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2|回复: 12

再谈吴文英词《夜合花》“罂”庚韵字与阳韵字互押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4-4 10: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4-4 10:13 编辑

再谈吴文英词《夜合花》“罂”庚韵字与阳韵字互押的可能性

       夜合花:
柳暝河桥,莺晴台苑,短策频惹春香。
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
词韵窄,酒杯长。
剪蜡花、壶箭催忙。
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

十年一梦凄凉。
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
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
溪雨急,岸花狂。
趁残鸦、飞过苍茫。
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下片之“罂”在《广韵》、《集韵》、《词林正韵》中都为“庚韵”,与其他韵字“阳韵”互押。《全宋词》、《唐宋全词》两个版本都为“庚阳”互押,《四库全书》则更“罂”为“缸”,江阳互押。那么,吴文英词《夜合花》原词倒厎是“罂”阳互押呢,还是“缸”阳互押?
       现在先来推论“缸”阳互押:
       此词上片写十年前携妾之回忆,在一个晚上对饮的思念。下片写十年后的一个白天,雨后残阳的情景时的追忆感慨。那么用“银罂”更为合适,而“银缸”则指烛台,白天是不需要出现“烛台”的。
       现在技术上来推论吴文英用庚韵“罂”与阳韵字互押的可能性:
       戈载的《词林正韵》序中明文指出:宋人词多有押方言音韵的,吴文英就是方音押韵之一:
“宋人词有以方音为叶者。如黄鲁直惜余欢阁合同押……吴文英法曲献仙音冷向同押……此皆以土音什韵究属不可为法。”(《词林正韵》影印本十八至十九)。戈载以“词盛于宋用宋代之书广韵集韵稍有异同,而集韵纂集在后字最该广,……因此集韵为本。”戈载对“土音”是否定的。他只依据《集韵》为本编成的《词林正韵》,当然其“罂”音为庚韵,自然不与阳韵互押。
     《词林正韵》虽未列举《夜合花》庚韵“罂”不与阳韵互押,但列举了仄声“冷向同押”,亦即平声庚阳可同押。再从《词林正韵》中将《广韵》《集韵》庚韵字“皇、蝗、煌、旁、傍……”列为阳韵部。“罂”虽仍留在庚韵部,但它的方音则完全可归入阳韵部。因此吴文英的原词为“罂”与阳韵互押,而不是“缸”(江韵)与阳韵通押,《四库全书》为“缸阳互押”韵虽合《广韵》、《集韵》根据,但与《夜合花》词意则相违!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2-4-4 22: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依前唤酒银罂。”有资料例如查《四库全书》写为 “依前唤酒银缸。”
再查,罂,或作“甇”,缶也。——《说文》。【廣韻】甖(与罂同)缸。

即,这里按押韵的合现实的理是为“唤酒银缸。”也就是“银罂。”视为“银缸”也没错。

点评

广韵、集韵,罂同甖,但字音与缸不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5 1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2-4-4 22:07
“依前唤酒银罂。”有资料例如查《四库全书》写为 “依前唤酒银缸。”
再查,罂,或作“甇”,缶也。——《 ...

广韵、集韵,罂同甖,但字音与缸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2-4-5 22: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2-4-5 22:13 编辑

  查解放后几乎所有印刷的《全宋词》的版本都写为“银罂”,不知所据为何。但我觉得还是《四库全书》所载为正确。应以此为准。

吴文英词.jpg

点评

有一本《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光绪年的,书中查证了《四库全书》之误。罂(庚)与(阳)互押不等于缸(江)(阳)互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6 08: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08: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2-4-5 22:04
查解放后几乎所有印刷的《全宋词》的版本都写为“银罂”,不知所据为何。但我觉得还是《四库全书》所载为 ...

有一本《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光绪年的,书中查证了《四库全书》之误。罂(庚)与(阳)互押不等于缸(江)(阳)互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60
贡献
13773
金钱
16762
发表于 2022-4-6 09:3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银缸”、“银罂”,撇开用韵去说,或容易摆得明白一些。

曾去过故宫,见过故宫的“缸”,因而知道故宫在乾隆朝之前失火四次,三次属于明代,一次属于清代康熙朝。明代的缸,铸铁的,康熙的缸,铜铸鎏金的,乾隆的缸,铸铜的。关键是,故宫的乾隆铸铜缸,要比《四库全书》早上那么个十多年,这些缸有多大,不用说。
   如果讲,《四库全书》里载入吳文英《夜合花》词句:“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缸(釭)”的“银缸(缸)”是酒缸,对比着看,也够得着吓煞人。当然,理解成酒杯(唤酒)迁就酒缸(银缸),所以,“银缸(釭)”也就是酒缸了,这看来是行得通的:一是皇家审定的经典,二是诗语解释词句。不过,我们看看后辈清代的《声律启蒙》:“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这对子,怎捉对的?“玉斝”“银釭”,酒器对?前句却又衣裳对罗帐?那么,再后的“宝剑对金缸”,难道“金缸”才是烛台?即等于“銀缸”?
   以民间书籍挑战皇家权威,看来,我是在闹笑话了。但,此二者,必有一个是错的,我陪着做个笑话,不妨事。

   《论》版上,小子规先生认可“银缸(釭)”是烛台,门外谈诗先生较认可“银缸(釭)”是烛台,主因是:吳词上片,有“酒杯”,有“蜡花”,故此下片提及“重来”,自然就照板煮碗(依样画葫芦)再来一次:酒来,蜡烛来。                                                   
是该说一说我对“银缸”是烛台的看法了:诚然,我赞同“银缸”是烛台,这词汇的来源,必然始于南朝梁元帝《草名诗》中的句子:“银缸(釭)影梳头”,而且是蜡烛台而非“瓦豆,豆,登,镫,燈台”,正因为如此,反而证实了吳词中说的,并非“银缸”。试想想,词的上片,男女同欢,卿卿我我,缠绵夜语,当然是“词韵窄”,要倾诉的话儿,简直“罄竹难书”(这是房间里的二人夜话,二人世界),蜡烛嘛,用就用吧,不外就是烧钱而已,比不得抱得美人归重要。  但而今重来,有没有伴当近身听差的,不重要,那些角色都是不对版的,算只剩吴文英孤身一人,暮色苍茫残鸦飞掠历历可数。要说睹物,也都是“唤酒”之地的外部境物,若说思人,就是借着愁绪喝个小酒,吆喝你小二掌烛(蜡烛)干啥,又不是上楼回房间,那些烛火,才算得上是吴的栈房费用。    就算吳要喝酒到夜幕降临,店里的灯、烛,是店家的揽客设施,用得着客人嚷嚷吗?吴若要回房间,点个油灯,客路中难以理会陆游推荐的省油灯也就罢了,难道还依寇准般的使用蜡烛?这一靠泊,过境而已,有必要油灯不唤唤“银缸”?

   往百度上打个“蜡”字,中国蜡烛文化、外国蜡烛文化,大体可得了然,黄蜜(蜂)蜡,白蜡虫蜡(虫白蜡),都很贵价,虫白蜡更贵价(熔点高20度左右),不是一般人有必要消费的(有油灯),待得硬脂酸洋烛、石蜡洋烛伴随着三根细棉绳拧成一根石蜡烛芯的专利到来,蜡烛(石蜡蜡烛),才算不上值钱的事物。

   唐代的蜜蜡烛有多贵,值多少银两,我不知道,但唐代有专门掌管蜡烛的官员,从七品的官,比校书郎的级别高,《新唐书》里查得到。这个,蜡烛的重要程度可以等同价值。
   宋代的蜜蜡烛有多贵,值多少银两,《宋会要辑稿》说,宋代大臣死于任上的,朝庭会送蜡烛作奠仪,供灵堂用的蜡烛,价值四百文,供照明用的常料蜡烛,价值一百五十文。以宋代稳定时期钱、银兑汇计算:一贯钱为七百七十文,可兑换一两银子。可以想象,社会上不是达官贵人,谁去熬夜点蜡烛?更何况,油灯灯台,以“省油灯”名号出现的,早宋代两、三百年前就存在,一般人家,谁去关照蜡烛燃烧自己的银子?有人估算过,宋代的“桦烛”价值十八文钱,这是桦树皮卷作蜡烛状、内中加了动物脂肪或蜜蜡油的“烛”。须知,现代洋烛,已渗入一些其他化学物质,大约也要四根才熬得一晚通宵,古代虽粗但矮短的蜜蜡烛,熔点低,要燃烧多少根方可抵达通宵?用蜡烛熬个半夜,也能把人穷死了,点些桦烛熬半夜,也能把人的铜板熬干。据有些资料估算,宋人用油灯熬夜达旦的,只需四、五文钱。现代的“家”们,也曾把古代多款的省油灯做过实验,省油灯真的能省油8%,14%,22%左右。
  基于上述多种因素,吳文英孤身只影“唤酒”可以,连“银缸(釭)”(蜡烛)也唤上,无道理可言。

  罂,宋之前的古代,也庞然。伏罂而听,听罂审穴,说的“罂”,都是大物。“罂”,什么时候缩水了,我不知道。只知道1957年,浙江余姚唐墓,出土了个:“维唐故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午朔,胡珍妻朱氏四娘于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于后代无志,故记此罂”的器皿,自名为“罂”,不大,此罂高30.5厘米,口径19.3厘米。后又有浙江嵊县出土一件标有“元和拾肆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一千文”的青瓷粮罂,也不大。再后,更多的罂出土,也非庞然大物。符合贮液体所用,与语出杨巨源的“银罂”较为相近。

   因此,是“缸”是“罂”,真不好说。看来,得“丰俭由人”,各人自理了。


  
  
   

点评

请先生附一首杨巨源的“银罂”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6 1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60
贡献
13773
金钱
16762
发表于 2022-4-6 10:0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多人评七吴文英此词,都说吳是沉痛怀念(不是悼念)去妾的。关于“去妾”的诗词,由南北朝到明清,都有一些。这“去”,非“死”,却含有“弃”或“走了”的意思。以此词的沉痛程度,吴文英对此妾没有“弃”,那么,就是这妾“走了”。走是什么情况?猜一个:“合同”期满,好来好去,聚散也是缘份,走了;“合同”期内,吳文英突然“恒大”了,那妾自然也走,各各都是单方面撕毁“合同”,虽不舍,但必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11: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有相逢 发表于 2022-4-6 09:32
“银缸”、“银罂”,撇开用韵去说,或容易摆得明白一些。

曾去过故宫,见过故宫的“缸”,因而知道故宫 ...

请先生附一首杨巨源的“银罂”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60
贡献
13773
金钱
16762
发表于 2022-4-6 11:4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银罂深锁贮淸光,无限来人不得尝。
知共金丹争气力,一杯全胜五云浆。
  
         杨巨源     石水词二首之一

  ~:         ~:      ~:      ~:

这不是说酒的,但南北朝的《幽明录》卷一,卷四的故事,早就把罂称作“酒罂”,且能随身携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60
贡献
13773
金钱
16762
发表于 2022-4-8 04:0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顺便答一个隔壁站上的红姑(小子规)吧:

  作为现代人,读古人诗词,例如遇上吴文英《夜合花》中有句:“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銀缸”或“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我们的确大可不必理会这词句是“银缸”还是“银罂”。是“银缸”了就是否酒缸,缸有多大,抑或不是酒缸了就是否烛台的雅称?又或是“银缸”与“银罂”掉包了?不用管,囫囵吞枣就行。但是,作为词作者,则未必如此打马虎眼填词。何解?吴文英哪里人呀?直用现代地名说吧,是宁波人,这是离绍兴只有百一二公里里程的地方,而绍兴三口缸——(酿)酒缸、酱缸、染织缸。不多说,缸缸历史上远上隋唐甚至汉晋,说的都是几石容量的缸,吳文英若然不知道邻近乡里事,应该是奇闻。
  《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武松把蒋门神的姬妾丢浑酒缸里,那女子,到第三十回才从缸里爬出来,下半截身子还带着酒浆哩。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可以虚构,但是,“缸”这个道具,你总不能也不会把它虚构成是养蚕虫的吧?       打自南宋,朝廷允许百姓私酿,得过秤打税,谁敢让你唤个酒,就肯给你喝酒缸里的原液、形成偷税漏税的势头?把酒隔渣(糟)过了出来的,入了瓮,不再是缸。如你所言,真的没必要再探讨“银缸”(酒缸)的大小了。
   那么“银缸”是否烛台或灯台或省油灯,有没有探讨的必要?我也认为:没有必要!就算吳氏来到店里,夜色初举(如是白日,岂不白费蜡),他唤酒又叫灯烛,能看到什么?能看到店外“溪雨急,岸花狂”以及残鸦没入苍茫?吴文英手里的唤来的“银缸”这么厉害,是照明弹?是探照灯?燎庭一百?燃薪为烛?或许,是举着这一支烛光参观店里油画、国画的风景?这还算是宋四家之一的人物,就这样铺排程序?所以,这“银缸”是烛台油灯省油灯的,也不用探讨了吧?
   至于“银罂”,可贮粮、贮水、贮酒,中性的,把个“酒”字前置,这“银罂”不是酒罂,还能是什么?
   没有了“银缸”是酒缸,(后世酒盅的代称不考虑),没有了“银缸”是烛台,依然能看到客栈外的 溪雨、岸花,残鸦渡苍茫,证明天色仍未晚,对不对?

   那个鸡脚凤爪的,不用说了吧?《法苑珠林.卷四十九》里有:“……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己。言鸡为子孙,视之如凤凰。……”
  下一条子“郭巨,河内温人……。”试翻一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6

帖子

121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7
贡献
303
金钱
494
发表于 2022-4-8 08:13: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巢字,用缸字不宜。鸦鸟飞沧茫,其音“亚”,鸣声不好是因其腐食而被世人误以为不吉祥。又如,斜阳之斜音读“邪”但其实是无限好。谁凭指与?------草根父老的故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2-4-27 21: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银罂”一词。
看来吴文英开始是使用了方言来写这个词,后来有人是根据它的方言改为“银罂”。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但因修改的人有文才但不懂词格,故挑了一个在他看来是最合文理的一个字,后人也就不知所以跟着走,因此是错了。

编《四库全书》的那帮文人,应不是等闲之辈。

点评

前天网站就恢复!没过来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4-29 1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4-29 12: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2-4-27 21:34
“银罂”一词。
看来吴文英开始是使用了方言来写这个词,后来有人是根据它的方言改为“银罂”。这是比较合 ...

前天网站就恢复!没过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0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