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精华5
注册时间2018-10-5
威望3058
金钱7560
贡献2659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威望- 3058 点
贡献- 2659 次
金钱- 7560 枚
 
|
一首绝句,声韵是皮肤,布局是骨架,意境是灵魂,这些都搞定之后,剩下来的就是些斑斑点点的细节修补。我们称之为炼字炼句。细节决定成败,字句的好坏也是决定一首绝句是否完美的关键环节。
关于炼字的技巧,我也提炼了如下口诀。
动形撑骨干,活用活诗眼。
数词有灵气,一字立全篇。
一、动形撑骨干
动,即动词;形,即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是全诗的骨干力量,用得好,能化刻板为生机,使风物、情态跃然纸上。
先看一个炼字小故事:说有一天苏轼和苏小妹论诗,苏小妹出了个题:“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为两句各添一个动词,使之成为一对句。
苏东坡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
妹嗤之以鼻:这也太敷衍了吧。
苏东波又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
小妹说,好些了,但还是平淡了些。
苏东坡说,那你说吧,用什么好。苏小妹想
了想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拍手称赞:好!
细品一下,第三组动词既抓住了景物轻细的特点,又抓住景物季节变化的特点,还注意到前后句子的逻辑性,从布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所以,炼字很重要,好的炼字,一字能活全景。
再看下面这首:
绝句
杜甫(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首句用“碧、白”两个表达色彩的形容词对比强烈,五个字勾勒出一幅水上风景画:碧绿的江水,白鹭翩翩起舞;次句的“燃”是个动词,生动地描摹出花开似火的胜景,五个字又展开了一幅山中风景画。
十个字,两幅画,不仅描摹出春天的盛况,
还令读者感受到这个季节的生机和活力,为
第三句的转折埋下伏笔。如果我们将它替换
一下,看看会有怎样的效果?
1、把形动换了:江上鸟飞来,山青花正开
2、把色彩换了:江阔乌逾小,山空花自妍
江碧鸟途白,山青花欲燃。
江上鸟飞来,山青花正开
江阔鸟迎小,山空花自妍。
首句用了常态的形容词和动词,句子就显得平常而干瘪。次句换了几个形容词,画面
和情感都发生了交化。
王安石《百家诗选》中说:老杜之“暝色赴春愁”,“赴”字下得大好,若用“见”或“起”,即成小儿语也。
所以,形容词和动词是绝句的中坚力量,锤炼精准生动的形、动是写绝句的基本功。
二、活用活诗眼
形容词和动词是诗中的骨干,古诗中还有种情况,就是把其他类型的词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形容词和动词之问也可以相互转换。
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三四两句,原野空旷,低垂的天幕压倒了
树梢,江水澄碧,圆月的倒影和人影交叠,
显得格外的亲近。“旷、低、清、近”,四个
主干词写出了夜航时人影相吊的寂參画面,
很好的呼应了上句的“愁”字。尤其是“低、近2两个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形成“压低”、“靠近”等动感画面,更产生逼人的气势。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首句的“网”原来是个名词,在这里用作了动词,写出了春雨密密麻麻、铺天盖地的情状,朱自清描写春雨,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麻麻地织着”。其情状大概就是这个“网”字涵盖的容量。
词性的互为活用在古诗词中特别常见,能让人产生奇巧新的感觉。往往能够成为一首诗的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用”字,千年为人称道。
三、数词有灵气
数量词的点缀运用可以给绝句增强气势或情
趣,让诗歌更有感染力。
夜宿山寺
李白(唐)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赠汪伦
李白(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两首中的“百尺”、“千尺”都是泛指,一是描摹楼之高,引出下文的奇妙想象;一是表达水之深,为下面歌领友情的对比做铺垫。数宇结合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w,更显诗歌气势,是李白常用的方法。除此,还有“白发三千文,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都显得气势逼人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两首都写春景,都写春花,第一首用“三两枝
”突出花开得零星,春天还早;第二首用“千
朵万朵”写出花之茂盛,突出这个季节的生机
四、一字立全篇
在启用数字的技巧中,诗人最喜欢的数字是“一”字。翻开唐宋古诗词,含”一”的绝句比比皆是,
“—”到底有什么好处独受如此青睐呢?
看一个例子:唐朝诗僧齐己写一首《早梅》,中间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是唐代诗僧齐己的两句诗,原本写的是“数枝开”,同行的郑谷将其改成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顿时画风大改,凌寒独放的形象脱颖而出。于是,齐己拜郑谷为“一字师”。
你能读出下面三个句子的不同内涵吗?
1、昨夜一枝开
2、昨夜数枝开
3、昨夜满园开
一支突出了独放,显得有力量:数枝突出零星,显得有情趣:满园突出热闹,显得有活力。可见不同的数字能够给作品。带来不同的魅力
再来看下面三首诗:
游园不值
叶绍翁(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和知己秋日伤怀
郑谷(唐)
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1旧亭台。
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
这三首包含了“一”字。第一首的“—”是实写描摹一枝红杏爬出墙头的景象,顺接三句
的“满园春色”,描摹出勃勃生机;第二首的“一”是泛指,组合冰心、玉壶表达自己高洁纯粹的志趣和情怀;第三首的“一”虚实结合,明则写实所见,隐则抒发自己的孤独和清高,一是万物之始,具有和其他数字不同的内涵和指向。它有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既有整体性,也有独立性。所以它就成了古诗中的高频词汇。
因此,数宇犹如绝句中的一朵花,它和文字的完美结合可以让绝句发挥更大的表现力。
但是,不建议刻意的将数宇作为诗的主体来建构,这样增加了诗的机巧性和游戏性,反而给人不稳重的感觉。
动形撑骨干,活用活诗眼。数词有灵气,
一字立全篇。
炼宇的技巧说起来并不难,但是炼字却是个
精细的活,自古以来就有“三句二年得,
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感叹,所以这项工作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打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