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25

奇文共欣赏---何谓虚实对?

[复制链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发表于 2022-4-10 09:09: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某教授著文,阐述虚实对,题目是《曹雪芹错了吗?》,文如下:

日前听一位知名作家、学者讲《红楼梦》及于“曹雪芹的诗学观”,在谈到林黛玉给香菱讲诗说“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使平仄虚实都不对,都使得的”,对其中“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表示不可解,希望得到探讨。其实这个问题已故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著作《红楼小札》二十七节早已谈过,他认为林黛玉讲诗讲错了,写道:

  《红楼梦》中有各本皆同,实系错误,又不曾被发现的。如第四十八回香菱跟黛玉学诗,黛玉告诉她说:“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使平仄虚实都不对,都使得的。”好像不错,实则大错特错。当真作律诗,把虚字对实字,实字对虚字,岂不要搞得一塌胡涂? 难道林黛玉这样教香菱而《红楼梦》作者就这样教我们么? 这是承上文“平声对仄声”,句法顺下,因而致误。恕我不客气说,恐非抄者手底之误,实为作者的笔误。语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殆万虑中之一失也。

  俞先生进一步申说道:

  平声对仄声,当然是仄声对平声了。虚的对实的,当然是实的对虚的了。这还用说吗,每样一句就足够了。试看平对仄,本书只有一句:“平声对仄声。”这是不错的。但虚之对实偏是两句“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为什么? 一句不也够了? 下文以“平仄虚实”平列连称,这儿偏用两样的句法,岂不表示情形本有点不同。平对仄,仄对平(恕我这样噜苏地说),而实不对虚,虚不对实,所以平仄一句而虚实两句。作者偶尔笔误,忘记校正,事或有之,而文理未尝讹谬,亦无冗赘,固无伤其日月之明。其原本当作“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可谓毫无疑问了。

  其实,从“诗法”的角度理解林黛玉(曹雪芹)“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并没有讲错,恰是俞先生讲错了。对此,李广柏先生在他的《是把金针度与人——林黛玉说“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一文中已论及。笔者欲就林黛玉所言及的“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种“诗法”,联系《红楼梦》六首咏白海棠诗中的对偶句,所呈现的诗歌创作实践来进一步阐发“虚实对”在诗歌的妙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句中之“实”与“虚”。按俞先生的理解,“虚的”就是“虚字”,“实的”就是“实字”了,若据此认识,那自然是黛玉讲错了。然而黛玉在这里说的却不是词性的对仗,而是诗句的意思意象的对偶。实字(词)、虚字(词)这些概念在曹雪芹时代并未有明确的概念,直至清末民初马建忠借鉴了西洋语法写了《马氏文通》才有实词虚词的概念。当然宋人张炎在《词源》里提出过“虚字”,但却是讲词的理论,未及词性。元人卢以纬有《语助》一书,其中“语助”的“助”是讲的虚字(词),但毫不及于诗法的对仗。所以俞先生把“虚的”理解为“虚字”,“实的”理解为“实字”,就是在以魏晋说汉了。另外,晚近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齐名的学诗作对的蒙书《学对歌诀》也有:“虚对实,实对虚,轻重莫偏枯”的对仗要诀,可见“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不仅仅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眼中的常识,也是当时及稍后普通读书人的常识。

  自唐宋以来,出现了不少专门讲作诗法度的书,其中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僧皎然著有《诗议》,就讲到律诗句子的“虚实对”。他说“诗有八种对”,其八即为“双虚实对”,并举例:“故人云雨散,空山来往疏。”皎然在《诗议》中又道:“夫境象不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可以对虚,亦可以对实。”“诗曰:‘春豫过灵沼,云旌出凤城。’此例多矣。但天然语,今虽虚亦对实。”继皎然之后,诗家愈加看重“虚实对”。旧署白居易著《文苑诗格·依带境》道:“为诗实在对属,今学者但知虚实为妙。古诗云:‘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上句先叙其事,下句拂之。古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光辉。’此并先势,然后解之也。”由此可见,彼时的诗人已注意到律诗对仗时“虚”与“实”相对是重要的“诗法”,并广泛运用。同时也讨论到有一种下句是上句补充的对仗式,不属于“虚实对”。虽《文苑诗格》是托名白居易,不一定出自香山之手,但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收录了《文苑诗格》。这说明《文苑诗格》至迟也是宋人的著作。“今学者但知虚实为妙”,至少说明在唐宋间一般学者诗人都认同律诗中“虚”与“实”的对仗,称之为妙对,并在自己的诗歌的创作中自觉实践。及于南宋,周弼在《三体唐诗 》中又进一步对律诗的“虚实对”提出自己的看法:“写景物”为实,“写情思”为虚。周弼列出了“虚实对”的几个格式:四实,即律诗中的两个对偶四句诗均摹景;四虚,即律诗中间四句两个对偶均抒情;先虚后实,即颔联抒情(虚),颈联摹景(实);先实后虚,即颔联写景(实),颈联抒情(虚)“四个格式”。说的七律整首诗中间两联的虚实安排,这是周弼理解的“虚实对”。宋元之际的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里对“虚实对”再作申说:“以一种情对一种景”,则属于“虚实对”。综合周弼、方回等人的说法,我们可归纳解释“虚实对”为:抒情为虚,写景叙事为实,以虚对实,或以实对虚,即为“虚实对”。

  由上述古人对律诗“虚实对”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虚”就是思想、情感,所谓实就是景物、形象。那么为什么律诗写作中要强调并看重“虚实对”呢? 宋人范晞文在他的《对床夜语》卷二对此分析说“虚者枯,实者塞”。也就是说诗若只虚写情感思想,就会抽象干巴,没有诗味,沦为教条;如果一味实写景物形象,就会显得堆砌罗列,没有灵性,窒碍不通,只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对床夜语》引周伯弜《四虚》序卷二),才能作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好诗。我们试以《红楼梦》第37回大观园姊妹结成“海棠诗社”后,首次咏白海棠的六首诗为例,来看律诗“虚对实,实对虚”,虚实相对的妙处。

第一首诗为贾探春所作,其颈联:“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为“虚实对”,上句是虚写海棠的“芳心”“娇无力”,是带了诗人情感的且不可见的想象,下句写海棠在三更月夜有照痕,是可见的景,所以是实写,但一虚一实相对,却活脱脱地展示出了深夜的月亮照出了白海棠花蕊芬芳娇弱无力美丽的倩影。第二首薛宝钗诗的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为“实虚对”,上句实写白海棠素淡之极中益显分外艳丽,下句虚写白海棠因为有自己内心的愁苦而留下了“泪痕”,是从不同的角度赞美白海棠的淡雅艳丽、怯弱姿态。第三首贾宝玉诗的两联:“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与第四首林黛玉诗的两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均为颔联写实颈联写虚。前者颔联以美人杨贵妃西施实写白海棠冰雪洁白的美玉品质,颈联则虚写如美人般的白海棠经夜雨浇灌在晨风中含愁千点带有泪痕的美姿。后者颔联则用梨花的洁白梅花的馨香实写白海棠,颈联却虚写白海棠如“秋闺怨女”在用仙人的“缟袂”“拭啼痕”,其时黛玉正居父丧,白海棠与自己穿孝服和色泽恰一致,心情也糅合,恰切地写出了一个哀愁的美丽的自我形象。史湘云结社当日不在大观园,之后又补和了两首咏白海棠,其一中间的两联:“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恨。”其二中间的两联:“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前泪,晶帘隔断月中痕。”二诗的颔联均虚写此时情,颈联又实写此时景,与宝、黛二人的两联诗先写景后写情迥异。

  凡此种种,六首咏白海棠的七律诗,有的是一联之内先虚后实,即虚对实,有的是一联之内先实后虚,即实对虚。在一首诗的两联里,有的是颔联写实颈联写虚,有的则是颔联虚写颈联又实写。无论运用何种诗法,作者都能匠心独运,多方关合,左右逢源,使每一首诗都各具特色,臻于完美。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理解林黛玉“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的意思了。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2-4-10 09:11: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并无虚实对,可见是现代人的杜撰:

○二十九种对
  一曰,的名对;(亦名正名对,亦名正对)。二曰,隔句对;三曰,双拟对;四曰,联绵对;五曰,互成对;六曰,异类对;七曰,赋体对;八曰,双声对;九曰,叠韵对;十曰,回文对;十一曰,意对。
十二曰,平对;十三曰,奇对;十四曰,同对;十五曰,字对;十六曰,声对;十七曰,侧对。
十八曰,邻近对;十九曰,交络对;廿曰,当句对;廿一曰,含境对;廿二曰,背体对;廿三曰,偏对;廿四曰,双虚实对;廿五曰,假对。
廿八曰,叠韵侧对。
廿九曰,总不对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2-4-10 09:1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十四,双虚实对,是什么意思,文中解释:
第廿四,双虚实对。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来往疏。”
  此对当句义了,不同互成。

据王利器解释,故人对空山,实对。云雨散对来往疏,虚对,故名双虚实对,并非古人所说的虚实对。

点评

第廿四,双虚实对。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来往疏。” 【云雨】两字,是双实;【来往】,是双虚。 宋代既有字类的划分,宋代的划分只是虚实两类。 三羊早先与网友讨论时,网友说汉字分为【虚实】两类,早于隋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0 18: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10 10: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4-10 11:38 编辑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从内容看,“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两句等于一句的重复。律诗凡对仗者,皆为实对实,虚对虚!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文:“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氶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里说的是律诗中间的两个对仗句,即两副对子。为什么“平声对仄声”只说一句?不再重复“仄声对平声”?而“虚的对实的”后面又再说“实的对虚的”?这要从“两副对子”的对仗句讲究上下虚实相兼去理解。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上下联即实对虚,虚对实。

点评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上下联即实对虚,虚对实。----详细解释一下如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0 22:31
为什么“平声对仄声”只说一句?不再重复“仄声对平声”?而“虚的对实的”后面又再说“实的对虚的”? 老金这一问是对的,但回答应该按俞平伯的来,即原句应是“实的对实的,虚的对虚的”两句,后来抄错了。老金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0 14: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2-4-10 14:03: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4-10 10:55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从内容看,“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两句等于一句的重复 ...

为什么“平声对仄声”只说一句?不再重复“仄声对平声”?而“虚的对实的”后面又再说“实的对虚的”?

老金这一问是对的,但回答应该按俞平伯的来,即原句应是“实的对实的,虚的对虚的”两句,后来抄错了。老金小时候应该受过私塾对对子训练吧?

点评

老金小时候应该受过私塾对对子训练吧? -------------------- 《习对发蒙格式》说的是实对实,虚对虚,虚实黄偏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0 18:51
律诗的蒙篇到曹雪芹时代已相当成熟。《红楼梦》这段话并未抄错,曹雪芹代林黛玉的话是对的,关键是余平伯自己理解错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0 14: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10 14: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4-10 15:06 编辑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2-4-10 14:03
为什么“平声对仄声”只说一句?不再重复“仄声对平声”?而“虚的对实的”后面又再说“实的对虚的”?

...

       律诗的蒙篇到曹雪芹时代已相当成熟。《红楼梦》这段话并未抄错,曹雪芹代林黛玉的话是对的,关键是余平伯自己理解错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文:“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里说的是律诗中间的两个对仗句,即两副对子。为什么“平声对仄声”只说一句?不再重复“仄声对平声”?而“虚的对实的”后面又再说“实的对虚的”?这要从“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的对仗句,上下联相对处是必须虚实相对去理解。
       中间“两副对子”上下联是相对的,除了“平声对仄声”之外,还必须“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上下联相对处如果做不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那就会形成“四平头”、“摞眼”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4-10 18: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2-4-10 09:18
其二十四,双虚实对,是什么意思,文中解释:
第廿四,双虚实对。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来往疏。” ...

第廿四,双虚实对。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来往疏。”

云雨】两字,是双实;【来往】,是双虚。
宋代既有字类的划分,宋代的划分只是虚实两类。
三羊早先与网友讨论时,网友说汉字分为【虚实】两类,早于隋唐,宋朝增加了助词的说法。
元朝就有了【虚实死活】的分类!由张志公考证《对类》书籍记载的《习对发蒙格式》可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10 18: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2-4-10 14:03
为什么“平声对仄声”只说一句?不再重复“仄声对平声”?而“虚的对实的”后面又再说“实的对虚的”?

...

老金小时候应该受过私塾对对子训练吧?
--------------------
《习对发蒙格式》说的是实对实,虚对虚,虚实黄偏枯。

点评

老金既知习对发蒙,当知黛玉说错了,你说的:“上下联相对处如果做不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那就会形成“四平头”、“摞眼”病。”,是那个习对发蒙或诗法、诗格书说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1 06: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4-10 2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4-10 10:55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从内容看,“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两句等于一句的重复 ...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上下联即实对虚,虚对实。----详细解释一下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2-4-11 06:4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4-10 18:51
老金小时候应该受过私塾对对子训练吧?
--------------------
《习对发蒙格式》说的是实对实,虚对虚,虚 ...

老金既知习对发蒙,当知黛玉说错了,你说的:“上下联相对处如果做不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那就会形成“四平头”、“摞眼”病。”,是那个习对发蒙或诗法、诗格书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2-4-11 06:5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段分析:

挺一挺“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

成爱君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和香菱讲诗,说: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便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俞平伯说:

好像不错,实则大错而特错。当真做律诗,把虚字对实字,实字对虚字,岂不要搞得一塌胡涂?难道林黛玉这样教香菱而《红楼梦》作者又这样教我们么?这是承上文“平声对仄声”,句法顺下,因而致误。恕我不客气说,恐非抄者手底之误,实为作者的笔误。语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殆万虑中一失也。

是作者之误,还是抄者之误,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即使出自曹雪芹,也不过是一个笔误,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丝毫不影响曹雪芹作为文学巨匠的地位。
但近年来,有多人先后撰文,说俞平伯讲错了,认为“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或指清人沈德潜所说“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中的“虚实对”,或指律诗中间两联上一联与下一联一实一虚。至于何为实何为虚,则说法不一,有说写景叙事为实,抒情为虚者,有说有形象之物为实,无形象之事为虚者,有说表现“有”的境界为实,表现“无”的境界为虚者,似亦难以定论。
果真是俞平伯讲错了?
我们不妨接着开头所引的文字看下去: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有对得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这一段话是接应黛玉的话的(黛玉先讲平仄后讲字对,香菱先说字对后说平仄,则是曹雪芹惯用的“错综”小伎俩)。“有对得极工的”,便是我们常说的“工对”(与“宽对”相对应),正是说的一联中上下句的词性相对。
又第八回有一首嘲顽石诗,其颈联云:“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后面有脂批云:“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更可为香菱之说一证。
显然,俞平伯没有说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11 07: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第八回有一首嘲顽石诗,其颈联云:“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后面有脂批云:“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更可为香菱之说一证。
----------------
虚图一词是虚实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11 08: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4-11 08:05
首先得弄清楚何谓“虚实”,其次得弄清楚“虚实”属于修辞范畴还是属于意境范畴。 ...

平声对仄声,说的是声律。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说的是技巧。声律出律就不是律诗;技巧笨拙,仍然是律诗,如平头摞眼诗仍然是律诗,只不过是不好的律诗。
    为什么平声对仄声只一句?因为平对仄,仄对平是一回事,只消说一句。而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则是上下联相对位置处,先平后仄和先仄后平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平声对仄声”只说一句;而先虚后实和先实后虚因效果不一样,而且不能在同一处用两个先虚后实或先实后虚,所以要强调说两句:“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不但“二四六分明”处必须平声对仄声,中间起承转合的两副对子上下对位置也必须是“平声对仄声”。然而,在同样的相对位置处,两个“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必须是交错进行的,紧挨着的两处,前面是虚的对实的,后面必须是实的对虚的,不能紧挨着的两处都是虚的对实的或都是实的对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发表于 2022-4-11 09: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论域里,虚实有不同的理解,不能相互搞混,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而对偶中的虚实,是特指字义的虚实,若把其它论域里的虚实扯进来,只会搅成四不像的一锅粥。


  而对偶中的字义虚实,请大家仔细研究《对类》一书里的虚实死活。

点评

可否用例句说明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1 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11 09: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2-4-11 09:04
  不同的论域里,虚实有不同的理解,不能相互搞混,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而对偶中的虚实,是特指字义 ...

可否用例句说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11 10: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4-11 09:51
虚实说源于老庄。老子曾对“有”“无”关系作过说明,在《老子》五章中,他认为“有无相生”,“虚而不屈, ...


《辞源》:
实字,即实词。与虚字相对。有词彙意义的是实词,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有实在意义,旧称实字,今称实词。

……词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

点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1 10:48
这是现代词类的虚实,不是【虚实死活】古人字类的虚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1 1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4-11 10: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4-11 10:33
《辞源》:
实字,即实词。与虚字相对。有词彙意义的是实词,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 ...

这是现代词类的虚实,不是【虚实死活】古人字类的虚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4-11 10: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4-11 10:33
《辞源》:
实字,即实词。与虚字相对。有词彙意义的是实词,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点评

你这是单边句子相对,不是律诗的中两联(上下)句相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1 1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11 11: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2-4-11 10:48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你这是单边句子相对,不是律诗的中两联(上下)句相对。

点评

商山早行 唐 · 温庭筠 五言律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1 12: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4-11 12: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4-11 11:17
你这是单边句子相对,不是律诗的中两联(上下)句相对。

商山早行 唐 · 温庭筠
五言律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点评

声、迹,作动词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1 15: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11 15: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2-4-11 12:29
商山早行 唐 · 温庭筠
五言律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声、迹,作动词用。

点评

动词哪敢名词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11 15: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4-11 15: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4-11 15:34
声、迹,作动词用。

动词哪敢名词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01: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