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韵 刚刚 所谓“韵”,就是字音的韵母。韵书即是按字的读音来编排文字。隋时陆法言斟酌南北之音,编定《切韵》,共分一百九十三部。唐代科举考试作诗作赋,礼部即以《切韵》作为押韵的准则。宋初陈彭年等在《切韵》的基础上撰成《广韵》五卷,凡平声二卷,上、去、入各一卷,分二百零六个韵部。嗣后丁度等又在《广韵》基础上撰成《礼部韵略》五卷,于仁宗景祐四年(1037)由国子监颁行,作为科举审音辨韵的标准。上述这些韵书,就是唐宋时代的诗韵。词韵源出于诗韵。但自唐五代至北宋,并没有单独的词韵之书。唐宋词人作词,大体上是沿用或依傍诗韵。不过作词用韵,可以四声通押,也可以间押方音,这就比诗韵为宽。因为作词主要为了应歌,而不是为了应举,无须受官方制定的韵书的拘束。《四库全书总目》于清仲恒所撰《词韵》条下,曾论及唐宋无撰词韵的原因。“考填词莫盛于宋,而二百馀载,作者云兴,但有制调之文,绝无撰韵之事。核其所作,或竟用诗韵,或各杂方言,亦绝无一定之律。”“盖当日所讲,在于声律。抑扬抗坠,剖析微茫。至其词则雅俗通歌,惟求谐耳,所谓有井水吃处都唱柳词是也,又安能以《礼部韵略》颁行诸酒垆茶肆哉。作者不拘,盖由于此。”南宋时,朱敦儒曾拟《应制词韵》十六条,外列入声韵四部。后由张辑加以注释,冯取洽复加以增补,元时陶宗仪则讥其分合混淆,欲为改定。然其书久佚,韵目已无从考见。清乾隆时,厉鹗尝见署为绍兴二年(1132)菉斐轩所刊《词林要韵》,以为是最早的词韵。但此书以入声分隶平、上、去三声,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即谓是曲韵而不是词韵。道光时秦恩复刊入《词学丛书》,跋中且谓“疑此书出于元明之季,谬托南宋初年刊本”。对于《词林要韵》究竟是“词韵之祖”,还是“曲韵之嚆矢”,目前尚有不同看法。明清之际,沈谦、赵钥、曹亮武、李渔,各有《词韵》之作。继之者,又有胡文焕《文会堂词韵》,许昂霄《词韵考略》,吴烺、程名世《学宋斋词韵》,郑春波《绿漪亭词韵》诸书。然皆疏谬甚多,未堪依据。研究词韵,必须从唐宋词的创作实际出发,即唐宋词韵,盖不在韵书,而存乎唐宋两代之词。戈载的《词林正韵》,成于道光元年(1821),即本此原则而作。戈载认为:“古无词韵,古人之词,即词韵也。”《词林正韵》列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共十九部,“皆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之”。在书前的《发凡》中,还列词韵与诗韵各有界域凡六条。王鹏运《词林正韵跋》云:“夫词为古乐府歌谣变体。晚唐北宋间,特文人游戏之笔,被之伶伦,实出声而得韵。南渡后与诗并列,词之体始尊,词之真亦渐失。当其末造,词已有不能歌者,何论今日。居今日而言,词韵实与律相辅。盖阴阳清浊,舍此更无从叶律,是以声亡而韵始严,此则戈氏著书之微旨也。”所论颇确。近人罗常培尝取唐宋金元人词所用之韵,一一录出,参互比勘,归纳为《唐宋金元词韵谱》一书,作为研究唐宋以来声韵学的基础。至于探讨敦煌词与各名家词用韵特点的论文,则时有所见。 词的历史虽然一千多年,但对词的研究却还属于地表。原因大概有: 词在初期不受人重视,属于杂体,由于思想性差,偏于黄色,文人称之为诗余与文字游戏,有人收集却无人研究。后来词虽然挤入文学殿堂,却由于词是填的,人们依谱填词,于是忽略了对词系统的理论研究。直到近年“律词”的提出,才揭开了词的迷蒙面纱,但对词用韵的系列研究,仍然是一盘散沙。 词是一种综合性的诗体,它的句式倾向格律,它的用韵方法倾向古风。 何谓“律词”?“‘律词’是近年词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同调之词定格定律,包括词有定章、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等。”“严守四声平仄是律词的核心要素。”通俗地说,除了其他要素外,词中的每一句子都是律句,这样的词,称为律词。 洛地先生在1994年《文学评论》中发表《“词”之为“词”在其律——关于律词的起源的讨论》一文中首先提出“律词”的观点,谢桃坊先生认为这“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重大贡献。”他指出“词是格律化的,同一词调的作品在字数、句数、分段、字字平仄的用韵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由此,蔡国华先生专门编撰了一部1100多页的《唐宋律词词谱》,引入、应用了律词概念,并根据王力先生所著的《诗词格律》,结合自己的时间,对一字至十一字的词句进行了系统的律化说明,还把律诗拗救的三种方法(孤平自救、准律句、小拗不救)及四字句、六字句中特种律引入了词句的律化中。 具体来说,词的句子一般按格律的要求,也是135不论,246分明,但有的句子有领字,领字不在平仄范围中。八字句有35组合、44组合或17组合,九字句有36组合、45组合,词谱中用“读”来相隔,平仄分别由前后的句式来决定。 对照词中,个别句子是非律句,此类情况的发生,大凡有三种原因,一是时间久远了,在转辗中搞错了。二是填词者无意中把平仄搞错了,后人以误传误。三是词曲者演唱时从音乐角度特殊需要而成的,成全了音律,却坏了句律。 拗句,大多数词牌本没有拗句的,但是宋朝开始有不少词牌引入了拗救句式。引入拗救句式,使词人在用字上增加了灵活性,不失为松绑的好事。 近体诗的拗救也适宜于词。词中一般用下列三种拗救:孤平有自救法(⊙○○●○),小拗可不救(⊙●⊙○●),准律句法(○○●○●)。 特种律,是指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特种律句是指⊙(平)○○●,仄脚六字特种律句是指⊙(仄)●⊙(平)○○●,第三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准律句式,对五言⊙(平)○○●●可用○○●○●句式。对七言⊙(仄)●⊙(平)○○●●可用⊙(仄)●○○●○●句式。 孤平自救句式,对五言○○●●○可用⊙(平)○○●○句式。对七言⊙(仄)●○○⊙(仄)●○可用⊙(仄)●○○○●○句式。 小拗不救句式,对五言●●○○●可用●●●⊙(平)○●句式。对七言⊙(平)○●●○○●可用⊙(平)○●●⊙(平)○●句式。 以上是“律词”学者的观点,是否如此,很值得研究。因为我们发现,词中非律句比比皆是,“拗”得实在太频繁太普遍,“拗”已成一般句式,还能叫“拗”吗? 词的用韵是不是也格律化了呢?格律诗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偶句韵,最多可以首句押韵。我以《钦定词谱》为蓝本,数千个词中共找到了79例一韵到底的偶句韵,其中45例首句不押韵的,34例首句押韵的。数量上实在是微乎其微,而且其中不少本来就是来源于绝句。因此可以说词的用韵绝大部分都是古风的用韵方法。转韵(也叫平仄韵转换格)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还有平仄叶韵。具体的用韵方法则有排韵、间韵、交锁韵、双韵、掷韵、促句韵、四连韵、五连韵、抱韵、掺韵、遥韵、独木桥韵、曳尾韵等。今填词者尽皆按谱填词,却很少有人研究词中这些用韵情况。 按韵分类,词大概有五类: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错叶格。 与古风用韵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一是诗经使用的遥韵到汉朝失传,古风中没有遥韵。到词中遥韵死灰复燃。诗经中的抱韵,古风中也找不到,词中使用频繁。 词中很喜欢连韵,而且形式多样。比如排韵,既有古风中一韵到底的柏梁体,又有转韵的排韵和平仄叶韵的排韵。联韵的多少也是多种多样,促句韵、四连韵、五连韵、六连韵、七连韵----直到排韵。它们有一组韵组成的,也有转韵组成的,还可以几种连韵在同一阙中。 可以全词用掷韵,也可以只一阙中用掷韵,也可以掷韵与促句韵组合。 抱韵可以在一阙中,也可以在上下阕中都有,也可以全词构成抱韵,还可以抱韵与掺韵相互组合。 词把古风中用过的韵用活了,发展了,丰富了。词的用韵很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