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9|回复: 4

为吴待问 吴 育题联

[复制链接]

296

主题

255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福建诗词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21
贡献
2646
金钱
3815
发表于 2014-2-17 17: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和声 于 2014-2-26 16:42 编辑

寻胜入西关,环水回峰卧兽千秋钟福地,
御封名海内,腾龙跃虎流芳百世耀祠宫。

猎游入浦,棠峰卧兽千秋旺族居福地,
享御扬名,涧水钟灵万代流芳耀祠宫。


思维敏捷,论辩词雄聪慧天资凭苦读,
疾恶横仇,谏言明果忠贞刚正自无私。

正午牡丹,奇思博学堪称应世文章手,
功全社稷,赤胆无私不愧宜民政事才。

浦城兽岭吴氏宗谱叙
       吴之受姓实始泰伯勾吴之号,武王克商立其后,周章为诸侯国于吴嗣是骎匕,繁衍历春秋汉晋隋唐以来,著名简策者班匕可见,如芮之忠,札之义,让隐之之清操,道元之文学,猛之孝行代不乏人然,厥居爢当或占籍开封或析居维州与夫江浙淮上、抚州临川、饶州德兴在在有之矣,吾宗世家于淮,以衣冠闻上国而入浦之祖则自崇国公讳待问公始端拱二年己丑以游猎得至浦之安乐里棠峰,观山水之形胜。上赤蛇而下元龟,东啸狮而南舞象,和气攸钟。欲赴宅于此未果,至淳化五年甲午始奉其祖若父暨率家众而定居焉。遂入籍登咸平庚子进士,历官礼部侍郎以长子参知政事正肃公讳育,季子同平章事正宪公讳克贵显累赠太师崇国公。次子京公、方公与正肃公同年登第科,甲蝉联时人荣之。崇国末年恳恳以同居合业望诸子没后,正肃倡其弟侄分而复合,乃立家范以坚义聚于永,次其克承先志如此又创龙归、新典二寺。各施田八百亩与僧照管,以供祠祀,泽流至今。今秀里之系或徙于上原或徙于太平或徙于肃墩,安抚源远而未益分。而谱牒未修恐晚生后出不知世系之所。自至有立名犯祖讳,相见如路人,其失匪细兹谱之修,岂炫观美。盖欲后人沿流以求源,由枝以达本,知一族始于一人之身,情爱之恩益笃,不至于路人之视。则谱安,可无作庸编,次之以贻后云。
                         宋淳熙五年戊戌仲冬月
                            九世孙杲顿首谨撰


       吴育少时奇颖博学,进士考试获礼部第一,考中甲科。“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宋史《苏轼传》)。历任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知县。又任大理寺丞、著作郎,举贤良方正,任苏州通判。他足智多谋,直言善谏,能以政治道义、君臣行为为准则引导皇帝,对稳定政局、安定边防起到积极作用。

足智多谋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朝中大臣多数主张出兵讨伐,对元昊估计不足,认为很快就可平服。吴育却持反对意见说:“元昊剽悍多诈,封平西王后反复无常,今己称帝,自己降削实难,不如援用国初江南钱俶故事,稍易名称加封而安抚之。”仁宗不用他的计策,命令任福、葛怀敏相继讨伐,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封元昊为夏国主,吴育加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升翰林学士、累官礼部郎中。契丹国侵略元昊,元昊请求援助,契丹派人请求,不要接纳元昊,朝廷不知如何回答。吴育上书献策:“今二敌相斗,当坐收渔利。如果急于接纳元昊内附,契丹向我们兴兵问罪,朝廷得不到元昊毫发相助。应该使人劝谕元昊,与契丹和好如故,然后答应他内附。并告诉契丹,已经命令元昊辕门谢罪,否则,应当讨伐。如此双方都不能加罪我国。”皇帝欣然答应。这样一来,北宋边疆出现暂时的安定局面。

刚直不阿     吴育任开封府知府,不长时间,便揭发大奸吏一人,流放岭外,一府震惊。又侦察获得大盗,缴获赃款一万九千缗,定罪后有不少人为他们翻案。皇帝特派官吏监察审问,依法处死,京城治安好转。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停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当时山东盗贼作乱,仁宗派人巡视回来说:“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深受百姓爱戴,倒是可忧虑的。”仁宗就想把二人调往淮南。吴育劝谏道:“盗贼固不足虑,但小人乘机陷害大臣,却是防不胜防,势不可挡。”仁宗听后,打消了调离二人的想法。宰相的儿子向绶触犯国家法律,怀疑是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便将中立下狱,中立自缢而死。案发后有大臣向上说情,要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人交代。”结果免死,流放到南方。吴育在遇事时敢说真话,与宰相贾昌朝在皇帝面前多次辩论,争论激烈,朝中大臣惊恐失色。吴育仍不停止增论,并向皇上请求:“臣所以辩论,这是臣的职责所在;如果认为臣不称职,希望免了臣的职务。”皇上仍让吴育担任枢密副使。皇上对大臣说:“吴育刚正可用,但嫉恶太过了。”有一天,吴育在宫中侍读,皇上劝他说:“臣下毁誉,多出爱憎,爱卿应当谨慎。” 吴育说:“了解人的言语,不如观察他的行动。圣主的行为,就像日月的光明。提升一个人,要使人都知道他的善举;贬斥一个人,要使人都了解他的恶行。那么,阴邪就不能侵害,公正就可以树立,这是所有王者的行为准则。”

晚年      吴育晚年,带病上朝办事,嘉祐三年(1058年)四月死去,享年55岁。赠吏部尚书、谥“正肃”,赐葬新郑崇义乡朝村(今辛店镇赵老庄),欧阳修为他撰写墓志铭。吴育忠诚干练,仗义执言。晚年在西京与宋庠作诗唱酬,追叙裴度、白居易遣事数百篇,有文集五十卷。
宋史列传五十有传
      吴育,字春卿(1004——1058),福建浦城盘亭秀里村人,宋仁宗五年,他与两个弟弟吴京、吴方以及文彦博、包拯同时考取进士。吴育的成绩较优,礼部考试第一名。大家知道,在古代进士考试是非常困难也是非常荣耀的事,许多人皓首穷经,终身没有及第。吴氏三兄弟同时考取进士,这不仅是吴氏家族的荣耀,也使他的家乡建州浦城闻名天下。
吴育官至左丞相,资政殿大学士。他不仅是读书人的榜样,也是为官者的楷模。史书记载吴育刚正不阿,足智多谋,嫉恶如仇,忠诚干练,著述颇丰。
吴育初始为官即任大理寺评事,很快升任大理寺丞,大理寺类似于今天的最高法庭。这种大法官出身的背景,影响和确立了他一生的施政特征和为官业绩。比如,他在秉政襄城时,一些纨绔子弟每到祭祀季节便到此祭祀皇陵,在太监的唆使下敲诈勒索、摊派祭品,纵鹰放犬毁坏田园,使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吴育依法依纪坚决回击,使这种不法行为迅速得以纠正,还百姓一方祥天净土。在担任蔡州知府时,吴育到任不久就遇上一件棘手的事,有好事者向朝廷举报,说在蔡州境内的确山有数千人在妖人的蛊惑下聚众起事,朝廷派出的军队和专案官员已经日夜兼程赶来。吴育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主动地拦住了专案队伍,吴育问特使是不是要派军队上山缉拿妖人?特使做了肯定的回答。吴育告诉特使如果有数千人经过我们的治下,我们地方官员怎么会不知道呢,山上根本没有什么妖人作乱,是一些百姓在做佛事,目的无非是祈才求福。只要派几个当地的兵丁上去把主事者叫下山来,事情就可以轻易解决,用不着大动干戈。特使也觉得吴育说得合情合理,就在馆舍住下,按吴育的思路去处理。结果很快十来个佛事的主事者被带到公堂,经过审讯,情况与官府掌握的基本一致,吴育将他们都无罪释放了,并命令他们通知上山的人迅速有序地全部撤离。弹指间,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最后吴育将谎报者缉拿归案,交给朝廷特使回京复命。遇到吴育这样肩上扛着朝廷,心中装着百姓的官员,真是社稷之福啊。反之,则小事也会酿成大祸。
在担任开封任知府时,他不仅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还经过缜密侦讯,一举破获一个在开封为患多年的重大盗窃团伙,其犯案金额达一万九千缗之巨。在这起案件的审判过程中说情者蜂拥而至,保护伞更是处处掣肘,案件的审理一时困难重重。吴育的办事风格就是没看准的事情从不轻易下结论,一旦事实清楚,量刑得当,就义无反顾坚持到底。最后,这起案件在朝廷派出的监审官员共同审理下,还是坚决将其首犯就地正法。使宋朝的京城顿时正气一派,风清月朗。在任参知政事(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时,吴育敢于惩恶扬善,维护朝纲。在杜衍,富弼等名臣遭人暗算时,他劝说皇帝,给予了保护。在当朝宰相的儿子触犯国法时,他同样将其打入大牢,判处死缓,流放千里。史书记载,吴育仪表堂堂,声音洪亮,正气凛然。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让步,即使是丢掉乌纱帽也在所不惜。在一次朝堂会议上吴育与宰相贾昌朝因为一项重大决策发生激烈争论,根据当时的记述,大臣们个个心惊胆颤,瞠目结舌。最后导致贾昌朝被罢相,吴育也被降为枢密院副使(枢密院是宋代的全国最高军事机构),事后宋仁宗说吴育忠心耿耿,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过于耿介往往会树敌太多。吴育对皇帝说,臣与贾丞相并无个人恩怨,争得是是非曲直,关乎得是社稷的利益。
还有一次,在讨论西北边防出兵问题上,吴育与皇帝和群臣的意见相左,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事情是这样的,西北的西夏首领元昊向朝廷提出独立的要求,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宋仁宗决心对西夏用兵。吴育认为当时的条件不成熟,不如暂时给他封号,等到朝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内外形势发生对我有利的情形下,再一举解决西夏问题。但吴育的意见未被采纳,结果宋仁宗前后两次发兵征讨西夏都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这时,宋仁宗才后悔当初没听从吴育的意见。若干年后,西夏与契丹国发生战争,西夏向朝廷求援,宋仁宗询问吴育该采取什么策略,吴育提出不选边,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的的方针。最终,西夏和辽国两败俱伤,宋朝成了最大的赢家。后人将吴育的边防政策概括为未雨绸缪,刚柔相济,利用矛盾,相互制衡。南宋名臣真得秀曾感叹地说,如果吴育的边防政策得以持续贯彻,那么,亡国的就不会是北宋皇朝。史书上说吴育很善于用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影响皇帝,他劝说皇帝用人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考其绩。提拔一个人要使他本和同僚都知道他因何受到重用,处理一个人也要让他明白为何受到处分,错在哪?皇帝做好了标杆,全国的吏治就会有好的方向。宋仁宗曾写诗称赞吴育的品格像梅花一样高洁。
范仲淹也曾以青松为题写诗赞美吴育的品质:
                                                                  亭亭百尺栋梁身,寂寞云根与涧滨。
                                                                  寒冒雪霜宁是病,期静风月不须春。
                                                                  萧萧远韵和于乐,密密清阴意在人。
                                                                  高节直心时勿伐,千秋为石乃知神。
意思是说,树高百尺的青松,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耐得寂寞,不惧严寒,傲然挺立,为的是在炎炎盛夏给人间“密密清阴”。吴育的节操,吴育的耿直,时下谁也无法动摇。他为国家和百姓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千年以后,石头都会为他唱颂歌!
在他为官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也对他交口称赞,写了很多民谣赞颂他,选取其中一首《渔谣》与大家分享:
                                                                 市价鱼平酒也平,卖鱼卖酒快予情。
                                                                 扣船笑指一潭水,若比溪清官更清。
       综上所述,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吴育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忠臣,民族的脊梁,百姓的保护神,吴育才是现实版的包拯。
吴育不仅官声好、政绩佳,而且才华横溢。
      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在这本书里记载着一个“正午牡丹”的故事。说的是欧阳修喜欢收集古画,一天面对一幅收来的古画便仔细地揣摩,画面上画的是一颗硕大的牡丹树,其花不艳,树下坐着一只猫,猫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欧阳修琢磨了半天,看不懂此画是什么意境。便去找他的亲家、丞相吴育一道分析。吴育观察了一会,给欧阳修写了四个字“正午牡丹”。欧阳修问“何以见得呢?”吴育回答道:早上的时候牡丹花是很鲜艳的,此花不艳,是太阳久晒的缘故;猫的瞳孔是向上的,早上太阳没照到它时,猫眼就睜得圆圆的,到了正午的时候由于烈日当头猫的眼睛就眯成一线了。欧阳修恍然大悟。这个故事除了说明别的科学道理外,也赞美了吴育独到的目光和博学。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讲授“评说苏东坡”时,提到吴育的一段辉煌经历。在宋代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高级的考试叫制举考试。康震说:“制举是由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制度。倘若被录取,就可以获得较快的擢拔提升。……宋朝三百年的历史,考中制举的才四十人左右,而考中进士的则有将近四万人,相差近一千倍。”两宋制举考试一共22次。
康震说:“自北宋开设制举以来,只有吴育以‘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通过第三次等(应为三等。欧阳修:‘吴育墓志铭’记载)其他人都在四等以下。”后来被苏东坡赶上(苏东坡比吴育小33岁),整个宋朝制举考试成绩最好的就是吴育和苏东坡。吴育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去世900多年后的今天,中央电视台还有人记挂他,夸赞他!吴育中举、从政都在宋仁宗朝,宋仁宗是一位很好的皇帝。他执政的41年,是中国历史上英才辈出,经济、科技和文化艺术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在这个时期完成;唐宋八大家有六个生活成长在这个阶段,他们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范仲淹、章得像、文彦博、包拯、司马光、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也在这个时代占尽风流。宋仁宗时代纸币开始出现,制瓷技术达到高峰,海外贸易和交流的规模前所未有。也正因为如此,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才会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对于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我是多么希望人们对她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呵护啊!
       吴育能在这样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里科举、制举拔得头筹,政绩、人品人人称赞,确实人才难得,值得人们学习和永远怀念!
       吴育于1058年因病去世,宋仁宗为他辍朝一日,追封他为太师。
      欧阳修为此著文悼念,欧阳修写道:“公材谋足以居大臣,文学足以名后世......而遽去长逝,此缙绅大夫所以聚吊于家。而交朋古旧莫不走哭于位。”欧阳修还为吴育撰写了近2000字的《墓志铭》在这篇铭文里,欧阳修记述道,河南十里八乡的的老百姓听说吴育去世后都悲痛不已,自发地聚在一起悼念这位老百姓心中的好官。
       司马光,王安石等青年才俊更是悲伤至极,纷纷写诗悼念。
       司马光深情写道:
       念昔少年日,谬登君子堂。重言何以称,厚德不能忘。
                               王尘音容隔,泉台岁月长。
                              凭谁寄清泪,为我洒松岗!
      王安石写诗言道:
                              应世文章手,宜民政事才。
                              朝多侧目忌,士有拊心衰。
      吴育的朋友张方平在吴育去世后悲伤地写道:“国将大用,天夺余龄。见之者恸,闻者涕零。”【张方平是宋神宗年间的宰相,对苏东坡家族恩重如山,是苏东坡毕生敬仰的长者】
      吴育的业绩和品格不仅感动当时,而且影响后世。南宋初年状元出身的爱国将领王佐在吴育的遗像下写道:“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
      南宋初年的另一位爱国英雄,被后世称为“宋代苏武”的洪皓,他将吴育比作召公爽,召公爽是周朝与周公齐名的政治家。洪皓称赞吴育“学通古今,忠贯日月。”吴育著述颇丰,有五十卷存世,可惜现在已经散佚。
吴育的生命是短暂的,辛苦的,只有匆匆而过的五十四个春秋。然而,他却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人生最美丽的华章。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中华民族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着全面复兴的大道奔跑,文化大发展的序幕也已经拉开,追求真善美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我想,如果将吴育真实的人生经历搬上荧幕,让人们领略真“青天”的风采,人们一定会为他的才华、人品、业绩赞叹不已。有识之士更会以他为榜样,在祖国复兴的征程中为人民建功立业。
                                                            黄小平  撰




79

主题

1965

帖子

57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3
贡献
302
金钱
294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2-18 01: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组对联,应该有背景解释。
第二副的平仄个别地方的细节还值得斟酌。第三副的对仗也有细节处理不够到位的地方。

点评

谢谢点评 明果 改用 性果 可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8 09:07

296

主题

255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福建诗词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21
贡献
2646
金钱
381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9: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粟多美 发表于 2014-2-18 01:01
这一组对联,应该有背景解释。
第二副的平仄个别地方的细节还值得斟酌。第三副的对仗也有细节处理不够到位 ...

谢谢点评  明果 改用 性果 可好?

点评

谢谢楼主能花这样的精力来充实这个帖子。但是,提出的修改方案,还得斟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28 00:02

79

主题

1965

帖子

57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3
贡献
302
金钱
294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4-2-28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声 发表于 2014-2-18 09:07
谢谢点评  明果 改用 性果 可好?

谢谢楼主能花这样的精力来充实这个帖子。但是,提出的修改方案,还得斟酌。

点评

思维敏捷, 疾恶横仇, 我的看法:试想作为词组是否可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1 06:19

296

主题

255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福建诗词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21
贡献
2646
金钱
38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06: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粟多美 发表于 2014-2-28 00:02
谢谢楼主能花这样的精力来充实这个帖子。但是,提出的修改方案,还得斟酌。 ...

思维敏捷,
疾恶横仇,
我的看法:试想作为词组是否可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1 13: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