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2-7-2 08:33 编辑
出口转内销的一篇诗论:七绝 边说边做三首
一 雨 久旱人情思是雨,甘霖一刻也欢颜。 却听天上仙神到,未见心欢只见潸。 二 旱 前雨难留如嫁女,万般惦念不回头。 那边可是留人住,留得皱纹上白头。 三 谑 未见能为却见酸,高高在上判如官。 滥竽充数谁人也,众目睽睽莫不安。
诗后语:日前在评诗和帮助修改时,一边讨论一边说到哪是哪地,以同样一雨一旱的实情,来演示怎么写诗,在两个互动中先后顺嘴作了这两个示例,意在强调诗非写而来,要特别重视生活本身和诗如何写来,讲究认真体会写诗实践中的甘苦得失及其规律,尽量摆脱表面功夫,切实做到诗无不写,方法万端,笔无不到,写则由衷。 边说边做是本人一如既往的做法。前个示例后提出:“想想每个字我是怎么写出来,又想到的,都在干什么,有什么作用,最终全诗要表达什么,这里有什么秘密没有?”次回示例后补充说:“并且注意体会诗里特别用到的句式和重字重音”。
一直以来人们多关注意境意象,结构布局,咬文嚼字,构思巧妙等技术方面,这无疑古来如此,但形成偏见成见笼子就不好,会影响写诗的全面发展,忽视因人而异,百花齐放,况且有些人对“八病”的重新捡拾,又缺乏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严重误导了对写诗的理解,等于把表情达意直接关进了主观笼子,走入了死胡同,成了一边追求痛快淋漓表达,一边过分限制表达的怪现象,无异于自相矛盾,自寻忸怩,自毁健康。 这种状况,既让意境意象成了诗中的幌子,促成了作假诗的无痛呻吟局面,催生了伪经验故弄玄虚和空洞咬文嚼字现象,也局限了对写诗的客观认识和开放态度,不仅纷纷远离了摆事实讲道理的实践探索良好传统,还引发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之风和主观泛滥,导致各种主观之争一边处处可见,谁也不服谁,甚至故意伤和气,比如毫无来由的主观甩话冒话,一边又人人憋在心里,想讨论却害怕讨论,不得不转以“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一尴尬无奈的消极做法,来维持写诗氛围。
其实,不积极正视并认真研究客观实践就没有出路,主观永远是无法说清楚的,也做不到严谨和无懈可击。比如,拿“诗与科学无关”,“诗就是感性的”,“写诗是打发空闲”,去与人碰撞,自己都不知演了盲人摸象或掩耳盗铃的角色,为了维护虚荣,论个好坏,甚至就为了消遣看不惯,势必会走向歇斯底里,乃至气急败坏。 就简单拿写诗思路和具体选词择字倾向两方面看,上头两个示例未尝不可大写环境气氛,未尝不可重笔感受感想,未尝不可比喻象征齐来,甚至未尝不可纠结于是“却听”好,还是改“忽闻”好,是保持重字重音好,还是避开重字重音好,等等。 但实践会证明,人的经历和认识主导下的精神意识和灵魂效应,会随时随地作用于他的灵感灵动,情感情绪,情调情趣,以及认识程度,感触倾向,尺度拿捏,语言取舍,文笔习惯等。例如,前诗因作者往往重视天人合一,便把“雨”处理为天意通人,且自然而然,故不想刻意渲染,也就不用“忽闻”,次首因作者平常更珍视人的个性和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也就不仅不避讳,而且有意运用重字重音重韵,来突出某种情调和创作格局。
又如,前几日拙诗中有句“旁观未必无情客,介入如何得法睛”,本来“得”为“有”才明显合律,但考虑到人们对现实风险的担忧,正当防卫的难以界定性,以及群众和执法者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事后尴尬并不鲜见,也就是,有法睛,无法睛,最终都要看能不能“得法睛”,故借助“无”的多用多义用法,坚持用“得”与其对仗,这种情况的咬文嚼字涉及了知深知浅,也就无法单从文字表面,简单对待写诗思路和选词择字及其技巧,有看不惯者,看不懂者,亦只能由之去,受其左右才是大谬。 是如此,才因人而异地,让一个正常表达的作者,而非囿于某种观念笼子里的作者,及时并有能力,灵活机动,痛快淋漓地,吐露了他触景生情或有感而发的一刹那,最真实最个性的心声,实现了最合理且不失美的表情达意,那么有什么能比这样的灵动得来的东西,更追求的是艺术,更符合写诗的实际意涵和创作魅力?
这个诗后语,本来是要发在别处的,因担心不了解我的人脱离实践和抛开摆事实讲道理,用“就诗论诗”的孤立割裂片面态度引起不必要的主观龃龉,所以拿了过来,期望有益于诗友间和谐相处,理性对待,以及对普遍创作和欣赏规律的务实严谨科学认知,并由此出发,实现相互欣赏,相互批评,相互取长补短和进步。
第三首诗是本文搁此后加,恰遇到了位“诗友”评论曰 :“一堆废话。看看作品,就那样了。”这显然是被前面说中的一位。这样说话,从语言语气和方式上,在我看都是语无伦次的甩话冒话,是故意伤和气来的,不仅缺乏成人自重,失于一般修养,是在破坏和谐,也是丧失斯文精神而侮辱人的现象,与日前发生的唐山打人事件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性质恶劣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同时更是冲进文化氛围里,破坏文化,糟蹋写诗资格的人,故我在其后面说道: “文笔有根,龙蛇有眼,所谓能说便能做,只好当判官,不好入就里,是斯文之尴尬,何如把话摊开,或文或诗,同题演武,写来试试? 人无贵贱,文有高下,诗亦允许有差距,毕竟会则会,不会则不会,懂则懂,不懂则不懂,不至于说惯了废话,把什么都当废话了吧?-----”
是这才有了后加的这首诗。用斯文精神对待文字,不管是理性应用,还是感性应用,人总是经过文字熏陶而理性的,所以文字在斯文看来永远是圣洁的,健康的,美的,可珍惜的,即使嬉笑怒骂也会将俗蕴于美中,以文字特有的斯文美抵消,既表达了强烈意志,也不失斯文之文明品质,绝不会把文宇当日常有声语言来用,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总是对耳闻目睹所思所想,本着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联系地记录和使用文字,运用的是文字表达的语言文明规律,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之所以会出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使用文字情况,实质是有些人想通过逃避各种各样的不足,以满足内心在斯坏斯之不古。这种情况,谁都不愿遇之,可遇到了就是遇到了,不面对终不合理,或许大多以为妥协更高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了置之不理,或美其名曰“不齿”,其实与纵容无异。
斯文精神不是软弱,也不是愚昧,更不是狭隘自私的得过且过,而是有广泛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承担的理性意识和品质,也是这让人学会写诗和有的写。斯文者不可成为麻木不仁的人,反求诸己,自我否定。用软弱和无言来维护和谐,是和谐不了的,即使获得了暂时虚伪的和谐,也得不偿失,只有在批评教育和善于斗争中才能求得和谐。 说是这么说,对性质恶劣尚处于道德层面的状况,基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回天,但尽量拆穿其外强中干的本性,不管这有没有用,都会促其往没人是好欺负的方面想,尤其对打消不健康幻想和感受心虚煎熬有好处,甚至有可能促其为维护虚伪而多付出,这仍是对走向务实求真的善良健康方向有好处,即使走向了歇斯底里,气急败坏的极端表现,也是尾巴越露越长的体现,结果都是对大多数人有利。 2022-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