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不存在真正的通体回文 曾灿说:“朱晦翁有倒菩萨鬘体,各句自倒其韵在于首尾。善伯以为首尾其韵,读之觉有瘢痕,乃更为全複之体,使长短不定而卸其韵于别句中,作闺情四景。”善伯指魏际瑞(1620-1677),但魏际瑞非通体菩萨蛮第一人。 真正第一个写菩萨蛮通体回文的好像是明朝的邱浚(1420—1495),明朝以后写通体菩萨蛮回文的就多起来了,推导出来的回文词谱是: △○●●○△▲ ○○○▲○○▲ ○▲●○△ ○△●●△ ○△○●▲ ○▲○○▲ ⊙○○▲△ ○●●○△ 可是它与词谱七处不合,因此把这种变体名《联环结》。原词谱是: ⊙○⊙●○○▲ ⊙○⊙●○○▲ ⊙●⊙○△ ⊙○⊙●△ ⊙○○●▲ ⊙●⊙○▲ ⊙●●○△ ⊙○⊙●△ 回文应是 △●⊙○⊙△○ ●●⊙▲○⊙● ⊙▲●○○ ⊙△●⊙○ ⊙△○⊙● ⊙▲○○● ⊙○⊙▲○ ○●⊙○⊙ 回文谱中,2、4、7、9、36、38、41、43字平仄都不对,清朝林企忠(康熙朝人)已指出,通体回文菩萨蛮中“尝见作者多将末联倒转,以调平仄,毕竟牵强。今皆以平仄二音之字填入,庶几合调,但才拙学疏,深愧不能工耳。”比如(明)邱浚的最后一句“何处别魂销”(○●●○△)就是倒转,不合⊙○⊙●△。因此林企忠想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用两读字。林企忠这个想法是对的,我编的《回文词谱》就受到他的启发。 那么回文谱应该为 △□⊙■○△▲(平仄两读,回文读平) ●□⊙▲○○▲ ⊙●●○△ ⊙△●●△ ⊙△○●▲ ⊙▲●○▲ ⊙●●▲(平仄两读,回文读平)△ ○□⊙■△ 只是两读字未免太多了(7个)。刚刚主张在关键处才用两读字,一般也就两三个。两读字用到六七个,一是写作太难,二是读起来也结结巴巴。即使有这种回文谱,也没有人去填的;即使有人去填,不加注释,人们一般也读不来的,因此这个回文谱注定出不了娘胎。 于是就有人问:既然你说菩萨蛮通体回文词不存在,那为什么它那么吸引人,写作的人越来越多? 答:这又得用上我经常说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合理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先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前面已经说过两两回文的缺点是“因回文太密,难于伸展”,明朝的邱浚便说过“惜其随句倒读,不免意复,不如至尾读回为妙”。因此难得有精品,也很枯燥。通体的回旋余地就广了,容易出精品,所以大家趋之若鹜。它顺读是正规的词谱,回文能做到通顺,押韵没有问题,所以说它存在是合理的。“但合理未必正确”。我们知道词是填的,像摹红一样要与谱一致,不一致就是错误。我们又知道许多字数相同的词谱有时就相差一点点,错一步就是别的词谱。通体回文的菩萨蛮,逆读时许多地方都不合词谱,怎能说它还是菩萨蛮呢? 问:那么是否要阻止这种回文体? 答:不必,仍然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回文形式可以继续存在,甚至兴旺起来。但是不能说顺逆都是菩萨蛮。 问:那该怎样说? 答:菩萨蛮回文为自度词。清朝徐基建议把这种回文叫做重叠金。因此可以叫做菩萨蛮通体回文重叠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