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学院诗校律诗一期版主
精华0
注册时间2019-5-29
威望493
金钱1209
贡献525
版主
古风学院诗校律诗一期版主
  
威望- 493 点
贡献- 525 次
金钱- 1209 枚
|
联二十高级第四讲练习
(5月30日-6月1日晚8:00)
出题点评:蓝朵朵老师
以“赵匡胤”为题成联一副,字数不限。
要求:联意合理通顺,有深度。资料自查。
*每人限一副。
注:请后来师生跟帖接龙,写上序号、名字和内容。
例:
值山河板荡,惜黎庶虫沙,乱世易王旗,黄袍未染刀兵血;
明按剑南宫,唐操戈玄武,劫灰通帝座,青史谁争仁宥名。
简评之前我先说一下成联的几个要素。
1,句意通顺。
2,气脉流畅。
3,布局合理。
4,立意清晰。
5,有文采。
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本次的作业。
1.冷梅
母曰子素怀大志,气转运来,兵变陈桥,两万里山河归宋;
自咏诗初日一轮,势如火发,刻升天道,三百年基业太平。
简评:
刚刚说了,成联讲究布局。何为布局?简单说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安排。上联和下联在内容上应相对独立,不能交叉混淆。打个比方就是,要如两条铁轨般并驾齐驱,而不能是天津大麻花。
此联上联写赵匡胤胸怀大志,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下联写他所向披靡,创下宋朝三百年基业。我们看一下这个布局,是不是有些混淆了?
另外,在联意的表达上,也不太清楚。比如下联的二,三分句。‘’势如火发,刻升天道‘’,词未达意啊。
成联,首先要把话说清楚。这个要求看着简单,其实却不容易。因为成联属于古典文学范畴,要求语言洗练而有文采,并不是简单的白话文。词不达意,或者前言不搭后语非毛病,都是很常见的。所以我们写好之后可以自己试着白话翻译一下,如果不够顺畅,就需要重新斟酌了。
2.小憩片刻
年少军功著,勇武摧枯,扫除割据平天下;
权衡戌酒知,亲民慎狱,兴学勤农利根基。
简评:
相较于上一联,此联的脉络要清晰很多。上联写其武功,下联道其文治。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分句之间的衔接。单分句看基本通顺,可是把几个分句合在一起看,就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了。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下联。
权衡戌酒知,亲民慎狱,兴学勤农利根基。
从杯酒释兵权一下子跳到了徳政方面,中间缺少必要的过渡。
另外,个别句子表达稍有牵强。比如下联第一分句。其余还好。
3.清洛布衣
拳如虎,棍如龙,当世英豪无敌手;
后有明,前有汉,开基君主少仁心。
简评:
成联语言简洁,句式稳妥。从布局和气脉上看,都是可以的。
赵匡胤出身行武,南征北战,武功肯定是有一些的。但这种武功,不同于金庸古龙小说中的江湖人物。
拳如虎,棍如龙,当世英豪无敌手;
这个下联,写的更像是一名武林高手,而非一位开国之君。
后有明,前有汉,开基君主少仁心。
一个人物放在的对联中,不管是褒是贬,总要有个看法。那么,到底赵匡胤有没有仁心呢?这里的表达不明确。
4.曦儿
陈桥兵变,点检黄袍披自身,开百年基业;
赵普计施,太祖杯酒释兵权,稳万里江山。
简评;
成联上联说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下联说杯酒释兵权稳定时局。宋太祖一生最两件重要的两件事,分别做为上下联,脉络很清晰。
句式上,作者采用了三分句,475,其实关于成联的句式,并无任何明文规定。但我们可以多读几遍,感受一下气脉是否通畅。我个人的感觉是用五个字收尾,有些仓促了。
建议把后两个分句合并为一个分句,这样不仅气脉通畅了,语言也会更加洗炼。
试改为:
陈桥兵变,披黄袍开百年基业;
赵普计施,凭杯酒稳万里江山。
5.金仙
凭陈桥称帝号,安邦一统,济世苍生,稳坐江山开盛世;
将杯酒释兵权,扬武兴文,废周建宋,新颁典礼做明君。
简评:
这个成联,上下联内容混淆了。请看:
凭陈桥称帝号,
安邦一统,
稳坐江山开盛世;
废周建宋,
新颁典礼做明君。
这几个句子,说的都是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这件事。请相信读者的理解能力吧,一个意思一件事,不用反复重申的。
还有一点,就是分句之间的顺序安排。比如:
将杯酒释兵权,扬武兴文,废周建宋,,。
按照事情的先后,二分句与三分句,是不是应该位置互换呢 ?不能因为要照顾对仗,就轻易的抛弃逻辑呀。
6. 风若兮
陈桥兵变,黄褂身披,平息战争图霸业;
杯酒释权,右文抑武,创开盛世谓明君。
简评:
这个主要说一下用词哈。我们都知道汉语的词汇很丰富,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几个词汇来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同义词就可以随便用。
袍和褂,意思仿佛。但‘’龙袍‘’不能说成‘’龙褂‘。同理,’黄袍‘’也不能用‘’黄褂‘’来代替。
还有一处:平息战争。战争已经存在才谈得到平息,若是根本就没打起来,那么又从何平息呢?
赵匡胤建立宋朝,是兵不血刃的,没有经过生灵涂炭,狼烟四起的拉锯战。也许作者本来是想说,‘’北宋的建立没有经过战争‘’,但是词未达意,没有表达清楚吧?
7.剑影
声名负后周孤寡,天心人意,孰忍教遍地尘氛,万民水火;
仁厚开两宋繁华,大略鸿猷,岂独为简中史笔,身上黄袍。
简评:
此联一看就是老手开车,而非新手上路。我平时很少来群,其中隐藏的某些高手我并不认得,失敬了。
此联,语言流畅,句式稳妥,布局合理,立意鲜明。富有文采。一句话概括:好联一枚!
如何好?我解析一下。
语言流畅,包括单句流畅,整体亦流畅。也就是说,分句之间没有断痕,连接紧密如珠走玉盘。
句式稳妥:7474的句式,本来是不太好写的,但是后两分句的自对以及领字的运用,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体读起来一气呵成,很顺畅。
布局合理:上联写宋太祖废掉后周小皇帝自己登基。以臣废君,怎么说也不是好名声。但他能够厚待废帝母子,使其衣食无忧,也体现了作为开国之主的博大胸襟(一般来说,亡国之君的下场都很可悲)。下联是作者的观点,是对赵匡胤的点赞。
4,立意鲜明:作者在下联旗帜鲜明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宋太祖的雄才大略是实打实的,不是泡沫般吹出来的。对得起史书史笔,也对得起皇位黄袍。
5,富有文采:对联的文采其实包括很多方面,或者说是很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句子不通顺,用词不典雅,肯定谈不到文采。语义不连贯,或者气脉不通畅,文采也会大打折扣。另外,语言的格调和张力,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对文采有着切实的影响。这个问题比较多元化,以后有机会再行探讨。
总之,成联所必须具备的几点要素,此联都做到了。
8.欧阳雨
兄终弟及,子承父业,说传继江山,妙难寻,黄袍假授陈桥驿;
秦主能征,汉武多谋,论治营家国,巧不过,权力集从杯酒中。
简评:
这一联,我想重点说说,‘’我手写我心‘’的问题。
我手写我心,用到对联当中,就是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想,使读者看了清清楚楚,不会费解,更不会曲解。
如果联中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用词不准确,第二是分句之间出现断条。
此联上联说的是,古时的继承制度,本来是兄终弟及或者子承父业的。但赵匡胤不同,他是黄袍加身兵变建国。
下联拉人作衬,用秦皇汉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赵匡胤高明的政治手段。
单从整体布局上看是很合理的。问题出在第三,四分句。
兄终弟及,子承父业,(),黄袍假授陈桥驿;
秦主能征,汉武多谋,(),权力集从杯酒中。
此处用‘’妙难寻‘’和‘’巧不过‘’太敷衍了,没有起到应有的过渡作用。建议将三四分句合并为一个分句,从而承上启下,一气贯通。
9.禾之韵
厌文喜武,勇冠三军,一身胆气启先宋;
治国爱民,太平盛世,半夜酒肆赴九泉。
简评:
我感觉写人物联,最能体现作者的三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怎么评价,写人物联最要紧的,是要抓住人物的代表性特征。
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雄才大略,英明仁厚是他最重要的标签。至于武功如何,并不是很重要。上联所说的‘’勇冠三军,一身胆气‘’,若是用来写李广卫青霍去病这种武将,倒是非常合适的。
另外,下联的结句不知何意。‘’半夜酒肆赴九泉‘’……难道赵匡胤是死于酒肆么?
关于宋太祖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突发急症死亡(心脑血管疾病之类),也有说是被亲弟弟杀死(斧声烛影)。但不管死因如何,应该都是死于宫中吧?
写人物联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要写成单纯的说明文。直抒胸臆也好。意在言外也罢,总要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才好。
10.松月吟
皆言天道亲仁者,无怪乎易主黄袍,未沾刀血;
何以儒冠盛宋朝,乃因是释权清酒,暗壮文人。
简评:
首先,这一联观点明确,肯定了宋太祖是仁厚之君。其次,上下联条理分明,绝不胶着。句式安排上也比较合理。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遣词造句。
比如:‘’刀血‘’和‘’暗壮‘’,这两个词貌似不存在,大概都是自己发明的吧?
‘’乃因是‘’,我想‘’是‘’字应该觉得很委屈,它一定想说:‘’我这里呆着,是不是有点多余啊?‘’
成联,当然要讲究对仗,精美的对仗能够大大增提升对联的文采。但是不能因为要照顾对仗,就随便加字或者减字。当然,更不能因此而影响句意的通顺。
11.懒虫
征北汉,战南唐,是将军无惧冲锋陷阵;
重农桑,轻徭役,当皇帝不忘勤政爱民。
简评:
这一联很有特点哈,语言简洁,条理清晰,观点也很明确。上下联分别从两个角度阐述了赵匡胤作为武将和作为皇帝的出色表现。
要说有不足,那就是缺乏文采。
作者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赵匡胤这个九五至尊。相当于老师给学生写的期末评语。真实是很真实,就是少了点情味。
写联,最好能够在字里行间融进去自己的情感。文似看山不喜平,生动饱满的文字,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情。这种情绪的表达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的就是直接发表议论,间接的就是选择适宜的物象,营造需要的氛围,通过适当的修辞手法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
12 六个梦
勇猛若当年,灭南唐,平后蜀,终成大宋鼎盛基业;
繁华沉后世,轻武将,重文官,埋下番邦入侵祸根。
简评:
此联条理清晰,从功过两方面来写赵匡胤。上联写功,建立宋朝,天下一统;下联写过,重文抑武,埋下亡国祸端。
其实,任何一个朝代亡国都不只是一个原因。宋太祖当年压制武将,也是为了国家安定,生怕重蹈覆辙,再次上演黄袍加身的戏码。也算不得已而为之吧。不过对于历史事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观点不同很正常,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需要斟酌的是个别词汇,比如:‘’繁华沉后世‘’,‘’沉‘’字,是否可以改为‘’遗‘’?
另外,从句式上来看。以八字单句作结,不如改用七字作结,也许更加干净利落呢。
13.夏雨莲
统兵勋绩著,才方便黄袍加自身,得削平世乱,造万民福。
建宋徳仁行,但又举杯酒释兵权,以偏重文臣,弱一国魂。
简评:
联意清楚明白,对于人物有自己的判断,且观点鲜明。
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句式。句式若不合理。气脉就不会通畅,读起来便会感觉磕磕绊绊,缺乏酣畅淋漓的快感。
关于成联的句式,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但有一些句式因为经常被人使用,已经成为默认的经典。对于初学者,往往很难感受到气脉是否通畅。所以就需要以此作为模板,照葫芦画瓢进行套用。等到自己熟悉了,就可以舍弃模板,自由创作了。
14,捍卫者
承天命赤脚临凡,经也、书也,棍扫处十国伏诛、五胡授首,得胜鼓中、未奠定一统江山,千秋伟业;
祸萧墙蒙羞辞世,酒乎、斧乎,策洐生弟兄反目,文武殊途,烛光影里、空留下忒多遗憾、无尽迷团。
简评:
我个人没有写过单边五分句以上的成联,因为没那么多词,也担心掌握不好气脉。能写这么长证明确实有词,点个赞先。
这个联我反复读了两遍,感觉气脉还算通畅。布局上也很合理。只是感觉用词上不够精准。比如:‘’赤脚临凡‘’,感觉写的像天神;‘’蒙羞辞世‘’,蒙的是什么羞呢?‘’策洐生‘’,好像不太通顺。‘’烛光影里‘’,其实应该是斧声烛影,这么写应该是为了照顾与上联的对仗吧?
大方面来说,写的还是蛮好。
15.题赵匡胤 滴水莲
天赐黄袍,兵变陈桥堪建宋;
独忧武将,削权杯酒为安心。
简评:
这一联,语言简洁,中规中矩,句式也没有问题,问基本上合格。
存在的问题也是缺乏文采。明明白白的叙述都是事实,但是文字有些平淡,缺乏张力。刚开始写联基本都会这样。不过没关系,先把话说清楚,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才谈得到立意和文采。
另外,第一分句建议改改。黄袍是天赐的吗?不管是将士们的自发行为,还是赵匡胤的自导自演,总之这件事都是人为而非天赐。
16.题赵匡胤 百里湖山
禅帝位不动干戈,借一袭黄袍,江山易主;
用德仁而施功治,立三条碑誓,黎首承恩。
简评:
这一联走的也是简洁明快的风格。着墨不多,言简意赅,基本写出了宋太祖的典型生平。大的毛病肯定没有,我想说一下用词方面。
禅帝位不动干戈,借一袭黄袍,江山易主;
禅让是帝位传承一种制度,始于商朝。
我上学的时候学习历史,老师说上古时期的帝王都是禅让制。就是选择部落族群众贤德又有才干的人,将皇位传给他。
但事实的真相往往不像史书上写的那么风平浪静。很多时候,温良恭俭让都是被迫的,背后往往是暗潮汹涌,甚至隐藏着血腥杀戮,。
赵匡胤夺得皇位,其实本质上是逼迫,我武力比你雄厚,我威望比你高,你不退也不行,并非是小黄帝主动禅让。所以禅字用的不准确。
下联的第一个字‘’用‘’,用的也不准确。
下联第一分句不太通顺,最好也改动一下?
总体来说写的还是可以的
17.题赵匡胤 梅如雪
倘若真仁厚,为何兵变陈桥,喜登大宝;
如言本奸邪,却又碑留遗誓,特宥周人。
简评:
这一联是从辩证的角度,来写赵匡胤这个人物。
如果说他仁厚,就应该忠君,为何要起兵造反?
如果说他奸邪,为何不杀了对待小皇帝母子,并且以礼相待,保证他们下半辈子荣华富贵?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但是写联,需要我们秉承一种观点。不能把问题都抛给读者,自己做个冷静的局外人旁观。
你到底认为他如何?仁厚还是奸邪?要写出自己的立场。
一个人物或者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也许会持有不同的观点。
在对联创作中,只要你能为你的观点找到充足的理由,都是可以的。并不是说这个人物只能表扬,那个人物只能贬低。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记得某群以前写过一个关于陈后主的题目。贬低指责者居多,说他荒淫误国。我想,既然人人都说他不是东西,我就不要再往他身上泼一盆脏水了。我想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找来找去,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
他亡国逃跑,带着两个美人躲到枯井中,想躲避收藏,后来还是被兵士发现了。其实他若一个人化妆逃跑,可能成功率会高一点,但他没有舍弃自己心爱的女子,生死关头,他还要和他们一起逃亡,而唐玄宗怎么做的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关键时刻,他把杨贵妃推了出去。。我将二人做了对比,陈后主的闪光点终于找到了支撑。
其实作为帝王,江山为重是正道,不爱江山爱美人,真的不是什么优点。但写对联嘛,总得为自己的论点找到论据啊。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在对联中,一个人物,张三可能去褒扬,李四也可以贬低。只要你的论据充分,那么你的论点就是可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