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4|回复: 15

[学习资料] 群里早读 专帖留存 五言律诗部分

[复制链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5-4-24 18: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毳毳 于 2015-4-25 14:01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群里早读 专帖留存 五言律诗部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8: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毳毳 于 2015-4-25 14:04 编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8: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毳毳 于 2015-4-25 14:10 编辑

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解
1、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2、翻:翻然改图之翻。这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论”。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译文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
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
树梢淅淅沥沥活象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花织成的布来纳税,
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
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赏析
这是一首投赠,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诗以即景生情,抒发惜别心绪,也兼写蜀中的风景土俗。开头四句写梓州山林奇胜;五、六两句写“汉女巴人”之风俗;七、八句以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比拟李使君;寓意不能因为此地僻陋,人民难治而改变文翁教化之策。
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8: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毳毳 于 2015-4-25 14:13 编辑

汉江临眺
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
  1.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解说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唐诗成法》:"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
赏析
  本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4: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终南别业

作者: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
3、林叟: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4: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南山

作者: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酬张少府

作者: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解
1、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2、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译文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
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
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
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
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2: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香积寺

作者: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解
1、薄暮两句:因寺旁空潭而想到毒龙的故事;安禅:指心安然入于清寂宁静之境;毒龙:这里是机心妄想的意思。
译文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
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
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
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
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
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
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2: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作者: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1、墟里:村落;
2、孤烟:炊烟。
2、接舆:这里北裴迪。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
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
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
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
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赏析
这是写景之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开头二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流。三、四两句,转而写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五、六句又间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最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身自好,高风脱俗。风光无限,加之人物疏狂,怎不叫人情趣陶然?!
诗起句工对,颔联反而不对,实属不入格。喻守真疑为首联与颔联颠倒错乱,如若对调,则平仄格律既不失粘,且在意义上比较自然。“倚杖”句是看,接看“寒山”;“临风”句是听,接听“秋水”。此说有独到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2: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居秋暝

作者: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22: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归嵩山作

作者: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22: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次北固山下

作者: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
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赏析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22: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作者: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解
1、几度:多少道。
2、乍:骤,突然。
3、共传:互相举杯。
译文
老朋友自从江海阔别之后,
几道道隔山隔水难得见面。
忽然相逢却疑心是在梦中,
相怜别后生活互问了庚年。
孤灯冷冷地在雨夜中闪烁,
窗外湿竹笼罩昏暗的轻烟。
最可恨的是明朝又将分别,
这惜别怀盏怎不相对频传?
赏析
诗写乍见又别之情,不胜黯然。诗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乃久别重逢之绝唱,与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6: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外弟卢纶见宿

作者: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译文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赏析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雨中’‘灯下’虽与王摩诘相犯,而意境各自不同,正不为病。”王维《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两句纯属白描,是赋体,并不兼比;不仅意境不同,手法亦自有别。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语虽近似司空曙,但手法也并不一样,这里只写灞上秋居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情景,不曾以树喻人,没有比的意思。司空曙“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6: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贼平后送人北归

作者: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解
1、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2、旧国句:意谓你到故乡,所见者也惟有青山如故。旧国,指故乡。
译文
安史作乱你我一同流落江南;
时局安定之后你却独自北返。
八年光阴漂泊他乡已生白发;
你回故乡所见依旧当年青山。
你踏晓月早行所过尽是残垒;
繁星密布之夜该是宿于故关?
一路上只有寒禽和萋萋衰草;
处处跟着你的愁颜相依相伴!
赏析
诗意在写送故人返乡,伤自己不能与之同返。诗扣紧乱离主题,由乱起南来,到乱平北还,到所见劫后荒凉,环环相扣。但诗在结构上看,从第三句至第六句,四句结构相同,却是一大败笔,不足为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8
贡献
25856
金钱
547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6: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6: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