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楹联特邀顾问
精华132
注册时间2013-10-20
威望5647
金钱22497
贡献12776
栏目顾问
大中华楹联特邀顾问
 
威望- 5647 点
贡献- 12776 次
金钱- 22497 枚
 
|
一旦亲情缔结,终生骨肉难分
——从万通《中秋夜思夫》一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境界
《中秋夜思夫》
晴空万里涌冰轮,怅对婵娟忆念君。
南下打工逾廿载,粗茶淡饭有人温?
(作者:万通,选自《星宇诗词》微刊第60期)
楼晓峰欣赏与点评
内涵诠释
此诗题目明确点名是一首中秋夜妻子思念丈夫之作,以“忆念”二字统领全文,语义透明,情感含蓄,然思念所及,尽在情理之中。
章法分析
首句从环境入手,为主题推出做好铺垫;第二句引出“思君”之主题;第三句交代被思念之人的身世与状态;结句以处身设地之疑问作结。
诗文赏析
“晴空万里涌冰轮,怅对婵娟忆念君。”
上联以留守妻子独自在晴空下仰望明月开头,“涌”是该句的“句眼”,结合题目“中秋”二字,表明今天是个好日子,此时此刻更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抬头赏月的好时机。既然是个欣赏明月的好日子、好时机,那么,根据中国人的美感思维,“月圆”还需“花好”,所以,理应与亲人同享才算得上天人共圆。但是,此时的赏月人却满怀惆怅,因为她孤身一人,丈夫不可能陪伴左右与她共话花前月下的夫妻私语。
“冰轮”、“婵娟”都是指月亮,属于概念重复,一般情况下是需要忌讳的。但是此处的“冰轮”和“婵娟”显然是两个内涵不相等的概念,“冰轮”是对众人所见月亮的“实象”描写,而“婵娟”则是包含了中华文化多重内涵的“想象”、“化象”。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婵娟”除了用来指代月亮以外,还赋予它美好、爱情、亲情等更为丰富的内涵。此诗“冰轮”、“婵娟”并用的绝妙在于:在平平常常的赏月过程引起对月亮文化内涵的想象,继而落实到此时此刻自身亲情遭遇的份上,从而把思夫主题推向纯洁、深沉、幽怨的境界。因此,不仅没有重复感,反而起到了升华主题的绝佳作用。
对于曾经同床共枕的血肉亲情,此时此刻的思妇只有“回忆”和“思念”的分。注意,这“忆念”二字必须分解开当两个词语来理解:“忆”是回忆、回顾曾经的时光;“念”是对当下远方打工丈夫的思念、想念,此时更是提升至对远方丈夫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
那么,那个远在天边的丈夫,其状况又是如何呢?
“南下打工逾廿载,”
原来啊,丈夫是去了遥远的南方,既不是观光旅游,也不是风光公差,其身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打工者,尤其令人伤感的是,丈夫出门在外已经超过二十年,可谓是“岁月漫长”。
夫妻两地分居二十多年,作为妻子,她不仅独守空房,可能还一面养育孩子,一面照顾上辈老人,二十度春秋,该有多少空闺幽怨,该有多少无助和抱怨,然而,面对家家团圆的中秋节,仰望每月准时圆满的中秋月,这位留守思妇不仅没有一个字的抱怨情绪,反而处身设地为天涯丈夫的生活境况悉心设想:
“粗茶淡饭有人温?”
作为思妇,在面对虚拟丈夫情境时,她矜持得连一个“爱”字抑或一个“想”字都羞于出口。但是这并不妨碍思妇对于爱情的表白,有心人自然会从下联尤其是尾句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此时此刻如雷贯耳的爱情宣言。
打工者的命运是由雇佣者支配的,其生活不要说羊羔美酒,即便是“粗茶淡饭”有时都难以及时享受,更何况孤身在外?这人世间的风雨冷暖,想必唯有一条船上的留守思妇能够身同感受,而且离别益久,关怀益切。
说到此,不能不从心底里感佩这位抒情主人公——思妇的情感境界,真乃是“一旦亲情缔结,终生骨肉难分”。
艺术点评
作为一首以情感描写取胜的佳作,作者对于含蓄手法的娴熟运用是这首作品的的一大亮点。
一是章法文理透明通畅,毫无挂碍,如环境描写、忆念表述、人物交代、关怀所系等等,均娓娓道来,如同白话,全然没有造作痕迹。
二是利用反衬手法,形成环境与意境的反差对比,以此突出主题。
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动感词语,如首句用一个“涌”字描写冉冉升起的中秋明月,从而把动态月亮表现得活灵活现;次句“忆念”一词的运用更是从动态角度激活了全文材料,接着通过由浅入深地“忆”和“念”,犹如一根无形的线索,有机而不露痕迹地统领起全文,可谓是全诗之“文眼”。
四是善于巧用疑问句,结合以小见大的“粗茶淡饭”描述,从而把抒情主人公对所思之人的关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秋赏月,想起丈夫,他出门打工20多年了,其生活状况如何?作为思妇,想念和抱怨之情真乃“莫提起,提起泪涟涟”。但是,主人公对此除了用“南下打工逾廿载”略作交代以外,所有的思念仅留下“粗茶淡饭有人温?”这样一个忧虑而已,将答案留给读者去想象,含蓄效果令人称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