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精华5
注册时间2018-10-5
威望3058
金钱7560
贡献2659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威望- 3058 点
贡献- 2659 次
金钱- 7560 枚
 
|
今天我们欣赏一首“钓雪亭”诗,这首诗和《江雪》相比,显示出别样的韵味,看看你更喜欢哪一首?
柳宗元的《江雪》可以称得上史上最孤独的诗作,更是可以称得上人们心中最为经典的“洁净”之诗。茫茫白雪,渺渺天地,一个渔翁,一叶扁舟,简单的物象与简单的勾勒,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想与十足的艺术享受。
可以说,柳宗元的《江雪》让人每读一次都会沉醉一次。宋代诗人姜夔也因受到过《江雪》的感染,而曾写下一首诗;此诗的意境塑造与《江雪》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有些“逆向而行”,但其中韵味却非常耐品。
钓雪亭
宋·姜夔
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
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
相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熟知姜夔这位才子是源于他的词作;因为姜夔是宋朝有名的大词人,他的词作远比他的诗有名。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去翻读姜夔的诗作时,就会发现“另一篇天地”,被他笔下的“诗味”所深深吸引;正所谓有才之人,写啥都不会差。
根据记载,吴江县曾建有一亭,建亭之处名为“雪滩”,而先贤柳宗元曾题有《江雪》一诗,所以宋朝的人们便将这个亭子取名为“钓雪亭”。姜夔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登临此亭,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先介绍了天气情况:阑干风冷雪漫漫;作者独倚栏杆,看到的是被寒风吹拂下漫天飞舞的白雪。这是一个动静两包容的画面,其中的“动”来自于雪花的飞舞,而“静”则来自于雪花烘托下的整个环境。那么我们在欣赏这幅画面的时候,还可以感受到其中颇多的凄凉之意,这就是首句带来的效果。
从切题方面来说,首句也做到了“及时严谨”,它直接以“雪”来紧扣题目,为诗定好了写作方向,起到了引领下文的作用。
柳宗元的《江雪》中,所突出的重点就是那个渔翁,但是姜夔的这首诗却没有了渔翁的特写:惆怅无人把钓竿;作者显然也受到过《江雪》的感染,他也曾被诗中的那个钓翁所吸引,为柳宗元出众的匠心所折服,故而作者特别在意“钓翁”的存在。
然而可惜的是,在作者眼前的天地间,却只有飞雪,没有看见有钓翁在这样寒冷而又寂寥的环境中把钓,于是作者内心也就莫名升起了几许惆怅之情。从刚才的首句到这里的承句,作者笔下出现的只有风雪没有其他任何物象,这样的画面所体现出来的除了静还是静,除了空还是空,也难免让作者感到惆怅。
那么作者内心的惆怅仅仅是因为环境的空寂,仅仅是因为没有看到钓翁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想必这样的场景让作者想到了与自己有关的人事,想必他本来的心情就很惆怅。但这与此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联,然而诗的写作背景却已无从考究,并且作者在诗中也没有明说,我们作为读者也只能根据作者的笔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做相应的揣摩了。
“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前两句以空无一人的极静画面渲染情感,而后面的两句则陡然一转,为画面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冰雪天地之中,没有柳宗元笔下的“钓翁”,不过时有官船从桥畔经过,也可以看到前滩之上飞落的白鸥。
这两句从动态的角度出发,不仅添入了物象“船”,还添入了物象“白鸥”,让之前空无一物的画面瞬间得到了丰满。
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临摹与姜夔此诗后两句的临摹完全相反,柳宗元重在突出“无”,姜夔则重在突出“有”。由此可见,柳诗与姜诗在物象上的选择大相径庭,所以构建出的画面也相差甚大。
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这两首诗皆流露出一种“清冷与悠静”之感。纵然姜诗在后两句中以动态描写丰富了画面,但其中的动态内容无非更进一步烘托出了“静”的效果,与作者的情感表达共成一线,这便够二句的魅力所在。
除了寂静、空旷之共同特点,《江雪》显得更加空灵、古朴自然,《钓雪亭》则显得较为沉郁、惆怅凄冷,从意境到韵味来说,姜诗也的确值为一首值得品味的好诗。
无边飞雪人停棹,也钓清孤也钓寒;各位朋友,不知在柳宗元的《江雪》与姜夔的《钓雪亭》之间,你更喜欢哪一首?不妨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