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1|回复: 3

评阅律诗的二十一条标准(学习资料)

[复制链接]

68

主题

178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沧浪书院荣誉院长

Rank: 5Rank: 5

威望
970
贡献
2648
金钱
446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5-15 09: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泉 于 2022-5-15 16:22 编辑

评阅律诗的二十一条标准(学习资料)
我们写完一首诗后,如何自评呢?当看到他人的作品时 ,又该怎样鉴赏呢?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单纯的写作业上;要学好诗,首先要学会赏析别人的诗;当然要欣赏一首诗的美妙,还要博学广知的。所以,我们大家平时要多阅读。要放眼望去,懂得如何鉴赏;要学会评阅作业,教学相长,来逐步提升自己。

【二十一条】 五律、七律都适合的;自评 、评别人的 都适合;

【一】、观主题;
大家评阅的时候 ,看看作品的题目跟内容 一致吗?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体把握,吃透内容间的关系,理清思路,切不可孤立看待。除此以外,还要多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诗意整体要扣题目,景情都要围绕这个题目展开,不可题目跟内容分家;常常犯严重的毛病就是: 题目是题目, 内容是内容 。大家自己写完了诗 ,一定要检查这个问题。不然,文不对题就铸成大错了啊!这叫什么?叫写跑题。

【二】、格式、标点要规范、齐全;
题目格式
七律 题目
五律 题目
七绝 题目
五绝 题目
联句格式
      例如 : 七律排列
               --------------
               --------------
               --------------
               --------------
【三】、平仄合理 ,尽量用正格 ,尽量不要拗救
注意:失替、失对、失粘;孤平、三仄尾、三平尾;
【四】、注意用韵;
1.一韵到底,(即同一 平水韵 韵部)
2.韵字不入诗
3.忌窄韵 :一首中几个韵字不可都是名词,韵字 词性要有变化
4.韵字阴平、阳平要有变化;
【五】、各句首字 平仄比例 4/4 或者3/5
这点也是很多人忽视的地方,诗词的艺术要求不对称就是要有变化,要跌宕起伏,所以 对首字要求 要有变化,也就是平仄交替。
【六】、关于入声字;
五律  入声字可以 4 ,最多五个
七律入声字可以 5 ,最多六个;
七绝  入声字可 3个,最多 四个。
入声字尽量避免在音节处 最多一两个在音节处。
【七】、注意音节,尾三字尽量没有词组出现;
就是说一句诗 最后的三个字最好不用词组,和填词不同哈 !填词时候可以用词组的,
/5/6/7尽量不写词组
【八】、起承转合是否清清楚楚;脉络是否清晰。
评律诗作业要求大家仔细看看这条:一首律诗八句 、四联。
每联的前分句、后分句之间要有衔接性 ,必须有关联 ;但是各句要有独立性,各句完成不同的任务;
联与联之间要有衔接性,不可断裂 ,意思要连贯。
大家看看下面这首诗,大家来看看起承转合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起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前分句是作者的想象的情景;下分句凤去楼空,只看到水在流,可以看出作者在感叹。
承句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幽静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
转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
合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前分句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后分句作者为国家担忧的心情。
【九】、看看诗运用的是景+情、还是全是景、或全是情。   
+情有三种情况:
1.先景后情
2.先情后景
3.情景交融
初学者,一般是先练习 先景后情  
【十】、起句要求兴,合句要求比。
我们初写的时候常被老师批合句比的不够;比的不够诗就没有味道。换句话就是写的不够好。起句一定要兴,有诗感;直叙太平淡,让人觉得乏味,当然就不会吸引人。合句最好比,要把人带到无限遐想中去;经验是合句用景来结 比用情来结更可以出漂亮句子。用景来比,容易笔尽意不尽 。。。这个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锻炼这点;用个景 来藏着情做第八句 意味无穷的。
【十一】、注意开头;
文章如流水,古代诗歌亦如此。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要读懂一首诗的开头,
1、要努力联系诗题。
2、是要突出五: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  抓住了这五,也就抓住了一首诗的源头,下面的内容无非是承此而来。
3、要体会感情基调。如: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晓上空泠峡》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两句开头无非是在点题,在猎猎南风的吹拂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乘船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注意起句 时间要交代清楚;尽量不直接使用时间用语,以物象表现出时间是最佳选择。
比如:用桃花,杏花,嫩芽表现是春天;用桂花啦、菊花、红枫、归雁表现是秋天;雪、红梅表现是冬天;贴春联、放烟花鞭炮知道是过年;吃粽子、赛龙舟知道是端午节等。
【十二】、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过四个景物。
尤其是七律字多,很容易犯这条毛病;景色堆积,名词太多;很多同学在罗列名词。写景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主要景色,能够展示主题的景是主景。景物太多就画蛇添足了,给人感觉凌乱;再说起句把景物都写了,那下面写什么。得留点啊!
【十三】、承句是否承接了起句;承句是否给转句做好铺垫;转句是否给合句埋下伏笔;
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要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就是承句的作用; 是否为下句做了铺垫。七律,承句的后分句要给转句做好准备;承句的后分句 后三字 要为转句铺垫;这很重要的,要不然转句就不过来 。转句是最难写的,一定不能跟承句断裂;承句后分句的后三字要为转句的前分句做好准备;转句用情语感情螺旋上升;转句的后分句第五字要为合句埋下伏笔,是否有断裂的痕迹;这样第八句才会达到高潮,大家慢慢体会吧!注意变化!
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在内容或写法上与前面有所变化。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
如: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题竹石牧牛 并引》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
【十四】、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是否收住前6个句子
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 ;合句后分句(就是第八句)一定要笔尽意不尽。一定要下足了功夫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句号的后面,去继续思维想象,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
【十五】、承句、转句对仗是否工稳( 平仄、词性);切忌合掌
合掌有三种情况:
1,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2,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 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  “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  “沙丘、瀚海合掌。
3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 “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十六】、诗句中要有动词把画面活起来;名词不可都在每句的同一位置,以避免句式相同。
这个动词相当重要的,整个诗中要少写名词多写非名词 (动、 形容、 虚)。五律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14/25至少一个准确,这个一定要注意啊!
这个一定要注意啊!要是位置相同的话,会出现写的诗 都是一个句式了,都是 212了这样读起来 缺少抑扬顿挫的感觉,1/3 虽然也可以 只是两个名词的位置近了.就欠生动,七律虽然没这个规矩 ,但是 名词也不可过多、 过近。
【十七】、景色要跟感情绝对配合好;
用景色渲染心情,即便是八句都写景,也是为了表现一种情感,喜怒哀乐 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 你所选择的景色 要和你表达的感情 一致;不要写花凋零了,你却很高兴;也不要景色很美,你却忧愁;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写景物,要善于景中寄情。而景与情之间其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触景生情、借景物反衬感情等。
如: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东坡》luò特出,明显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通过分析可知,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净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诗歌中所写之、所咏之为客观之 借景所抒之,借物所言之为主观之 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意象。如:菊花常表坚强清高,梧桐常表凄凉冷清,日暮多表惆怅伤感等。
【十八】恰当用典故
恰当的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写法,会增作品的内涵和文采;理解时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这类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理解时,应将古人古事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结合的是否恰到好处。用典一般多出现在转句。
【十九】、观技法
诗歌中的技法有很多,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即描写、议论、抒情。尤其要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特点。
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
表现手法:范围极为广泛,如烘托、反衬、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象征、抑扬、虚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一首诗的艺术技巧可见创作者的功底。
【二十】注意诗的类别
诗人千千万,诗歌万万千,但不论有多少变化,诗歌仍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而每一类别的诗歌各有其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则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从古代诗歌表现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伤别诗、羁旅诗、写景诗、托物言志诗、咏怀古迹诗等;
 从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上看可以有: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等; 
我们评阅时也一定要注意是咏物诗,还是咏怀诗,还是田园诗。。。
【二十一】、 不求句句好 但求一句精!
寻找妙处;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有时是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情节。找不出啥毛病, 但是也没被读者感动的 ,纯属无味作品 。切忌:读完忘完,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起句 先声夺人?承句、转句出彩?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多美啊!是不是过目难忘啊!合句 笔尽意不尽,余味无穷?
这是21 如何自评 评阅别人的诗作的标准,有客观的、也有评阅者主观的( 须多阅读,博学广知)。仅供大家参考!
二十一条小结:
1,观主题。
2,格式标点是否规范齐全。
3,平仄合理 ,尽量用正格 ,尽量不要 拗救
4、注意用韵。
5,首字比例要合适。
6,注意入声字的运用。
7,注意音节,尾三字最好不要出现词组。
8,起承转合是否清楚,脉络是否清晰。
9,看诗运用的是景加情,还是情加景,还是情景交融。
10,要求起兴比合,意不尽。
11,注意开头是否点题,交代时间、地点等,体会感情基调。
12,起句景物不能超过4个。
13,承句是否承接起句,是否为转句做了铺垫,转句是否给合句埋下伏笔。
14,第七句收了吗,第八句有余味吗。
15,偶句工稳吗,忌合掌。
16,避免句式相同,句式要灵活,动名词要错开。
17,景色和感情要符合。
18,用典要恰当。
19,观技法如何。
20,注意诗的类别。
21,寻找诗眼,体味妙处。



347

主题

3027

帖子

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楹联副首版兼曲一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07
贡献
3147
金钱
5172
发表于 2022-5-15 11: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资料,受益匪浅!多谢首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菜根谭诗苑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98
贡献
15856
金钱
20613
发表于 2022-5-20 18: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首版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05

帖子

801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0
贡献
155
金钱
381
发表于 2023-4-13 18: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获至宝,收藏并转载了!多谢校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