这是对普遍问题现象的深入揭露,指的是一直以来拜西方为师,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甚至比西方还恶劣,让西方都羡慕嫉妒恨。
其中,“忘本蛻成先辈穷”,没想到首席解释得出乎我意料之外,这涉及到如何看史实,而且先辈不仅仅指哪一个阶段,而是指中国革命以来,所有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人,一方面在他们的战斗环境中,物质穷,但精神不穷,一方面他们也非绝对穷,而是过程中的穷,发展中的穷,人人都一样平等的穷,到了走出战争甚至可以说成和谐的穷,这种穷与现在没有可比性,唯看来,我不如把“先辈穷”写成“先烈穷”更好,更易明白。
所以,“忘本蛻成先辈穷”,是说人们现在心里普遍没有先辈了,既忽视了继承,也在犯着对先辈的虚无主义,甚至在抹杀,诋毁和蔑视他们的功劳。
比如,把改革前说成到了“崩溃边缘”,根本看不到大而全的工农业体系是怎么建成的,无视普遍继承于光荣传统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无视集体主义氛围里大公无私,公大于私,英雄模范人物辈出的局面,而且把一穷二白在废墟基础上形成的穷,当成是整个毛泽东时代造成的,故意掩盖当时所面临的强大外部封锁和内部各种新旧、上下、中外等势力的较量,这已然是别有用心了。
“只见人民遭角力,不知阶级有无中”,理解成“只能存疑”,是很智慧的,这一句是对前面的归纳,也是提出的警醒,知识点在于,要了解阶级是怎么回事。
改革初,党的决议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而阶级斗争还存在,甚至有可能出现矛盾激烈化,但这一联因为指向的是思考,所以提出的是,该怎么看现在出现的显著两极分化现象,特别是其中的尖锐矛盾,如少数人占有绝对财富,底层群众诉求和尊严得不到有效伸张,大面积钱权交易,贪污腐败,不择手段致富,不劳而获等现象,一直以来充斥于整个社会。
以上,就是对这两首诗关于内容上来龙去脉的介绍,因感动于首席用心解读拙诗,才写了来以供参考,同时通过这个过程,对这两首诗做了个创作和解读案例,顺势阐述一下诗到底是怎么写成的,揭示一下从写诗实践解读,与一般欣赏解释有什么区别,进而说明怎么读诗赏诗,才对写诗更有切实帮助,毕竟这比分析别人的诗,猜着说,更直接和有效。几句顺口赞,------
用心解读相研究,现状当中不易求。浮躁氛围泯耐性,虚荣环境丧真眸。
稍无敷衍已堪喜,但有认真何必尤。金子生光非一日,日常品格见其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