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55|回复: 4

[经典释文] 《论语》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472

帖子

2791

积分

首席版主

晴耕雨读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26
贡献
598
金钱
106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5-27 19: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虎溪三笑 于 2022-5-27 19:43 编辑

《论语》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解:
①有子:孔子弟子有若,比孔子小三十三岁。其称“子”原因不明。
②孝弟(tì):孝,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即“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孝弟是维持那个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力量。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①”
注解:
①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太多的。”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解:
①曾子:孔子弟子曾参(音身,shēn),字子舆,南武城人(今山东平邑县附近),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公元前505~435)。谋,替别人办事;忠,尽心尽力;信,诚实本分。传,老师的传授。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①”
注解:
①道:治理。敬事,严肃认真地处理政务。信,诚实本分。节用,节约经费。爱人,维护大众的福利。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解:
①个人觉得这一章应该这样去读: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样一来,“贤贤易色”就是提纲挈领,后面是具体的一些表现。贤贤易色:第一个“贤”,重视,第二个“贤”,劳,实践能力;易,轻视。色,外表。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解:
①复:践言。复言,实践诺言。《左传·僖公九年》荀息说:“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又《左传·哀公十六年》叶公说:“吾闻胜也好复言……复言非信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解:
①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匡正自己。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解:
①患:担忧,忧虑。患得患失:生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生怕失掉。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语本《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何晏集解:“‘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楚俗言。”

为政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①”
注解:
①北辰:北极星。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正对着天球北极,在地球自转与公转所反映出来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视运动中,天球北极是不动的,其它恒星则绕之旋转。共,同“拱”,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的“拱”意义相近,环抱、环绕之意。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①”
注解:
①思无邪:引自《诗经·鲁颂·駉篇》。“思”字在《駉篇》是无意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俞樾《曲园杂纂·说项》说这也是语词,恐不合孔夫子原意。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①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解:
①免:先秦古书若单用一个“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祸”、“免刑”的意思。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②”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解: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他的父亲是孟僖子仲孙玃(jué,大猿,俗称“马猴”)。《左传·昭公七年》说,孟僖子将死,遗嘱要他向孔子学礼。
②无违: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
2.6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解:
①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①”
注解:
①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小孔子四十五岁。养:古读去声,音“漾”。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②?”
注解:
①色难:《礼记·祭义篇》:“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②弟子、先生:年轻人、年长者。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①”
注解:
①周、比:周,是以当时所谓的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的共同利害互相勾结。比,读去声。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注解:
①殆:《论语》的“殆”有两个意义,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说本王引之《经义述闻》);《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险”解。古人常以“罔”、“殆”对文,如《诗经·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无小人殆”即“无殆小人”因韵脚而倒装。)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①”
注解:
①攻:批判。《论语》共用四次“攻”,像《先进篇》“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当“攻击”解,这里也不例外。
2.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解:
①由:孔子弟子,仲由(公元前542-480),字子路,卞人(故城在今山东平邑县东北仲村),小孔子九岁。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①,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解:
①阙疑、阙殆:两词同意,互文见义。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①,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解“
①错:放置。诸,之于。直,正直之人;枉,邪曲之人,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2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注解:
①人而无信:此处“而”不能当做“如果”讲。不说“人无信”,而说“人而无信”者,表示“人”字要一读,古书多有此句法。
②輗軏(ní yuè):輗,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軏,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解:
① 十世可知也:十世,指的是从现在往后十代的礼仪制度。也,通“耶”,表示疑问。
②因:沿袭。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②”
注解:
①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死去的祖先,也有泛指。祭,祭是吉祭,和凶祭的奠不同。奠,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灵魂。
②见义勇为,出自此处。这一句似乎与前面不连续。
八佾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①也,孰不可忍也!”
注解:
①忍:解为“忍耐”、“容忍”是不对的。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乾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正是此意。《新书》又称《贾子》,是贾谊的政论文集,《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今存10卷58篇
3.2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解:
①徹:撤除。三家,魯國當政三卿。雍,指的是《诗经·周颂·雍》。在祭祀完毕之后,三家唱着《雍》撤除祭品。彻:形声。从彳(chì),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变成了形声字。本义:撤除,撤去。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②”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注解:
①林放:鲁人。
②易:《礼记·檀弓上》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可看做是对“与其易也,宁戚”的最早解释。“易”有把事情办妥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因此此处可以译作“仪文周到”。
3.6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②不如林放乎?”
注解:
①旅:祭山。只有天子、诸侯可以祭祀山川。季氏只是大夫,孔子认为僭越礼制。
②泰山:此处指泰山之神祗。孔子说的是反话:泰山之神居然接受了不合乎规矩的祭祀,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制。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解:
①倩:面颊长得好。盼,形声,从目,分声。本义: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喻美目流转。盼刀:旧时相术用语,凶恶的目光。《晋书·艺术传·陈训》:“甘侯头低而视仰,相法名为盼刀。”盼,中华书局本作“眄”。清·袁枚《随园随笔·杂记》:“侯景脚跛,甘卓盼刀。”盼盼茶茶:泛指妇女。盼盼,原指唐名妓关盼盼;茶茶,金元时对少女的美称。元·张可久《寨儿令·春情》曲:“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①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解:
①文献:朱熹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与今天的“文献”一词不同。《论语》的“文献”包括历代典籍和当时的贤者两项。
3.10子曰:“禘,自既灌①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解:
①灌:本作“祼”,祭祀中的一个环节。第一次为尸献酒,让尸闻到鬱鬯的香气,叫做祼。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①诸斯乎?”指其掌。
注解:
①示:假借字,同“置”,摆放的意义。或曰同“视”,犹言了如指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3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解:
①王孙贾:卫灵公大臣。“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能是当时俗语。媚,巴结。奥,屋里西南角的神;灶,灶君司命。可能“奥”暗指卫灵公,“灶”暗指南子、弥子瑕等近臣。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
注解:
①监:视也。二代,夏商。
②郁郁乎文哉:多么丰富多彩。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解:
①主:以……为主。皮,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说文》:“矦,春饷所射矦也。”),有用布做的,也有用兽皮做的,上面一般画着猛兽图案。靶心叫“的”或者“鹄”(gǔ)。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解:
①告朔,饩羊(xìyáng),朱熹集注:“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饩,生牲也。”后用作礼仪之代称,或者徒具形式的礼仪。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①”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②”
注解:
①宰予,鲁国人,字子我。
②社:指的是社主牌位。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②,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③,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解:
①三归: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清·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记载见(《管子校注》,第1331页)、(《晏子春秋》,第444页)。
②塞门:类似影壁墙、照壁,间隔开内外的视线。邢炳(北宋人)疏:“塞犹蔽也。《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是也。”
③反坫(diàn):形声。从土,占声。本义:古代设于堂中供祭祀、宴会时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坛坫,特指文坛:“弱冠后,雄长坛坫。”(《清史稿》)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①。从之,纯如也②,皦如也③,绎如也④。以成。”
注解:
①翕(xī)如:盛貌,指音乐合奏热烈。何晏集解:“翕如,盛也。”翕,形声,从羽,合声。本义:闭合,收拢。《夏小正》:“蝘之兴,五日翕。”《荀子·议兵》:“伐翕伐张。”《诗·小雅·大东》:“唯南有箕,载翕其舌。”《韩非子·喻老》:“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②纯如: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谢良佐说。谢良佐(1050年—1103年),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北宋学者,二程之高足。)
③皦(jiǎo)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谢良佐说)《说文》:“皦,玉石之白也。”《方言十二》:“皦,明也。”《诗·王风·大车》:“有如皦日。”《汉书·高闾传》:“譬如玉石,皦然可知。”
④绎(yì)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相续不绝貌。(谢良佐说)绎,形声。从糸(mì),睪(yì)声。本义:抽丝。《说文》:“绎,抽丝也。”《方言》:“绎,理也。丝曰绎之。”《三苍》:“绎,抽也。”绎绎:善走;跑得快。《诗·鲁颂·駉》:“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毛传》:“绎绎,善走也。”
3.24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②”
注解:
①仪封人:仪,卫国地名。封人,封疆之官。
②木铎:铜质木舌的铃,以喻宣扬教化的人。《说文》:“铎,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以市朝。”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解:
①约:穷困。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②”
注解:
①恶乎:恶,音“乌”,何处。“恶乎”即“于何处”,译为“怎样”。
②造次:仓猝;匆忙。颠沛:困顿挫折。又倒仆:《诗·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毛传:“颠,仆;沛,拔也。”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矣!”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注解:
①放:旧读上声,音倣,依据。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①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註解:
①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缧: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绳索有关,累声。本义:黑索。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
注解:
①瑚琏:瑚、琏皆宗庙礼器,用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①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註解:
①杇:形声。从木,亏(yú)声。“亏”即古“于”字。本义:抹子,涂墙的工具。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解:
①枨(chéng):《说文》:“枨,杖也。”申枨,可能就是申黨,陽庚部同韻。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①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解:
①加:凌辱,驾凌。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解: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孔圉死于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卒于十六年夏四月,那么这次问答一定在鲁哀公十五年到十六年初这段时间内。
5.16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②,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解:
①子产:即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为春秋时郑国贤相,在郑简公、郑定公在位期间执政二十二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②行己:立身行事。惠:慷慨大方。义:公正严明。
5.17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注解;
①晏平仲:晏婴,齐国贤大夫。《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记。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①,山节藻棁②,何如其知也。”
注解:
①臧文仲:鲁国大夫臧孙辰。蔡,古人把一种大乌龟叫做“蔡”。居,使之居住。
②山节藻棁:节,柱上斗拱;棁(zhuō),梁上短柱。雕刻着像山一样的斗拱和画着藻草的梁上短柱。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①,斯可矣!”
注解:
①再:两次。此处孔夫子讥刺季文子深思而起私心。
5.21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②,其愚不可及也。”
注解:
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名俞。事迹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②知:去声,“智”。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焉②,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解: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
②醯(xī):醋。孔夫子认为微生高不是真正的坦诚直率,自己没有就没有,不必掠人之美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①。”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
注解:
①伐:夸耀。施:表白。《淮南子·诠言训》:“功盖天下,不施其美。”《礼记·祭统注》云:“施,犹著也。”
②辜鸿铭解释这几句似乎更好:“我的目标就是可以和老朋友们一起在家安度晚年;做一个真心实意的人,让朋友们觉得可靠;结识热爱家乡的那些年轻人并关心他们。”
5.27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注解:
①已矣乎:算了吧!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本篇主要是孔夫子臧否弟子及他人。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解:
①雍:冉雍。南面:指的是坐北朝南的位置最尊贵,意思为做地方长官。
6.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①。”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②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解:
①简:谓事不烦而民不扰。
②无乃:不是。用于反问句句式。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①。”
注解:
①画:止。
6.13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本篇主要记录孔夫子本人的志趣。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子之所慎:齐,战,疾。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③。”
注解:
①葸(xǐ):害怕,畏惧。葸葸:畏惧貌;小心谨慎貌。
②绞:尖刻刺人。
③偷:浅薄;不厚道,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说文》:“偷,苟且也。”不偷:不苟且;不懈怠。《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俗教安,则民不偷。”贾公彦疏:“偷,苟且也。”《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不浇薄;不轻佻:《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邢炳 疏:“偷,薄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敬慎威仪,示民不偷。”薛综注:“《毛诗》曰:‘敬慎威仪,视民不佻。’毛苌曰:‘佻,偷也。’”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解:
①启:《说文》:“䁈,视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说,《论语》的这个“启”就是《说文》的“䁈”字。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①尝从事于斯矣!”
注解:
①吾友:可能指的是颜回。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①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解:
①妇人:可能指的是“邑姜”,武王之妻,姜太公之女,成王、唐叔虞之母,即晋祠所供奉。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2达巷党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解:
①达巷党:《礼记·曾子问第七》(第275页)有“昔者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的话,可见“巷党”两字为一词,“里巷”的意思。
9.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①。”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①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解:
①韫匵(yùndú):藏在柜子里;珍藏,收藏。何晏集解引马融曰:“韫,藏也;椟,匮也,谓藏诸匮中。沽,卖也。得善贾宁肯卖之邪。”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24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乎?绎之为贵③。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注解:
①法语之言: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
②巽与:顺从,附和。朱熹《集注》:“巽言,无所乖忤,故必说。”
③绎之为贵:分析一下才可贵。
9.25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27子曰:“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②?’”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③”
注解:
①缊袍(yùnpáo):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汉·桓宽《盐铁论·贫富》:“原宪之缊袍,贤于季孙之狐貉。”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四五:“屣履咏《南风》,缊袍笑华轩。”唐·杜甫《大雨》诗:“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
②不忮(zhì):不妒忌,不嫉恨。《说文》:“忮,很也。从心,支声。”忮求:嫉害贪求。语出《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忮心(zhìxīn):嫉恨之心;妒忌之心。《庄子·达生》:“复雠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成玄英疏:“飘落之瓦,偶尔伤人,虽忮逆褊心之夫,终不怨恨,为瓦是无心之物。”
③是道也,何足以臧:仅仅这个样子,怎么能够好得起来?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①,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
注解:
①适道:追求某种目标,取得某种成就。
②立:《论语》中的“立”经常包含“立于礼”的意思,即“事事依礼而行”。
③权:权变,通权达变。
9.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乡党第十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②,唯谨尔。
注解:
①恂恂(xúnxún):温顺恭谨貌。《说文》:“恂,信心也”形声,从心,旬声。本义:相信,信任。
②便便(piánpián):形容言语明白流畅。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①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②如也。君在,踧踖如③也,与与④如也。
注解:
①侃侃:和乐貌。谓直抒己见,从容不迫。
②訚訚(yínyín):说话和悦而又能辩明是非之貌。
③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④与与:威仪合度貌。另,与与:繁盛貌。《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郑玄笺:“黍与与,稷翼翼,蕃庑貌。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①。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②。趋进,翼如也③。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解:
①摈(bìn):通“傧”,导引宾客。《玉篇》:“摈,相排斥也。”色勃如:面色矜持庄重。足躩(jué)如:脚步也快了起来。
②左右手:向左拱手,或向右拱手。衣前后:前后,指的是衣服随着身体俯仰。襜(chān)如:整齐之貌。襜:系在身前的围裙,即蔽膝。《诗经·小雅·采绿》:“不盈一襜。”
③趋进,翼如也:趋进,在行步时一种表示敬意的行动。翼如: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①。过位②,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③,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④,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⑤,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cùjí)如也。
注解:
①行不履阈(yù):走,不踩门槛。《说文》:“阈,门榍也。”《玉篇》:“阈,门限也。”《尔雅》:“柣谓之阈。”。注:“阈,门限。”《礼记·曲礼》:“不践阈。”《礼记·玉藻》:“宾入不中门,不履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见兄弟不踰阈。”《汉书·王莽传》:“思不出乎门阈。”《后汉书·班固传》:“仍增崖而衡阈。”桂阈:桂木造的门槛,指显贵的门第。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孝行》:“受训椒殿,承辉桂阈。”
②过位:经过国君的座位。过,旧音“戈”,平声。此处指的是国君不在座,位子是空的。
③摄齐升堂:齐,平声(zī):《正韵》津私切,音赀。《论语》摄齐升堂。孔安国曰:衣下曰齐。又《广韵》疾私切,与荠通。衣裳缝了边的下摆。
④降一等:降下台阶一级。
⑤没阶:走完了台阶。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①。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②。享礼,有容色。私觌③,愉愉如也。
注解:
①如不胜:好像举不起来。上:上举。下:下放。
②蹜蹜(suōsuō):形容小步快走。《礼记·玉藻》:“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陈浩集说:“举足之前而曳其后跟,则行不离地,如有所循也。蹜蹜,促狭之貌。龟玉皆重器,故敬谨如此。”
③私觌(dí):私下以礼相见。
10.6君子不以绀緅饰①,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②,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③。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④,必朝服而朝。
注解:
①绀緅(gànzōu):《说文》:“绀,帛深青扬赤色。”《广雅》:“绀,青色。”《论语》:“君子不以绀緅饰。”集解:“绀緅紫玄之类。”《玉篇》:“緅,青赤色。”《说文新附》:“緅,帛青赤色。”
②袗絺绤(zhěnchīxì):袗,单,此处指“穿着……单衣”。葛布的统称。葛之细者曰絺,粗者曰绤。引申为葛服。《周礼·地官·掌葛》:“掌葛掌以时徵絺绤之材于山农。
③杀:读去声shài,降也,减削也。《周礼·秋官·象胥》:“国新杀礼,凶荒杀礼。”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说文》:“杀,戮也。”
④吉月:有多种解释,可能“大年初一”比较合理。
10.7齐①,必有明衣,布②。齐必变食,居必迁坐③。
注解:
①齐:齋(zhāi)也。形声,从示,斎齐省声。本义: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说文》:“斋,戒洁也。”
②明衣:浴衣。布,麻布。古代无草棉(棉花),布的质料,王夫之《四书稗疏》说:“古之言布者,兼丝麻枲(xǐ)葛而言之。练丝为帛,未练为布,盖今之生丝绢也。”
③变食:改变饮食习惯,具体细节多种不一。迁坐:指的是不与妻妾同房共寝。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①,不食。色恶不食。失饪②,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④。不撤薑食,不多食。
注解:
①饐餲(yìài):食物腐臭变质。饐饐:食物腐烂变质。饐死:谓食物堵塞咽喉窒息而死。《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陈奇猷校释引杨树达曰:“此假饐为噎,《说文》:‘噎,饭窒也。’噎与饐声类同,故得通假。”馁:鱼肉腐烂为“馁”;败,肉腐烂为“败”。
②失饪:烹调不当。
③食气:饭料。食,音sì。气,《说文》引作“既”。“既”、“气”、“饩(xì)”三字古书通用。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
④买来的酒喝肉干不吃。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10食不语,寝不言。
10.11虽疏食菜羹,瓜祭①,必齐如也。
注解:
①瓜祭:“瓜”,乃错字。有些本子作“必祭”。食前将席上各种食物拿出小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最初发明食物的人。《左传》叫氾(fán)祭。
10.12席不正,不坐。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10.14乡人傩①,朝服而立于阼阶②。
注解:
①傩(nuó):音那。驱疫也。《礼·月令》季春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天子乃难,以达秋气。季冬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②阼(zuò)阶:大堂前东面的台阶。

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0.21入太庙,每事问。
10.23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0.24寝不尸,居不客。
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①此章向来歧义颇多,难解。
先进第十一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解:
①先进:先学习礼乐而后出仕。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①。”
注解:
①不及门:意思是说都不在我身边了。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1.6南容三复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解:
①南容:南宫适(括),孔子弟子。孔子曾称赞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白圭:《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①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解:
①敢:表敬副词,无实际意义。《仪礼·士虞礼》郑玄注云:“敢,冒昧之词。”贾公彦疏云:“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贾公彦:生卒不详,唐州永年(今河北邯郸市永年区)人。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学者。官至太常博士,撰有《周礼义疏》五十卷。
11.13闵子侍侧,訚訚①如也。子路,行行②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③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解:
①訚訚如:说话和悦而又能辩明是非之貌。
②行行如:旧读去声,hàng。刚强负气貌。
③侃侃如:和乐貌。

11.14鲁人为长府①。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解:
①长府:金库名。为:翻修。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①?”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注解:
①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①。
注解:
①喭(yàn):粗野不恭。《书·无逸》:“乃逸乃谚,既诞。”
11.20子张问善人①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解:
①善人: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孔子三次论到“善人”:7.26、11.20、13.11。
11.21子曰:“论笃是与①,君子者乎,色庄者乎②?”
注解:
①论笃是与:“与论笃”之倒装形式,“是”是帮助倒装用的词,和“为你是问”的“是”用法相同。与:许也。论笃:论笃者。
②色庄者:神情上伪装庄重的人。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解:
①退:退缩。
②兼人:胆大敢为之人。类似一个顶两个之意。
11.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1.24季子然问①:“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②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解:
①季子然:当为季氏同族之人。
②曾:竟然。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①。”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②”
注解:
①贼:祸害。
②是故恶夫佞者:所以我讨厌伶牙俐齿的人。

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颜渊第十二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解:
①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那么,“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的含义。
②归仁:“称仁”的意思,说见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也是此意。
12.2仲弓①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解:
①仲弓:即冉雍,字仲弓。
②大宾、大祭:即贵宾、典礼。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②?”
注解:
①讱(rèn):说话谨慎。讱言:慎言。
②做好一件事儿都很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解:
①谮(zèn):谗言。谮润:日积月累的谗言。
②愬(shuò):诬告。肤受之愬: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①。”
注解:
①鞟(kuò):皮革。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註解:
①徹:《說文》:“徹,通也。”《論語》:“盍徹乎?”《註》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徹,通也,爲天下之通法。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①,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②’”
注解:
①主:以……为主。徙义:谓见义即改变意念而从之。
②引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于此难解。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7同)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解:
①闻、达: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解:
①错:置于……之上。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这么做能使邪恶之人变得正直些。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第十三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注解:
①先之:以身作则。与(13.2)“先有司”意思一样。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①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解:
①正名:依照现在管理学,就是理顺流程,不同部门如何协作、分工,有条不紊地将政务处理好。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①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解:
①期月:一年。期,音jī。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后仁。”
注解:
①世:《说文》:“三十年为一世。”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①。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解:
①几:期待。《诗经·小雅·楚茨》:“如几如式。”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句话,不可以期待它会有这样大的效果。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13.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①。”
注解:
①直在其中矣:孔子伦理哲学的根基在于“孝”和“慈”,因此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矣。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①。”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②,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解:
①弟:通“悌”。
②硁硁然小人哉:硁(kēng),坚硬的小石头。硁硁:形容浅陋固执。小人,指的是智术短浅。这种人无可取之处,但不妨碍其有自己的操守。
③斗筲之人:指的是器识狭小之人,格局狭小之人。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解:
①和、同:“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的术语。《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对齐景公批评梁丘据的话,和《国语·郑语》所载史伯的话都解说的非常详细。“和”如五味调和,八音和谐。“同”,即盲目附和,不管正确还是错误,一股脑儿随声附和。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宪问第十四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①,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②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解:
①克、伐、怨、欲:好胜、自夸、怨恨、贪欲。
②难:难能可贵。此章可与(8.13)互相发明。
14.2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解:
①怀居:怀,怀思,留恋;居,安居。《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册一,456页),晋文公流亡齐国,有了妻妾、家财,便不肯再移动了。他老婆姜氏便对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与今天“躺平”差不多。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解:
①危:正。《广雅》:“危,正也。”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①,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解:
①奡(ào):夏代寒浞之子,相传是个大力士。又写作“澆”。荡舟(盪舟):用舟师冲锋陷阵。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①?忠焉,能毋诲乎?”
注解:
①能勿劳乎:能不叫他劳苦吗?《国语·鲁语下》(219页):“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14.8子曰:“为命,裨谌①草创之,世叔讨论②之,行人子羽③修饰之,东里子产④润色之。”
注解:
①裨谌(bìchén ):郑国大夫,见《左传》。
②世叔:即《左传》的子太叔(古代,“太”,“世”两字通用),名游吉。讨论,与今天的意义不同,此处是一个人去研究而后提意见。
③行人子羽:行人,官名,即古代的外交官。子羽,公孙挥的字。
④东里子产:东里,地名,今在郑州市,子产所居。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4.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①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解:
①久要:“要”为“约”的借字,“约”,穷困之意。说见杨遇夫先生的《积微居小学述林》。
14.13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解: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檀弓》载有他的故事。
②公明贾:卫国人,姓公明,名贾((jiǎ)。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4.3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4.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4.43原壤夷俟①。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②,老而不死,是为贼③。”以杖叩其胫。
注解:
①原壤夷俟:原壤,孔子的老朋友,《礼记·檀弓下》(164页)记载他一段故事,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助料理丧事,他却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了,孔子也只好装作没听见。夷,箕踞;俟,等待。
②长大了毫无贡献(值得称道者)。
③贼:害人精。
14.44阙党①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②?”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解:
①阙党:顾炎武《日知录》说:“《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盖阙门之下,其里即名阙里,夫子之宅在焉。亦谓之阙党。”
②益者与:这小子是追求上进的人吗?
卫灵公第十五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5.39子曰:“有教无类。”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季氏第十六
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阳货第十七
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3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7佛肸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②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湼而不缁③。吾岂匏瓜④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解:
①佛肸(bìbì):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的县宰。
②中牟:春秋时晋邑,故址当在今日河北省邢台和邯郸之间,跟河南的中牟了不相涉。
③磷:音吝,薄也。湼(niè):可做黑色染料的矾石。《说文》:“涅,黑土在水中者也。”《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④匏瓜(páo):一种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

17.8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10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①之盗也与?”
注解:
①窬(yú):《说文》:“窬,穿木户也。”即门边像圭形的小洞。
17.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7.1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①”
注解:
①肆:放肆直言;荡:放荡不羁。廉:“廉隅”之“廉”,本意是器物的棱角,人的行为方正有威也叫“廉”。直:直率。
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20孺悲①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解:
①孺悲:鲁人,曾学《士丧礼》于孔子。此章可能就是孟子所说“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程子说)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①,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②,衣夫锦,于汝安乎?”
曰:“安。”
“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解:
①钻燧改火:古代用的是钻木取火的方法,被钻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马融引《周书·月令篇》文),一年一个轮回。
②稻:白米。古代北方以稷(小米)为主要粮食,水稻和粱(精细的小米)是珍品,而稻的耕种面积更小,所以这里特别提出它来和“锦”为对文。
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①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解:
①徼(jiāo):抄袭、窃取。《广韵》:“徼,抄也。”又音jiào,名词是边境,边界。徼人(边民);缴外(边界外;国外);徼亭(边境哨所);徼塞(边塞);徼障(边境;边塞)。
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①。”
注解:
①已:动词,和“末之也已(没有地方去也就罢了)”(17.5)、“斯害也已”(2.16)的“已”字相同,句法更和“斯害也已”一致。“其终也”、“斯害也”为主语。
微子第十八
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2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解:
①士师:法官。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18.4齐人归①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解:
①归:同“馈”。此事可参阅《史记·孔子世家》、《韩非子·内储说》。季桓子,季孙斯。鲁定公以至哀公初年时的执政上卿,死于哀公三年。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①,而谁以易之。且而②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③。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
注解: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坏东西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了。
②而:同“尔”。
③耰(yōu):平整土地。耰,古代的一种农具,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亦指覆种。
④丘不与易也: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易:变革。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①。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解:
①蓧(diào):古代一种竹编的耘田农具。
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18.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子张第十九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①”
注解:
①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为当时流行成语,意谓“言无所轻重”。即“有他不为多,没他不为少。”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①,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解:
①致远恐泥:恐怕它妨碍远大的事业。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①其民,未信则以为厉②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注解
①劳:动员,发动。
②厉:折磨。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①,小德出入可也。”
注解:
①逾闲:亦作“踰闲”,越出法度。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闲,犹法也。”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0.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354

主题

9782

帖子

3万

积分

常务管理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40
贡献
10719
金钱
1324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1-30 06: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恶,主管们是未必了解客观情况的,很多情况下是出了事才找对策的。

点评

圣人之言,洞察力穿越几千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30 08: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1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475
贡献
23860
金钱
29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30 08: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聚维 发表于 2023-1-30 06:22
四恶,主管们是未必了解客观情况的,很多情况下是出了事才找对策的。

圣人之言,洞察力穿越几千年。

点评

仔细梳理梳理会发现很多问题。今日还可扩充完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30 08: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4

主题

9782

帖子

3万

积分

常务管理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40
贡献
10719
金钱
1324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1-30 08: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聚维 于 2023-1-30 08:18 编辑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3-1-30 08:06
圣人之言,洞察力穿越几千年。

仔细梳理梳理会发现很多问题。今日还可扩充完善。。。
如这个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国人讲究这个,所以在国际上有信用,虽然可能吃点小亏,但其实最终能得利。现在老美有人在叫嚣中美终有一战了,还是很**的。咱得小心点。

点评

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而构建的,所以非常看重人际关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有儒家能始终如一坚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31 08: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1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475
贡献
23860
金钱
29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31 08:52: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聚维 发表于 2023-1-30 08:15
仔细梳理梳理会发现很多问题。今日还可扩充完善。。。
如这个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 ...

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而构建的,所以非常看重人际关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有儒家能始终如一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7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