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感怀
宫学大撰文摄影 还是在上中学时,我便知道我国有180字的古代长联在昆明大观楼中,大观楼成了我梦魂牵绕的地方。日前,适巧到昆明,我特地去大观楼,一瞻长联的真容。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西南4公里的大观公园内,在滇池岸边,与太华山隔水相望。进了大观公园,看了碑牌,得知大观公园古名称“近华浦”,面积700余亩,始建于明朝初年,清康熙35年(1690年前后)建大观楼,后毁,现存楼为清同治年(1869年)重建。 我沿着园中的林荫小道信步前行,迎面有亭,门悬“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的对联,说的是,古代等大观楼须经舟渡,泊舟亭前。亭上琉璃黄瓦,中嵌大理石,书刻“近华浦”三字。穿过亭门,终于见到了雄伟的大观楼,楼高三层,面临滇池,红漆锃亮,黄色的琉璃瓦,翘角的飞檐,朱栏不染,显得十分富丽华美,整齐清新,看来是重新整修过的。同周围的树影波光相互映衬,颇为和谐,秀美多致。站在楼前,仰头上望,崇敬之意油然而生。现在,我终于看到了底楼前门两个廊柱上这幅心仪已久,蓝底金字,工笔楷书刻成的铜制长联,(原为木制联,1997年重修时改铜制联。)长3.75米,宽0.45米,字体仍是云南剑川近代书法家赵瀋所书真迹。长联开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是:“数千年住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尽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联用90个字写景,就把站在大观楼上看到五百里滇池美丽的风光写得淋漓尽致,,下联也用90个字写史,回顾云南从汉到元,两千多年来历史与变迁。对联词句工整,对偶整齐,即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行式完美结合,成为我国对联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民国年间,有人称道此对联“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不过,若论字数,此联并非中华之最,在现存的楹联中,当属《江津县临江城楼联》最长,计有1612字,为清末四川才子钟云舫所撰。若论知名度,还应以大观楼长联为最。” 读着长联,只觉得有无数豪杰志士、古今将相都被踩在脚下,富贵功名如过眼云烟,胸中蕴籍着豪情意气。如果曹孟德来此,便更能把酒临歌:慨以当慷,人生几何?我想我是很久没有被这样鼓舞了,已麻木迟钝得太久了。 我随着游人踱到大观楼的对面,在阳光下大观楼巍然屹立,呈现出恢宏博大。黄瓦红墙,半掩于林木之间,平添了许多秀色。是的,今日的大观楼,已成为西南古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缩影。 撰写这幅长联的是清乾隆朝的孙髯,字髯翁,他仕途已绝,满腹经纶,无施展之地,尽管生活穷困潦倒,却洁身自爱,孤傲不屈。便超脱了,屹立于文章典籍之上,箕坐在《二十四史》之上,冷眼俯视乾隆朝。“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是长联的未尾几句。这是孙髯翁给历来侯将相下的注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幅长联和大观楼互相依存,楼以联名,联以楼存,相得益彰。毛泽东十分欣赏大观楼长联,评价到“从古未有,别具一格”。 带着惆怅,望着茫茫苍苍的滇池,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我感受到孙髯翁先生的无奈。孙先生登大观楼时,应是碧波浩荡,大观楼不过是滇池旁的驻足之处。某些景处和孙先生心情相通,因此,孙髯翁方始心胸激荡,吞天吐地,也才有那气势磅礴的长联。今天,大观楼因长联而闻名于世,能有这么多人来发思古之幽情,我想,孙先生应该高兴才是。由此,我也想出了一个上联:“大观楼,品长联,大观楼前品长联,长联怀古,观楼怀古”。下联我也对不上啦。只能填一首《诉衷情令》, 抒发自己的情衷。 《诉衷情令》 登昆明大观楼》 登临胜境大观楼 ,园景一望收。髯翁扬名内外,兴废赋何由? 山有色,水长流。共淹留。双联绝唱,寄怀今古,逸韵悠悠。 登高楼,赏名联,了解凝固在名楼上的历史,你会为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化而感到自豪。品长联,别梦依依,那宽广的胸襟,那意境说不尽,看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