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7|回复: 1

学诗偶得(文/黄心培)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3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8
贡献
2659
金钱
75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4-9 13:1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黄心培,字清源。上海崇明人。生于1953年10月,毕业于全国成人高教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浙江大学)。1973年开始学习并创作诗词,创作诗词楹联作品三千八百多首,撰写论文五十余篇,已在海内各地专业刊物上发表作品近三千首,有个人作品专辑《清源集》。作品被王十朋纪念馆、禅悦寺等多个文化景点镌刻于门柱和石碑上。曾在海内外诗词楹联大奖赛中多次获奖。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过五次全国诗词研讨会。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沈祖棻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会刊副主编、华苑诗刊主编等。编写有《诗词楹联》教材等。作品和传略被收入《华夏吟友》《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等六十余部典籍和辞书中。

学诗偶得及解读

学诗偶得(七首)

01

学诗岂为赶时髦?语贵情真意贵高。

正气皆由心底发,离骚原本是牢骚。

02

曲径通幽境最嘉,溪中湍濑雾中花。

始知画理通诗理,韵在江山云半遮。

03

厚积功凝薄发初,诗融口语腹融书。

世人已惯荤腥味,品得清新是野蔬。

04

基础夯坚楼不倾,有心功到自然成。

敢从旧径开新径,信是秋深月更明。

05

宏观物我任交融,景共情生百虑空。

无迹可寻羚挂角,不经意处见真功。

06

虚实阴阳万物和,思随千载共婆娑。

时空巧借生情趣,近水楼台得月多。

07

清虚深处现灵光,空谷回音引兴长。

脱俗超凡臻化境,伊人宛在水中央。

   这七首七绝诗是我1995年的作品。我将学诗的体会及作诗的奥义用诗的形式写出,将诗旨抽象、枯燥的术语,用形象进行了表述。

对《学诗偶得》七首诗内涵的深层次解读

01

  创作背景

   一九九五年秋,我觉得有必要将自己学写诗词的体会和对诗词的感悟做一个总结。

   记得我最初学写诗词时,因为已经掌握了汉字平仄声的辨别方法,总以为自己写出的肯定就是正宗的格律诗词,颇有些自命不凡。后来遇到了一位老诗人,他看了我写的诗词后,委婉地向我提出了批评。开始我难以接受,后来我慢慢地想通了,就将这位老诗人对我的批评和建议大致归纳为八点:

1、模仿古人的痕迹不能太明显。不能泥古不化。凡是古人已经用过的“意”,后人不宜再用。哪怕是自己用过的“意”,也最好不再用。

2、尽量不要用成语入诗。成语是古人创造的,用成语入诗看似走了捷径,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抄袭。而且,直接使用成语,会使诗词语言缺乏新鲜感。

3、一首作品只能有一个主题。写诗填词要有章法,题材要精选。如果硬要将相关杂事堆砌罗列在一首作品中,想要面面俱到,这反而是不可取的。

4、诗词要用画面形象说话。诗词的语言要精炼,忌直白,千万不能用说教的方法写诗词,更不要把自己的判断结论说出来强加给读者。

5、诗词作品必须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感情不能虚假,一旦虚假就会成为无病呻吟;只有真实感人的画面,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6、细节往往决定成败。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必须注重细节的刻画,尤其是刻画人物的内心,往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展示好细节,并将全篇写活。 

7、多学、多想、多写、多改。要想写好作品,平时一定要勤奋,只有多积累才能把作品写到位,否则再好的题材也会被写坏。

8、诗要有空灵感,要留给读者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创作好一个形象,不仅要让这个形象灵动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也要在关键处“模糊”一下,让读者在作者的基础上,自觉地去填补出作者故意“不说出来”的东西,让读者的“再创作”去完成作品中人物或事物最后的结局。

那么如何总结才好呢?假如我将这些枯燥的理念和经验感悟,用诗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岂不是更合适吗?

02

  对《学诗偶得》的解读

01

学诗岂为赶时髦?语贵情真意贵高。

正气皆由心底发,离骚原本是牢骚。

   首句是针对一些急于求成的作者提出的。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文艺的春天来了,中华诗词界也开始了复苏。在一批老诗人的带动下,传统文化中的格律诗词,也从被批判为“封建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很多格律诗词爱好者积极开始创作。但随着一大批“老干体”作品及“三应诗”发表于专业诗词刊物,中华诗词界的有识之士提出:要写性灵之作,千万不要写标语口号式的“格律溜”!所以,“时髦”二字,也指那些没有灵气、昙花一现、标语口号式的诗词。

   第二句指语言塑造形象,必须感情真挚,感情虚假,作品就会失真;同时,作品的立意必须要高,惟立意高才能写出高境界的作品。

   第三句是说作品要充满正气。正气不仅仅是一种正能量,也是对作者的要求。因为没有正气的作品就如同没有灵魂,甚至华而不实,充满着低级趣味。

   第四句是指自古以来,诗就有着“美刺”的功能,即对“真善美”赞美,对“假丑恶”讽刺。作为讽刺作品,往往刺痛的是某些权贵利益集团的大亨,以及他们背后的保护伞,因为这些蛀虫利用权力发了财,也少不了干了许多坏事,因此最怕人说出真相,甚至诗人发了几句牢骚,他们也会主动去“对号入座”,或对作者打击报复,不让人说牢骚话。但他们哪里知道:千古流传的《离骚》,原本就是发牢骚的意思。所以我写“离骚原本是牢骚”,就是提倡诗人要敢于说真话,敢于揭露社会上的假丑恶,并完成诗人的历史使命!

02

曲径通幽境最嘉,溪中湍濑雾中花。

始知画理通诗理,韵在江山云半遮。

   首句是根据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融会贯通在诗词楹联创作构思中的心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绘画、音乐、舞蹈、雕刻、园林、建筑、工艺美术等等,在最高的境界上都是相通的。中国江南的古典园林十分讲究“平中见曲、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于舒缓中见奇峭,于反差中现端庄”。造园要在有限的区域内,通过人工与自然结合而成的空间阻隔(池塘、曲岸、假山、幽径、石舫、小桥、水榭、亭台、楼阁、殿宇、栏楯、屏风、桌椅、花墙、门洞、照壁、回廊、花窗、奇石及花草、树木、古藤、竹丛、石笋等),造成游览者时间上的滞留,使人产生“移步换景、虚实掩映、急缓从容、动静呼应、错落有致、雅俗并存、刚柔相济、轻重互补”的效果,在曲径通幽中,达到既妙造山水、剔透玲珑,又显示出用意深邃、天人合一的境界。用造园的术语来比喻诗词楹联的构思艺术,是非常恰当的,因为造园中所有的艺术构思,在诗词中都能得到映证!

   第二句是用自然造化的神奇,来比喻诗词楹联构思的艺术。一条小溪若水流过于平缓,总感觉有些美中不足;但如果有溪石阻碍其中,使水流产生跌宕起伏,泛起湍急的浪花,再和美妙的水流声交织在一起,这动态的美感就迸发出来了。雾里看花则是另一种景象:因为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的花未必是最美的,若隔雾看花,既看得见又看不清晰,自然就会让人提起兴致,产生想象和联想。这种看得见又摸不着的艺术效果,其实就是一种朦胧之美!

   第三句是从中国画的绘画原理生发的。中国画讲究动静互补、虚实相映,特别讲究画面中的留白。留白,就是要让观众产生想象:这留白的后面,到底掩藏了些什么?所以,让人产生想象和联想,既是绘画的构图原理,也是诗词的构思技巧。

   第四句“韵在江山云半遮”,正是在这种朦胧意境下产生的独特的韵味。如果画面让人一览无遗,观众是提不起兴趣的。所以,诗词楹联作品忌直白、忌说教、忌浅薄、忌定论,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的空间,这与绘画原理是同样的道理。

03

厚积功凝薄发初,诗融口语腹融书。

世人已惯荤腥味,品得清新是野蔬。

   首句是对诗词楹联作者的提示,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喜欢“半瓶水,淌得很”。尽管诗词楹联界的很多老前辈、老学者、老专家十分提倡“厚积薄发”,但总有一些急于出名的人,学诗时不肯下功夫钻研,创作中又习惯马虎草率,认为自己平仄辨别已过关,就是诗人了。所以写了作品后,既不细心思考,又不认真修改,还以为能发表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其实这种治学态度是错误的,尤其是利用权力,将不合格的作品强行发表,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因为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也是一种缺德的行为。

   第二句是指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标榜自己在诗词创作上有水平,甚至以为写得多就是水平高。结果拿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浅陋之作,有的还带着几分晦涩,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或许他们还不知道,用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不一定是好作品!诗词水平的高下,并不取决于辞藻的华丽或语言的故作高深甚至晦涩!有时用口语入诗,反而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更能“接地气”,更有利于诗词楹联艺术的传承和弘扬。“腹融书”三字是说:要写出好作品,必须肚子里“有货”。只有知识积累多了,创作中回旋余地大了,才能厚积而薄发。当然,这里所说的口语,并不是随便什么粗鲁的口语都能入诗,而是必须经过加工后的口语,在与书面语巧妙融合后,方能入诗。

   由此,我在第三第四两句中,用人们的习惯口味,作最浅显的比喻。因为吃惯了油腻荤腥的“硬菜”,总需要用些新鲜的“野蔬”进行调节和补充,这样才能吃得更香!对诗词楹联而言,将加工后的口语充入书面语,既丰富了诗家语,又能让读者有一种新鲜感。就像在园林的花坛草坪中放上几块石头,也能添上景致一样!据我的创作实践,用加工后的口语,甚至用加工后的方言入诗,也能创作出佳作。

04

基础夯坚楼不倾,有心功到自然成。

敢从旧径开新径,信是秋深月更明。

   首句是用建筑原理来形容诗词楹联作品的创作。建造高楼,基础夯得越是坚实,楼就能造得越高。同样的道理,一个诗人的学问越深,越是见多识广,懂得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越是丰富、扎实,在诗词楹联的创作中就越能游刃有余!

   第二句是有针对性的。经常有学员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学好诗词?其实这个问题古人早就作出了回答:功到自然成。这五个字,语浅而意深,它不仅告诉世人,要想取得成功,所花的功夫与取得的成就,必然是成正比的;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世人,做任何事,学任何艺,必须要踏踏实实,既不允许偷工减料耍小聪明,也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有心”二字是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中摘取的,所以,这两个字并非是为了“凑句”而随意放上的。

第三句有三层含义:(1)指创作中要敢于突破前人,突破自己,“道前人所未道”。因为诗词楹联的创作,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的、审美的、创造性的劳动!(2)开辟新径必须要“从旧径”上去开辟,也就是说先要继承传统,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如果人为地割裂传统、抛弃传统,这样的“开新径”,搞出来的只能是与传统格律诗词大相径庭的东西。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华诗词界出现了一批“改革”风云人物,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提出了“要改革诗韵”、“改革格律”、“改革诗家语”,甚至要“革除入声”等等。由于踢开了中华传统的美学基础,背离了中华诗词“先继承,后创新”的正道,搞了二三十年“改革”,除了编成几部新的韵书外,什么像样的改革成果都拿不出!因为这些所谓的新韵书取消了入声,人为地割裂了历史,如果一旦推广,我们的后代还会以为古人写诗词不懂押韵!(3)开新径的另一个意思,是指创作的新作品必须要有新鲜感。如果大家都停留在初入门的阶段,看到别人用过的词汇和语言,觉得自己也能用,结果造成陈词滥调俯拾皆是;尤其是写同一个题材,大量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皆大欢喜”的作品,这种套路式写作,只能将中华诗词引入死胡同。毕竟创作诗词楹联是要突出个性化,决不能像工厂里弄一个模具,就可以批量生产了。如果诗词能批量生产,那就不是诗词了!

第四句看似在写天象,其实真正的含义是:中华诗词屡经人为的打压、围剿、文字狱及釜底抽薪,历经沧桑和磨难,甚至被排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殿堂外(我查找过十二个不同版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里面确实没有中华格律诗词和楹联的介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华诗词至今仍然被众多人民群众所喜爱,仍然被广大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弘扬,哪怕经历了文革那样的浩劫,仍然未被剿灭,正说明她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秋深月更明”正是中华诗词楹联,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写照!“信是”二字,即“相信是”、“坚信是”、“自信是”是也!今天我们说到“四个自信”,有一个就是“文化自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化自信呢?我认为:就是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开始自信!“信是秋深月更明”正是这种自信心诗意的表达方式!尽管这是我27年前的见解,但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没有过时!

  

05

宏观物我任交融,景共情生百虑空。

无迹可寻羚挂角,不经意处见真功。

   首句意思是:创作诗必须要从宏观的高度去思考,诗人的思维要有超前的意识、精品的意识。要在构思作品时想得更高、更远、更深、更广,只有把握住宏观,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好作品,才能写出传世之作!这是时代、历史、人民对诗人的嘱托,也是诗人毕生应当追求的目标。“物我交融”的另一个含义是人与大自然的亲近融合,我们常说的“回归大自然”,就是要我们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必然依靠,尤其是对那些随意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破坏性建设”,深恶痛绝!作为一个诗人,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好作品。

    第二句意思是:我们在塑造作品的背景形象时,一定要做到“以诗言志,必须托物而寄;触景生情,自因有感而发”。尤其是写旅游诗词,要饱含真情,达到“景为情而驻,情因景而生,情景互交融”的超然状态,也就是古人说的“天人合一”的高境界!在这种境界里,诗人完全融入了大自然,什么烦恼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所以称“百虑空”。

    第三句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比喻诗的意境超脱,具有空灵感。空灵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只有诗人的境界提升了,才能逐渐感悟到,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的东西。

第四句指创作诗词要自然、流畅、达意,即使是造出的佳句、妙句、警句,也好像是自然流出来的,并非刻意而为。说白了,就是造句、对仗、谋篇等,千万不要去刻意雕凿,决不能在作品中留下“斧凿之痕”,因为作品中一旦暴露出刻意雕凿的痕迹,作品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

   

06

虚实阴阳万物和,思随千载共婆娑。

时空巧借生情趣,近水楼台得月多。

首句是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点引申而来的。我们的先民在远古时代,就演绎出了最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其中的“虚实”、“阴阳”的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且能共同发展。当这种辩证法融入文学创作中,就有了实写和虚写。无论是状景抒情,还是睹物思人;或由外而内,由内而外;或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或由宏观引向微观,由微观融入宏观等等,在古人的诗词作品中都能领悟到。它不仅能给人以愉悦,更能给人以启示;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很多哲理和经验,更在政治、军事、历史、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更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包括孔子的很多学说中,都能看到中国哲学的巨大影响力。所以,诗人有了哲理的思维,就能在作品中给人以哲理的思考与启示,就像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哲理性的诗句理所当然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第二句意思是:写任何作品,都要有传承前人文化的脉络可寻。尽管古人早已离开我们,但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照样能与古人进行思想和艺术上的沟通,尤其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我们往往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惊人地相似的一幕”!所以借古喻今、以古证今,往往成了诗人笔下经常出现的艺术手法。

第三句也是诗人学习古人、效仿古人、继承古人、超越古人的必由之路。人有七情六欲,其实这些情感古人那里早就有了,只有鉴古方能知今。如果不能打破时空界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能是一种空谈。

第四句并不是想要大家去占什么便宜哦,而是要求我们在创作中,尽可能去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比较容易写好,也比较容易出成果。有的诗人喜欢写大题材,以为写大题材就是“正能量”,所以对小题材不屑一顾,这种观点其实是片面的。非要舍近求远去写自己并不熟悉的事物(包括人物、景物),很容易出现“依葫芦画瓢”的情况,最后看似写出作品来了,但却不知道:别人比你写得更真实,更好!这句诗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诫作者:平时一定要以诗人的目光,多观察,多分析,主动去发现自己身边感人的故事和人物,多汇集一些创作素材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再真实的素材,也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同时舍弃那些杂乱的琐事,选出其最精华的内核,然后再集中笔力去写,成功的概率自然就大了。

07

清虚深处现灵光,空谷回音引兴长。

脱俗超凡臻化境,伊人宛在水中央。

   首句“清虚”是指清高淡泊的境界。这句诗有两层含义:(1)创作时要摒弃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脑袋一热就提笔乱写,尤其是在整理加工素材的过程中,不要看着这也好那也要,什么都不想丢弃,结果越是想面面俱到,就越是写得杂乱无章。所以创作时,最好能安静下来。(2)头脑越是安静,越是清醒,就越容易出现灵感。灵感是创作作品时最好的“兴奋剂”,但灵感并不是说来就来的,甚至越急躁越来不了灵感。所以,“冲动是魔鬼”,冷静反而能更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古人云“意在笔先”,就是要我们在动笔前,先要有个大致的构思,大致有个框架。

   第二句是指作品要有一些“空灵”感。“空谷回音”原指在空旷的山谷中叫喊一声,立刻就能听到回声,比喻反应极快。这是一种声波反射现象,如果在两堵悬崖处叫喊,有时还能听到回声反射三四次,甚至五六次。这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用在诗词中却十分恰当,这就是指“共鸣”,作品只有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才有价值,产生的“共鸣”越强烈,作品就越成功。当作者的一首作品,能在相当大的读者群里产生“共鸣”,说明作者写对了!当然,能引起共鸣的作品,绝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标语口号式的作品,而是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性灵之作”,以及为老百姓、为弱势群体说真话的精品力作。因此,诗人也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能真正得到广大百姓的“空谷回音”!

   第三句的意思,并不是要求诗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求诗人在创作的作品中,不要沾染低级趣味的“俗气”。尽管时代要求诗人多接触社会,多接地气,多了解底层百姓和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呼声,但在诗词楹联作品中,绝不能将粗陋、庸俗、野蛮、低级趣味的东西带进来!要知道:诗词楹联是高雅的艺术,是美的创造,是正义呼声的载体,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所以要“脱俗”。那么“超凡”呢?就是希望诗人不要将凡夫俗子的习性,带进高雅艺术的创作思维中。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诗教,希望通过诗教来净化人的心灵,故曰“不学诗,无以言”。所以,诗词的神圣殿堂内是容不得任何乌烟瘴气的!“臻化境”,化境是优雅清新的忘机处,也是极其高华的境界!要求诗人在加工创作素材时,务必将那些粗陋鄙俗的东西去掉。我们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职责,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第四句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意境,“伊人”是一位妙龄美女,在水中央轻轻唱着歌,因隔着雾,似乎隐隐约约能看到她婀娜多姿的身影,但又看不到她的全部,这种带有朦胧、含蓄的美,总能引人心驰神往。那么她的美貌,她的身世,只能通过旁观者的想象,去对她进行完美的再塑造。这也是诗词创作的一种手法,称之为“含蓄”或“朦胧”,在诗词楹联作品中,往往通过模糊的语言,借用象征的技巧,作含蓄的透露,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融进尽可能多的内容,并为读者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想象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作诗的奥义。古人云:“诗贵曲,人贵直”,诗贵曲,正包含着朦胧与含蓄的意境!

3967

主题

12万

帖子

4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沧浪诗社区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6345
贡献
122522
金钱
141500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2-5-15 20: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顺致安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