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精华805
注册时间2021-2-27
威望18572
金钱60940
贡献2496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威望- 18572 点
贡献- 24966 次
金钱- 60940 枚
 
|
发表于 2022-6-18 14: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怎么写,都要瞄准题目,对准题目既可从事情不同角度一事一议,也可感想开来,从总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写,离开了角度和题目关联,就是东拉西扯。
第一句“骄阳似火总难移”,是说晒,这与“求雨”题目相关,是合理角度,第二句该怎么联系?角度是合理展开内容的池子,如漏斗状,对准题目就是针尖,展开来就是针尾空,只要能容纳,就可无穷无尽有效穿线,所以不能脑子里有,生活中有,却被瞎磨琢出来的,旁的别的,咸的淡的,东拉西扯拽着跑,要把有意义的说出来,没意义的抛开。
想想,“风枉吹”是什么意思,已经偏离了该说的角度,不是有效内容,是不是在东拉西扯瞎琢磨?难道不枉吹,就不旱?旱与风怎么联系?要明白,风是空气流动,雨是蒸汽凝结,抛开形成过程和总的关系,二者在地表上一时一地的具体表现,没有必然联系。
不能瞎联想,抱着“风来雨到”瞎琢磨,这是大脑简单,思路无知。不能平时觉得到,想得明白,一写就瞎掰扯。让生活和写分家。不能把关注点放在写上,造成这边一纠缠,那边就没有了。
这就是脱离生活。为什么连浅显的生活都能脱离?是光顾了写,图写得好看,目的太强。是这种虚荣,造成了脑筋不发达,不完整,不全面,什么都跟不上来,同时真情实感也没了,没有情,脑筋是死的,跟不上来也是必然。
如何看浅显?无风可有雨,有雨可无风,不单单是风来雨到,只有条件充分时,主观上可说风催雨急,雨压风低,不充分就不能说,风一吹雨就来,雨不来风就枉吹。
实际情形是,无雨时风越吹带走水分越多,越吹越旱,所以旱时风是干风,就可以说成“万里干风顾自吹”,其中“干风”是与旱的联系,“顾自”表示不懂人情,都对准的是题目,并承接第一句,如果把“顾自吹”换成“不住吹”,就是客观描写,由渲染作用,转为了烘托作用。
渲染或烘托,这是术语,指文学手法,属修辞学,总的是文学基础知识,其实由绘画引来,不是写诗的单一专利。要了解这些,会用这些。一是通读各种专门知识,一是大量阅读各类文章,两个结合起来,就是文学修养。
这些修养是直接针对表达的,是表达的方式方法技巧,一旦如此了,到读诗就能发现得了,有敏感,能品味,到写诗就自然用得上,毕竟有了意识,才会运用,若没意识,不知道,就是白搭,就是妄想,提高的意思就在这里,没有别的出路,
对于与文沾边的事情,文学修养是最低的资格门槛,没法磨平,一磨平就啥都不是。接下去便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也就是回到生活。生活是文学修养的基本盘,用武之地,写诗就是这样扎根于斯,用于其中,不但以其为来源和保障,也以其为生命门槛,不可磨平。
问题是,都自以为不缺生活,缺的是妙笔,其实是错觉。文学和生活本不矛盾,搞成矛盾自然会龃龉不断,缺这少那。笔不扎根,就写不来,没的写,也没用,不谙熟用笔规律,笔就浮躁,左拐又绕也深入不了生活,若硬插杠子,表面看是生活乱了套,实际是思维和认识都乱了套。这些就是普遍学习的总的能力问题了。
若逃避这些总的能力,就想简单靠专门写诗走出来,是不可能的。大河没水小河干,搞偷手是急功近利,直眼达子,怎么写都会漏洞百出,有一首算一首,首首有毛病,越细品毛病越多,且都是基础毛病,不值得对待,只能离经得起推敲,美不胜收,越来越远。
所谓一点就通,是指能解决总的问题,老一点是一点,不通是不通,一首首诗地改来改去,就没有了意义,一定要解决总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同样的道理,这首诗的三四句,都说的是植物,不能搞成矛盾。谷怕旱,树就不怕旱吗?要想对比,就得找合适的形象,如“电线杆儿经得起”,这是用死的和活的对比,绝不能自说自话。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想到啥就是啥,若不对比,可从不同角度衬托,相互呼应,如说“树叶蔫蔫空作响”,因为有风,再蔫也有摩擦,就会响。
看看,写一首诗的底蕴在哪?是写而来的,还是根据实际情形有话说?你写这首诗,是没话找话,什么都不了解,就想写,而且情也不够,自然就关注不到实际情形如何,更别提细节,全身心都放在文字上了,没有把文字当成工具,反而成了平白无故炫技的东西。
写诗的主要功夫不是写,而在于平时多多学习和品悟,合在一起叫领悟,顺嘴流露才能写,靠一个念头,一个想法,还什么都跟不上,越写越糟。不成熟时,尽量在心里写,天天一边惦记,一边在心里改,直到自然而然有整体思路,最终不得不流露出来。
笔是思维的后手,不是先手,思维基本成熟完整才能动笔,本末倒置则越弄越乱,欲速不达。通常写诗有两种情况,一个是高产,这靠的是信手拈来水平,不是靠写而来的,心里没有的东西,乱糊糊的东西,怎么写?写多少也和高产不沾边,
一个是,一年恐怕写不了几首,仍然是高水平,两种情况没有实质差异,规律一致,都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学习,仅创作表现不同而已,这些规律不能打破。
现在你还不能幻想高产,一是底蕴不足,一是诗技还跟不上,底蕴可以通过学习充实,诗技总是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地运用,既因而制之,又因人而异,跟我这里只能学习如何培养底蕴,诗技是千变万化的东西,随底蕴水涨船高,没法直接学。
而且,少有人像我这么顺嘴流,这是实践论才有的独特现象,所持观点也跟欣赏论是两码事,一个重功能,反对做作,一个重摆设,恰恰总在憋诗,偷换“苦吟”概念,一个强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追求《静夜思》《春夜喜雨》那样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天然去雕饰,一个强调形式,制造华丽,倾向模仿《锦瑟》《枫桥夜泊》这般。
贪图制造,让好多人还不懂实践论,也不懂这种欣赏,所以你不要搞得近朱者赤不成,反而弄得近墨者黑,学皮学不了瓤,分不清雅俗,把俗当成情绪化来写。人有情绪,诗也有情绪,唯怎么写,包括用语,不可情绪化,而是有理性底蕴跟着的激情化。
为了表现激情,情绪化不可,要表现情绪,必须激情化,单纯情绪化,既算不上激情,也成不了艺术真情实感,即使表现情绪,也不可用情绪化语言,另一个极端就是,没有情绪化,也没有激情,变成了无情和故作有情。要搞清楚这些。
我这时,想到了你写的很多其它的,都还未摆脱为写而写的恶习,以为写着痛快,其实是一边发泄对生活的不满,一边自以为有所学用而觉得美。有理性的人从不会作践文字,嘴里怎么说都无妨,就是不拿文字犯浑,搞发泄。
能用笔,不都是有理性、尊重文字的人,但会用笔,绝对是一丝不苟的人,而且不妥协,也没有气急败坏的时候。理性告诉人们,不管生活和周围世界发生什么,都是规律中的,过程中的,有各种包括自身在内的根源,最终都是可解决的。
一旦出现心不满,看不惯状况,就一定是主观作祟,因不愿学习和思考,找不到方向和出口,不得不遇事该怨己,反而抱怨八方,这虽是当今普遍现象,却不可随波逐流。
人虽然是有情动物,但怎么用,跟一般动物不同,要眼观六路,把情变成热情和激情来思考,用思考找出症结,即使表现为嬉笑怒骂,也都是人间正常态度,代表广泛利益,根本不意味一己之私的情绪。
这既是斯文精神,也是起码人格。一个人但凡有心不满,看不惯现象,心理多少会扭曲,这不仅让情绪化走向极端,好用极端语言,也会让亮堂一面变得支离破碎,难以苟全。比较你的《斥社会乱象》《警告》和《言取经》《反附庸风雅》《海州古城》,像《闻西秦小麦丰收》《感恩张道爷》因相对平和沉稳,这对练习学写诗才好些。
再一种,是初学时的练习,练习是用学习的成果,跟自己怎么写,进行对照分析,属自读自品,时不时惦记着有什么差距,怎么改过来,而且不把写出来的当作品,也不轻易拿给人看,只有到了自觉无瑕,爱不释手时,才拿给人试着欣赏和点评,因为主要精力还是在学习上。
其中,该不该拿给人看,同样涉及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问题。自主努力,是最好的尊重,只有学习,最普遍的学习,且学到哪,哪成系统,如此才能不仅有知识,而且有表达能力,撇开这些,仅靠咬文嚼字,出不来诗人。
即使好的咬文嚼字,也是从学习的大海里自然而然养成的,这首先要结合合理的世界观,以理性姿态看世界,然后用情感表达感受。这之中没有看不惯的东西,只有可供思考,可面向解决的东西,是这些内容让人有话说,能写诗。
人纵然有七情六欲,但不是靠情绪来发泄,而是靠鲜明的态度和思考,来问天问地问自己,乃至嬉笑怒骂,是这些一旦写出来,才可能是文章,是诗,甚至是音乐、舞蹈和绘画,这时诗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当有这些可选择了,也有这样的感受,不仅激情不缺,心底也不空,若没有这些,再有什么念头,感觉,想法,也是缺这少那,而且缺这少那的东西,也不是灵感,算不上感触,若还想动笔,就等于鼓捣文字,没啥价值,果真写出来,仍是离不开左改右改,改个没完没了。
对肚子里有货的人,诗是改出来的,因为都仅仅是如何表达的问题,对内容的理解和逻辑关系的把握,这本身不会有误,毕竟这是浅显的道理,于是待作者回头想一想,或别人三言两语指点一下,就解决了。
对肚子里没货,或有货也杂乱的人,诗是改不出来的,因为有货没货,肚子里都零零碎碎,没有规律和条理,处处面临改正,改到一万首,还会有下一万首在等待。正是这样,不能哪句话都靠指正,还是要先搁在肚子里,而且只有搁在肚子里,才能惦记着走向成熟。
说这些,要能懂,实际上,我说的东西,因为围绕具体实践,都指向普遍的具体情形和规律,哪一篇文字,一旦展开写,就指向一片出路,若读不进去,读不深,联系不到自己,改不了毛病,也是没办法。
这就犹如,有的人得到一滴水,可以活十天,有的人则感觉不到,甚至非得靠瓢泼大雨灌才行,可一灌下来又承受不住,面临淹死。如此就成了烂泥扶不上墙的人物,这就是学习与人的关系,实际莫如说,要看学习与人之间是什么缘分。
学习是最值得珍惜的事情,唯功利学习又是最值得蔑视的事情,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冥冥中在决定着,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人是根本,人能提高,事就能提高,人不能提高,事也不能提高,只是这种说法,不能倒着讲,即使想通过事来提高,也是人在起主导和绝对作用。
联系写诗想想,为什么我总能说出,这些似乎与写诗没有多大直接关系的话?有什么用?因为这些就是底蕴,蕴含各种思想认识,方法策略,内容内涵,意义价值,哲学美学,知识理论等,就是用这些来写诗的。
能用底蕴说话,就能用底蕴写诗,也是这样,我才不去照搬课本,随波逐流,也没有一味模仿古人,而是把写诗重点,放在了我自己的关注点上,走的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一边研究,一边写了大量政论诗,不然拿什么来写?
文字是对有声语言的记录,笔就是嘴,嘴就是笔,若理解不了用笔怎么写诗,至少应该清楚,嘴是不能离开生活就说话的。同样,一旦嘴离开了学习的滋养,可能说出零散内容,但有系统内容和美吗?是不是就让人看两片嘴唇好看不好看?
所以,写感性诗也好,写理性诗也好,要看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关注是什么,没有关注,就没有意识,也就没有生活,更谈不上研究,如此拿什么落笔?只有研究透了,日常间随时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到位,一有感触就是灵感。
有感触就有想法,有灵感就能展开思路,思路才是系统想法,里面的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底蕴,且必须来自底蕴,这才是写诗。像我前面提出的改动方法,首先就要保证纯粹,不能像别人那样,受念头想法观点观念支配,而是见诗就要生感触,立马能联系生活实际,于是才看出问题在哪里,也就有了知道怎么改的灵感。
改和实际写诗没有什么实质区别,也因此才叫实践论。实践论里,没有懒惰和投机取巧的权利,也不能像别人那样,提想法,看法,观点,见解,建议等一大套,主观又人云亦云的东西,而没有他自己经验里靠得住的实际。
任何时候,文字都是表面的东西,这首诗不是缺在文字上,而缺在生活和思想认识的底蕴上,所以这不是小事情,也就不是通过一首首诗的改来改去,就能写好下一首首诗的,要解决所有共同的根源,这就是普遍系统的学习,且做到一滴水活十天的程度。
老得起来坐下,屁股不给力,手腕不给使,术后都还没恢复好,不再写了,就到此。仍几句顺嘴流露,看看用什么流出来,怎么流出来,是念头还是感触,有什么手法? 俟下,----
写诗岂是写而成,面子难当上水平。扪定襟怀严学习,拓宽视野狠修行。
心头无欲虫难扰,肩上有扛雷不惊。守货出仓如忐忑,空空如也怎经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