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华通韵》批判及《高考韵略》初探 第二节 《中华通韵》反向逆行与哑韵综合证疫情 第一部分 《中华通韵》从耄耋老人通到髫年学童纯属逆行 众所周知,《中华通韵》之通乃是四通八达的,不独表现在编审团队所宣称的适用于包括戏曲在内的不同领域的韵文创作,更从离退休老人直通到幼龄学童,无疑均极荒唐,简直令人咋舌。《中华通韵》全然不顾诗韵与戏曲用韵本质差异,从诗词界一直通到戏曲界已够奇葩的了,编审团队过分迁就离退休人员,而置在真正意义上振兴诗词的生力军——广大中小学生心目中的二十五六个自然韵部于不顾,愣是从耄耋老人、古稀老人、花甲老人一直通到青壮年乃至髫年学童,其荒唐指数更是令人咋舌。此处显然犯了两大错误:一是通的方向错了,纯属反向逆行;再则是强求其通,亦即强不通以为通。 年长的朋友都知道,我国民间有个说法,叫作“花不花四十七八”。大意是说,人一到四十七八岁,眼睛就该花了。那么耳背呢?一般多大岁数开始出现听力障碍呢?这方面的确切说法倒是没听说过,有的人50岁就出现了听力障碍,有的人八九十岁听力仍然蛮好。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系统也会逐渐衰老退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甚至发生老年性耳聋,却是尽人皆知的自然规律。有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听力障碍的人约占30~60%。 那么,60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大致就是离退休的年龄吧。耐人玩味的是,三十多年来,支撑起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那方天的,恰恰就是以耄耋老人、古稀老人、花甲老人等离退休老人为主体的一帮老头老太太以及准老头准老太太。中华诗词学会创会以来,主力诗者的年龄疑似渐呈下降趋势,但程度甚微,离退休老人群体依然举足轻重,充当主演,此乃不争的事实,创会之初尤甚。 《中华新韵》(十四韵)也好,《中华今韵》(十五韵)也罢,归根结蒂,其实都是面对现实的阶段性产物,亦即充分照顾到了当时诗词创作队伍以离退休老人为主体的现状。如果我们能历史地看问题,这当然无可厚非。就像众多旧韵诗者离了平水韵表这根拐杖便无法走路一样,当年很多离退休人员离了新声韵表其实也是难以成行的。加之其中不少人业已不同程度地耳背眼花,对不同韵部的音色差异已然不像年轻时候那般敏感,然则以离退休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18韵以下各种版本的狭义新韵韵书也便应运而生了。 但是,必须指出,如果说当年的狭义新韵韵书过度合并邻韵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本该以在真正意义上振兴诗词为己任,并且名义上具有官方背景的新韵国家标准《中华通韵》依然如法炮制,仍以离退休老人及中老年人为关注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仍在13~18韵之间徘徊——最终框定为16韵,并向几乎人人都已熟练掌握二十五六个自然韵部的中小学生群体强行贯通,显然就不合时宜了。这既是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更是一个原则性错误。 按各年龄段乐感实际,耄耋老人与髫年学童是绝对不宜强求其通的。要通也应从中小学生出发,向离退休人员方向去通,而不应反其道而行之。事实上,一代代广大中小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打小便栽入他们心目中的二十五六个自然韵部,可却一直被无情地排斥于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所谓全国性诗词大赛之外。无视这一基本事实,过分迁就离退休老人,甚或干脆把为离退休老人量身定做的所谓《中华通韵》强加给中小学生,以致《中华通韵》“坚持面向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服务广大师生”云云纯属无稽,“适用于我国大、中、小学校教学”云云更属胡扯,不过是刻意唱高调,借以掩人耳目而已。 【点评】 1)如果《中华通韵》当真旨在振兴诗词,真像有关宣传材料上忽悠的“坚持面向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服务广大师生”,那么在中小学生心目中二十六个自然韵部的基础上,对舌尖前后音、ie与üe等个别韵部稍加归并,其实就蛮好的。诚如是,则起码不应少于21韵。 2)究竟应该由老通到少,还是由少通到老,这显然是个重大的方向性问题,无视中小学生心目中的二十多个自然韵部,过分迁就离退休人员,把在离退休老人群体中也不甚适用的《中华通韵》强行由老通到少,显然犯了本末倒置、主次颠倒性错误,e与ie、üe合韵更是错得离谱。 3)究竟应该由老通到少,还是由少通到老,既是个重大的方向性问题,更是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编审团队究竟想不想振兴诗词?真想还是假想?是满足于嘴上空喊振兴,还是动真格的?果欲振兴,靠一帮年事已高的包括耄耋老人在内的离退休人员能行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4)20版《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已然断言:尽快将振兴诗词的战略重点调整到广大青少年身上,实质性地将中华古典诗词创作的接力棒交到一代代青少年手上,此乃在真正意义上振兴中华诗词之王道,别无他途。那么,《中华通韵》缘何不把关注重点切实放到中小学生身上呢? 5)《关于制定《中华通韵》的说明》中的确有 “将新韵的使用规范化,服务广大群众、诗词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与创作诗词等韵文的需求”之类表述,惜乎纯属无稽,愣将根本不押韵的e与ie、üe硬拉郎配便是明证。“特别“云云显然是在空谈、奢谈,并且已经、正在、仍将误人子弟。 第二部分 编审团队大面积感染“哑韵综合症”而不自知 问题貌似出在新韵身上,其实根源乃在中古平水无声哑韵。确切地说,应是中古平水无声哑韵综合症。正是因为中古平水无声哑韵综合症的长时期大面积感染,才导致不计其数的当代诗者根本无视格律诗词的音乐美,而把押韵弱化、简化为符合某种狭义韵书纸面上的规则。非常遗憾,此等哑韵综合症的感染人数甚众,多得不得了,甚而至于,《中华通韵》编审团队的多数成员也未能幸免。 由20版《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正文五章可知,包括著名古音韵学家在内,普天之下早已没有哪怕是一人能够确读依托唐宋正音的中古平水韵,此乃不争的事实。恐怕连《中华通韵》编审团队自己也不甚清楚,中诗学会及其幕后势力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强推中古平水无声哑韵的直接后果,便是制造了不计其数可在笔端和眼前把玩,而无法于舌间确读更无法于耳畔确听的诗八股和文字游戏,间接后果则是酿成了中古平水韵的“哑韵综合症”并大面积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哑韵综合症”的感染群体并不限于平水韵阵营内部,长期潜移默化之下,还深刻地波及到了部分新声韵诗者,更有甚者,新声韵阵营高端乃至有关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也被严重感染。种种迹象表明,《中华通韵》编审团队多数成员以及有关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深受其害而不自知。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下这样几个基本事实: 1)《关于制定《中华通韵》的说明》之“《中华通韵》使用原则”公然宣称: 在诗词创作中,《中华通韵》与当前流行的旧韵书并存。在双轨并行原则下,提倡使用《中华通韵》,但尊重个人选择。 2)《中华通韵》正文第1章“范围”中,更是仍旧公然而赫然载有下列字样: “本着“知古倡新、双轨并行”的原则,本规范与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等各种韵书并行,但互不交叉使用。” 3)《《中华通韵》研制工作总结座谈会在京举行》有云: “教育部语用司、语信司司长某某某(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此处隐去真实姓名)在讲话中指出,研制《中华通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语言文字发展变化和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强诗词教育和普及诗词创作知识的迫切需求。近三年来,在中华诗词学会牵头组织以及学界、诗词界等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华通韵》研制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开展的研制、宣传、征求意见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要坚持新不废旧、求同存异,保证“最大公约数”。” 4)最为典型的事例莫过于中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先生在《关于《中华通韵》》开场白中阐明的这段理论基础:“《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制定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中华通韵》16韵方案。这16个韵部,是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来的,也就是横着数的3个韵母确定为3个韵部,竖着数的12个韵母确定为12个韵部,又从韵母表的说明里提出“er”作为一个韵部,形成了《中华通韵》16韵。” 5)尤令现代读书人乃至全体国人难以理解、更无法接受的是,中诗学会迄今仍然坚持诗依平水、词依词林,仍然强奉无声的平水、词林为全国范围的诗词正统用韵,仍然无理要求“新韵作品必须注明”。诸如此类自虐行为一如既往,多年一贯制而未曾稍改,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诸多大是大非问题,一切都还是老样子,一切都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至于不伦不类的国标《中华通韵》,则不过是个摆设,不过是为“明倡新韵,暗推平水”潜规则做了个蹩脚的注脚而已。 无须赘述,明眼人谁都不难看出,美其名曰为《中华通韵》的编审团队多数成员,居然也大面积感染了中古平水韵“哑韵综合症”,并严重带偏了所谓国家标准《中华通韵》的编审理论与实践,一切都那么“理直气壮”,一切都貌似在情理之中,一切也便都是早就注定了的。由此可见,中诗学会长期坚持强推早已失声多时的中古平水韵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词林正韵,其灾难性后果的严重程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正常想象,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工作的复杂繁难程度同样大大超乎想象啊! 【点评】 1)20版《中古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第四章《中古平水韵的前世今生与过渡期狭义新韵韵书》中曾有如下辨析结论:“关于中诗学会“双轨并行”的提法,那是违背“韵乃声韵”这一基本韵理的,况且只会在纸面上的韵部归属及平仄归属层面奢谈诗韵者,其实并不懂韵。”现在看来,《中华通韵》编审团队多数成员是否真懂诗韵的本质,还真是个未知数呢。 2)20版《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第五章《当代古典诗词发展方向、突破口及未来前景展望》进一步总结道:“吟者就东南一带所提“有条件的一国两制”之议,与此前所谓“双轨并行”之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与东南一带类平水韵方言区的平水韵诗者一样,广义北方地区的所有现代读书人,根本就读不出听不懂依托唐宋正音的中古平水韵,而且连东南一带或典型或非典型的类平水韵方言也不甚了然,然则双轨之另一轨究竟从何而来,又如何在读诵吟唱层面具体体现这种声韵意义上的并行呢?” 3)“最大公约数”之说本是平水韵阵营以现今各地方言土语冒称中古平水韵所依托的唐宋正音的胡乱说辞,教育部语用司、语信司有关领导居然也不问青红皂白地生搬硬套,实在令人跌破眼镜。笔者不禁要问,“要坚持新不废旧、求同存异,保证“最大公约数””云云,此处新不废旧究竟作何解释?道理安在?求同存异究竟作何解释?保证“最大公约数”又究竟作何解释?在声韵问题上,何谓最大公约数,又该如何求法?在最严的诗韵与最宽的戏曲用韵之间如何求取最大公约数?在耄耋老人与髫年学童之间又怎么可以求取最大公约数呢? 4)尽管十分不情愿,在此却又不得不提的是,吟者一向敬重的一位新韵吟长竟也曾经写过《宽韵说略》,对根本无法确读的中古平水韵不是主张废止,而是搞了个平水《宽韵》,殊为遗憾。更有甚者,中古平水韵“哑韵综合症”居然还严重感染了一些知名学者,比如,作为中诗学会和国家语委双双邀请的专家、曾参与过《中华通韵》初审和终审的某位博士生导师,居然也一股脑儿抛开现代读书音现实语音,反去大谈而特谈《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且对《中华通韵》“并未宣布废止平水韵”公开表示赞赏。中古平水韵“哑韵综合症”的受害者何其多也!受害程度何其重也!诚可谓亘古未有啊! 5)当然,最为荒唐的还是要数编审《中华通韵》的这段理论基础:“这16个韵部,是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来的,也就是横着数的3个韵母确定为3个韵部,竖着数的12个韵母确定为12个韵部,又从韵母表的说明里提出“er”作为一个韵部,形成了《中华通韵》16韵。”滑稽得不能再滑稽的是,活生生的现代读书音亦即普通话语音系统就在编审团队每位成员的舌间耳畔摆着,相信编审团队几乎每位成员也都曾不止一次地亲口喊过“哥”、“爷”或被人如是称呼过,岂料这些老先生们却全然不顾,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反去热衷于把玩汉语拼音韵母表中的字母外形,以致强行将根本不押韵的e与ie、üe硬拉郎配并向全国范围的娃娃们强推,其理由居然是ie、üe之e与单韵母e长得一模一样。 试问,作为官方背景的所谓新韵国标,《中华通韵》如此乱点鸳鸯谱,是一句简单的“宽不碍严”所能解释得了的吗?唉,中古平水韵“哑韵综合症”真是害惨了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啊!于无声处,也坏了多少所谓专家学者的名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