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分区执行首版兼古韵新风首席版主
精华22
注册时间2021-6-27
威望37641
金钱327376
贡献253190
分区版主
高山流水分区执行首版兼古韵新风首席版主
 
威望- 37641 点
贡献- 253190 次
金钱- 327376 枚
  
|
律诗章法
(一)
郭庆澄
开头的话:
律诗章法,与绝句一样由“起、承、转、结”构成,并且也是每二句为一联,这是两者之同;但绝句是一句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单位,而律诗是二句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单位,其容量倍增。因此,律诗所表现的事物更加丰富,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腻,诗思的流动节奏更为舒展,章法结构形式更为复杂多样,特别是律诗的尾联,常身兼两职:出句“转”,对句“结”。这是两者之异。这相异之处,正是律诗创作难以层次分明,跌宕有致的原因。
另者,律诗的首联,一般是散行句,即不是对偶句(也有少数是对偶句)。这种散行联,其出句与对句各自的独立性较之对仗句强,其关系也更复杂,因而出句与对句须精心构思,使之既合乎事情物理,又合乎诗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写作时要特别加以重视的地方。
所以,创作律诗,更须在章法上下工夫。
本文以“起、承、转、结”为经,以“述事、写景、抒情”这三种主要表达
方式(也可认为是写作题材)为纬,来阐明律诗的基本结构式。
律诗有如下四种基本结构形式:
第一式:单起单承单转单结式;
第二式:单起双承单转结式;
第三式:双起单转单合式;
第四式:单起承双转单结式。
具体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式 单起单承单转单结
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结”,此式是律诗“一联一责”的典型式。
1.事起
首联述事的作品,在律诗中占有较大分量,在此作重点分析。
常见形式有如下二种:
(1)事起-景承-事转-情结
述事起,即诗的首联以事情(事件)开篇,作用:开启全诗的表现对象或揭示所表现的主题因由。
例一
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首联:起,述事。写登楼情景。“高楼”、“登临”二词,点题;“万方多难”交代登临时代背景,并暗含登楼心情——“伤心”。出句与对句之间隐含因果关系。此联以述事为主,事中含情,是极高超的笔法。
颔联:承,写景。描写登楼所见景物。用“乐景衬哀情”之法寄寓作者对人事不如物景的沉郁感慨。用“锦江春色”反向承应首联出句“伤客心”之情。以“玉垒浮云”,承应首联对句的“多难”。首联之情,生于颔联之景。
颈联:转,写具体人事。大唐王朝基业稳固,吐蕃西寇兴兵徒劳。照应首联对句,表明“万方多难”所指,揭示见春色而“伤心”之由。
尾联:结,抒情。睹物兴叹,关合题旨。表达诗人报国之情:连后主这样昏庸君主尚且享有祠庙,何况我大唐顺乎民意,我等更当如诸葛亮以身许国。
(2)事起-情承-景转-事结
例一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首联:起,述事。答白居易所言“二十三年折太多”之事:遭贬于“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点题:“酬……见赠”,引出下联感慨。
颔联:承,抒情。由事及情,抒发贬归之感慨:世态变迁,人事生疏,风光不再;怅惘失路。
颈联:转,写景。以景为喻,转悲为乐,表达自己对官场沉浮泰然处之的豁达胸怀。
尾联:结,述事。以当下之事关合“酬答”题意,并深化为朋友间相互勉励,振奋上进的积极情谊。
2.景起
“景起”之律,在首联“景起”之后,或因景生情,或因景忆事。(以“景起”的章法,还有首联、颔联以景并起式的,前三联并起式的,另论。)
(1)景起-情承-事转-情结
例一
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景起。写野望所见的西山和锦江。点题:交代所望之处及所望之景。
颔联:情承。忧念远散海内诸弟,以及自己身羁天涯的处境,触景生情,引出下联的转折。
颈联:事转。由天下动荡,兄弟离散,联系到自身的境况:由“天涯”“一身”引出“迟暮”“多病”,“未……答圣朝”的人生。
尾联:关合“野望”之事,抒发对家运国难的忧思。尾联的“郊”字,关合题目中的“野”字,“极目”二字关合题目的“望”字。以“人事”总结中间两联之意。
由上“景起-情承-事转-情结”章法的分析,可见知律诗的章法,一须层次分明,转折有致;二须做到前后呼应,上下勾连,严丝合缝,自然顺畅。如是,方称整饬。
(2)景起-事承-情转-事(情)结
例一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首联:以景兴起。出句“木落雁南度”,极尽寒天之象,对句“北风”直点题目“寒”字。引起下联对远隔云水的家乡亲人的想象。
颔联:承上因景想象家乡人事。暗扣“怀”字。
颈联:转回当下之情:自己是“乡泪客中尽”,家人是“孤帆天际看”。明点“怀”字。
尾联:以“事典”关合题意:出句“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之事典。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积极入世用事,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白衣隐士,如今却又四方奔走,也曾到长安应举,集隐居与从政之矛盾于一身,而又解决无方,故结句以“平海夕漫漫”之景为喻,表达自己迷茫失路的心情。
3.情(或议)起
以抒情起的“四节式”章法,形式多样,这里举两种常见的形式分析。
(1)情起-景承-人事转-抒情结
例一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抒情起。问寻丞相祠,表达仰慕之情。一个“寻”字,表达追慕先贤的执着与虔诚的感情。点题并定下敬仰的感情基调。此联出句:问寻丞相祠;对句:答祠之所在。
颔联:景承。描写祠堂内的景物,阶草鲜艳,莺声明亮,春意盎然,而又空寂落寞,寄情于景,表达诗人对家国前景深深忧虑之情。
颈联:事转。回顾丞相生平功绩。寄托诗人渴望诸葛亮那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安定国家之情。
尾联:情结。慨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无比惋惜之情。从而寄托自己对国家能有个美好前景的热切希望。
(2)情(议)起-事承-事转-情结
例一
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首联:抒情议论起。出句,以反诘句推出“人生哪有不离别?”的普遍性道理,先让读者有个“人生分别难免,大可释怀以处之”的情感预期,一抑。对句则来一个大冲击:在“世路干戈”的时势下分离,则为死别之沉重感伤!此联“惜暂分”一扬,掀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波澜,又暗扣题目中的“离席”。“世路干戈”之别,使得诗人想到当下动荡局势,由此自然引出下联。
颔联:承上“世路干戈”,具体描述时事:朝廷使者出使吐蕃未归,边境军营林立,剑拔弩张。这是从侧面含蓄地说明时局之纷乱。
颈联:转写饯行宴席之事。席上那些喝醉的向我这个清醒的人频繁劝酒,但面对像江上那“晴云杂雨云”动荡不安的局势,我怎能喝得下呢(因此,“我”是“醒客”)。颈联的述事,为尾联的抒情蓄势。
尾联:以典抒情。此联意思是:为“我”饯行的“醉客”们所劝的是成都最好的酒,如果天下太平,大可在成都终老,更何况还有美姬“当垆”呢。这是反讽之语。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是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尾联的“美酒成都堪送老”再扣“离席”:一是分离之席,二是不忍浑浑噩噩的沉醉于酒的离席,意义更深一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