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1|回复: 4

晚节渐知“声律细”(三.拗对诗)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2-7-7 17: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节渐知“声律细”(三.拗对诗)2022.04.16
拗对诗又称平头诗。正体诗出句对句平仄相反,称为换头诗,不换头诗即称平头诗。
平头诗,自齐梁有之。唐兴近体,格律井然。然诗人兴之所至,亦常为变体,平头诗其一也。盛唐诸公,多有佳作,历代传承,不乏可诵之篇。入宋词,楹联,亦发扬光大也。
平头诗既为变体,切不可以正体之格律衡量,
前人论诗,少有论及平头诗,近代因王力先生之误,致遗害诗坛诸公,视平头诗为左道旁门,而责前人诗不合法度,实误也。
。。。
【律联】:上下句由律句构成的联,有两种形式:
【换头联】为律联正体;
【平头联】律联变体:(不换头的联)
【换头】联之单句,偶句第一二字平仄不同称之换头。正体第二字必换,否则称为失对(即平头)。一二字同换最好,古称“双换头”。一字可以同平,但不可同仄。
【平头】联之单句,偶句第二字平仄相同称之平头。
【平头诗】:诗中含有平头联的诗称作平头诗。平头诗属律诗变体。
雨梦按:正体诗约占律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变体诗包括用韵,对仗,对粘与正格不同形成形式繁多之体,但总数相对正体还是“少数民族”。
。。。
【平体诗探讨】
平头律诗是换头律诗的孪生兄弟,从现有资料来看,应数白居易的诗论【金针诗格】最早提及。
白居易言: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谓四句皆用平字入是也;两平头,谓第一句第三句用平字入是也。
白居易在这里说: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这种诗格四句都是同声起的。
今举四平头诗例二:
1.四平声起
夜雨(唐·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2.四仄声起
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四平头诗非律绝正格,亦变体也,归入平头诗。
律诗首四句若同声起,亦称四平头,四平头与清人诗论同名而异,不是一回事。唐人四平头指四句同起诗,见【续金针诗格】:(所举例即为四平头律诗也。)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格。《曲江感春》诗:“江头日暖花正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其全诗为: 曲江春感 唐·罗隐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彫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此诗四五句失粘,但非折腰体诗。折腰体诗要求前四句及后四句俱为律绝也。
。。。
律诗首联平头诗又称江左体。
[诗人玉屑]卷之二诗体下:江左体:引韵便失粘,既失粘,则若不居声律;然其对偶特精,则谓之骨含苏李体。
杜甫--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雨梦按,失粘指不合律,此处即指“浣花流水水西头”,这句平头了。即为江左体诗。
另白居易在诗题上直标(齐梁格)诗,见下:
九日代罗樊二妓招舒著作(齐梁格)(唐·白居易)
罗敷敛双袂,樊姬献一杯。
不见舒员外,秋菊为谁开。
这首诗仅第三句句式不合正体,形成平头联,平头句位于首尾句外,其它句位将造成不粘现象。
刘禹锡将这种诗体标作“吴声”,也是说明此诗与律诗正体不同,不可用律诗正体来衡量。
三阁辞四首(吴声) 其三(唐·刘禹锡)
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
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
平头诗实常见,但多被人忽视而遗忘。致王力先生发出:“失粘事小,失对事大”的感慨。
。。。
我们再来看王力先生对平头诗的观点。
王力先生为当代诗论泰斗,他对近体诗的推广功不可没。但他时不时要发点未经过深思熟虑的诗论,而又爱说过头的话。
他在诗律余论中承认: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例子的”。“在《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里也有类似的话。这话未免说得太绝了。
王力先生说“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例子的”,后又改说“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不免仍在为自己的误论辩白。真奇怪的是:王力先生难道沒有读过【唐诗三百首】?这其中就收有一首烩炙人口的乐府七言绝句:
杂曲歌辞 金缕衣(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五言绝句就更多:
新嫁娘词三首 其三(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夜寄丘员外(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辋川集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长干曲四首 其二(唐·崔颢)
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
【唐诗三百首】收唐人五言绝句29首,归入乐府五言绝句的8首,总共37首中就有5首平头诗,占比率为为百分之十三点五,怎能说“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呢?
再从【唐人万首绝句】来看,总共收有五言绝句2724首,其中仄韵诗467首。则平韵诗有2267首。平韵平头五绝有207首,
则:207/2267=9%。
仄韵平头诗有128首。
则:128/467=27.4%
仄韵诗中的平头诗实在不少,王力先生是认可仄韵近体的,怎么可以说:“如果我们说‘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也还是可以说的”?
平头诗五,七言绝句有,律诗也有。五律王力先生举了温庭筠的《春日》诗。
。。。
杜甫平头诗选
夔州歌十绝句 其八(唐·杜甫)
【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
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唐·杜甫)
【渔阳突骑邯郸儿,酒酣并辔金鞭垂。】
意气即归双阙舞,雄豪复遣五陵知。

黄河二首 其二(唐·杜甫)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简吴郎司法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首联为玄律句平头联

见萤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苍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158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3
贡献
21772
金钱
284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7 18: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谈到四平头,我来补充与四平头相关的平头对
                                平头对(四平头)
属于合掌的一种。近人张正体先生于《诗学》中对仗有“平头对”,实际就是四平头。
(一)、两种平头概念的区别
《文镜秘府论》所述,八病中有平头和上尾。它们都有声调和句式两种情况。句式方面平头用在句首,上尾用在句尾。平头的两种说法:一种是声韵上的平头,另一种是颔联颈联中诗句词意上的平头,称为“四平头”。
“平头”的原始定义:
“平头”是沈约提出来的,空海和尚在《文镜秘府》中解释得很清楚,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是其病也。)又诗曰:“山方翻类矩,波圆更若规,树表看猿挂,林侧望熊驰。”又诗曰:“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枝聚还散,吹杨凝且灭。”
这是以五言诗为例,就是每一联的上句的第一、二字不能与下句的第一、二字同声调(平仄)。比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这句诗中,“芳时”与“提壶”都是平音,这就是平头。
唐格律诗也严格遵守这一规则,只是把同声改为平仄,每联中的前两个字必须平仄交错,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请读者注意:古风中“平头”之说原本是针对五言诗的音律,而非字词结构。
律诗中的“四平头”与古风的平头不是一个概念,它不是指音律,而是指语法结构,只是借用了永明体声律中的平头二字。就是说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承句、转句)皆用一类词语起头,有双字平头和虚字装头两种。四平头是指律诗中有四句或六句中首一字或二字语法结构相同,挤占发挥空间,使诗歌呆板缺变化,是律诗文法的不当,但是并非大忌,属于诗病里“犯复”的一种。根据句式,四平头分两种,一是“平头对”,指的就是这种并非大忌的“四平头”,用得好则是排比修辞。二是四句一法(所谓四句一法,是指两联连用时,上联句式与下联句式完全相同,毫无变化。属于“摞眼病”),这种四平头则为病,不是“平头对”。

1.双字平头  指相邻的两联或三联句首二字为结构相同的实字
[例] 陈后山《和元夜》前六句云:“笳鼓喧灯市,车舆避火城。彭黄争地胜,汴泗迫人清。梅柳春犹浅,关山月自明。”开头二字皆并列名词短语。
2.虚字装头  指相邻的两联或三联句首二字为结构相同的虚字
[例]刘后村《丙辰元日》中四句云:“旋遣厨人挑荠菜,虚劳坐客颂椒花。不施郁垒钧编户,虽饮屠苏殿一家。”开头二字皆状心结构。
其实也有虚实结合的,如下面纪昀把“迹深”、“烟绝”、“地冻”、“林寒”四个并列主谓结构称之为“四平头”。“讬命”、“置身”、“浮家”、“弄月”四个动宾词组称之为“四平头”。沈德潜把“怪禽”、“落日”、“初月”、“边烽”四个偏正结构称之为“四平头”。

(二)、前人对四平头的论说
四平头的说法始于清代,是清代诗人、学者或诗评家、文学研究者常用的概念。但他们拿来举例的常常是唐诗,而唐代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格律中的“四平头”说似乎始于清代学者纪昀和沈德潜。他们的有关点评如下: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闵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寒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宋/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把“迹深”、“烟绝”、“地冻”、“林寒”四个描写生动并列主谓结构称之为“四平头”,是因为前二字语法结构相同。(刚刚按  “闵僧”(动宾)“鸟哢”(主谓),因两联结构不同,此“四平头”乃为“平头对”。纪昀并没说犯什么病。)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亦端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宋/韩元吉《记建安大水》)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请读者注意,这里的所谓“四平头”是“讬命”、“置身”、“浮家”、“弄月”四个动宾词组。(刚刚按  前四字结构同,摞眼病,不得为“平头对”,所以纪昀批评说是“碍格”。)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唐/贾岛《暮过山村》)
沈德潜评曰:“落日、初月,平头之病。”沈先生把“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描写生动准确的四个偏正结构物象称之为“四平头”。(刚刚按  两联非“摞眼”,前四字结构并不相同,乃为“平头对”,此“平头之病”其实不为病。)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唐/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纪昀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这里沈、纪二先生说四个名词组成的四个地名连用也是“四平头”。全联表面似乎为长解镫病,但这四句句型结构后三字完全不同。地名字数也不同。因此语法结构并不一样。【清】沈德潜自己的《甘露寺》也有这种写法:
高阁真疑坐九霄,钟声远送海门潮。
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
何处云烟辨吴越,此间苍翠压金焦。
老僧犹说孙恩乱,白骨青磷尚未消。
不仅同是地点,而且是所谓的“摞眼”。(刚刚按  苍翠,此处是名词。他这四句语法结构完全一样,尤其是“摞眼”,这才是真病呢。)
四平头也不仅限于中间两联,首联跟颔联一起也可能犯四平头:
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
梦岂花边到,春俄雨里迁。
一梨开五秉,百箔候三眠,
只有书生拙,穷年垦纸田。(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清代的诗人、教育家许印芳评曰:“此章中二联炼句可学,三、四句合首联看,却犯平头病,此不可学。”从许评可知,不仅律诗要注意中间两联,其它联也马虎不得,紧挨着的两联犯复,也是毛病。(刚刚按  首二字都是名词+副词,是平头,但首联后面为动宾,颔联为主谓,因此此平头不为病,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不注意,甚至会出现首联、颔联、颈联六平头的毛病:
笳鼓喧灯市,车舆避火城。
彭黄争地胜,汴泗迫人清。
梅柳春犹浅,关山月自明。
赋诗随落笔,端复可怜生。(宋/陈师道《和元夜》)
纪昀评曰:“前六句皆双字平调,殊为碍格。”这里的“平调”即“平头”的意思。(刚刚按  六句前两字都是名词性短语,为联合并列结构,词义类同,形式类同。后三字结构分别是动宾、动宾补、主谓,整体问题不大。但六句皆平头确实太死板了。)
沟溢池鱼出,天低塞雁征。
萤飞明暗庑,蛙闹杂疏更。
药酺时需焙,舟闲任自横。(宋/陆游《秋雨排闷十韵》)许印芳评曰:沟溢六句,犯平头病,不可学。这是一首排律,计十联,上选有瑕疵的是七、八、九联。(刚刚按  首二字为主谓结构,后三字结构各自不同,各句的语法结构不一样,不为病。为平头对。但六句皆平头确实太死板了。)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唐/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纪昀评论说:本诗“运用四地名不觉堆垛”。陈子昂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首联地名都置于句末,颔联地名都放在开头,错综排列,语法结构也不一样,让四句诗不拘谨呆板,这才是“不觉堆垛”又避免四平头的关键。如果写成:章台阶砌下,巫峡岛洲偎。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那就不止是四平头,还得了摞眼病。
同是陈子昂,他还有一首《春夜别友人》却有缺陷: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有人点评说,这首诗能算上好诗,情感细腻,选景典型,细节生动,格律无瑕,对仗工稳,炼字准确,但若从完美的角度要求,则还欠理想。遣词造句有些单调呆板,缺少灵动变化的美。离堂,别路,可看做是动宾,但也可看做是偏正结构,看做名词,则“银烛,金尊,离堂,别路,明月,长河”犯复,或说犯了六平头,虽然瑕不掩瑜,但总是名人笔下的操作漏洞。(刚刚按  若是离堂、别路,看做偏正结构名词,那可不是什么“瑕不掩瑜”,而是犯了摞眼病,全是主谓宾结构,只是颔联的宾语是并列结构,其它两联是偏正结构的区别而已。改的话只要改颔联就是,原文“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试改为“离堂琴瑟绝,别路水山缠”,或“绵绵思琴瑟,碌碌绕山川”。)
相同的例子还有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落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纪昀评说:叠用四地名,妙在安于前四句,如四峰相矗,特有奇气。若安于中二联,即重复碍格。跟上面一样,纪昀也没说到点子上,关键不在联次,机括全在位置与语法结构。(刚刚按  如果是“潮落冶城渚,日斜征虏亭。烟青新幕府,草绿旧洲城。”即使是前四句,也是平头摞眼。)
优秀诗人的创作实践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发:如果非要连用四个地名或者其他名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错开排列顺序和位置。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陂化宝衣。(刘禹锡《荆州怀古》)○中二联。乍一看马、麦、风、火都是名词主语,开头还都是主谓结构,是四平头,但是不是就坏事了呢?清学者何焯对这两联有过专门分析:三四句流水对,五六句参差对。不过他从流水对参差对的角度去分析是不大准确的,不过这个分析指出,不能光看头二字。其实还是应从句式分析,结构上前四字相同“名+动+名”,似乎犯了摞眼病,但后三字不同,颔联主谓结构,颈联动宾结构。再加上对仗方式也大不同,颈联宝衣对落叶,荒陂对宫井,为参差对,使两联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认真分析,很容易打入犯四平头。
伊挚为媵臣,吕望身操竿。
夷吾困商贩,寗戚对牛叹。
食其处监门,淮阴饥不餐。(汉/杜挚《赠毌丘俭诗》)○三四五联。网上分析:诗中重复提及古人,并且都位于句首,也属犯了平头之毛病。(刚刚按  此是不管诗体的分析,大误。对仗犯平头是指四声出现后,只针对格律诗。此为汉朝诗,无所讳忌,不能说“犯”。三联皆非标准对仗,何来的“犯”。)

(三)、四平头的分析
从以上介绍我们能够看出四平头的共同点:第一,都指诗句的开头;第二,起码两联四句;第三,五律可以是第一个字,也可以是第二个字,更多的是两个字。但七律如果不是双音节词,那一定是在第二个字上;第四,前二字的结构相同,或者都是名词(有人仅限于名词是不对的),或者偏正式短语,或者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短语,或者动宾结构,多数在句首作主语;还必须强调的是,上述所说的平头是清代的诗人学者借用了南朝四声八病里平头一词,但词义绝非指声律瑕疵,而专指语法、遣词造句的毛病。
准确地讲,是指律诗四联,特别是颔联、颈联四句开头第一个音步的字(词)都词性相同或结构相同的短语,特别是工对名词,从而形成词性一致,或意义重叠。从本质上看,属于诗病里犯复的一种。
不论沈德潜“非所宜”之说,还是纪昀“碍格”之说,无非是要求作者在选择意象方面力求变化多端。这样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这种四平头的写法由于变相地局限了内容的丰富表达方式,所以被评为“碍格”。“碍格”并不出律,也不会发生平仄上的冲突,所以这种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四平头”在律诗中“碍格”,非“律诗所宜”。这是清人对前人诗作评语。所谓“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只是散见在古人评诗的零星笔墨中,没有人专门对它明确而严谨地进行文字定义。
四平头为什么“碍格”,为什么算作诗病,为什么“不可学”?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形式整齐划一,律诗四个对仗句的开头,都是相同的实词或者虚词,这就导致了在造句模式上基本相同,甚至是一模一样,句法缺少变化,让人沉闷。二是词性或结构一样、意义相近甚或相同,势必造成句式在形式上的重复,效率不高,浪费文字资源。三是人的美学心理往往习惯于同中求异,对立统一,喜欢于整齐里求参差,在变化中寻规范。四平头妨碍了人们的这一追求。吟诵时极为单调、呆板,就会破坏诗歌句式富于变化的音律美。
许印芳在评宋梅圣谕《新秋雨夜西斋文会》一诗里曾有比较具体的说明:凡四韵律诗,于地名、人名、鸟兽、草木之类,但可一连两用。若前后连用,即为犯复,为夹杂。这个一类应该包括名词下面细分的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用得好算工对,用得不好易犯平头。这也提醒我们,名词分类越细致越精巧就越需要小心,细到同义,两用即为合掌,而连用四个更是弄巧成拙了。所以王力先生警告读者说: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四平头也是如此,一般地说,能避免四平头当然最好,但四平头有几种情况,不能一概笼统否认,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不要随便认定别人的诗犯四平头。《汉语诗律学》说任何事物都有例外,诗歌的形式应该服务于内容,如果非用不可,使用时也有技巧,那就是错开位置排列。避免这种毛病的关键,是运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要尽量避免在同一位置连用。如果非要在同一位置连用,那么后面的结构一定要不同。
小结
①“四平头”是一种修辞手法
律诗中的所谓“四平头”是“排比”艺术修辞方法的运用,古已有之,并不存在“碍格”之说,不应盲信清人缺乏考证的言论,要正确的对待四平头,不能只抓句首两字,要整联统筹。“排比”不是“犯复”,“犯复”不能简单只着眼于句首两个字上。
排比是很好的修辞方法,1、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丰满细致,人物内心丰富细腻。2、排比写景状物:能收节奏鲜明,层次清楚、景象丰富多姿,形象生动传神之效。3、排比叙事:起铺陈、渲染的作用,使诗词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4、排比抒情:使诗词节奏鲜明,感情抒发酣畅淋漓,语势得到增强。
由于格律诗的局限性,如果这种排比占据了半壁江山,一般来说还真不是好事,但用得好时也不见得碍事。而在古风中、词中、曲中、对联中更要另当别论,在这些文体中不叫四平头,要叫“连璧对”,或“四柱联”。除了“连璧对”“四柱联”,还有三组的鼎足对。
②“四平头”说法是移花接木,这种移花接木是造成概念不清的根本原因
源自《金针诗格》: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谓四句皆用平字入是也。本是谈用字平仄的。
清代学者纪昀和沈德潜二先生借用南朝齐梁学者沈约“平头”概念,移花接木,用于评价律诗,使之谬种流传至今,致使许多所谓诗评家,按图索骥,鹦鹉学舌,贻笑大方。清人的错误在于片面,顾头不顾尾。是不是病,得辩证的看,全面的分析。
③因此我们废弃“四平头”的名称,改用“平头对”的概念。
相邻的两联句首二字语法结构与词性相同,后面的语法结构不一样,这样形成的两组对联叫平头对。

(四)、四平头分类
四平头,最常见的是四个名词开头,所以,人们往往把四个名词开头的对仗句理解为四平头。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因为例诗也告诉我们,四平头还有副词、动词开头的。由此可见四平头的类型复杂多样,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四平头,不仅仅是名词和副词开头,从现代汉语词性的角度来说,还有其它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开头的对仗句,都属于四平头。简言之,只要是四个对仗句的开头词语的词性雷同,就是四平头。
正确理解四平头,对四平头不要扩大化。句型一致的可以指为一病,其余句型不一致的皆不能算病,没必要自设障碍作茧自缚。
四平头这种病在写作过程中很好治,变换一下构词方式或调换下序列就可以了,只要你吃透四平头的特征,就不会犯错。
治理过程中,我们还得掌握三种与之相关的几种“病”:长撷腰病、长解镫病、摞眼病。
《文镜秘府论》论病一章中,有“文二十八种病”,其中提到有第十九,长撷腰病和第二十,长解镫病。
《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是这样说的:
第十九,长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华。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此病或名束。)
第二十,长解镫病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镫;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
我们来归纳一下。1.什么叫“撷腰”?即五言诗中第三字独立一个音节。结构是212的,此1叫撷腰(“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比如“碧潭写春照”按音步划分音节就是“碧潭/写/春照”------二一二句型。中间一字一音节叫“束”,也叫撷腰。如果两联的结构都如此,那就叫长撷腰病。
2.什么叫解镫?解镫指五言诗第五字独立成一音节,结构是221的,其中的2都是短语,那此1就叫解镫,如“黄河/入海/流”。是二二一音节结构,叫解镫。如果两联的结构都如此,那就叫长解镫病。
元兢曰:“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撷腰、解镫都是诗中的一种正常句式,并不是病,当两联都是撷腰或解镫时才是病。
3.什么叫摞眼解?摞,汉典:“把东西重叠地往上放。”眼,指诗眼。诗眼的位置相同,所以叫摞眼,摞眼本指诗眼的位置相同,两联的摞眼位置都相同便叫摞眼病。意思就是两联的诗眼摞起来了,看起来很呆板,所以,摞眼是指句型重复的诗病。
摞眼病不一定都同头,但两联的结构都相同,只要有诗眼的肯定是摞眼病(两联的结构都相同,不管诗眼在哪,诗眼的位置肯定相同,所以叫摞眼病)。长撷腰病、长解镫病可以是摞眼病。但摞眼病不一定都是长撷腰病、长解镫病。结构都相同的摞眼病多半兼有长撷腰病或长解镫病中的一种(请看例中分析)。
长撷腰病、长解镫病都是从语法上分析,摞眼病是从修辞上分析,对仗属于修辞,因此平头的诗病用摞眼病的名称,无病的平头用平头对的名称。
4.由此四平头可分出三种类型,一种摞眼病,一种是部分犯长摞眼病或撷腰病,一种是没有病的平头对。
(1)“犯同构”的摞眼病(包括长撷腰病与长解镫病)
说明  / 为句子成分分析的符号
曲中有连璧对,是一种常见的对仗方法,这种对仗放在格律诗中便是摞眼病了。四平头真正怕的是“犯同构”(摞眼病),又叫“重位病”,即连璧对。因句式相同,也可称为句式上的合掌。曲中受欢迎的连璧对在律诗中却成了摞眼病,原因在于律诗的局限性,四句句式一样,占据了半壁江山,读起来呆滞。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唐/马戴《灞上秋居》)○中二联。虚实平头。长解镫病(为列锦对,没有摞眼病,可以看出摞眼病、长解镫病、长撷腰病还是各有特点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唐/杜甫《旅夜书怀》)○中间两联。虚实平头。“摞眼病”、“长解镫病”。这种“摞眼病”、“重位病”,就叫做句式合掌,读起来呆滞。尽管这都是杜甫的名诗,其中的名句千古流传,但其整首诗的结构却是不可取的。于是,后人就淘汰了这种形式。
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
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上官仪诗)○中间两联。虚实平头。长解镫病。牖,名词活用为动词,像牖,似牖。清,形容词用如名词。
路到/层峰/断,门依/老树/开。
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唐/李商隐《访隐》)○首联颔联。虚实平头。摞眼病、长解镫病。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第十、十一联。虚实平头。前一联中的“唐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他们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些专用的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四平头,为诗忌之一),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的是办法来规避它。这两联,其实白居易是这样写的:“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这样一调整结构,就不是四平头,避免了合掌之通病。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前三联。六平头。中二联为虚实字平头。都是主谓宾结构。唯一的区别是颔联后二字联合结构,其他二联偏正结构。摞眼病、长撷腰病。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中间两联。虚实平头。摞眼病、长撷腰病。
心胸/如/宇宙,怀抱/似/苍穹。
江河/似/银汉,灯火/如/星空。(?)○中间两联。双字平头。摞眼病、长撷腰病。句式都是主(名词)谓(比喻词)宾(名词)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唐/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中间两联。双字平头。摞眼病、长撷腰病。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中间两联。双字平头。摞眼病、长撷腰病。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唐/杜甫《重题郑氏东亭》)且近八平头。全诗摞眼病、撷腰病。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唐/杜甫《禹庙》)首联、颔联、颈联。双字平头。这是六平头。中间两联犯摞眼病、长撷腰病。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中间两联。虚实平头。摞眼病、长撷腰病。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唐/杜甫《秋兴八首》其六)○中间两联。双字平头。犯“摞眼病”、“长撷腰病”、“重位病”,整个上下对仗联句式都合掌。
初戴/玉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唐/项斯《送宫人入道》)○中间两联。虚字装头。网上分析:四句中句首都为虚词,也犯了平头的毛病。(刚刚按  应说犯了摞眼病)拜,名词;斋,动词。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宋/徐玑《春日游张提举园池》)○中间两联。虚实平头。摞眼病、长撷腰病。
旋遣/厨人/挑/荠菜,虚劳/坐客/颂/椒花。
不施/郁垒/钧/编户,虽饮/屠苏/殿/一家。(宋/刘后村《丙辰元日》)○中间两联。虚字装头。摞眼病、长撷腰病。
高阁/真疑/坐/九霄,钟声/远送/海门/潮。
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
何处/云烟/辨/吴越,此间/苍翠/压/金焦。
老僧/犹说/孙恩/乱,白骨/青磷/尚未/消。(清/沈德潜《甘露寺》)○全诗。虚实平头。太牛逼了,居然八平头。中二联摞眼病、长撷腰病。这个人正好是四平头理论的鼓吹者之一,自己却写成这个样子,却也令人好笑。
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
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风骚。(今诗)○中间两联。虚实平头。句式都是主(名词)谓(偏正结构动词短语)宾(名词)。摞眼病、长撷腰病。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间两联。第二字都是名词,为四平头,但第一字词性不同,不是四平头,值得讨论。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唐/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中间两联。第二字都是名词,为四平头,但第一字“白”“过”词性不同,不是四平头,值得讨论。

(2)部分句式相同,病较轻(长撷腰病或摞眼病)
平头是指律诗中的相邻两联开头两字的词性完全一致;摞眼是指五律中相邻两联第三字、七律中相邻两联的第五字词性完全一致(多为动词);重位是指律诗中相邻两联的某个部分在四处词性完全一致,不局限在开头还是第三五字。所以平头与摞眼都是属于重位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重位范围更广罢了。
联与联之间的语法结构“部分相同”一般也不大好,只要前两节奏的语法结构一样,就属于有病者。有的是摞眼病,有的是长撷腰病。一般非长解镫病,即非曲中所说的连璧对。
日间/安享/人间/乐,梦里/常虑/天下/事。
江里/潮涌/波/千顷,峡中/风荡/幽/万里。(见《文境秘府论》)○双字平头。虽然不是全犯同构,但前四字的语法结构基本一样(其中“安、常”/“潮、风”,不同),都是名词+动词。摞眼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两联各句开头词语“巫峡,衡阳。青枫,白帝”,四个地理名称的名词,即四平头句式。前三节奏语法结构一样,只有最后一字词性不同。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唐/杜甫《阁夜》)○中二联。虚实字平头。长撷腰病。但谓语动词位置不同,不是摞眼病。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中二联。第一字虚实字不同,第二字都是实字。诗眼位置是四个动词,同样存在摞眼的问题。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唐/张乔《书边事》)○中二联。虚实字平头。虽然阻和游也是谓语动词,但诗眼位置的“无“和“有”字也是动词,同样是摞眼。
将谓/独愁/犹对/雨,不知/多兴/已寻/山。
才应/行到/千峰/里,只校/来迟/半日/间。(唐/白居易《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中二联。虚字装头。后三字结构不同。
笳鼓/喧/灯市,车舆/避/火城。
彭黄/争地/胜,汴泗/迫人/清。
梅柳春犹浅,关山月自明。(宋/陈后山《和元夜》)○二三四联。六句双字平头。二三联摞眼但非长撷腰。
托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羸瓶。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宋/韩元吉《记建安大水》)○中间两联。虚实平头。后三字结构不同。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宋/赵昌父《梅花》)○中二联。虚字装头。最后二字词性不同。摞眼病。

(3)平头对
只是前二字词性相同,后面结构不同,不必大惊小怪,可把它看做是排比修辞,是正常的有特色的对仗形式,叫做平头对。
高箱/照/云母,壮马/饰/当颅。
单衣/火浣布,利剑/水精珠。(汉/王褒《日出东南隅行》)○虚字装头。四句叠用四物,此为古风。
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
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
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唐/白居易《秋凉闲卧》)○后三联。六平头。中二联平头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二联。潮、风、海、江,四平头,但第二字词性不同,句子语法结构也不同,不为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唐/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二联。山随、江入、月下、云生,虚实字四平头,但两联句法不同,不为病。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唐/李白《赠孟浩然》)○中二联。虚实字平头。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前三联。鸿雁、江湖、文章、魑魅,双字平头,但两联句法不同,不为病。加第一联为六平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中二联。谓语动词位置不同,所以尽管是长撷腰,但并不是摞眼病,也不是长撷腰病。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唐/杜甫《阁夜》)○中二联。虚实字平头。音节皆是2212,但谓语动词位置不同,所以尽管是长撷腰,但并不是摞眼病,也不是长撷腰病。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唐/王维《汉江临泛》)○前三联。双字平头。但句法不同,不为病。加第一联为六平头。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唐/贾岛《暮过山村》)○中二联。虚实字平头。
鹳鸣/山/欲雨,鱼跃/水/多风。
城带/晚莎/绿,池连/秋蓼/红。(唐/许浑《重经姑苏怀古二首》)○中二联。虚实字平头。
迹深/惊/虎过,烟绝/闵/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寒/鸟哢/迟。(宋/陆游《雪中二首之一》)○中二联。虚实字平头。
昏烟/欲合/孤城/闭,远水/微明/小港/交。
寒鹭/多情/时/近客,栖乌/贪睡/懒/离巢。(清/纪昀《夜泊吴江》)○中二联。虚实字平头。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二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中二联。实际应该是“金沙水”“大渡桥”,但诗节奏是二字一拍。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唐/李商隐《无题》)○中二联。双字平头的平头对。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唐/李商隐《锦瑟》)○中二联。双字平头的平头对。

点评

本文仅从杜甫诗谈声律。与清四平头无关。清四平头属修辞问题。谢谢刚刚先生关注。 清四平头指五言和七言律诗的一二字词构相同,与摞眼病无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7 2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2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2-7-7 18:43
文谈到四平头,我来补充与四平头相关的平头对
                                平头对(四平头)
属于合掌 ...

本文仅从杜甫诗谈声律。与清四平头无关。清四平头属修辞问题。谢谢刚刚先生关注。
清四平头指五言和七言律诗的一二字词构相同,与摞眼病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20: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对仗必须平头,印词组句构相同,不然对仗不工。

但两联首音节应避句构相同,相同则犯四平头。两联上下句尾三字亦应避句杨相同,相同则犯摞眼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5: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