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5|回复: 17

词研班漱玉组第二讲第二周作业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332

帖子

3031

积分

常务管理

烟雨楼诗词学院十九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52
贡献
404
金钱
1191
发表于 2022-3-31 11: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 于 2022-4-6 10:00 编辑

例词解析:
《画堂春》,《少年游》,《诉衷肠令》。

118

主题

383

帖子

2443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十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8
贡献
475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2-4-3 18: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斑点第二讲第二周解析例词作业:

1.画堂春·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婵娟。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画堂春》的正格体句序为上片76/74,下片66/74。变体一的句序为上片75/74,下片66/74。变体二的句序为上片76/74,下片67/74。变体三的句序为上片76/75,下片66/75。变体四的句序为上片76/74,下片77/74。而赵长卿这阙《画堂春·辇下游西湖有感》的句序为上片77/75,下片67/74。不属于上面任何一格,应该是《画堂春》的又一变格。

上片通过湖光、草色、杨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之景。过片承接上片说这是春天,人却在客路,所以对着这大好春光,美丽春花,却不能好好享受,只能空负。夜幕降临时,登上楼阁,看这碧云天,独自伤感,泪湿罗袖。上景下情,自然流畅。

2.画堂春·秋柳
    明末清初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这阙《画堂春·秋柳》属秦观正格体。上片写秋景,通过对秋柳长条梳尽、露冷风寒、暮鸦栖遍凭栏等意象的描写,生发出无限堪怜的悲秋之情。下片写悲秋之人傍朱楼舞袖,对落叶哀蝉心惊。面对青山,忆起当年攀折之事。还是这山,人却不见。生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3.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这阙《画堂春·浇花》属秦观正格体。上片第一句“春去”交待了浇花的时间是暮春,“惜芳菲”说明浇花的原因是爱花。接下来写秃襟小袖取泉水浇花的情景,并以别样腰肢对取泉浇花的样子进行总结。下片承接上片,对别样腰肢的浇花人进行了更加细致地描写。因怕水溅湿裙幅而细洒,慢慢斜着身子去闻花香,还花了很长时间去挑拣一枝花戴在头上装扮自己。描摹了一幅生动的浇花仕女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8

帖子

10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2
贡献
260
金钱
404
发表于 2022-4-6 01: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解析例词

1、
画堂春 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 ·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
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蝉娟。
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解析:全词以乐景写哀情,上片极尽春之美。而下片笔锋一转,由春景之美,思及佳人,同时亦怀想着,此际佳人也许同样也在思念远方的自己。
雨水轻洒在湖面,碧绿湖水倒映着天空和堤岸上的芊芊新草。那绵柔的柳条仿佛禁不起春风的摇曳,随时都会撕断。看上去又象那柔柔泛起的青烟。

正时百花灿烂的季节,我却和往年一样飘泊在旅途,只能又一次失约,辜负佳人了。料人儿此刻,正站在高高的楼上,盼望着我从那浮着碧云的天际归来。可是直到天将暮,寒渐生,依不见归舟。失望之余,伤心的泪水不觉沾湿了罗袖。


画堂春 秋柳 明末清初 ·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解析:全词上景下情,由现况的凄凉怀念曾经的美好。
柳叶被西风凋尽,发出凄零的声音。又何堪更复露冷风寒,乌鸦在晚烟中飞遍,找不到栖息的地方,只能暂停在栏干上,发出凄厉的叫声。是那样的可怜。
此刻虽还能在朱楼边随风而舞,可看到叶已落尽,只剩下蝉的哀鸣,七日蝉,蝉的寿命只有短短七天。马上就是更加寒冷的冬天了,那更不是柳能生存的环境。还是昔时,人们折枝送别的季节和环境,才是适合柳生存的环境。真想,朔回那时,重新面对青山。

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
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
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解析:全词用白描的手法,直白明了。但作者善于抓住细节,把一个美丽的女子惜花的心情和行为,描写得细致,生动,形象,仿佛人在眼前!

2、
少年游 长至日席上作 北宋 ·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
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
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解析:远山上那厚厚的积雪散发着寒意,透过稀疏的帘栊和罗幕。让人觉得早上比晚上更增添了一些寒意。我喜欢欣赏那染着朝阳泛起的波涛,更喜欢那透过冰檐和帘栊射进房间的那一线早阳
此刻再宜满斟一杯香嫩可口的葡萄酒,来驱散这冬日的严寒。庭下的早梅,已开始打苞了,难道是朝南的瘦小的枝丫离春天近些吗?


少年游其二  北宋 ·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
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
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解析:肉红色的花瓣中点缀着些许的黄蕊,就象巧手装饰在枝头一样,美丽极了。如此美丽的花朵,偏偏遇上这无憀的天气。烟雾迷蒙着它的秀色,雨水淋湿了它。仿若啼破了晓妆的美人。
本就遍身寒凉,又何堪冷风吹彻。斜阳啊,你这样把我抛弃在秋光里。你好可恨啊!对我一点也不上心,你心中难道在担心着别人?

少年游 西湖 南宋 ·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解析:四面的山在晨雾中蒙上了一层轻纱。下了一宿的雨终于停歇。太阳已冉冉升起。阳光轻洒在湖面粼粼的波光上。一堤新柳青翠欲滴。人仿佛在画中行走。
清明一过,春也将尽,那些花也几乎凋尽。何况啊,回家还有两城之隔,别因美景而耽误了行程,还是早觅归舟吧。等到太阳落山,可就回不去了。

3、
诉衷情令其二 北宋 · 唐庚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
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解析:人老了就没了年轻时那么恣意寻欢。酒不想饮了,吹吹打打也不厌倦了。黄昏的天空风飘着雨,楼阁外依稀传来军营的号角声。
想到故国恢复无望,朝庭偏安一隅,民不聊生。纷纷扰扰的事情太多,一时难以道尽。欲睡不能,只好出了纸帐,裹上青毡。任那寒霜侵蚀那老弱不堪的残躯,也不愿回到帐中,去思及那些永远也思不完的国仇家恨!

诉衷情令 木犀 南宋 ·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
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
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解析:含苞待放的桂花或疏或密的点缀在葱郁的枝上。在晓风的吹拂下送来浓郁的花香。在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作用下。它占据了我全部的秋思。
幽居在月宫的嫦娥,总会桂花树下思念着凡间的丈夫。常常自言自语:他此刻是不是也在桂树下闻着花香,想着月宫,不管是天上还是人间,桂树都是一样的此时开花,一样的幽香。
远在家乡的你呀!是否此刻,依旧穿着那件用金缕绣就的绿衣。在画栏西畔,赏着桂花,思着我?

诉衷情令 其二 建康 宋 ·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解析:钟山的倒影里能清晰的看到那山中的楼台。夜晚的江面上青烟软软的升起。曾经照着旧时六朝的明月,静静的铺满秦淮河。
寂寞的看着那拍打着沙滩的潮水,不觉中愁绪暗生。汀上的花象细雨一样凋落,倒影在水中的树在西风中悠闲的摇曳。哎,又是一年秋天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

帖子

12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0
贡献
279
金钱
487
发表于 2022-4-6 21:3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例词解析漱玉一东方神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

帖子

8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4
贡献
196
金钱
332
发表于 2022-4-6 22:39: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秀英 于 2022-4-7 19:40 编辑

解析词牌作业
漱玉组~冠玉


解析例词《画堂春 》一  《画堂春 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 ·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 绕堤映、草色芊芊。 舞风杨柳欲撕绵。 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 对花时、空负蝉娟。 暮寒楼阁碧云间。 罗袖成斑。   
人物介召: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 宋代著名词人。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于乡人。
这是一首《画堂春》词的变格体。
1.正格二十七字,此词五十字。
2.上片二十六字,四句4平韵。(正格体24字) 下片二十四字,四句3平韵。(正格体23字)
3.句序:上片7/7,7/5。 下片:6/7,7/4。
3,句式:将正格体上片第二个6字变为七字3/4结构并加顿号。 歇拍正格四字句变为5字句2/3结构。 把上片变成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又是句句平韵,这样词曲会变得更加缓慢,底沉,和婉。
下片第二句依然将原6/6字变为6/7字并加了顿号。“顿号”的作用使这句更缓冲了加慢了一些。同样下片曲子也增添了和缓平稳。直到结拍突然振起有了一个四字句的收束。更显得结尾引人注意,加重强调罗袖已斑斑痕迹。  
《画堂春》多属于婉约词,多以爱情为主。本词同样以上景下情为结构形式抒发了对所爱之人的不舍离别之情。 上片描西湖正下着雨,刮着欲将柳树撕扯断的狂风,这种景象映衬了作者的心绪是多么的被撕扯和缭乱。
下片描写的是对情人的歉疚,想象着他走后女子会孤独地在高阁中,望穿双眼,滴泪斑斑,湿透罗衫的样子。作者在凄缓的曲调中,把一对相亲相爱的离人描写的淋漓尽致,令读者也伤痛不已!   

解析二  《画堂春》秋柳  明末清初 ·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作者简介 李雯 字舒章,清代著名词人,顺治初,廷臣交荐,授弘文院撰文、中书舍人,著有《蓼斋集》,刻于顺治十四年  《画堂春·秋柳》
1.符合秦观正格体。
2.词语通顺,流畅,用字唯美。
3.层次分明,表达清楚。
4.上片第一拍表明了秋天柳的形态与处境。 第二拍用寒鸦无处栖息的可怜进一步烘托了柳的环境。
5.下片的第一拍描写这秋柳被风吹的仿佛是红楼舞女挥舞着长袖一般舞来舞去,好叫人担心那哀蝉会与落叶掉下来。
6.结拍描写昔日折柳送人的事已过去了,现在只有漠漠的青山与阵阵寒风。 总结:作者咏柳抒情,吐露着对人世的冷酷与无情,对底层人或自己的同情与长叹!   


解析三  《画堂春•浇花 》 明末清初 ·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 秃襟小袖汲来迟。 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 一枝轻摘衬乌丝。 拣又多时。
这也是一首秦观正格体的《画堂春》小令。
作者:董以宁 字文友,武进人,清代初期著名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尤工填词,声誉蔚然。
这首小令是暮春时节,对一位惜花女子汲水浇花时的动作、形态、衣着描写。其语言细腻、生动使读者似乎看到了真实场景。 本词上下阙可以分为三拍。
1.上片第一拍赋起,用“逆反”的叙事手法交代了时间、事物、目的。
2.第二拍第一句描写了汲水女子的穿着:没有领子的圆领偏襟短袖衣,缓步提着水。歇拍:别样腰姿:很婀娜。
3.下片:第一拍描写女子小心仔细的浇着花怕弄脏了裙幅,(幅是裙子前面最漂亮的一条装饰布)
4.第二拍描写俯下身来闻到了沁人心脾花香,
5.第三拍是挑了好长时间选了一支花插在了乌黑的发丝上。
作者对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却做了细致生动的描写,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诗词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例词《少年游》一


《少年游 》
长至日席上作 北宋 ·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
罗幕晓寒添。
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
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这是一首符合晏殊体的正格《少年游》词。
作者:毛滂 字泽民。北宋诗人,其词受苏轼、柳永影响,清圆明润,别树一格,无秾艳词语,自然深挚、秀雅飘逸。
这是一首写景叙事词
作者在冬至席上描写寒冷冬季的情景。
1.上下阙各分二拍。
2.上阙首拍描写天寒气冷透过薄薄的帘子进到室内,即便有罗幕依然增添了早晨的寒凉。
3.句式七字:4/3,五字:2/3结构。
4.第二拍:二个四字句为对仗句,结构2/2。五字:2/3。
描写了可爱的太阳光像翻腾的波浪照进室内,延着冰檐遮档影子像一条线似的移动。五字句把上片的景做了一个收束。
整个上片写的是当天的景象。
5.下片过拍叙事。
写席上喝了满满葡萄酒,觉的暖和了,“破冬严”。
6.下片第二句,写景。作者看到了庭下早梅已经有了要开的意思。
因为当天是冬至,冬至过后逐渐夜短昼长,慢慢变暖,所以早梅也要慢慢萌发。
7.结句:瘦枝南:上片说“雪气”所以枝上有雪变“瘦”了,朝着南面的雪被太阳晒化了露出了瘦瘦枝干。
又是以景结尾。过程为:景→景,事→景。



解析例词《少年游》二 北宋 ·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作者: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事。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欧阳修写这首小令时应该在二十几岁不得志时。以花拟人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愤懑情绪。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词。符合变格三体。
词大意:
圆圆肉红色的牡丹浅黄色的花蕊,精巧地装扮在花枝上。一夜轻雨烟重的讨厌天气,淋过雨的花在清晨仿佛像哭过一样破坏了它的容妆。
寒气贴身冷风吹头,即便忍着抛弃,不被光顾,也要坚持走向秋天。不会向谁吐露心里不快,也不会向谁表露愁怅,回首只恨斜阳指时局或朝庭。
分析1.上片首拍赋起,描述了牡丹的花形颜色。
2.第二拍二个4字句“雨轻烟重,无憀天气”改变了原正格的平仄字,形成了拗怒句,加强了作者对自身环镜的不满与不顺心。
2.“啼破晓来妆”的歇拍为下片首句做了铺垫。
3.下片是描写是作者的感受了,“寒轻…”描写了作者投靠无门贫困境遇。
4.二个3字对仗句道出了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心情。
5.但他心高气傲,不想让人知道他内心的痛苦和不顺的愁绪。他只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朝庭对他的不公平!
“回面恨斜阳。”扣回上片的“无憀天气”中。
全词写的都是牡丹花的处境,这么漂亮的花又是风、雨、烟、冷的无人赏识,无人光顾。实际上描写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这种咏物抒怀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解例词《少年游》第三首


《少年游 西湖》 南宋 ·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周端臣,宋代词人。字彦良,号葵窗。建业人。寓临安。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其曾经“御前应制”。后出仕,未十年而卒其词作今存九首,内容多为伤春、怨别。


这是一首描写
西湖风光上景下情小令词。
上阙首拍“逆反”手法描述一夜的雨刚刚“破云”放晴,西湖四周的山不在烟色朦胧中。
二拍:西堤柳美如画,人在画中游。
下片:作者心情,清明过乃暮春,花谢在即,莫错过赏花的好时光。
结:日已黄昏该走了,离别家已经隔二座山之远了。应
该是一种离愁情绪。



解析例词《诉衷情令》一


《诉衷情令》二
北宋 · 朱敦儒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
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作者介召: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此首《诉衷情令》符合正格体。
此词是一首感怀体小令词。应该是北宋未,南宋初深秋或初冬时节。
上片首拍意思是:人老不可能再有少年时的欢乐,没事喝点酒,疲倦了吹吹笛弹弹琴。
歇拍:描写了一派风雨飘摇的景色,和作者极沮丧的心情。
下片:承接上片尾句,三个3字“鼎字”对,道出心底的悲哀与无奈。
结拍叙事:支好似纸一样薄的帐子,铺上青毡子,随霜寒怎样吧!道出环境的艰苦与辛酸。
读全词的环境,作者写的应该是边塞的环境。曾当过兵部郎中。


解析例词《诉衷情令 》二




《诉衷情令·木犀》
南宋 ·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
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
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作者:韩元吉的词多抒发山林情趣,若从文学史角度看,元吉的诗词应该在文学史占一席之地的,只是学者对他重视不够。
陆游评价他的诗文是“落笔天成,不事雕镌。如先秦书,气充力全”。
此词是一首咏物词~木犀(桂花)。


上片首拍描写木犀花还未张开时,是密密麻麻疏密不均的点缀在枝上。
第二拍交代了此花开在秋季八月,桂花是秋天最具表代性的花,“占断”二字用的极好!这个季节什么花也比不过桂花最占具风头。
一任风吹着,飘着清香。
下片三个3字句形成“鼎”字对,描绘了花开后像一缕缕金色的细丝,配着翠綠如绡的叶子,开在画栏西侧,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呀!
结尾:就是嫦娥也会称赞,这幽幽香气在这几处环境中是多么的和谐,多么地美妙!
作者在短短四十四个字里,把时间,地点,形态,味道和桂花的名气交代的十分清楚。




解析例词《诉衷情令 》三


《诉衷情·二 建康 》
宋 ·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人物:仲殊,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能文善诗,与苏轼交往甚厚。


《诉衷情令·建康》是一首怀古抒情词。建康乃六朝古都今日南京。


1.上片第一拍:钟山:南京紫金山简称钟山。
楼台:指南朝留下的古寺楼阁楼台。
2.“江烟晚翠开”指建康东面是长江,傍晚江水泛着翠绿的光。
3.六朝:指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对宋朝来说是已是旧时明月了。
4.“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扣题目建康之意,为抒发下面愁绪作铺垫。
5.下片三字句“鼎”字对中“两潮回”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抒发了世事无常的寂寞伤感之情。“黯愁怀”。
6.结拍:借景抒情,通过“汀花”、“细雨”、“水树”、“风闲”等秋景来表达时光流逝,人将老去的伤感,同时也隐喻了对历史变幻的沧桑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

帖子

12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0
贡献
279
金钱
487
发表于 2022-4-7 07:5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第二周例词解析漱玉一东方神韵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1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8
贡献
46
金钱
74
发表于 2022-4-7 10: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雪蝶i 于 2022-4-8 00:38 编辑

漱玉-雪蝶 《画堂春》 第二周:解析例词
1
辇下游西湖有感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
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蝉娟。
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雪蝶解析部分:《画堂春》这个词牌的正格是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一首。共计两段,前后共计四十七字。都是押平韵,且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前段是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共四拍。
我们看到赵长卿的这首《画堂春》也是两段,不同的是赵长卿这一首是五十个字,上片为二十六字四句四平韵,下片是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其中上片第二句句式应为顿逗逆挽句式。因为较正格多一字,个人认为此处也是摊破加字句式(中间有三字顿逗,也比正格多一字)。下片同样位置句式同上同位置句式。上片的尾拍也比正格多一个字,不知这是那一种形式的增字句。
其他平仄格式均与秦观的正格体形同。可见,赵长卿这首,应该是来自于秦观的正格体的句式改变。因为《画堂春》这个词牌的变格体有四十六字、四十八字、和两种四十九字的变格体。没有五十字的,所以个人推测赵长卿这首属于根据正格句式变化来的体。
韵字方面,押韵位置也是在同样的句式押一个韵字。当然,白脚的地方也是同于正格体。不同的是因为第二句的句式的改变,加了三字顿号,六字句式变成了先顿后扬的逆挽句式,使得这句的情感有了较正格句式之外的快速变化,快-中,变成了这样的情感节奏。
由于句式的变化,使得下片前二句符合对仗的地方没有了,所以赵长卿这首,没有适合对仗的地方。
赵长卿这首《画堂春》有个缀,叫“辇下游西湖有感”,不是直接写游西湖,而是用了“辇下”二字。辇下:是“輦轂下”的省称,其意是犹言在皇帝车舆之下。代指京城。
所以题目的意思个人理解为:离开京城游西湖有感。赵长卿曾经赴过宋朝的贡试,这首词不知是不是呢个时候,参加完贡试离开京城游西湖时所作?还是他厌恶王族奢靡生活后离开京城所作。具体详细年份没有查到。
这个时期的赵长卿心情应该不是很愉快的,否则,他词牌就不会有“春风客路,对华空负婵娟的句子了。”
第一拍,“湖光乘雨碧连天”,第一句为总写,因为雨水刚过,所过眼的湖光和所看到的春景,都显得新奇碧绿与远处的天交接在一起,视觉远景。第二句然后开始交代近景,拉回视觉点,围绕着湖岸边的堤上,因为雨儿的滋润,所以此时的草色也是曼妙的。最后歇拍接堤上的杨柳,杨柳也到了即将飘飞柳絮的季节了,“欲撕绵”,就是还没有开始飘飞,证明赵长卿游西湖时,时间已经接近春暮了。因为还没有飘柳絮,所以此处的柳条丝绦远远看去,还是处在凝翠烟的景色。
上片写远景近景。下片开始借景抒情。春风啊,你还是顺着那些背井离乡人的路上来了,你让春天的百花尽情开放,却不能让那些期盼归人的女子也同样高兴。尾拍“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那些在暮色来临时,在中绿色盎然之间的楼阁中的女子,却只能孤独的守着寒凉冷清的,独自以袖偷偷拭泪,因为总不断的拭泪,所以导致丝萝的袖子上都泪痕斑斑。
赵长卿这首,总体写作手法上景下情,但对于无论是由景到情的转折,还是对句子在即将春暮是更加凄切,描述的非常确切,情感延绵,词余浓厚。
赵长卿:宋宗室,江西南丰人,生卒年代不详。具体年代有争议。虽为宗室,却厌恶王族生活,后辞帝京纵情山水,遁世隐居。其作品风格婉约清新、文词通俗,善抒情爱。


画堂春 秋柳明末清初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雪蝶解析部分:李雯这一首《画堂春》是属于秦观体正格体的一首词牌。也是共四十七字,上片句序为7674共计二十四字;下片句序为6674共计二十三字。且两句一拍,共四拍,下片同上片一致。上片四句押四平韵,句句押韵。下片四句三平韵,只有第一句是一个仄白脚。平仄部分的七字句的比较接近律诗体格,六字句和四字句式比较接近赋体六字交替马蹄律格式。因为上片的韵字押的比较密,句句押韵,所以上片所带来的情感下沉方面比较缓和紧密,至歇拍加快。下片因为句式略有变化,但起伏方面不是很大,情感至尾句也是戛然而止。
正格体下片的第一二句有符合对仗或者对偶条件,李雯这一首此处有对仗形式,所以在写作时,此处最好作成对仗句式,或者流水句式,使得此处声协方面更见平稳。
李雯:明崇祯十五年举人。由于是明末清初,见证的了大明朝的覆灭,所以从作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心情应该是比较压抑。因为在大清最早入关后,在汉人和满人的平等地位上,是非常不等的,包括最早的贡试,满人只翻译一篇文章即可。所以顺治为了缓和满人和汉人的互相不断摩擦与仇视。不但劝和了一些汉人出来为朝廷效力,同时也加大了贡试方面对于汉人的录取,同时也大量提拔汉人官员来缓和满汉之间的敌对与冲突。
我们的作者,应该也是在最早期的劝和之内。虽然做了大清的官,但对于自己成为亡国之奴的精神悲哀还是存在的。作者最后抑郁而亡,也是能体谅到的。
其作品遗留有134篇,其写作风格多是以婉转哀怨女子口吻来抒发自己的这种无奈的、悲郁的郁闷情怀。
班里炯炯说李雯这首创作背景应是在其父去世,李雯扶棺南下时期所作,个人也认同这部分。单就看此词写作内容与手法上看,所写内容不像李雯其他作品那样,单纯的就是借用一个女子口吻来述忧述怀的。
此《画堂春》题目定为:秋柳。而不是春柳。秋之寒兮,风之犀利。人之悲兮,秋更冷寒。可见,作者这里是将自己比作就像秋天的柳树一样,即将要开始渡漫长的寒冬了。
个人猜测,李雯的抑郁,一部分是来自同族,汉人的压力。另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乃至家族的不认同和个人部分的内疚。毕竟,大清初期入关时,大清朝满人的跋扈,作为明朝遗民的汉人,还是很气愤的,用这个词吧。且儒家向来信奉“忠臣不事二主”之框架信条。所以,李雯当时的处境,应该是很不好过的。且作为朝廷官员,与满人的相处中,应该也不是很愉快的,否则,李雯的134首作品,就不会有那么多哀婉怨恨与其中了。
题目拟定时间,秋。秋天的柳树。
起拍:“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柳树在秋天变幻之中,曾经柔软的丝绦,此时之剩下顾影自怜的蹒跚,而秋所带来的寒露风霜却在不断的增加。首拍就直接入情,以物喻己。歇拍部分: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字面意思,柳树都这样了,在颤颤即将要枯萎的柳枝上还立着很多的暮鸦在上面呱呱的叫,场面甚是凄凉。“暮鸦栖遍小凭栏”,此处个人觉得应该是作者用了倒装句,我凭栏而望,看到在寒风中瑟瑟的秋柳上面,还栖着很多的暮鸦,远远看去,秋柳更是非常的可怜了。此句个人感觉既是喻己,也是遮遮掩掩的说明自己当下的情境。暮鸦,有意喻死亡之意,个人猜测此处不光是以柳喻自己,暮鸦更是指明朝之亡。
所以下片这里“犹傍——朱楼舞袖”,是指自己,还在做着大清朝的官,下一句则是为这一句作解释的“心惊落叶哀蝉。”,我,在大清的朝堂上,犹如秋的落叶和因秋即将死去的蝉一样,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心惊一词,个人觉得此处应该是指大清最早初期,满人的骄横和跋扈,导致汉人百姓的日子日日心惊胆颤,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跋扈的满人就会来侵占他们的房子田产等。此处可借鉴一下清初期的历史背景。因为汉人地位低下,所以我每日面对这些满人,心情也是每日小心翼翼胆颤心惊不已。朱楼,深解的话,此处应是指大清朝堂。舞袖;作女子态。感觉这里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说长袖善舞。说自己在大清朝堂上唯唯诺诺,就像一个被人呼来喝去的小女子一样,不能随心所欲抒怀,大展抱负(指为已经灭亡的大明)。这块他应该是不敢露的太多的,毕竟我们看到清在后期的文字狱中,核查是很仔细的,虽然后期矫枉过正。如露太多,可能会危及家族后代也说不定。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柳树因为昔年的没有好好保护,所以在应对后面的风风雨雨时,已没了可以改变“重对青山”结局的能力。这里表面字词是在说柳,何尝不是对曾经的大明和自己命运的一种无奈与哀叹。


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
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
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雪蝶解析部分:董以宁这首与李雯呢一首同样是正格体词牌,其句式,平仄,押韵,对仗条件乃至情调,都与李雯那首一样,也是两句一拍,共四拍。所以,此处就不另作解释。
董以宁:明末秀才,一直清康熙五年在世,或许上边的李雯所见时间阶段不同(李雯是顺治四年亡),清自康熙年间后,很多满汉的平等有了较大改善,百姓生活渐向平稳。所以董以宁作品中大量“艳体词”尤为学界所争议。当然也有其他婉约类词体,但涉及“艳体词”部分较多而已。
此词牌是叙事讲一个女性浇花的一个场景,场景中女性的动作形象惟妙惟肖。
上片第一拍:“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时间场景定格在春暮,因为春天快要去了,女子因为惜春怜春,欲将清泉的水撒在花枝上。因为端着的水随着莲步的走动有晃出,挽起的花边小袖还没来得及吸收,有的水滴就纷纷落到了地上,因为走得匆忙,所以此时的细腰扭动是非常的好看。
下片是已经走到了花枝边上,端水的玉手仔细避开裙摆,免得弄湿了绣裙,轻轻走过去在花前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然后反复看了又看,选了一朵轻轻折下,戴在乌黑的头发上。最后一拍感觉像是倒装句,要不的话,折完花朵又在分拣多时顺序不是很通。


2
少年游 长至日席上作北宋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
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
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雪蝶解析部分:逐字平仄核对了一下,毛滂这首《少年游》,应该是与晏殊“芙蓉花发去年枝”正格体来写的。唯一不同的是上片第二拍五字句“一线过冰檐”,正格晏殊此处平仄句式为“平仄仄平平”,“一线过冰檐”的“一”字这儿该平却用了仄声。但考虑到红楼林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有一句:“如果真有了出彩的句子,平仄不合都是使得的。”个人觉得这块的“一线的一字”非“一”不能出彩也。相信毛滂身为北宋一个大的诗词名家,这块问题应该不是疏漏错误书写,而是采用了彩句出彩形式,此处平仄没有遵循原平仄格式。
如果按照柳永龙谱格式看,上片第三句是为“中平中仄”,而毛滂上片第三句这里是“仄仄平平”。
所以个人觉得是晏殊的正格体。
毛滂这首《少年游》一共有上下两片,一共五十字。共四拍,上片两句为一拍,后三句为一拍,下片同上片一致。上片是五句三平韵,下片是五句二平韵。韵脚不是很密。句序为75445/75445上下各为二十五字。其中,上下片的四字句有对仗条件,此上下四字句适合做对仗或者对偶句式。因为此词牌“中”的地方比较多,比如第一个四字句四个都是“中”,但不易作成四个平声或者四个仄声,需要按照平平仄仄,或者仄仄平平这样两两平仄交替填写。本词牌所有句子形式均可以按照律句形式填写,虽然下片第一句的“中”也比较多。押韵方面,因为只有上片第一二句式连押,所以此词牌的情感基调开始是缓和的然后加快,至尾戛然而止。下片同上片。再就是白脚,基本也有规律可循,除上片第一二句连续押韵之外,下片的第一句是一个白脚加一句押韵。后面则都是两个白脚加一个韵字。所以情感起伏上较大。
毛滂这一首《少年游》有个后缀“长至日席上作”。 长至日:一曰夏至。二曰:冬至。此处是冬至。所以写作时间大约在冬至时的酒席宴上写的。
起拍:“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远远山上的雪色皑皑,寒冷的的冷气侵过在宴席周边的帘子,使丝萝的帐幕也增添了早晨的寒凉。所以首拍交代了举行此宴席的地点,而且一大早就开始了。第二拍,早晨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红色的朝霞照入户中,也就是举行宴席的地方,长长的霞光穿过了还接着冰锥的屋檐。上片整个都是户外的远景与近景。
下片开始写宴席上的场景。“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席上香醇的美酒配着反时令的果蔬,因为房间实在是太暖和了,所以,桌子上的葡萄都是暖的,没有觉得凉意。尾拍;庭下的梅花,已经含苞待放,枝枝预示着南方那样生气盎然的春天也快来到了。宋人喜梅,尾拍这里以梅作结,也不发新颖意蕴延绵,不落俗套(宋人以梅为傲,为洁,所以写梅的作品宋人较多)。其写作风格少艳词旖旎,多清奇俊逸,在当时也是清奇作品致胜。
毛滂:北宋词人,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1056——约1124年,字泽民,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人。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年,娶御史赵抃的长房孙女赵英为妻,第二年在随父亲赴筠州(今江西高安)时认识苏辙(苏轼的弟弟)。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受苏轼推荐,在元符元年(1098)任武康知县,后在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受曾布推荐进京为删定官,后曾布被罢相,毛滂连坐受审下狱,政和元年(1111)罢官归里,寄居仙居寺,后一度流落东京。直到1108年(宋徽宗大观初年),其填词的作品呈给当时的宰相蔡京,得了一个鼓院官职,后在宋徽宗政和年间做了秀洲(今嘉兴市)知州。毛滂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仕途辗转往返于各地中,所以他的作品多寄情山水,自我解脱。其写作风格婉约潇洒豪放,尤其是以诗入词,运用序词(就是在词牌的名字后的缀),这种小序的导读、纪实、审美等诸功能也开创了词的先河。遗留作品552篇,其潇洒、俊逸之风,对于后市影响也非常的大。

少年游其二  北宋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
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
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雪蝶解析部分:欧阳修这一首《少年游》属于格体三。与柳永的“日高花谢懒梳头”为同一体。都是在下片第二句作腰拆句,顿逗逆挽句式。
因为是格体三,所以此词牌平仄顿逗句前三短句有两个“中”。为上下两段,共五十一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句序为上片为75445;下片为 76445。上片二十五字,下片二十六字。对仗方面,只有上片的两个四字句符合对仗条件。此变格词牌一共也是有四拍,其中上片一二句为一拍。后三句为一拍。下片一二句为一拍,后三为一拍。押韵形式同正格体相同,其情调只有下片这里的腰拆顿逗这里情感略有变化加快。其余皆是先平稳后加快,戛然而止。
伊人老师讲过,欧阳修写此词背景时人在洛阳,所以此词牌是写洛阳牡丹花的。
首拍:“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像肌肤一样红润的花瓣围绕着黄色花蕊的花心,像一个圆圆叠加的球样,立于枝头就像被人很巧妙的打扮而成。天空飘着轻柔的细雨,弥漫着浓重似烟的雨气,这样一个郁闷的早晨,而花朵也因为雨水的沉重,雅致芳香的妆也似哭过一样,满是残妆。
下片:窗外的风有些寒凉,贴着花朵把寒凉渗入到花瓣之内。还是做通感拟人手法,场景时间、空间转换,花瓣不忍心离开枝头,恋恋不舍飞向无边的秋光。那些不爱花(我)的人怎么能用心,来懂落花的惆怅呢?,只有飞落花瓣无限的恨意留在那转脸望过的斜阳中,长恨时光瞬逝。
此作全篇采用拟人手法贯穿全篇,随无一字明写是人,但所咏之情却无处不是一个年轻婉约女子的愁绪所在,可见其咏物已达到体物合一之咏物词的最高境界,此作值得反复品吟学习。
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还有一个晚号叫六一居士。100786日-1072922日,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父亲在其三岁时去逝,母亲带其投奔其叔叔,少年时的欧阳修受其母亲的熏陶,诗赋文章皆老练有成。曾两次科举都名落孙山,后由胥偃保举,欧阳修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并参加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斐然,1030年在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位列二甲进士及第。同时,也被恩师胥偃招为乘龙快婿。出仕的欧阳修仕途生涯并不是很顺利,后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即将离任时,写下了著名不朽的名篇《醉翁亭记》,皇祐元年1049年(还是宋仁宗赵祯时期)回朝,后1054年又遭诬陷被贬。后宋仁宗不忍,于是将欧阳修留下修撰史书,后来在1057年主持贡举主考官时,发现了天下闻名大才苏轼,其晚年时期宋神宗赵顼让王安石主持变法,对“青苗法”有所批评,未果。1070年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欧阳修改晚号为 “六一居士”。1072年,在家中去世。迄今遗留著作1364篇,文学成就不可估量。


少年游 西湖南宋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雪蝶解析部分:周端臣,南宋诗词人。字彦良,号葵窗。建业(今南京)人。宋光宗赵惇熙三年,也就是1192年在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居住。曾参加御前应制,就是皇帝亲自考试,后出仕,没有满十年就去世了。其大部分作品多伤春怨别,律诗、七绝也深入人心,个人尤爱其写作手法,见奇得当,引人入胜。
周端臣这首《少年游》是正格体,与晏殊的“芙蓉花发去年枝”为同一体。都是双调五十字,上下两段,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其情感节奏,句序平仄,押韵都与第一首毛滂呢首一样。所以,此处就不另作排写。
也是共四拍。上片前二句为一拍,三四五句为一拍。下片同上片一致。
此词牌的时间应是周端臣在清明节后,春夏即将交替时游西湖所作(西湖词四首)。
首拍第一二句采用倒装,昨夜因为下了一场雨,早晨刚刚见晴,所以四面的山是氤氲密布朦朦胧胧的。一个上视觉远景。第二拍三四五句接湖光近景描写,万里的湖光澄清明亮,堤岸上杨柳因为昨夜的一场雨更加摇曳多姿,人走在这里就像是走在一副美妙的画里一样。第二拍虽然没有作景色修饰,但起拍的“宿雨新晴”已经表明了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了,所以第二拍只是写了湖光与柳色,并未作修饰。写作手法尤见新奇。
下片点明游西湖的时间,清明刚过春天已经剩不了多少日子了,所以百花多已飘零。尾拍因为第一拍有时间叙述,所以尾拍接时间这个概念。莫等着阳炎夕阳西下,赶紧找船吧,可能作者在杭州所居住的地方,应该比较远,所以说“两重城”,所以才说“寻归棹”早些回家。因为无从考查作者详细生平,所以只知道作者在浙江的杭州住过,不知详细住所。


3
诉衷情令其二 北宋朱敦儒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
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雪蝶解析部分:其二,应是联章体的第二首。此词牌为《诉衷情令》正格体,只有钦谱一种正格格式体。其变格格式体还有两种。此正格体有双调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句序上片为7565;下片333444。上片韵脚较密,只有第三句一个白脚。下片第一句白脚外,第二三句韵字连押韵字。后三个四字句则是两个白脚,押一个韵字。所以感情基调上片较平稳缓和,至下片开始随然有连续韵脚,但因为是短句式,情感下沉方面就不是很明显,全篇属于慢--快,情感节奏。其平仄格式,只有第一句比较符合律句形式外,其他四字句比较符合赋体形式。只对仗对偶方面,三字短句和四字短句有对偶对仗的条件,三个三字短句可以做成鼎足对,也可以前二句对偶对仗形式。三个四字短句亦可同三字短句,也可作流水句式形式。此词牌无领字要求。此词牌一共四拍。上片第一二句为一拍,第三四句为一拍。下片三个三字短句式为一拍,后三个四字短句为一拍。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家居洛阳,自许梅花为傲。少年疏狂高傲,纵情青楼歌舞山水,经常狎妓冶游。家境比较富足,宋钦宗招他去汴京,想封他的官时,也让他坚决辞了。回到家后写了一首鹧鸪天,很是桀骜“我是清都少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一生前后两次出仕,都不是出自自愿。第一次出仕是因为朋友家人劝说。出仕后因为是主战派,被主和派各种排挤,与1149年免职回家。但在其晚年时期,当朝宋高宗赵构倚重奸臣秦桧,秦桧当时有个儿子叫秦禧也非常喜欢诗词,秦桧为了粉饰太平,就把朱敦儒的儿子封了一个官职,后又诏朱敦儒出来任官,朱敦儒为了儿子,不得不出来接受秦桧的官职。为此有人还作诗讽刺朱敦儒。朱敦儒也作诗作了解释。如今又不得不接受秦桧复起,老年的朱敦儒一改年轻时的疏狂高傲,个中原因无奈只有自知。其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尤其是南渡之初,词多具有现实意义,多忧时愤乱之作。
词牌意思是:人老了年纪大了再不能像年少那样的疏狂清欢了,也厌倦了青楼呢样的吟宴听歌女吹弹歌唱。如今的黄昏又是风雨的天气,此处风雨应该是指国家的动荡吧,楼外传来鼓角声鸣,在这风雨的天气里也显得有些悲凉。故国(失地)的悲哀,百姓流离失所,诸多事情不知如何从哪里表达。下片:此处接上片歇拍,由于诸多的情绪难以释怀,所以就披上青毡出了用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身上披着的青毡也被风吹得飘摇不定,一任秋天的霜寒犀利滑过。下片写作者出了帐篷是为了让思绪沉淀沉淀,但下片却没有直说,而是用一个叙事的形体来侧面说作者因为上片承接过来的思绪,情绪太过压抑而出来用冷静的一个过程。

诉衷情令 木犀南宋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
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
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雪蝶解析部分:前面一首说了,《诉衷情令》钦谱正格是晏殊的“青梅煮酒斗时新”。双调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都同于上一首格式,此处就不再作复述。
韩元吉:韩淲之父。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11181187,南宋词人。韩元吉的词抒发山林情趣较多,诗词至今存795篇。韩元吉出生于当时北宋非常繁盛的桐木韩氏这一支,韩元吉的五世祖韩亿在宋仁宗朝官至参知政事,卒谥"忠宪"。韩元吉曾两次应试不第,最后因为祖上的关系,进入吏部之选。一生仕途也算是平稳顺利,至60岁时请求外任,后致仕专心作品,70岁生日刚过去世。这首作品应该是在他安居所作,具体是在哪里,个人没有查到。
咏物词。木犀,桂花也。首拍写桂花开放的形态,外在描写。桂花未开放时,细蕊在枝头疏疏密密,把枝头妆点的很是好看。上片歇拍写桂花的内在形态,利用通感拟人手法,就像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一样,此拍有加作者叙述,“分明——占断秋思”,秋,也是诗人词人羁旅之人多怀思的季节,所以作者这里用“分明”,意思是桂花啊,是你捻断多少人的秋之思念和思绪之情,因为很多秋之无奈,所以下一句接任-哓风吹之。秋天早晨的风是寒凉的,歇拍的词余意蕴绵长。上片总写点出桂花的特点与形态,乃之作者自己观点的夹叙议论。
下片由夹叙议论过渡到细致描写,在画栏的西边,萦萦如细玉,由于花苞太多让疏枝的也微微的下垂。说明桂花的生长环境是在一个花坛里,独自盈盈细细傲立秋中。尾拍,这里的写作手法与李清照呢首咏桂花手法非常的相似。李清照的尾拍是“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韩元吉的尾拍是“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一种是责问怨怪,一种是月中仙人也是这样看的,顺应自己的前面的夹叙议论。
通篇情调悠闲舒适,描写精确到位,且每一拍的架构布置也很巧妙,并没有采取上景下情的写法,而是一拍描写一拍议论,一拍描写一拍议论这样写的,与李清照的《鹧鸪天咏桂花》手法非常的相似。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整个情节跌宕舒适优雅而不失情调。可见作者当时所处所居小环境也是非常的安逸的,毕竟南宋当时的国家命运可不怎么顺遂。


诉衷情令 其二建康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雪蝶解析部分:仲殊这首《诉衷情令》应也是与晏殊“青梅煮酒斗时新”是一种词牌格式。但不同的是在下片第一句的三字短句处“寂寞处”,此处平仄应是“平仄仄”格式。不知是不是作者笔误。
关于词牌的句序韵脚情感基调等,都在第一首里解释过了,此处不再复赘。
此词牌题目,《诉衷情令 其二》,其二,应也是联章体的第二首。
题目缀-建康;今南京市。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
仲殊: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宋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北宋词大家苏轼赞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形容其写作手法之高超。至今遗留作品有94篇,或许是有出家人的人生阅历,个人感觉仲殊的作品大多有禅家堪悟,也有其个人情怀于世的淡淡无奈。其中不少作品都是地理,山水咏怀。
此词牌为仲殊怀古类题材作品。
起拍“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钟山,就是南京的紫金山,因为山顶常年有紫色的雾气缭绕而得名。意思是紫金山影影绰绰的轮廓中,能够看到层层叠叠的楼台。晚翠:晚上了,夜晚。夜晚的江面上,氤氲朦胧隐隐能看到青翠的颜色。第一拍总写。第二拍怀述历史,“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从六朝时期就遗留的明月,至今还照着六朝的古都和清冷的秦淮河。下片三字短句开始拟人夹叙述怀,寂寞的岁月每天在潮起潮落中匆匆流逝,让人暗自惆怅伤怀。汀,水边的平地。岸边的花朵沐浴这秋的细雨,微风悠闲的拂过雨中的树木,哎!不觉又是一年的秋季了。
整体词牌上片写来自秦淮河畔的所见景物,通过景物来展现历史、时间的沧桑。下片则细写秦淮河畔的景乃之风雨之处的细微草木之无情之秋。来表达作者对于物是人非世事变化无常的愁绪。上片怀古,下片借景抒情。总体写作手法场景转换上,都非常的契合,整体脉络乃之布局十分合理恰当。当属一篇不错的怀古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

帖子

12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0
贡献
279
金钱
487
发表于 2022-4-7 11:1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第二周例词解析

漱玉一东方神韵
1.《画堂春,辇下游西湖有感》宋,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纤纤。
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丶空负婵娟。
暮寒楼阁碧云天。罗袖成斑。
解析:
此词先景后情。通过对西湖美丽暴色的描写,用反衬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日西湖美景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抒发了词人因触景而生的惆怅情怀。
第一拍:“湖光一纤纤”描写西湖春日美景,点明二主题,领起全文。“绕堤映”三字逗,“草色纤纤”描写了春日西湖岸边嫩草的形态。开篇便扣住“游”字写了西湖的波光草色之美。
第二拍:“舞风一翠烟”承上进一步具体描写西湖美景,由波光草色转写杨柳,突出西湖美景。
第三拍:“还是一婵娟”由写景转入写情。抒发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的惆怅之情。
第四拍:“暮寒一成斑”补充交代观景的时间及所处位置,表现其触景而生的惆怅情怀。收束全文。

2.《画堂春,春柳》明末清初,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以柳喻人,借对柳的生动形象的播写。抒发了词人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一拍:“长条一风寒”开篇描景。描写了春日弱柳的美好形象,以及柳的处境。
第二拍:“暮鸦一堪惊”,写柳在夜晚的情景。衬托人物无限凄凉的心情。
第三拍:“犹傍一哀蝉”进一步写春柳夜晚的情景。虽近朱楼,舞动风袖,但悲伤凄凉的蝉却因为感落叶而心惊,更加深了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拍:“昔时一青山”紧扣柳的离别之意,写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情结全文。


3.《画堂春,浇花》明末清初,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
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
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解析:
本词是一首叙事词。本文描述了词人浇花时的心情和动作姿态,抒发了词人惜春爱花的闲逸安恬之情。
第一拍:“为怜一花枝”交代浇花的缘由,开篇点题,领起全文。
第二拍:“秃襟一腰肢”紧扣惜春爱花,详细描写浇花人的妆束动作和和浇花时的形态。
第三拍:“细洒一香脾”用对偶句式,进一步描写浇花人浇花时的动作神态,突出其惜和爱。
第四拍:“一枝一多时”写浇花人的爱花,惜花的心情及神态,收束全文。

4.《少年游,长至日席上作》北宋,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
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葡晚,满酌破冬严。
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尽瘦枝南。
解析:
此词是首叙事词。它描述了作者冬至日的天气状况及和朋友宴会时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第一拍:“遥山一寒添”开篇写景,写出了冬至时寒气逼人的景象,渲染气氛。
第二拍:“爱日一冰檐”承上进一步描写宴会时的天气状况,为天寒情热的宴会渲染气氛。
第三拍:“绿尊一冬严”具体描述宴会的热烈气氛。
第四拍:“庭下一枝南”描述宴会时的自然景观,表现盼春的急切心情。收束全文。
5.《少年游,其二》北宋,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
雨轻烟重,无僇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丶向秋光。
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解析:
此词是首咏物词。它通过对牡丹花名品一魏紫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魏紫牡丹的喜爱和作者对时光不驻的惆怅之情。
第一拍:“肉红一如装”景起,开篇描述魏紫的美好形象,点题并领起全文。
第二拍:“雨轻一晓来妆”紧承上文,进一步描述魏紫的美好形象。
第三拍:“寒轻一秋光”描述魏紫遇秋无奈凋落的惆怅心情。
第四拍:“不会一斜阳”进一步描述魏紫的惆怅之情,收束全文。
6.《少年游,西湖》南宋,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解析:
此词描写了春日的西湖美景。抒发了作者珍惜时光,珍惜春天的情怀。
第一拍:“四山一新晴”描述春日西湖的美丽景色,领起全文。
第二拍:“万顷一画图行”承上进一步具体描写西湖美景。
第三拍:“清明一飘零”承上笔锋一转,感叹春日难长,美景难驻的心情。
第四拍:“莫待一两重城”承上拍点山遥路远,及早归程的心情。

7.《诉衷情令,其二》北宋,唐庚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
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解析:
这是一首怀古词。通过对自己年老体衰,懒于花酒弹曲取欢之事的描述,抒发了作者虽年迈体衰,仍不忘国事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拍:“老人一吹弹”直接抒情,领起全文。
第二拍:“黄昏一声残”承上交代时间,渲染气氛。
第三拍:“悲故国一难言”点明主旨,关心国事。第四拍:“下了一霜寒”景结全文,直抒胸臆。。写自己年老体衰,空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8.《诉衷情令,木犀》南宋,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
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
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它通过对桂花树(木犀)的形象描述,抒发了作者对桂树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第一拍:“疏疏一繁枝”开篇写景,描述了桂花树的美好形象。点题并领起全文。
第二拍:“分明一风吹”承上景物描写,转入抒情,写出了作者寂寞凄凉的悲伤情绪。
第三拍:“金缕一栏西”交代桂花树生长的位置及样貌姿态。
第四拍:“嫦娥一相宜”借嫦娥说语,归结主旨,收束全文。
9.《诉衷情令,建康》宋,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解析:
此词是首怀古词。通过对六朝古都南京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寂寞惆怅的怀古之情。
第一拍:“钟山一翠开”开篇点题,交代怀古地点,领起全文。
第二拍:“六朝一秦淮”承上进一步点明南京的历史地位及主要风景。
第三拍:“寂寞处一愁怀”进一步描写南京的美丽风光,抒发怀古的情怀。
第四拍:“汀花一愁怀”景结全文,进一步突出愁缘,收束全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537

帖子

5691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09
贡献
1282
金钱
2224
发表于 2022-4-7 16: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1、
画堂春 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 ·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
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蝉娟。
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1)注释:
赵长卿,自号仙源居士,宋宗室,其词模仿张先、柳永,颇得其精髓,能在艳冶中复具清幽之致。《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芉芉:芊,中国汉字,读音为qiān,意思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辇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niǎn xià,。辇毂之下,指皇帝的身边,也指京城
(2)译文:
雨后的湖光,天水一色,一片碧蓝。绕着湖堤行走,都是茂盛的青草。湖边的杨柳风中摇曵。柳絮就要飘落,柳丝织成一片烟雾。
又到春天了,仍在他乡为客。看到春花,深感对不起家中的妻子,想那远在天边的晚暮寒楼,妻子正望着南方,泪水在衣袖上已是泪痕斑斑了吧。
(3)脉络分析:首拍写景,是静态描写,点出地点和气候。歇拍写动态的景观,拟人手法,含情。过拍转赋笔,现出作者现在的状态和歉疚。结拍是景中含情,令人回味。
(4)写作方法:上景下情,写景动静结合,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物象的选择:杨柳和青草,都是典型的思乡意象。便于融情于景,抒发自己的感怀。

画堂春 秋柳 明末清初 ·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1)注释:李雯,字舒章,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少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被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抒写身处乱世的悒郁和失节仕清的愧疚。
梳尽:借用梳尽三千烦恼丝。
青山:故国河山。在他的词中多借用。
(2)译文:长长的柳条在眼前飘动,犹如不尽的烦恼丝,在眼前摆动。天寒露冷,柳烟好像也在啼哭。日暮时分,寒鸦栖卧在栏杆中,真是可怜啊。
   还傍着宝贵人家的舞袖,看到飘坠的落叶,听到哀怨的蝉鸣,感到心惊。自己也曾努力奋争过,如何得到的却是今天这样的结局,重新对着昔日的故国河山,无限感慨。
(3)解析:李雯很有才华,原为清朝的中书舍人。曾同陈子龙、宋征舆齐名,而陈子龙因抗清而英勇就义,而自己却为清庭做事。长期生活在羞愧和痛苦之中。我们今天看《明清词举要》,陈子龙的词被收录在明代卷中,有9首。而他的词被放在清代卷中的卷首,只有2首,不含这一首。
起拍“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二句看似写景,实是写作者所处的险恶环境。虽为中书舍人,为多尔衮起草诏书,但稍有不愖,就有杀头的危险。所以自己就像暮鸦一样躲在栏杆下,真是可怜啊。
过拍“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在这里的朱楼是借代清庭。这二句是写自己在清庭中看似高官,职务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秘书。但每天都要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结拍“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二句写自已也是靠求学和努力才做上了明朝的中书舍人。今天面对故国河山,百感交加,十分羞愧。
写作方法和脉络分析:上景下情。借景抒情。落叶哀蝉和随后的攀折句均承接首句中的长条。看似咏柳,实喻自身,做到了不脱不粘,不离不即。

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
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
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词,描写一个女子浇花的情景,很生动。
首拍“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为惜春和怜惜春花,到泉水边去提水来浇花。歇拍“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是写提水时的动作。挽起袖子,走得很慢,还不时的扭动着腂肢。过片“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二个对仗句写浇花时的动作,细心的洒水,别弄湿了裙子。慢慢地倾下身体,好嗅到花香。结拍“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二句写这个女子用了很长时间,摘了一枝花插在头上。
写作方法:白描的手法,但很生动,有细节描写,惟妙惟肖。
2、
少年游 长至日席上作 北宋 ·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
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
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1)注释:长至日,这里是指冬至。
(2)解析:
这是作者在冬至日的宴席上写的一首词。起拍二句“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远山上布满了大雪,寒所透过帘幕,早晨很冷。歇拍“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初升的太阳,腾空而起,朝霞进入室内,光线透过房檐上的冰柱。这二句是倒装写法。过拍“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写的是,绿色的酒尊中也装满了暖暖的葡萄酒,很香甜。让我们干一杯,为破除严冬的寒冷。结拍“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三句是说,你看苑中的早梅,已有了春意,春天就要临近了。
(3)写作方法和脉络分析:爱日腾波承接首句中的“遥山雪气”。上景下情,写出了寒冬是的春意和希望。

少年游其二  北宋 ·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
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
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1)注释:欧阳修于宋仁宗时期进士及第。曾官至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文坛领袖。仕途多有波折。曾因参与范仲淹改革,批评王安石的青苗法而多次补贬谪。但去逝后追认为太子太师。
(2)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的是当时洛阳的一种牡丹。首拍是状物。写这种牡丹花的花瓣是红色的,抱成了一个球形。中间的花蕊是黄色的。在枝上轻轻地绽放。这是一个乐景。但歇拍一个转笔,写恶劣的天气,是雨轻烟重。牡丹在风雨中垂泪,破坏了美丽的晨妆。明似写花,实则写自己怀着美好的理想,参与范仲淹改革失败的心情。过片“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承接歇拍,继续写花在风雨中感到寒冷无依。被忍心抛弃,在秋风中殒落。实际上是自身受贬的境况和心情。结拍“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看上去是写花的感受,没人理会我的心情,我还能为谁惆怅呢,只能回首望着正在落下的夕阳,遗恨无穷。实际上是在表示自己对保守派的不满,对朝庭的抱怨。自己只能离开政治中心,句中的斜阳也指当时宋朝在内忧外患中日渐没落。但自己却无可奈何。
(3)写作方法:全诗物我合一,句句是咏物,句句是抒情。不离不即。不粘不脱。乐境反衬哀情。

少年游 西湖 南宋 ·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1)注释:周端臣,宋词人。字彦良,号葵窗。建业(今南京)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寓临安。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其曾经“御前应制”。其词作今存九首,内容多为伤春、怨别,其中有四首“西湖”词。
(2)解析:这是一首写游记的。第一拍“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是写远景,这二句是倒装,一夜雨后,远山烟雾缭绕,有苏轼“山色空濛雨亦奇”之妙。这一拍写的是远景。歇拍“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三句是写近景。人在景中,宛如画中行。过片转笔抒情“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点明季节,花已凋零。结拍“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不要等到天晚了,赶快乘舟回去吧。家还很远哪。表达了作者伤春之感。
写作方法:上景下情。写景远景结合,静中有动,人景合一。
3、
诉衷情令其二 北宋 ·朱敦儒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
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1)注释: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他是宋代著名词人,河南(今洛阳)人。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南渡之初,朱敦儒站在主战派一边,所写的词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多忧时愤乱之作,
(2)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词。首拍的“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现在年老了,不能再像少年时那样寻欢。对酒宴和吹拉弹唱也厌倦了。
歇拍“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现在到了黄昏时分,外面风雨交加,楼外传来画角之声。些拍写出了一派凄凉的景色。过拍“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想起故国,过去的往事,一言难尽。结拍“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干脆也不睡了,走出以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披上青色的毡子,就任凭风寒吧。

诉衷情令 木犀 南宋 ·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
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
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1)注释:韩元吉:宋室南渡后,韩元吉建安县令。隆兴间,官至吏部尚书。乾道九年(1173)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淳熙初,曾前后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宁。后晋封颍川郡公,而归老于信州南涧,因自号南涧翁。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
木犀,桂花的别称。
(2)这是一首咏物词,首折写桂花将要开放时的状态。歇拍入情,“占断秋思”。任晓风吹拂。过拍写桂花开放时的状态,绽放在画栏西。很标准的板凳对。
结拍是以嫦娥的品吻,写桂花的幽香,在几处都相宜。传说桂花源怎月宫,散落人间。
    这首词除了“分明占断秋思”一句入情,其余都在咏物。那么作者在思谁呢?又是谁在“一任晓风吹”呢?作者同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结为好友,作者应是在思念他们像桂花一样高洁,在当时的环境下,仍在为抗金,恢复国土,在奋斗。

诉衷情令 其二 建康 宋 ·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1)注释
仲殊: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钟山:指南京,曾为六朝古都。
(2)解析
首拍景起,晚上从钟山看山下的楼台等景观,江水在烟雾的笼罩下,十分清翠。这里曾是从东吴起的六朝古都,歇拍二句“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是说古时的月色,在清夜中月洒满秦淮河二岸。这里引用刘禹锡的诗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过片“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同样是引用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前二句写的是动态的景观,第三句抒发自己的感怀。结拍“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是转笔写景,借景抒发自己的担心和愁苦。作者生活的宋微宗年间,由于皇帝贪图享乐,疏于国事,宋朝已内忧外患。作者是苏轼的好友,同样关心国事。借这首怀古诗抒发自己对国家的和民众的忧虑之情。
(3)写作方法和脉络分析:
上景下情,借景抒怀。引用了刘禹锡名句。全词布局是在景语,情语,景语中转换。句中照应紧密,第二拍的“明月”照应第一拍的“影里”。“两潮回”照应“江烟”。全诗关联紧密,步步递进。表达了作者深重忧国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

帖子

6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148
金钱
232
发表于 2022-4-7 18: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组—慧眼

画堂春  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婵娟。//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解析:首拍大镜头,从远处看西湖,雨中的西湖水天一色,绕堤的是芊芊草色。次拍拉进镜头,特写西湖岸边的杨柳,时间已进暮春,杨柳即将舞絮,翠绿如烟。
过片回忆,还是从前的春风客路,空对花,不见婵娟。结拍变换了视角,以女子的视角,描写了对男子思念,在寒意的暮春黄昏中,在高入云端的楼阁中罗袖沾满了斑斑泪痕。
画堂春  秋柳
清代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解析:首拍描写了深秋时节,稀疏的柳叶飘逸貌,风寒露冷进一步摧残着柳树,如烟呜咽。次拍从侧面烘托了因柳树凋零无处安身,傍晚时分的乌鸦栖遍了凭栏,无限堪怜。
下阕用的是今昔对比手法,今天女子在朱楼舞袖,心惊落叶衰蝉,结拍对比送别之时,重重青山隔阻。

画堂春  浇花
明末清初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解析:首拍赋笔点题交待了事由,欲用清泉浇花。次拍描写了女子浇花的动作。
过拍紧承歇拍,进一步细节描写。尾拍描写了女子折花入鬓。整首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一位袅袅婷婷的女子浇花的所想所作的全过程。
少年游 长至日上作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解析:首拍交待了冬天时节,遥远山峰的积雪所散发的寒气侵入了疏帘,拂晓时分倍感寒冷。次拍点题冬至,描写了朝霞细弱如线掠过屋檐上的冰棱。
过拍在寒冷的冬天酒是御寒的佳酿。“能饮一杯无”就是写照。结拍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为意作景结,早梅含芳,瘦枝欲绽。

少年游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雨轻烟重,无聊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解析:这是首咏物词,秋牡丹。首拍
从颜色形态上描摹,次拍点明时节,秋雨绵绵,牡丹在这样的环境绽放,打破沉闷,增加一份晓来妆。
过拍进一步渲染秋天气候的恶劣,拟人手法,不忍抛弃你,独自对着秋光。结拍拟人手法嗔怪斜阳不懂得用心,空自惆怅,有谁怜惜你。物我合一,抒发作者的失意落寞之情。

少年游  西湖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解析:一宿的雨方晴,西湖四山的雾霭还未散尽,次拍继续描写雨后初晴西湖的景致,如在画中行。
过拍点明时节,暮春花谢春去。结拍表达归家的心切,乘一叶小舟回归遥远的家乡。诉衷情
唐庚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下了纸帐,曳上青氈,一任霜寒。

解析:首拍赋笔,娓娓道来,人老了再也没有了少年的意气了,连喝酒吹弹这样的消遣都厌倦了。次拍递进。又偏偏是黄昏时添了风雨,战争纷起。
过拍承歇拍,交待战争的结果。北宋灭亡,迁都南宋,事难言。结拍索性曳上青毡任由霜寒。

诉衷情  木犀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缕细,翠绡垂。画阑西。//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解析:首拍热闹开场,未开之时,疏疏密密,装点繁枝。次拍点明时节,秋天,恣意绽放,一任寒冷的晓风吹。
过拍承前递进细节描写,画阑西的木犀盛开的样子,结拍别致,嫦娥也赞!

诉衷情 建康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词,起拍大镜头描写建康的景色,钟山,楼台,江烟。次拍从人文角度强调六朝旧都,秦淮名胜。
过拍抒怀,潮起潮落,黯愁怀。结拍以景作结,照应起拍江烟和晚翠,又是秋来,汀花细雨,一派寥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15

帖子

7677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二十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6
贡献
141
金钱
7049
发表于 2022-4-7 21: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炯炯炯炯 于 2022-4-7 21:48 编辑

第二讲作业二:例词解析    炯炯
1、要求写出句与句、拍与拍、上下片(双调的)之间的承接点。
2、在解析的后面试着总结出本词牌的写作方法。


画堂春
1.画堂春 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 ·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
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蝉娟。
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起拍:上句写湖光雨色相连,是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描写景物。湖水和雨水是愁绪的表达。下一句转到局部描写:草色芊芊(茂盛,我觉得芊芊形容草色有点凑韵了,色应该深浅来形容),草表示思念,暗中交待了上句愁的原因, 这两句合在一起表明此词写离愁。

歇拍:进一步由草描写到柳。“芊芊、欲撕棉”,暗中交待时间,说明春天由盛转衰,进入暮春时节。杨柳依依,杨柳堆烟,寄情于景,进一步烘托自己的心情。

过拍:承上启下,同时直接阐明主题。

结拍:这一拍转换场景和人物,想像着佳人在暮色清寒中登楼远望,多少愁苦化作泪水,滴湿衣袖。佳人的泪和自己的愁相呼应。收束全文。
2.画堂春 秋柳 明末清初 ·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李雯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被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充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三年(1646)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京途中染病,后不治而亡。他昔日的好友陈子龙等都在南方组织反清复明。他心里背着沉重的精神枷,极度的自责和不安。

起拍: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这两句形成流水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直接交待秋柳的状态:叶落尽,唯余干枯的枝丫瘦影珊珊,似在寒风冷雾中哭泣。

歇拍: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这一拍从暮鸦的侧面角度来描写长条梳尽时的凄凉。与起拍之间构成因果关系。长条梳尽,暮鸦归飞,却没有了温暖的巢穴,只能全部栖息在小栏杆上,非常可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里作者以暮鸦暗喻当时的包括自己在内的汉人的处境。以柳喻衰亡的明朝。)

过拍: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这一拍同时用了拟人表现手法。那柳树已近枯竭,还傍在朱楼边舞动,让人触景生情,忆起当时的明王朝,在腐朽的统治之下遥遥欲坠,像落叶哀蝉气数已尽,垂死挣扎,让人胆颤心惊。
结拍: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结拍:想到当时的明朝像这被攀折的柳树一样的动荡离别,最终消亡,这样的变动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国破被俘,折节投敌,屈辱不堪,是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伤痛。如今重新面对脚下的故土,斯国已亡,空余破败的山河,不禁生出无限悲凉。


3.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
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
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起拍:流水句直接交待时间事件。
歇拍:对浇花的女子外貌进行肖像描写,承上起下。
过拍:紧承上片,对女子浇花的动作心理进一步详细描写。
结拍:回扣上片,点睛之笔,收束全文。明写浇花实写人。花美人娇,佳人的天真美好尽现眼前。

总结:通过对以上三首词的解析,画堂春这个词牌适合情绪较和平稳低缓的描写叙述为主的体裁,适宜写人咏物叙事,写作方法当以描写叙述为主,以景见情。

少年游

1.少年游 长至日席上作  北宋·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
暖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
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起拍: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
因果关系的流水句,通过感觉描写交待了时间地点。遥山-疏帘,雪气-晓寒,无不透着冷意。

歇拍:暖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紧承上拍,通过视觉描写冬至日的景色,早上的太阳霞光万丈,有线穿透冰冻的屋檐照到屋内。这一拍与起拍形成鲜明对比,在上一拍的冷色调上涂了一笔浓重的暖色。

过拍: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
由景转到人,如果说暖阳还不够暖,那么还有美酒。绿樽是视觉,香嫩是味觉。晒着太阳喝着美酒,身上的寒气终被驱散。

结拍:有雪无梅不精神。看到庭下的早梅含苞待放,近处的芳意和远山的雪气交织,冷香扑面,让人精神一振,。如果说酒驱散身上的寒气,那么梅就是驱散心中的寒意,让人充满了新希望。阴极阳生,寒冷过后就会是春天的到来。

2.少年游其二  北宋 ·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
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
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起拍: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
流水句,从颜色形状上对花朵进行描写,同时用比喻的手法赞美花的美丽

歇拍: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
起拍是外貌描写,这一拍是行为心理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花喻为女子,花亦是人,人亦是花,写花即写人。

过拍: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
“寒轻”承接上片的雨轻烟重,“风头冷”承接枝上。“忍抛弃、向秋光”承接啼破晓来妆,说明哭泣的原因,韶华易逝,花容空负,无人欣赏。

结拍: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深心回扣起拍的浅心,这一拍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3.少年游 西湖 南宋 ·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起拍: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描写湖四周的景色,同时交待了时间和天气变化。

歇拍: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中行。
镜头由四周的远景聚焦到湖上景色,湖光柳色,风景如画引得游人往来。“人在画中行”承上启下。

过拍: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由上片的写景转入叙述抒情。感叹春光将逝,花事飘零。清明时节乍晴乍雨的天气,承接到首拍。而“春无几”且宿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所以有花事飘零。而花事已飘零,所以才只有湖光和柳色,没有花影缤纷,承接过拍。

结拍: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收束全文,斜阳回扣到新晴。归棹回扣万顷湖光,最后一句进一点明弃官回乡的愿望。杜牧诗“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唐代扬州经济鼎盛,城池大大扩展,出现了“两重城”的城池格局。

总结:《少年游》这个词牌属于婉约缠绵的风格,适合描写抒情,咏物叙事。

诉衷情
1.诉衷情令其二 北宋 · 朱敦儒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
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起拍: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
起拍直接叙述兼抒情,用流水句式说明自己的现状。

歇拍: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流水句,承接上一拍,因嫌酒倦吹弹而转而看向窗外。黄昏、风雨,残余的角声,从视觉到听觉,勾勒出一幅凄凉惨淡的景象,让人自然升起去国怀忧的悲愁。(词人到了晚年,过着闲适生活,词中充满了浮生若梦的消极思想与诗酒自放的颓废情调。)

过拍: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
承接上片,说明嫌酒倦吹弹的更深层原因,不只是因为年老,更因为年老却远离故土,世事纷扰,有苦难言。

结拍: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两个连续的动作,两个并列对偶的四字句,和最后一个四字句构成顺承关系的流水句,收束全文。

2.诉衷情令 木犀 南宋 ·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
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
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起拍: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
直接总体描写木樨花的繁盛美丽。

歇拍: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最繁、占断”相呼应。运用拟人手法对桂花进一步描写,起拍是外貌,这一拍是从人的思想角度写桂花对人的影响。占断秋思是直接点题。桂花开在萧条寂寞的秋天,引起人无限的感叹,这种浓浓的情思一任秋天早晨的风怎么吹也吹不散。

过拍: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
这一拍回扣到起拍。“金缕细,翠绡垂”对仗,运用比喻从颜色、形状、形态上对桂花作详细描述,最后一个三字句收束前面。三个三字句构成一幅美丽的桂花图。让人想到易安居士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结拍: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这一拍回扣到了上片的占断秋思句。通过嗅觉来描述桂花的幽香。词人巧妙的由画栏边的桂花联想到了月宫嫦娥、桂花的传说。一方面更加升华了桂花的高贵,月宫嫦娥喜欢的花。更重要的是“一种幽香,几处相宜”给人留有无数的想象空间。首先桂花开在清冷萧条的秋天,嫦娥呆在寒冷寂寞的月宫,二者处境何其相似,这是一种孤独寂寞同病相怜的感觉。其次让人想到的还是易安居士的那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间天上,嫦娥一定是看到桂花而想到了人间的后羿吧,“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青夜夜心”。再深一层,其实是词人自己由花想到了那个如花般美丽的女子吧,“几处相宜”其实是两处相宜,这桂花的幽香淡远绵长,有如自己的相思之情。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诉衷情令 其二 建康 宋 ·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起拍: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傍晚的江上烟雾散去,清晰的映出了钟山和楼台的倒影。词人从水中倒影的角度来写,“水中花、镜中月”,都是虚幻的,无法抓住的。同时,晚上看江,暗暗表明词人写此词的基调——愁。

歇拍: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这一拍情景交融,进一步点明地点。“六朝旧时明月”,这样的描述让人想到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和李太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给人一种朝代更迭、日月飞转、人生苦短的感慨。同时时间转换,由起拍的“江晚”到现在的“清夜”。“清”字也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凄清孤寂的。

过拍: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潮来潮去,光阴流转。潮水可以往复,人生却为逆旅。让人更添愁思。这一拍由上片的写景转入抒情。

结拍: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花木都沐浴在秋天细雨中闲风中。风闲更加形容出词人此时那种寂寥落寞的心情,回扣上面的“清夜”、“寂寞”。
这一拍回扣到上片,描写秦淮河边的景色同时点明主题,收束全文。“又是秋来”说明词人面对的不是一个这样孤独寂寞的秋天了。秋也不止是节气,也是词人的人生之秋。总之,这首词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抒发怀古悲秋的愁思。

总结:这个词牌短句稍多,节奏情感较急迫,适合表达相对深沉悲郁的感情,用来抒发怀古,悲秋,伤别的题材,写作方法宜情景交融,叙述描写与抒情相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1

帖子

16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3
贡献
392
金钱
646
发表于 2022-4-7 21: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解析例词     笑看红尘
1、画堂春 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 ·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蝉娟。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笑看红尘试简析】
首先,看题名,辇下游西湖有感。辇下,我理解是谦辞,在下、下官之意。题句的意思就出来了:在下我游西湖有感。点出该词的写作范围。


上片着重铺陈景物。首拍,映入眼帘的是湖光,从远处大处着眼,雨润的西湖碧波荡漾接天澄碧,让人心怀清爽,温馨静谧。次拍,是把镜头推进,绕堤细长的草倒映在湖中。第三拍,进一步推进镜头,迎风飘扬的杨柳将要吐绵。我理解的是:杨柳即将扬花还没扬之际,代表这是即将进入暮春时节。末拍,继续延展杨柳的神态:依依起翠烟。杨柳枝叶依依摆动,像绿色的烟雾缭绕飘荡。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景。


下片,过拍一个“还是”转折到过去的回忆:春风客路。还是在一样的春光里,我旅居在杭州。
次拍,由景转情:正当花开时节,惆怅满怀辜负了你的曼妙优雅。第三拍,又回到景物描写:
黄昏时候起了寒气,亭台楼阁都在碧云间。以景寄情,用黄昏时的寒气,表达心情的凉。末拍,
衣袖被泪水打湿,泪痕斑斑。趁空负、暮寒。


整首词用反衬手法,用春天西湖美景,衬托作者空负的小凄凉。上景下情,玲珑有致,隽永清新。






画堂春 秋柳
明末清初 ·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红尘试简析】
这个标题明了清楚,不用分析。
上阙,首拍用拟人手法描摹柳树的神态:疏、影。第二拍,依然是拟人手法描绘出秋天的特征:烟啼、露冷风寒。第三拍,写暮鸦,栖遍栏杆,实际上是写凄冷。第四拍,用一个四字句收束,直接唱出:堪怜。


下阕,依然是拟人:傍、舞,写柳枝舞动如人舞衣袖。次拍赋予柳人的心理:惊叹落叶和秋蝉。第三拍,作者发出感慨:过去的时光里,因为往日的攀拉已经相互牵连。末句,四字句收尾,重对青山,一年又一年的对着青山。言尽而意不尽。




这阕词主要以拟人手法,通过描写秋柳的神态环境和心境,隐隐的抒发自己凄凉的处境和心境。






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红尘试简析】题目即点题,不用分析。
上片,首句写事:我为了怕春天去了爱惜这些花儿们。写自己做事的起因,也是叙事的开始。次拍,顺流而下:用泉水浇花。第三拍写自己浇花时的穿着和神态:衣襟没有装饰的小袖短衣(方便浇花、干体力活),缓缓的打来水。末句:别样腰肢。写自己这样的简衣素服,别有一番风韵。
表达了作者浇花时的美滋滋的心态。


下片,续写浇花过程。第一句,写浇花动作和心理:细细的洒唯恐水溅在裙子上,慢慢的倒好让水浸润花心。第三句,写浇完花,作者轻轻的摘下一朵花戴在头发上衬的发丝更加乌黑。末句,拣又多时,是说又摘拣了一会儿花枝。表达作者对花的喜爱,其实也是作者自比花而自惜。


这阙词以叙事开篇,夹叙夹议,画面栩栩如生,玲珑剔透。


2、少年游 长至日席上作
北宋 ·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红尘试简析】标题,长至日是冬至的别称,并席上作,交待了时节和写作地点。


上片,首拍叙景入事:远远的山上传来的风雪寒气钻入疏帘。次拍,写丝罗帐幕一大早就增添了寒气。第三拍,两个四字句,描写冬日和朝霞的可爱:(《左传·文公七年》:“ 赵衰 ,冬日之日也。”杜预 注:“冬日可爱。”后因称冬日为爱日。)冬日初升时犹如涌起翻腾的波浪,朝霞入户。五字句收尾:朝霞细微如线的穿过挂冰的屋檐。
下片,镜头转入室内:绿梅香嫩,葡萄酒暖,喝一杯解冬日的寒冷。两个四字句,应该是作者想到的:庭下的早梅,应该已经将要吐蕊,末拍,作者进而又想到:春意已经接近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阙词景情交融,虽冬日严寒,但冬日可爱,因为那支梅已带来了春天的讯息。给人以希望和蓬勃生机。






少年游其二
北宋 ·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红尘试简析】该词无题。
上片,第一拍即景描摹:肉红圆样浅心黄。是什么这样美呢?引起读者兴趣。迫不及待的看下句:枝上巧如装。在枝头精致的像新衣一样。还是不清楚,这么美是什么呢?再往下看第三句: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这里转入环境和心境:梳梳细雨烟雾弥漫,这样令人讨厌的天气里,一声鸣啼打破了宁静的清晨光景。点明时间是早上。虽不明白写的是什么物象,但是却隐隐感到作者矛盾而惆怅的心境。


下片,第一句转写环境和感受:轻冷的寒风已经贴紧肤体,狠心离开面对秋天的郁闷光景。下句借景生发:没有领会我深远的心意,我为谁惆怅呢?只能无奈回头恨斜阳为什么还是不下去。进一步点明作者自己惆怅、失落的心境。恨斜阳,也点明时间是傍晚,回扣上片晓(早晨),表明作者失落了一天了。


整阙词写秋光里眼前的景物和自己怅然若失的矛盾心境。用明暗对比:巧装的明媚与无憀天气的暗淡的对比。用自己对环境的感受曲写心境的感受。曲折委婉,虚实结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人心。












少年游 西湖
南宋 ·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红尘试简析】标题即给出了写作范围:西湖。
上片,首句用山和烟霭描摹出大环境,写初感。下句,夜雨过后天光放晴。继续铺写环境,夹杂着作者心境:放晴。下面两个四字句把镜头直接推向西湖景色:万顷湖光,一堤柳色。湖光滟潋,堤上柳树正鲜嫩。上片结句:人在画中行。写作者感受:人仿佛在画中行走,赏心悦目。


下片,首句“清明过后”交代时间,应该是暮春。春无几,是感叹春天再没有几天了,是惜春。下句:花儿已经开始飘落了,是伤春。下面两个四字句,不要等太阳落山了才回去,马上找回去的船,写事,也是写作者急切归去的心情。末句:家隔两重城。是说急切早归的原因:我的家离西湖隔着两座城呢,远了一点,还是早点启程吧。


整阙词是写暮春时节游西湖,用白描铺叙的手法写景,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惜春和伤春。但是作者在如此美景中的伤也是淡淡的、对落花的伤,对春天即将结束的伤。




3、诉衷情令其二
北宋 · 朱敦儒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红尘试简析】该词无题。
上片,开篇即发出感叹:人老了再也没有少年时代的欢娱了。不需要酒,也懒得吹拉弹唱。再现了老年生活的乏味。第三句转写时景:黄昏又兼风雨,楼外角声残。傍晚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楼外军中角声一声一声隐约的传来。写景兼情,没有刻意雕琢,却在浅淡中见真情。吹来的角声和着风雨叫人沉郁。


下片三个三字句直接议论: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悲叹故国不再,顾念苍生百姓,国事家事一言难尽。(什么也不用说了)放好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拽上青毡,任外边冰霜寒冷。


这阕词慷慨激昂,寓情于景。语言流畅,不事雕琢,直抒胸中之意。他的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所以这阙词应该是中年时所做。当时是高宗,此时他属于主战派。




诉衷情令 木犀
南宋 ·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红尘试简析】标题,木樨,桂花的别称,表明此词是写桂花。
上片,首句描写桂花的形态:疏疏密密将开未开时。次句,继续铺叙桂花:装点着最繁茂的树枝。第三拍议论,分明
占尽了秋天的清冷寂寞,就任由晨风吹拂吧。透露出作者喜爱桂花,又怕秋风寒冷吹落桂花的无奈。
下片,三个三字句,琳琳琅琅的描摹桂花的周遭环境:在有雕饰的栏杆西边,柳枝细,绿叶深垂。下句: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这是借嫦娥之口,赞美桂花的幽香。传说月宫有嫦娥和桂花,桂花清香扑鼻,恬淡怡然。


这阙词写初秋的桂花的神态和香气,赞美桂花的恬淡宜人。全词用借景抒情和借用手法,读来清新脱俗,耳目一新。






诉衷情令 其二 建康
宋 ·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红尘试简析】标题: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限定该词是写建康城。


词的上阕是作者站在秦淮河畔的怀古所见。开篇两句"钟山""楼台""晚翠"等景物,实际上都是江中的倒映。"楼台"本在钟山之上,作者站在江边观察水中倒影,"楼台"也自然就在"钟山影"中了。"江烟晚翠开"是写江上的烟雾消散,露出水面的倒影,这倒影的内容正是暮色下翠绿的钟山。这两句在叙述顺序上是倒装,因为只有先"江烟"散,才能看到倒影的钟山、楼台,倒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依然写江中倒影,但时间已是晚上。明月倒影在秦淮水中。故曰"满秦淮"。"旧时"二字透出怀古氛围,有"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清夜里月光辉映下的秦淮河,分外瑰丽多姿。


下阕转为悲秋,依然从景物着笔,围绕着秦淮河来写。"寂寞处,两潮回"二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中著名的诗句"潮打空城寂寞回",以古今不变的潮起潮落来衬托人世无常的寂寞,带有浓浓的怀古情绪。接着"黯愁怀"三字一过渡,开始抒发作者个人的愁绪。"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写江上的秋雨,一个"细"字,一个"闲"字,与上文"寂寞"二字呼应。结句"又是"二字语意极重,写出岁月轮回、季节变换之迅速。此情此景,年华老去的词人自然有无限哀愁,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
全词上阕怀古,下阕悲秋,怀古是悲秋的基础,悲秋是怀古深化,二者始终交织在一起。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现秋意,同时又隐含着历史变换的沧桑,二者缺一则悲凉之感大减。作者所描绘的诸多景物都以秦淮河为中心,意象密集而又有条理,这是本词的特色。宋黄升在仲殊《诉衷情》一调下有这样的评价:"仲殊之词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小令之中,《诉衷情》一调又其最,盖篇篇奇丽,字字清婉,高处不减唐人风致也。"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1

帖子

239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32
贡献
573
金钱
913
发表于 2022-4-8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解析例词
千峰
1、
画堂春 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 ·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
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蝉娟。
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解析:这是一首抒怀词,作者在春雨蒙蒙的下午游历西湖对满目春色,睹物思美人。
湖面波光粼粼,在雨中,水天一色,满眼绿意。湖堤上春草茂盛映入眼帘,杨柳的柳絮还没有吐露,纸条在风中起舞摇摇摆摆,绿雾溶溶。我又在异乡的春天里,对着花,对着春景怀念心中的那个她,傍晚我在楼阁之上,在白云碧水之间,泪沾衣襟。
第一拍,写远处的湖光堤色。第二拍写近旁的杨柳形态,这两拍一远一近,一高一低。
过片,转到写自己,写当前时间的自己,自己的所想,春风2字承接上片的景色。结拍,写当前空间的自己,自己的所为。和过片是一个并列关系。
整首词上景下情,结构简单,然而第二拍的对花时空负婵娟来的很突兀,属于强说愁,整个词的格调不高。




画堂春 秋柳 明末清初 ·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词,长条零落露冷风寒暮鸦哀唱,疏落的柳条搭在栏杆上,让人心酸。还在高楼旁边随风起舞,落叶啊,单调的蝉叫让人悲哀,昔日折下的柳条已经枝繁叶茂。
第一拍:写柳树本身的枝条的描写,阑珊的形态,外在的雨露风寒。
第二拍:加入了悲伤情绪的背景板衬托物,加入了情。
过片:转换角度,化身柳树以第一人称进行描写,范围扩大,写周围的环境,写自己的感受。
结拍:讲当前的现实情形。
整首词符合起承转合的方式


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
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
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解析:又是一首软绵绵的词,叙事体。
为了照顾鲜花,担来泉水浇,短襟小袄,杨柳细腰,慢慢的浇花,闻到了香味,轻轻摘下一朵戴在头上,挑挑拣拣又费了好多时间。
首拍:交代事件前因。次拍:事件的主人出现,写外貌。
过片:事件的主题——浇花的动作。
结拍:事件的延伸。
起承转合在这里就是事件的来龙去脉。




2、
少年游 长至日席上作 北宋 ·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
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
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词,远处白雪皑皑,罗幕低垂,凉意阑珊,太阳升起来了,一缕阳光透过屋檐下的冰凌照进户内。温暖的葡萄酒清香爽滑,斟满了一杯去除冬天的严寒。你看院子里的梅花,已经蓄势待发,靠近南边的枝干上已经快开了。
第一拍:写出地点——屋里,时间——晓。次拍:写阳光,为什么写阳光呢,阳光带来温暖,使整首作品暖意融融。上片些时间地点环境。
下片首拍:写事件,喝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斟满美酒敬自然。结拍:写梅花,暖色调,呼应上片的阳光。整首词:天气是寒冷的——阳光是温暖的。美酒是香甜的——生活是美好的——和花香为伴。积极阳光我喜欢。


少年游其二  北宋 ·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
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
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这是一首咏物词,肉红色的花瓣,圆圆的花盘,黄色的花心,在枝头上就像打扮的美女,微微细雨,这么烦闷的天气,忍不住哭花了脸。
屋外还是很冷,你怎么能抛弃我,奔赴秋光呢?你不会专心,你为谁惆怅?回想这些我就会痛恨斜阳,痛恨晚上。
第一拍:写本体的形态,形态的美好。第二拍:写小环境,即是花的环境也是人的环境,啼破晓来妆,一语双关。
过片:写大环境,秋风冷落,花瓣凋零。
结拍:凋零的花瓣的心声,恨时光如水


少年游 西湖 南宋 ·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解析:咏西湖,四面环山烟雾迷蒙,空气清新天空晴朗。湖光柳色有人在行走。清明过了鲜花就少了,不要等待夕阳西下,记得早早回家,家在远方。
起拍:地点,时间。次拍:主题出现,人在画中游。上片纯粹写景
下片议论抒情。过片:接着上片的春色,写春景已经凋落,结拍:顺承既然春景已经凋零,那就早回家。便寻归棹。点明主题。


3、
诉衷情令其二 北宋 · 唐庚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
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解析:人老了就没有了少年的气势,不爱喝酒懒得吹弹。今天的黄昏下起了雨,楼外有断断续续的画角声传来。为故国感到伤悲,思虑尘世间的事,难以言说。我离开屋里的纸帐,裹上青毡,任凉风扑面。
这是一首抒情词。首拍:议论,直抒胸臆,写现在的状态。次拍:交代环境,衬托悲凉的气氛。
过片点明题旨怀念故国,难忘旧事,结拍:描写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悲愤。


诉衷情令 木犀 南宋 ·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
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
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词。密密麻麻的花骨朵簇拥在最茂盛的枝丫上,在秋天的晨风里,让人思绪万千。像金缕一样纤细,像绿色的丝带一样垂下来,在描金的栏杆旁边,嫦娥也会说这种香气,在哪里都恰到好处。
首拍;未开的状态就很美,交代花的前生,次拍:交代花开时间,同时入情。
过片:细描花的状态,花开的地点,结拍:赞叹花香。拍与拍之间关联不是很明显,属于按照顺序清楚地交代了花的前世今生,美色美味。结拍点明主旨。


诉衷情令 其二 建康 宋 ·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词。在钟山的倒影里看亭台楼阁,江上水汽迷蒙,碧波荡漾。月亮升起来了,清辉照着清新的水面。孤单寂寞的守在江边。看潮来潮去,暗自愁怀,你看那水边的花开在雨中,水边的树在风中摇动,秋天来了。
首拍:时间地点,次拍:环境,月亮的加入营造了一个凄清的环境。
过片:点明主旨,自己寂寞忧愁。结拍:细部描写,对主旨的意境加以深化。整首词围绕秦淮河来写,通过天上的旧时明月,河水的潮起潮落,水树汀花,秋,烘托出的凄清气氛来表达作者的愁愁的怀古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383

帖子

2443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十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8
贡献
475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2-4-9 04: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斑点第二讲第二周例词解析作业:

4.少年游·长至日席上作
北宋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这是一首冬至日宴饮席上填的词。上片由远及近描写了冬至日早晨的情景。上片第一拍远景“遥山雪气”使得近处“罗慕添寒”。上片第二拍远处“爱日腾波”使得近处“朝霞入户过冰檐”。自冬至日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天气也逐渐变暖。上片的景物描写也是寒中带暖,非常符合冬至这个节气的特点。“朝霞入户,一线过冰岩”透露着一种打破严寒和困境的生机。
下片首拍紧承上片,视角由远及近,顺着过冰岩的霞光,写到了室内。这时室内的人正倒满葡萄酒取暖。下片结拍又把视线从室内投向户外,早梅已含春意,严冬已至,春天也就不远了。整阙词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5.少年游 其二
北宋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雨轻烟重,无聊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欧阳修填写本阙词的时间是1033年。那个时候欧阳修正在洛阳,所以这阙词里写的这种肉红圆样浅心黄的花应该是洛阳的牡丹。上片写花的外观。第一句描写了所咏之花的形状,接着写在无憀的天气里,花在枝头承受烟雨,就像那哭破晨妆的少女。
下片写花的心情。下片第一拍写在贴体的寒风中,牡丹不忍抛弃枝头向往着秋光。然而那些不惜花爱花的人,不能深心了解牡丹的心情,没有人为牡丹惆怅,所以牡丹只能回头怨恨着斜阳。
这阙词上景下情,表达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情。

6.少年游·西湖
宋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上片写雨后新晴的西湖景色。上片第一拍,描写西湖的天气情况。雨后新晴,烟霭还未分明。上片第二拍写有人在这如画的湖光柳色中行走。上篇乍看描绘的图景像是暖色调,不过“宿雨”一词却暗藏着一种忧伤。果然,下片就说清明过了,花事飘零。原来上片描写的在画图中的人的心情应是“路上行人欲断魂”。所以西湖虽美,然而家隔两重城,所以还是早些登上归舟为好。
整阙词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383

帖子

2443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十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8
贡献
475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2-4-9 04: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斑点第二讲第二周例词解析作业:

7.诉衷情令·其二
北宋 朱敦儒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上片第一拍直抒胸臆,说自己年老了,就不像少年时那样肆意寻欢,也厌倦了酒宴和声色犬马。接着写自己在风雨交加的黄昏,什么也没干,只听着楼外传来的残存的号角声。下片第一拍紧承上片,由号角声联想到故国恢复无望,朝廷偏安一隅。民不聊生,事事纷扰,难以道出。心中有事,不能安然地躺在帐中,于是,下了纸帐,曳上青毡,走出帐外,任寒霜侵蚀自己的身体。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现状的忧心和无奈。

8.诉衷情令·木犀
南宋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屡细,翠绡垂。画阑西。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上片写景。上片第一拍,写桂花含苞待放之时,装点繁枝的情态。上片第二拍,写这个样子的桂花占断了秋思,任由晓风吹拂。
下片写人。由桂花联想到自己的心上人是不是穿着金缕衣,垂着绿色的薄卷,在画栏西边赏着桂花,思念着我呢?因为幽居月宫的嫦娥也说桂花的幽香很多地方都适宜呢。
该阙词通过写桂花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苏轼是千里共婵娟,此处是千里共木犀。

9.诉衷情令·其二
宋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上片写南京秦淮河的夜景:钟山楼台,江烟晚翠,明月高悬。其中六朝旧时明月,又暗含一种怀古之情,寄寓着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下片就直接把这种感慨抒发了出来。“我”寂寞地看着那拍打着沙滩的潮水,黯然伤怀。看着飘落如细雨的汀花,风中悠闲摇曳的树在水中的倒影,生发出又是一年秋天到了的感慨。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

帖子

116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8
贡献
296
金钱
435
发表于 2022-4-9 09: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和风细雨扬帆 于 2022-4-9 10:08 编辑

漱玉-瑞军 《画堂春》 第二周:
解析例词1.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
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蝉娟。
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译文:下着雨的湖面,天地绿城一片。堤岸上长着芊芊细草,连成一片,环绕着湖面。柳枝舞动翩翩,风吹过,要柳絮吹落。 翠绿的景色像升腾起的烟雾一般。春天如美丽的客人来了,花开了,但是美人没有到来。夜晚冷了下来,高耸到云间,思念的人还未归来,只能用衣袖抹泪痕。
        解析:《画堂春》这个词牌的正格是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一首。赵长卿这首《画堂春》有个缀,叫“辇下游西湖有感”,不是直接写游西湖,而是用了“辇下”二字。辇下:是“輦轂下”的省称,其意是犹言在皇帝车舆之下。代指京城。离开京城游西湖有感。赵长卿曾经赴过宋朝的贡试,还是他厌恶王族奢靡生活后离开京城所作。这个时期的赵长卿心情应该不是很愉快的,否则,他词牌就不会有“春风客路,对华空负婵娟的句子了。”第一拍,“湖光乘雨碧连天”,第一句为总写,因为雨水刚过,所过眼的湖光和所看到的春景,都显得新奇碧绿与远处的天交接在一起,视觉远景。第二句然后开始交代近景,拉回视觉点,围绕着湖岸边的堤上,因为雨儿的滋润,所以此时的草色也是曼妙的。最后歇拍接堤上的杨柳,杨柳也到了即将飘飞柳絮的季节了,“欲撕绵”,就是还没有开始飘飞,证明赵长卿游西湖时,时间已经接近春暮了。因为还没有飘柳絮,所以此处的柳条丝绦远远看去,还是处在凝翠烟的景色。上片写远景近景。下片开始借景抒情。春风啊,你还是顺着那些背井离乡人的路上来了,你让春天的百花尽情开放,却不能让那些期盼归人的女子也同样高兴。尾拍“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那些在暮色来临时,在中绿色盎然之间的楼阁中的女子,却只能孤独的守着寒凉冷清的,独自以袖偷偷拭泪,因为总不断的拭泪,所以导致丝萝的袖子上都泪痕斑斑。赵长卿这首,总体写作手法上景下情,但对于无论是由景到情的转折,还是对句子在即将春暮是更加凄切,描述的非常确切,情感延绵,词余浓厚。


          画堂春 秋柳明末清初 •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译文:叶已落,只见柳条斓珊枝影。寒风刮过霜露起,只见烟雾袅袅。傍晚了,乌鸦栖在栏杆上显得很可怜。犹如在高高的朱楼上跳舞,心里害怕,树叶纷纷下落,鸣蝉叫声哀怜。过去我们折柳送别,现在只能默默地空对大青山。
       解析:李雯这一首《画堂春》是属于秦观体正格体的一首词牌。上片所带来的情感下沉方面比较缓和紧密,至歇拍加快。下片因为句式略有变化,但起伏方面不是很大,情感至尾句也是戛然而止。正格体下片的第一二句有符合对仗或者对偶条件,李雯这一首此处有对仗形式,所以在写作时,此处最好作成对仗句式,或者流水句式,使得此处声协方面更见平稳。其写作风格多是以婉转哀怨女子口吻来抒发自己的这种无奈的、悲郁的郁闷情怀。李雯这首创作背景应是在其父去世,李雯扶棺南下时期所作,个人也认同这部分。单就看此词写作内容与手法上看,所写内容不像李雯其他作品那样,单纯的就是借用一个女子口吻来述忧述怀的。此《画堂春》题目定为:秋柳。而不是春柳。秋之寒兮,风之犀利。人之悲兮,秋更冷寒。可见,作者这里是将自己比作就像秋天的柳树一样,即将要开始渡漫长的寒冬了。李雯的抑郁,一部分是来自同族,汉人的压力。另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乃至家族的不认同和个人部分的内疚。毕竟,大清初期入关时,大清朝满人的跋扈,作为明朝遗民的汉人,还是很气愤的,用这个词吧。且儒家向来信奉“忠臣不事二主”之框架信条。所以,李雯当时的处境,应该是很不好过的。且作为朝廷官员,与满人的相处中,应该也不是很愉快的,否则,李雯的一百多首作品,就不会有那么多哀婉怨恨与其中了。起拍:“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柳树在秋天变幻之中,曾经柔软的丝绦,此时之剩下顾影自怜的蹒跚,而秋所带来的寒露风霜却在不断的增加。首拍就直接入情,以物喻己。歇拍部分: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字面意思,柳树都这样了,在颤颤即将要枯萎的柳枝上还立着很多的暮鸦在上面呱呱的叫,场面甚是凄凉。“暮鸦栖遍小凭栏”,此处个人觉得应该是作者用了倒装句,我凭栏而望,看到在寒风中瑟瑟的秋柳上面,还栖着很多的暮鸦,远远看去,秋柳更是非常的可怜了。感觉既是喻己,也是遮遮掩掩的说明自己当下的情境。暮鸦,有意喻死亡之意,个人猜测此处不光是以柳喻自己,暮鸦更是指明朝之亡。所以下片这里“犹傍——朱楼舞袖”,是指自己,还在做着大清朝的官,下一句则是为这一句作解释的“心惊落叶哀蝉。”,在大清的朝堂上,犹如秋的落叶和因秋即将死去的蝉一样,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心惊一词,此处应该是指大清最早初期,满人的骄横和跋扈,导致汉人百姓的日子日日心惊胆颤,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跋扈的满人就会来侵占他们的房子田产等。此处可借鉴一下清初期的历史背景。因为汉人地位低下,所以我每日面对这些满人,心情也是每日小心翼翼胆颤心惊不已。朱楼,深解的话,此处应是指大清朝堂。舞袖;作女子态。感觉这里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说长袖善舞。说自己在大清朝堂上唯唯诺诺,就像一个被人呼来喝去的小女子一样,不能随心所欲抒怀,大展抱负(指为已经灭亡的大明)。这块他应该是不敢露的太多的,毕竟我们看到清在后期的文字狱中,核查是很仔细的,虽然后期矫枉过正。如露太多,可能会危及家族后代也说不定。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柳树因为昔年的没有好好保护,所以在应对后面的风风雨雨时,已没了可以改变“重对青山”结局的能力。这里表面字词是在说柳,何尝不是对曾经的大明和自己命运的一种无奈与哀叹。
         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译文:为留住春天,要好好爱惜花呀。打了泉水,想浇一浇花。穿着小衣襟来的浇花,打泉水迟迟而来,腰身动作十分可爱。恐怕溅湿了裙摆,慢慢的浇花,弯下身子,花好香啊,亲人心脾。采一枝插在头上,才能显示那乌黑的头发。我折了一只,用了好多时间
        解析:董以宁这首与李雯呢一首同样是正格体词牌,其句式,平仄,押韵,对仗条件乃至情调,都与李雯那首一样,也是两句一拍,共四拍。所以,此处就不另作解释。董以宁:明末秀才,一直清康熙五年在世,或许上边的李雯所见时间阶段不同(李雯是顺治四年亡),清自康熙年间后,很多满汉的平等有了较大改善,百姓生活渐向平稳。所以董以宁作品中大量“艳体词”尤为学界所争议。当然也有其他婉约类词体,但涉及“艳体词”部分较多而已。此词牌是叙事讲一个女性浇花的一个场景,场景中女性的动作形象惟妙惟肖。上片第一拍:“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时间场景定格在春暮,因为春天快要去了,女子因为惜春怜春,欲将清泉的水撒在花枝上。因为端着的水随着莲步的走动有晃出,挽起的花边小袖还没来得及吸收,有的水滴就纷纷落到了地上,因为走得匆忙,所以此时的细腰扭动是非常的好看。下片是已经走到了花枝边上,端水的玉手仔细避开裙摆,免得弄湿了绣裙,轻轻走过去在花前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然后反复看了又看,选了一朵轻轻折下,戴在乌黑的头发上。

2.《少年游》解析部分:少年游 长至日席上作北宋 •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解析:毛滂这首《少年游》,应该是与晏殊“芙蓉花发去年枝”正格体来写的。唯一不同的是上片第二拍五字句“一线过冰檐”,正格晏殊此处平仄句式为“平仄仄平平”,“一线过冰檐”的“一”字这儿该平却用了仄声。但考虑到红楼林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有一句:“如果真有了出彩的句子,平仄不合都是使得的。”个人觉得这块的“一线的一字”非“一”不能出彩也。相信毛滂身为北宋一个大的诗词名家,这块问题应该不是疏漏错误书写,而是采用了彩句出彩形式,此处平仄没有遵循原平仄格式。毛滂这一首《少年游》有个后缀“长至日席上作”。 长至日:一曰夏至。二曰:冬至。此处是冬至。所以写作时间大约在冬至时的酒席宴上写的。起拍:“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远远山上的雪色皑皑,寒冷的的冷气侵过在宴席周边的帘子,使丝萝的帐幕也增添了早晨的寒凉。所以首拍交代了举行此宴席的地点,而且一大早就开始了。第二拍,早晨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红色的朝霞照入户中,也就是举行宴席的地方,长长的霞光穿过了还接着冰锥的屋檐。上片整个都是户外的远景与近景。下片开始写宴席上的场景。“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席上香醇的美酒配着反时令的果蔬,因为房间实在是太暖和了,所以,桌子上的葡萄都是暖的,没有觉得凉意。尾拍;庭下的梅花,已经含苞待放,枝枝预示着南方那样生气盎然的春天也快来到了。                                             少年游其二  北宋•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解析:欧阳修这一首《少年游》属于格体三。与柳永的“日高花谢懒梳头”为同一体。都是在下片第二句作腰拆句,顿逗逆挽句式。欧阳修写此词背景时人在洛阳,所以此词牌是写洛阳牡丹花的。首拍:“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像肌肤一样红润的花瓣围绕着黄色花蕊的花心,像一个圆圆叠加的球样,立于枝头就像被人很巧妙的打扮而成。天空飘着轻柔的细雨,弥漫着浓重似烟的雨气,这样一个郁闷的早晨,而花朵也因为雨水的沉重,雅致芳香的妆也似哭过一样,满是残妆。下片:窗外的风有些寒凉,贴着花朵把寒凉渗入到花瓣之内。还是做通感拟人手法,场景时间、空间转换,花瓣不忍心离开枝头,恋恋不舍飞向无边的秋光。那些不爱花(我)的人怎么能用心,来懂落花的惆怅呢?,只有飞落花瓣无限的恨意留在那转脸望过的斜阳中,长恨时光瞬逝。
       少年游 西湖南宋 •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解析:周端臣,南宋诗词人。字彦良,号葵窗。建业(今南京)人。宋光宗赵惇熙三年,也就是1192年在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居住。曾参加御前应制,就是皇帝亲自考试,后出仕,没有满十年就去世了。其大部分作品多伤春怨别,律诗、七绝也深入人心,个人尤爱其写作手法,见奇得当。周端臣这首《少年游》是正格体,与晏殊的“芙蓉花发去年枝”为同一体。都是双调五十字,上下两段,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其情感节奏,句序平仄。词牌的时间应是周端臣在清明节后,春夏即将交替时游西湖所作。首拍第一二句采用倒装,昨夜因为下了一场雨,早晨刚刚见晴,所以四面的山是氤氲密布朦朦胧胧的。一个上视觉远景。第二拍三四五句接湖光近景描写,万里的湖光澄清明亮,堤岸上杨柳因为昨夜的一场雨更加摇曳多姿,人走在这里就像是走在一副美妙的画里一样。第二拍虽然没有作景色修饰,但起拍的“宿雨新晴”已经表明了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了,所以第二拍只是写了湖光与柳色,并未作修饰。写作手法尤见新奇。下片点明游西湖的时间,清明刚过春天已经剩不了多少日子了,所以百花多已飘零。尾拍因为第一拍有时间叙述,所以尾拍接时间这个概念。莫等着阳炎夕阳西下,赶紧找船吧,可能作者在杭州所居住的地方,应该比较远,所以说“两重城”,所以才说“寻归棹”早些回家。
       3.《诉衷情令》解析部分:诉衷情令其二 北宋• 唐庚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解析:此词牌为《诉衷情令》正格体,应是联章体的第二首,只有钦谱一种正格格式体。此正格体有双调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句序上片为7565;下片333444。上片韵脚较密,只有第三句一个白脚。下片第一句白脚外,第二三句韵字连押韵字。后三个四字句则是两个白脚,押一个韵字。所以感情基调上片较平稳缓和,至下片开始随然有连续韵脚,但因为是短句式,情感下沉方面就不是很明显,全篇属于慢-快-快,情感节奏。其平仄格式,只有第一句比较符合律句形式外,其他四字句比较符合赋体形式。只对仗对偶方面,三字短句和四字短句有对偶对仗的条件,三个三字短句可以做成鼎足对,也可以前二句对偶对仗形式。三个四字短句亦可同三字短句,也可作流水句式形式。此词牌无领字要求。此词牌一共四拍。上片第一二句为一拍,第三四句为一拍。下片三个三字短句式为一拍,后三个四字短句为一拍。译文:人老了年纪大了再不能像年少那样的清欢了,也嫌弃了青楼这样的吟宴听歌女吹弹歌唱。如今又是风雨的天气,此处风雨应该是指国家的动荡吧,楼外的鼓角声在这风雨的天气里也显得有些悲凉。故国的悲哀,加上思念家乡的思绪,诸多事情不知如何表达。出了以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身上披着的轻毡也被风吹得摇曳不定,一任秋天的霜寒犀利滑过。
       诉衷情令 木犀南宋 •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解析:前面一首说了,《诉衷情令》钦谱正格是晏殊的“青梅煮酒斗时新”。双调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都同于上一首格式,此处就不再作复述。韩元吉,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1118~1187,南宋词人。韩元吉的词抒发山林情趣较多,诗词至今存795篇。韩元吉出生于当时北宋非常繁盛的桐木韩氏这一支,韩元吉的五世祖韩亿在宋仁宗朝官至参知政事,卒谥"忠宪"。韩元吉曾两次应试不第,最后因为祖上的关系,进入吏部之选。一生仕途也算是平稳顺利,至60岁时请求外任,后致仕专心作品,70岁生日刚过去世。咏物词。木犀,桂花也。首拍写桂花开放的形态,外在描写。桂花未开放时,细蕊在枝头疏疏密密,把枝头妆点的很是好看。上片歇拍写桂花的内在形态,利用通感拟人手法,就像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一样,此拍有加作者叙述,“分明——占断秋思”,秋,也是诗人词人羁旅之人多怀思的季节,所以作者这里用“分明”,意思是桂花啊,是你捻断多少人的秋之思念和思绪之情,因为很多秋之无奈,所以下一句接任-哓风吹之。秋天早晨的风是寒凉的,歇拍的词余意蕴绵长。上片总写点出桂花的特点与形态,乃之作者自己观点的夹叙议论。下片由夹叙议论过渡到细致描写,在画栏的西边,萦萦如细玉,由于花苞太多让疏枝的也微微的下垂。说明桂花的生长环境是在一个花坛里,独自盈盈细细傲立秋中。尾拍,这里的写作手法与李清照呢首咏桂花手法非常的相似。李清照的尾拍是“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韩元吉的尾拍是“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一种是责问怨怪,一种是月中仙人也是这样看的,顺应自己的前面的夹叙议论。词情调悠闲舒适,描写精确到位,且每一拍的架构布置也很巧妙,并没有采取上景下情的写法,而是一拍描写一拍议论,一拍描写一拍议论这样写的。使得整个情节优雅舒适。可见作者当时所处所居也是非常的安逸的,毕竟南宋当时的国家命运可不怎么顺遂。
      诉衷情令 其二建康 宋 •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解析:仲殊这首《诉衷情令》应也是与晏殊“青梅煮酒斗时新”是一种词牌格式。但不同的是在下片第一句的三字短句处“寂寞处”,此处平仄应是“平仄仄”格式。此词牌题目,《诉衷情令 其二》,其二,应也是联章体的第二首。题目缀-建康;今南京市。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仲殊: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宋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北宋词大家苏轼赞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形容其写作手法之高超。至今遗留作品有94篇,或许是有出家人的人生阅历,个人感觉仲殊的作品大多有禅家堪悟,也有其个人情怀于世的淡淡无奈。其中不少作品都是地理,山水咏怀。此词牌为仲殊怀古类题材作品。起拍“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钟山,就是南京的紫金山,因为山顶常年有紫色的雾气缭绕而得名。意思是紫金山影影绰绰的轮廓中,能够看到层层叠叠的楼台。晚翠:晚上了,夜晚。夜晚的江面上,氤氲朦胧隐隐能看到青翠的颜色。第一拍总写。第二拍怀述历史,“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从六朝时期就遗留的明月,至今还照着六朝的古都和清冷的秦淮河。下片三字短句开始拟人夹叙述怀,寂寞的岁月每天在潮起潮落中匆匆流逝,让人暗自惆怅伤怀。汀,水边的平地。岸边的花朵沐浴这秋的细雨,微风悠闲的拂过雨中的树木,哎!不觉又是一年的秋季了。整体词牌上片写来自秦淮河畔的所见景物,通过景物来展现历史、时间的沧桑。下片则细写秦淮河畔的景乃之风雨之处的细微草木之无情之秋。来表达作者对于物是人非世事变化无常的愁绪。上片怀古,下片借景抒情。总体写作手法场景转换上,非常的契合,整体脉络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8

帖子

21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16
贡献
514
金钱
834
发表于 2022-4-9 14: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非 于 2022-4-9 14:56 编辑

解析例词《画堂春》

1、
画堂春 •辇下游西湖有感(宋 •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
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蝉娟。
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解析:
从体格上,属于变格。双调五十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四句三平韵。每片第二句的七字句同样为前三字领字格的逆挽句式。句式节拍分别为77/75,67/74,上下片各分两拍。平仄基本符合律句和马蹄韵的形式。七字句除逆挽句式外,节奏为4/3结构,逆挽句为3/4结构;六字句一句,为2/4结构;五字句一句,为2/3结构;四字句一句,2/2结构。上片韵脚密,一句一押韵,情感略低沉;下片首句用白脚稍作调节振起,带入人和情,加深描写。后继续一句一押韵,景情结合,用词凄美,情感哀婉忧伤。上片第一句总起一个大视野的泛景,下面各句从低到高依次描写,拉开层次。下片首句用连词串起时间地点,引入回忆抒发情感,在第二拍用时间和远景的过渡描写,加深情感和回忆,尾句用所思之人的情感状态作收束,点到即止,形成情感忧伤绵长且想象空间悠远的艺术效果。整体写作手法用的是上景下情的结构,寓情于景,未直接叙事,却把思忆、爱恋和怅悔的情绪都融入其中并传达出来,造句婉约深情凄美,形成可意会共情而难以言说之感。

2、
画堂春•秋柳 (明末清初 •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解析:
此词体格为正格,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 句序节拍为:上片76/74句式,两句为一拍,共两拍;下片66/74句式,两句为一拍,共两拍。三个七字句都是律句的平仄形式,其余四字句和六字句都符合马蹄韵的平仄规律。七字句的句式都是4/3结构,六字句式为2/4结构,四字句为2/2结构。上片四句句句押韵,韵脚较密,情感沉郁;下片第一句不押,适当调整节奏,其余三句还是句句押韵,整体韵脚较密。下片的首起两个六字句既是句中自对也可看作互相对偶。词的内容为咏秋天的柳,开篇就从刻画柳在秋天的萧条形象入手,第二句才交待时令,即原因,是因果关系的倒叙手法。第二拍增加进秋天典型的意象乌鸦,并且附加一个“暮”字,突出季节景物的整体萧条落寞之感,从动、静,物、情,充分衬托所咏对象的特点和身处的意境。下片转折起,用柳在繁茂季节的环境氛围来反衬第二句此时的强烈落差,加深情感,形成跌宕的效果。尾拍引入柳意象所具有的重要特点——折柳送别,暗示事物变化人世沧桑,而用“相关”二字,不只是词中物与人的情感勾连,结合尾句,也是时间推移,场景转换,自然会重新生发,而人亦会重逢重对美景的希冀和念想。整体情感哀婉惆怅中而不乏期冀美好,情感起伏有致,婉约谐和。

3、
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
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
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解析:
此词体格基本符合正格而平仄稍有出入(按龙谱“小”字不出律;但“溅”字按意为仄,不属于平音的意,应算出律),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 句序节拍为:上片76/74句式,两句为一拍,共两拍;下片66/74句式,两句为一拍,共两拍。三个七字句都是律句的平仄形式,其余四字句和六字句都符合马蹄韵的平仄规律。七字句的句式都是4/3结构,六字句式为2/4结构,四字句为2/2结构。上片四句句句押韵,韵脚较密,句子多较长,情感沉缓;下片第一句不押,首拍两个六字对仗句,节奏调整抑扬有致,其余皆句句押韵,整体韵脚较密,而由于用词造语清新,动态描写突出,形成格调于舒缓中见轻快的感情特色。下片第一拍两个六字句做成了对仗句。此词总体描写了浇花的活动,将一个青春正好的女子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上片首句交待主人公行为的原因和目的,第二句写行动。而第二拍并没有顺着花描写,而是转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带入内心活动的歉意,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下片首拍对仗句,表现主人公活动的情态和花受到浇灌照拂的清香美好,刻画细腻生动到位。结拍表现浇花活动完成后女子的行为,欲采枝花装扮自己,而花迷人,人眼花,难以选择和取舍,花人相映,用花衬人,更表现传达出的是人比花娇,情感动人美好。这首词的特点在外在动态的生动描写,和内在心理的细微传达,没用过多笔墨却生动传神,刻画到位,笔调清新生动,别有韵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2 07: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