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6|回复: 4

对格律诗概念的领悟 诗词札记之一 刚刚

[复制链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1 08: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格律诗概念的领悟 诗词札记之一 刚刚
1.律句:第246字平仄相间的诗句叫律句。这是南北朝后期出现的一种句型,这种句型是自发向自觉发展的进程,是格律诗形成的基点。
2.格诗:有大量律句的诗叫格诗。出现在南北朝后期。
3.律诗:全由律句组成的诗。出现在南北朝后期,唐初开始兴盛,规则一步步制定,到沈宋时定型。
4.格律诗:格诗与律诗的合称,后来专指律诗,即近体诗。
5.近体诗:以时代命名的诗体,近代是唐朝时说的当代形成格律诗,与古体诗相区别。
6.入律古风:王力命名。其实就是格诗。因为既有律句又有古风句,又不一定按三相原则行事,尤其是很少相粘,古风的味道很浓,所以叫入律古风。(有人称为古律体)
7.正格:格律诗常用的格式。遵循近体诗的字数、平仄、粘连、押韵、对仗规则的诗,我们称之为正体和正格。通俗来说,格律诗的常用格式为正格。
8.变式:即偏格,凡偏离正格的变化都叫变式。它有平仄上的变式、押韵的变式、对仗上的变式几种。
9.格律诗正格:一是三相原则(一句中246字平仄分明;对句中246字平仄相对;两联的邻句平仄相粘,246的平仄相同)。二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三是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10.格律诗变式:不符合格律诗三相原则中的某一条,叫变式,变式便不是正格,是一种违反纪律却不开除的现象,从宽处理,仍然承认它是格律诗。失间的叫大拗;失粘的叫折腰(部分失粘)或顺风体(全失粘)。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08: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11.格律诗押韵正格: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12.格律诗押韵变式:格律诗初定时,奇句是不能押韵的,但受古风影响,放宽到首句也押韵。可是首句若押韵,考试规定的四韵便会出现五韵,打分成问题了,于是创造了首句押邻韵的方法,考试打分时邻韵不计分,考试韵数规定便不受影响了。首句押邻部韵便是变式了,后人取名为“孤雁出群”格。因为后人多用首句押韵,于是人们习惯把它当正格看待。

       受首句押韵影响,后人在偶句上也用上邻部韵,称之为“格”。尾联用之的叫“孤雁入群格”;首联颈联为一组韵,颔联尾联为一组韵的叫“进退格”;首联颔联为一组韵,颈联尾联为一组韵的叫“辘轳格”;首句与尾联用邻部韵的为“孤雁出群与孤雁入群结合”,尚没有正式名称。

       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但格律诗中有押仄声韵,其他三相原则都符合的,我们知道,格律诗与古风的区别主要就在三相上,因此押仄声韵的应该是格律诗,但唐朝时把它放进古风中。后人承认它是格律诗,它属于变式。

       又出现了一种奇句也押韵的格律诗,这种变式便成为一种杂体诗体,有“间韵诗”和“交锁韵诗”两种诗体。

       13.律诗正格:三相原则;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颔联颈联对仗。

       14.律诗对仗正格:两组对仗为颔联颈联。

       15.律诗对仗变式:根据对仗的位置和组数,有多种方式,统称散行格。

两组对仗的:13联叫偷春对;34联叫藏春对;24联叫隆冬对;14联叫鸾凤和鸣对;还有没定名的12联对仗;23联对仗。

       一组对仗的叫贫对仗,属于散行格。3联对仗的叫蜂腰对;2联对仗的叫燕颔对。

       有三组对仗的为富对仗。123联对仗的叫垂条对;234联叫尾联增对体;还有134联与124联的,暂无名称。

       有四组对仗的,那就成为一种杂体诗体了,叫全对体。

       当然也有一种全不对仗的散行格,因为其他格律诗要素符合,因此也要承认这种变式的存在。

       16.拗句:格律诗的句式中平仄排列有几种句型,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便叫拗。分小拗与大拗两种。小拗是135字不全符合规定的平仄;大拗是指246字不全符合规定的平仄。

       17.大拗句:本来律句是246分明,凡246平仄有不合的便叫大拗句,大拗句不是律句,属于古风句。

       18.古风式律诗:王力命名。其实指的就是有大拗句的格律诗,因为大拗句是古风句,这种格律诗含有古风的味道,但其他的要求都符合格律诗的要求,所以叫古风式律诗。(即网上所说的拗体)

       19.变式的实质:变式是格律诗中不合正格的专名,其实就是杂体,即格律诗中的杂体。

       20.杂体:杂体之称与今有些区别,古时范畴较广。

        “杂”的本义是五彩相合,因此它不是单纯的。格律诗的变式,便是“驳杂不纯”,不与正格协调,所以变式属于“杂”。

        “杂”又有“正项以外”有所增加,“搀杂”,比如格律诗中的限韵、和诗等,便是增加了条件,因此也属于“杂”。

        “体”,义为“表现;体现”。如果这种“表现;体现”得到“相承;继承”(“体”的引申义项),便形成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有个人的比如书法中的颜体,诗中的山谷体;有一伙人的,称之为派,如江西诗派;有时代的,如永明体。

        “表现;体现”会形成“规格;法式”(“体”的引申义项),当这种“规格;法式”自始至终进行,便形成“体制”(“体”的引申义项),诗词中自始至终进行的“规格;法式”便是“文体”。

       因此“杂体”在诗词中有三种意思,一是不纯,如格律诗的变式,属于格式之杂;一是加以限制或增加条件,如限韵,属于写法之杂;三是诗体,在正格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写作方法,并自始至终贯彻,便成为诗体。因此没有贯彻到底叫杂体写法,贯彻到底的便是杂体诗体。比如顶针与顶针体,顶针指的是诗词中用了顶针的方法,顶针体指的是整首诗都用顶针方法写成。

       如果说格律诗的正格是树干的话,变式及其杂体就是支干与枝叶,树的风采不在树干上,而在枝叶与花上,诗也如此,格律诗活力不在正格上,而在于变式及其杂体,没有了它们,格律诗就是死水一潭。那些不懂杂体为何物,却口口声声反对杂体的“诗人”们懂不懂这个道理?如果说正格是奋进的帆船,那么变式及其杂体就是浩瀚的大海,没有了广阔无边的海水,帆船寸步难行,没有了澎湃的波涛,帆船的功能也就没有了。如果说正格是骨骼的话,那么变式及其杂体就是皮与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肉没有了骨骼能支撑生命吗?所以,可爱的诗友们,一定要正确的处理格律诗正格与变式及其杂体的关系,格律诗才能长命百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08: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21.  135不论,246分明:这个口诀是正确的。135不论使格律诗有了灵性,有了回旋的余地,是格律诗能生存发展下去的基础。但有不少人对135不论提出怀疑。他们说1的确可不论,3和5就要论,5则是必论的。这些人被“不论”二字捆绑了,他们认为不论就是不管,但事实上135又不能放之任之,不管怎行,因此135不论便是不准确的了。

      “不论”与之有关的有两个义项,一是“不管如何、不顾一切。”(论:分析判断)二是“不计较、不讲求。”(论:按照)网友们用的是一,所以认为135不论为不准确。其实这里该用的是二,“不计较、不讲求。”就是不针针计较,不必死守不变,不必完全按照常格规定来定平仄。因此这个“不论”就是“灵活掌握”的意思,“不一概而论”的略语。这个“灵活掌握”主要表现在35上,因此不能固定在“5要论”上。灵活性在于,当3不论时,如果句子会出现三平收三仄收孤平时,5便进行调剂;当5不论时,会出现三平收三仄收孤平,3便进行调剂。因此,有了这个135不论,四两拨千斤,格律诗就活了。

      22.拗救:不符合平仄的句子叫拗。针对135的叫小拗,针对246的叫大拗。对拗句平仄的补救叫拗救。

      传统意义上确立的拗救模式大约有五种:当句救、对句救、邻句救、隔句救与多句救。

      邻句救、隔句救与多句救都有些像道士作法,神乎其神,有些不靠谱。

      小拗一般可不救,但为了避免出现孤平,可以当句救。比如“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如果因为135不论而成了“仄平仄仄平”,便是孤平,因此3字也得变,成“仄平平仄平”,这便是本句拗救,叫孤平拗救。如果是“平平平仄平”,则可救可不救。但有人说小拗也可对句救,如丁卯体“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毕竟上句少了一个平,便在下句增加一个平。平仄数量虽然协调了,但小拗的本身并没有改变,反而又增加了一个小拗句,有些得不偿失,还不如不救呢。

      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本句拗救:常式“平平平仄仄”中,当3拗“平平仄仄仄”(三仄收)时,可“三拗四救”,成“平平仄平仄”,三仄收虽然避免了,但却成了大拗句(古风句),是不是捡到芝麻(古风句)丢了西瓜(律句)?网上鼓吹这种拗救的,我看有些本末倒置了,所举例子其实是古人的大拗句,哪里是拗救?

      大拗句一般用对句救。但我说对句救是自欺欺人,大拗句是无法救的。

      比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当平而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据说下句原应“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即“平平平仄平”),这叫做对句救出句。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出句是大拗句的并不因为下句救而改变它本身状况,它仍然是个大拗句(古风句),不会因为救而变成律句。对句对“仄仄平仄仄”句型来说还可以说补回了一个平声;但对“仄仄仄仄仄”句式而言,下句只多一个平声有什么用?其次,对句“平平平仄平”反而增加了一个小拗句,又是个得不偿失的补救措施,不如不救,或者干脆也来个大拗句“平平平平平”,反而更大气呢。所以我说对句救完全没有必要,把功夫用在这种无用功上,还不如好好去炼字炼句。

      那么如何对待大拗句?要么就是老老实实承认是古风句,是古风式格律诗,要么就老老实实的写律句,不要去卖弄什么大拗。大拗句是在词语无法安排的情况下出现的特殊句子,今有人故意大写特写拗句诗来拗救,这是文风不正的反映。

      23.格律诗的节奏:

      五言古风的节奏是23,有人硬说是212或221,还说是王力说的。但是翻书一看,王力是说从语法节奏上是212或221,语法节奏不是诵读节奏,所以后面王力还有句话说读诗时还应该是23节奏。

      五言格律诗节奏是221,又有人说是212或221,仍然是受语法影响。要知道格律诗的律句是246平仄分明,分明处自然就是节奏处,如果读212,4的分明便被淹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4

主题

8158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8
贡献
7690
金钱
159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7-2 12: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法皆为唐以后东猜西想,捕风捉影而成,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点评

说法皆为唐以后东猜西想,捕风捉影而成,--------这说法不敢苟同。规矩都是后人一步步定下来的,有古人的书、诗话、词话为证,不是捕风捉影的。它们所说多有论点论据论证,不能说是东猜西想。 但你说的不足为证倒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7-2 1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2 16: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铜川 发表于 2022-7-2 12:11
说法皆为唐以后东猜西想,捕风捉影而成,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说法皆为唐以后东猜西想,捕风捉影而成,--------这说法不敢苟同。规矩都是后人一步步定下来的,有古人的书、诗话、词话为证,不是捕风捉影的。他们所说多有论点论据论证,不能说是东猜西想。
但你说的不足为证倒是可以的,因为有许多规矩未必合理,合理的也未必合情。所以后人一直在讨论研讨,有的推翻了,有的补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8: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