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1-12-3
威望589
金钱1838
贡献1188
高级会员

威望- 589 点
贡献- 1188 次
金钱- 1838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2-7-11 08:43: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金的回应:
植仗叟老先生大概是专为老人种植拐仗谋生的,他读了金诗超过李杜的新说后,嫌老金不出来谦虚两句,其实老金是鲁迅的性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老金最近读了《金诗超过李杜诗》的论述后,陷入了沉思,写了一篇议论,思想深邃,发人深省:
旧体诗词的新课题
顾名思义,所谓旧体诗词,它是产生于旧时代的一种用语言加韵味再加格律的一种文体,人们以这种文体抒发感情、传递感情、接受感情,抒发者、接受者都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传递和接受是靠一种叫“意境”的东西作为媒介的。一首诗如果写的没有意境,单靠文字(或口语)传递,那么接受者接受到的也只限于文字(成口语),接受者就不能产生联想,不能产生形象的再创造,更不能产生感情的共振,这传递的效果就是失败的。
传递者的“意境”和接受者的“意境”是不尽相同的。曹雪芹脑中的林妹妹,尽管在他笔下是“这样一个美人”,聪明刻薄,多愁善感,而接受者再现于脑中的则可能是另一种形象:“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千个接受者的脑中就有一千种林妹妹形象。
然而,当今的影视媒体则大大地改变了这一“意境”的传递。好比前些年产生的一部电视剧《红楼梦》,由于它的成功,林黛玉的形象则被相对地固定化了,使另一部电影《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本来长的更漂亮,只是由于整个影片的失败这个林妹妹形象就基本上少为人知了。假如现在有一个天才,把杜甫的《登高》摄成一部风光片,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滚来”固定化,人们读这首诗在脑中的“意境”怕就不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悲秋”了。
进而,现在的高科技传媒体却为旧体诗词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当年的杜甫不久住白帝城,他就没有《登高》这首诗。而当今的人,不要说一个白帝城,就是万里之遥的美国风光,千里之外的西欧冰雪,俄罗斯的导弹,乌克兰的硝烟,你都可以历历在目。现代诗人把这些变成旧体格律诗的很多,但似乎成功者寥寥。究其原因,大约概因诗人没有亲临其景,只是一种客观描述,大家的写法都差不多,按老金的说法,这叫做没有诗人个性的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