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7-13 11:01 编辑
诗的意境
中国的古体诗,纯粹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者外,都主张诗言志。这言志就是抒情,诗人用抒情的方式把感情表达出来。所要表达的,是用形象表现的手法传递于人,而不是用说理的口吻传递于人。那么,这些形象是在一个什么环境里再现的呢?这诗意所传递的环境就名之曰“意境”。意思是说:“我所表达的意思是在如此环境之下所发生的”。这就是“诗的意境”这个说法的由来。春夏秋冬,花草树虫,风雨雷电,男女老幼,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我们所遇到的则只能是具体的形象:一树梅花、一棵松树、昨的夜风、中午的雷、张三李四。这些具体形象,在王老二的眼里和赵小三的眼里是有些不同的。也就是说,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所发生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现在来谈写诗。同一事物,李白诗的意境和杜甫诗的意境是有所不同的。同样是写江,王湾、李白、杜甫、张若虚,他们所表达的意境就不一样。王湾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李白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是“星垂平野阔,月诵大江流”。张若虚则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诗的意境是主客观的结合,同一个景,产生在各个诗人脑海中的意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各个诗人在脑海中再现的景有不不同,这意境才千差万别,这千差万别的意境所构成的诗才五彩纷呈,人们才愿意去读、去欣赏、去背诵。
现代还出现了一种“造境说”,认为诗人在写某首诗时,他的脑海里没有什么意境可写,他于是假造一个相应的境,这就是“造境”。造境者,造假也,好比一个贪官,他不能公开写自己的贪婪,只能去写“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就叫“造境”。因为这境于他根本不存在,只能来一个“造境”。这“造境”,当然是骗不了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