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诗苑《我的故乡》汇稿
七律 故乡吟 诗/阳天(傅挺水) 浙东奉化故乡家,不乏诗词曾盛夸。 山水四明天下羡,人文溪口史书嗟。 滕头村小上隆博,弥勒心宽披畅袈。 难怪年年踏青去,桃红昄绿醉桑麻。 注1.奉化属四明山域。溪口系民国风云人物蒋氏故里。 注2.滕头系本人故里,曾被列为世界环保500佳之一,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获单馆展览。 注4. 弥勒大佛原型根据布袋和尚形象塑造。布袋和尚出生在奉化长汀,早年在奉化岳林寺 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董西厢》有句 “青衫忒离俗,栽得畅可体。
七律 三地缘 诗/阳天(傅挺水) 长在江南正吐华,梅城一别走天涯。 苍茫戈壁风沙伴,浩荡黄河白塔斜。 坦笑归来育桃李,呕心吟唱付余霞。 毕生转徙未言悔,处处皆为吾故家。 注:我一生转徙于浙江(奉化,慈溪,建德)、西北(陇西,河西,兰州), 最后定居上海。三地皆我之故乡也。
五律 故乡情 阳天(傅挺水) 闯荡江湖久,难忘是故乡。 未曾嫌旧月,最喜换新妆。 弟妹心时念,松茔泪暗伤。 今年疫情隔,夜夜梦思长。 注:自参加工作数十年来,几乎年年回乡,但今年因疫情原因, 终未成行。
七律 鄞州东钱湖抒怀
诗/鹤骨琼花
华夏闻名第一湖,风光旖旎似妍姝。
银涛绿荫微茫影,碧宇红霞夕秀图。
旷久迹踪留感慨,新时丰福得欢娱。
翻天覆地鄞州美,胜景思存慕硕儒。
七律 豫园漫吟
诗/鹤骨琼花
连栋雕檐九曲桥,画帘街店小旗飘。
锦鱼秀影迎晴旭,茶肆芳香透绮寮。
那庙金容佳惠布,这边奇货纵情挑。
豫园喜会八方客,胜地年年尽奉邀。
念奴娇 故居追忆
词/鹤骨琼花
草幽多片,又河塘湛碧,肥田几处。
红瓦层楼南北立,桃树门前花吐。
石级青兰,圆坛五色,窗外香须伫。
斜阳涂抹,闹童坪上疯去。
民舍这颗明珠,镶嵌郊野,工人成家主。
槐夏林中听噪柳,入夜流萤飞舞。
岁月如歌,光阴过隙,依旧思安寓。
清寥河水,织娘枝上轻语。
七律 江海风情园
诗/顾仲平
江风细腻伴笙箫,海韵甘醇浣女姣。
水院茅宅添秀气,石桥木塔更妖娆。
纺纱织布根基远,摸蟹捞鱼历史遥。
山色湖光如画美,梨桃鲜嫩菜香飘。
七绝 海门颐生河
诗/顾仲平
乌篷摇橹碧波清,细雾飞纱伴古筝。
如月弯桥身影倩,歌台演艺靓黄莺。
浪淘沙 长江口
词/顾仲平
琴瑟矗云天,车水流连,
金波玉浪渡舟船。
大海纳江吞白雾,气势豪然。
两岸坦青原,一马平川,
谷丰鱼壮富年年。
吴韵汉风传万古,福祉绵延。
七律 故乡情
诗/丁德民
青春壮志越群峦,风雨征l程黑土寒。
情系边陲留愿意,汗流原野洗心酸。
机车日夜田耕少,烛火轻灵粉壁宽。
景色经由神手绘,华章跳动故乡欢。
更漏子 家乡的初夏
词/丁德民
野花红,湖柳绿。山水彩霞如浴。
心意洒,壮歌飞。宏图铁手挥。
荷塘里,兰船指。绮梦家乡神驶。
鹊鸟叫,小蛙鸣。故乡游子情。
五律 家乡风景
诗/丁德民
翠柳共心齐,坚持勇筑堤。
搜屏知月影,倚柱笑花梨。
暮日云霞舞,清晨雀鸟啼。
东风催战鼓,鸿雁足踪迷。
八声甘州 世界第一长地下充水溶洞本溪水洞
词/空谷芷兰
赞迄今世上最长河,泛舟探惊奇。
洞时宽时狭,迂回曲折,钟乳悬垂。
侧有飞泉迎客,玉象雪山依。
伸手试清澈,冽袭身肌。
空气清新通畅,映千姿物象,倒影摇溪。
更彩灯所及,钟秀合仙霓。
三千米、实难取舍,似桃源、不想说归期。
如何识、浑然景致,水石天机。
八声甘州 东北道教发祥地九顶铁刹山
词/空谷芷兰
望三方九顶赋高名,史记三千年。
有群峰环顾,洞虚深谧,铁刹擎天。
八宝云光岩洞,传说住眉仙。
布道静阳子,东北开源。
气势恢宏险峻,尽郁林古树,耸入云端。
诧致需观下,汩汩溢灵泉。
腐殖丰、果蔬绝味,磨崖精、清末永贞镌。
无为客、道无须道,来去凭缘。
注:洞虚:道教所说的洞天;静阳子、致需:郭守真号静阳子,字致需
磨崖:磨平山崖石壁镌刻文字;眉仙:长眉李大仙)
八声甘州 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
词/空谷芷兰
赏欲燃蓬草染滩涂,春夏到霜秋。
任廊桥爱梦,清吧品茗,快艇环游。
岁岁阳春三月,仙鹤伴回鸥。
海鸟数不尽,曼妙啁啾。
追逐海浪踪迹,向纵横开扩,一望难收。
积冰排浩瀚,湿地月牙洲。
苇海里、蟹肥米润,暮秋时、芦雪漫湖畴。
分南北、芦生红袖,琴瑟迎眸。
五律 乡愁之酒
诗/永忆江湖
埋下乡愁种,封存别酒时。
江声方逐柳,山色欲催诗。
临水惊情切,倚栏寻梦迟。
依依回首日,此味最相思。
五律 乡愁
诗/永忆江湖
牛背驮残日,炊烟暖我心。
层云浮远岫,孤月挂疏林。
因悟江湖险,方知风浪深。
诗成无客赏,梦醒且长吟。
五律 忆童年故乡之秋水
诗/永忆江湖
枯藤缠古木,野鸭宿沙汀。
皓月横波白,孤峰倒影青。
浮云闪渔火,秋水眨寒星。
耄耋忆乡土,回眸涕泗零。
七律古县-孟津
诗/东山季雨
旧县孟津我故乡,伏羲画卦启炎黄①。
王侯会盟伐商纣,墓冢毗连显汉唐。
古有京都六朝起②,今添大坝一龙张③。
更携吉利版图扩,入洛新帆正向洋④。
注:①孟津东部出河图,此处有晋代所建负图寺,纪念一画开天的伏羲。西部据古籍载为炎黄母族地。
②洛阳十三朝古都中有六朝都城在孟津境。
③大坝,黄河小浪底大坝。
④尾联,孟津辖区扩充,原处河北岸的洛阳市飞地“吉利区”与孟津合并为“孟津区”,并划入洛阳市区。
七律 古寺-负图(通韵)
诗/东山季雨
郭门北望孟津殊,建寺黄河晋代凸。
通水伏羲抚龙马,毛图入眼握灵珠。
体察玉帝遗八卦,书录易经留万福。
法效自然泽百世,家国祭祖拜源初。
七律 古村-相留
诗/东山季雨
村下遗存十万平,夏前先哲赠文明。
光流商道汉唐畅,泽润宗祠今古荣。
嘉靖史云高祖直,康雍旌表嫡孙赓。
耕读十代才人贯,故里堪夸有盛名。
注:据碑刻及族谱记载,小村获秀才功名者约40名。
七律 上虞颂
诗/均伟
上虞源起数千年,甲骨文中记史篇。
越域夏朝归旧地,楚天战国属新田。
谋安虞舜明君拜,救父曹娥孝女传。
白马湖边人杰聚,英台故里有亲缘。
七绝 绍兴人
诗/均伟
水乡文化绍兴人,侠骨柔情汇俊民。
江浙风流呈八斗,名公辈出众儒身。
念奴娇 故乡咏
词/均伟
蠡城属域,位西杭北沪,上虞原籍。
古代记书生大舜,华夏青瓷开辟。
梁祝流传,英台故里,化蝶双飞翼。
名人殷远,士儒悠久史迹。
家谱见录明朝,母儿逃难,豫州迁人客。
居落坳洼三面壁,繁衍小村同脉。
名谓曹坊,穷山僻壤,战乱无危失。
静清贫瘠,乡亲安度终日。
诗/思辨 高风亮节谁堪比,楷树参天一雪松。 注:我的中学校长(北京东直门中学,原女二中)齐淑容校长,高风亮节,身后事处理寓意非凡,简朴到令人动容!弥留之际,齐淑容交代她的后事:我活着时做了一辈子的老师,桃李满天下,死后也要培养小树成才,就把我的骨灰埋在一棵树下吧!齐淑容走后,她的亲人们遵照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埋在了东直门中学校园里的一株高大的雪松下。
归来 迂回南站觅前踪,不晓西来不晓东。 老者殷勤来指路,黯然哀我是归鸿。 注:往年至北京的列车都是进老北京站,这几年高铁动车都进北京南站,又加之车站是椭圆外形,出站后辨不清方向,感慨万分。
故居风景 柳树洋槐鸟雀栖,四合胡同蕴玄机。 古今连璧浓浓景,左看新潮右看昔。 注:我的故居在北京东二环中,现已高楼林立,但马路的另侧至今没有改造,仍然是老的胡同,旧的四合院,两则风景廻然不同,故而颇多感受。
颐和园新游 长廊一脉贯西东,岁岁昆明几不同。 万寿佛光雍宝塔,琳琅小卖两旁中。 注:如今颐和园原貌现状相济,其中复制一苏州河嵌入园中,私人租赁摊位不胜枚举,殿内殿外比比皆是,也可算上一景点。
七言排律 海门颂
诗/沐鸿
横空出世布东洲,浩瀚长河入海流。
涨落沉浮成沃壤,沧桑变幻历春秋。
阳春苏北三光透,水韵江南一眼收。
雨顺风调盈稻麦,年丰物阜壮羊牛。
千层丽蕊舒娇媚,百啭莺鸾唱唧啾,
大地芳菲茵陌野,高天旖旎照平畴。
海之门外腾丹鹤,圩角河中荡白鸥。
电塔霓虹冲宇汉,图书学海泛轻舟。
脱贫致富康庄梦,继后承前壮志酬。
遥看今朝新日月,人民从此不忧愁。
谢池春 玉带明珠我家乡
词/沐鸿
玉带长江,好一颗明珠闪。翠茵茵、东洲绿染。
苏中福地,历浮升沉陷。五百年、聚沙成堑。
平川万里,日出江花如焰。泛粼粼、波光潋滟。
家乡北望,尽田畴铺毯。色斑斓、玉镶金嵌。
画堂春 红土地上的丰碑
词/沐鸿
平原抗敌起狼烟。丰碑铭刻先贤。
树勋双烈勇平山。土地染红胭。
徐玮狱中传火,国强钢铁穿肩。
瑞祥碧血映河滩。飞鹫义魂还。
注:词中:树勋、平山、徐玮、国强、瑞祥、飞鹫等均为海门烈士名。
七绝 高平怀古三首
诗/周慎
一
东吴设立撤于陈,莫叹盛衰自有因,
三水分流依旧在,四山环抱笑今春。
注:湖南省隆回县高平镇,在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被设立为高平县,后经几度撤并而成。境内有三条江水流过,周边有四座
大山围绕。自古为产粮之地,目前基本实现机耕、机收。
二
水山千载显澄清,不慕官衙不慕名,
且看当年堂上燕,依然留恋伴松鸣。
三
雏凤飞鸣古县前,清流三道亦缠绵,
至今仍有聚财局,依水依山依土田。
七绝 咏南通城隍庙(二首)
诗/黄来芹
一
风雨沧桑几复修,城隍庙影枕清流。
茂林瑞竹迎香客,道乐经声互唱酬。
二
缕空造影共河光,濠水粼粼映粉墙。
劝善箴言犹醒目,世人悟得保丰康。
七律 登狼山有作
诗/黄来芹(佳茗有约)
胜日寻芳踏翠巅,江波万里与空连。
支云宝塔如擎柱,吐水龙池似涌泉。
袅袅经声传殿外,盈盈香火旺炉前。
登临此处凡心定,悟得禅机结善缘。
五绝 咏慈航狼山水上游
诗/黄来芹
静海添新意,听禅可泛舟。
映山湖水绿,好景待君游。
五律 咏军山绿野
诗/黄来芹
湿地有农耕,沟渠影纵横。
五山传梵语,万树话流莺。
水岸花洲艳,松涛幽谷鸣。
优游怡适处,日日踏歌行。
七律 故乡行
诗/雨虹
重访江南故地游,湖烟岚翠四方幽。
捣衣村妇阶前占,摇撸艄公亮嗓喉。
水映横桥呈拱月,风杨垂柳傍轻舟。
乡音未改情归处,满院茶香漫小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