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玉-雪蝶 《画堂春》 第二周:解析例词
1、
辇下游西湖有感 宋• 赵长卿
湖光乘雨碧连天,绕堤映、草色芊芊。
舞风杨柳欲撕绵,依依起翠烟。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蝉娟。
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
雪蝶解析部分:《画堂春》这个词牌的正格是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一首。共计两段,前后共计四十七字。都是押平韵,且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前段是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共四拍。
我们看到赵长卿的这首《画堂春》也是两段,不同的是赵长卿这一首是五十个字,上片为二十六字四句四平韵,下片是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其中上片第二句句式应为顿逗逆挽句式。因为较正格多一字,个人认为此处也是摊破加字句式(中间有三字顿逗,也比正格多一字)。下片同样位置句式同上同位置句式。上片的尾拍也比正格多一个字,不知这是那一种形式的增字句。
其他平仄格式均与秦观的正格体形同。可见,赵长卿这首,应该是来自于秦观的正格体的句式改变。因为《画堂春》这个词牌的变格体有四十六字、四十八字、和两种四十九字的变格体。没有五十字的,所以个人推测赵长卿这首属于根据正格句式变化来的体。
韵字方面,押韵位置也是在同样的句式押一个韵字。当然,白脚的地方也是同于正格体。不同的是因为第二句的句式的改变,加了三字顿号,六字句式变成了先顿后扬的逆挽句式,使得这句的情感有了较正格句式之外的快速变化,快-中,变成了这样的情感节奏。
由于句式的变化,使得下片前二句符合对仗的地方没有了,所以赵长卿这首,没有适合对仗的地方。
赵长卿这首《画堂春》有个缀,叫“辇下游西湖有感”,不是直接写游西湖,而是用了“辇下”二字。辇下:是“輦轂下”的省称,其意是犹言在皇帝车舆之下。代指京城。
所以题目的意思个人理解为:离开京城游西湖有感。赵长卿曾经赴过宋朝的贡试,这首词不知是不是呢个时候,参加完贡试离开京城游西湖时所作?还是他厌恶王族奢靡生活后离开京城所作。具体详细年份没有查到。
这个时期的赵长卿心情应该不是很愉快的,否则,他词牌就不会有“春风客路,对华空负婵娟的句子了。”
第一拍,“湖光乘雨碧连天”,第一句为总写,因为雨水刚过,所过眼的湖光和所看到的春景,都显得新奇碧绿与远处的天交接在一起,视觉远景。第二句然后开始交代近景,拉回视觉点,围绕着湖岸边的堤上,因为雨儿的滋润,所以此时的草色也是曼妙的。最后歇拍接堤上的杨柳,杨柳也到了即将飘飞柳絮的季节了,“欲撕绵”,就是还没有开始飘飞,证明赵长卿游西湖时,时间已经接近春暮了。因为还没有飘柳絮,所以此处的柳条丝绦远远看去,还是处在凝翠烟的景色。
上片写远景近景。下片开始借景抒情。春风啊,你还是顺着那些背井离乡人的路上来了,你让春天的百花尽情开放,却不能让那些期盼归人的女子也同样高兴。尾拍“暮寒楼阁碧云间。罗袖成斑”,那些在暮色来临时,在中绿色盎然之间的楼阁中的女子,却只能孤独的守着寒凉冷清的,独自以袖偷偷拭泪,因为总不断的拭泪,所以导致丝萝的袖子上都泪痕斑斑。
赵长卿这首,总体写作手法上景下情,但对于无论是由景到情的转折,还是对句子在即将春暮是更加凄切,描述的非常确切,情感延绵,词余浓厚。
赵长卿:宋宗室,江西南丰人,生卒年代不详。具体年代有争议。虽为宗室,却厌恶王族生活,后辞帝京纵情山水,遁世隐居。其作品风格婉约清新、文词通俗,善抒情爱。
画堂春 秋柳明末清初 • 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雪蝶解析部分:李雯这一首《画堂春》是属于秦观体正格体的一首词牌。也是共四十七字,上片句序为7674共计二十四字;下片句序为6674共计二十三字。且两句一拍,共四拍,下片同上片一致。上片四句押四平韵,句句押韵。下片四句三平韵,只有第一句是一个仄白脚。平仄部分的七字句的比较接近律诗体格,六字句和四字句式比较接近赋体六字交替马蹄律格式。因为上片的韵字押的比较密,句句押韵,所以上片所带来的情感下沉方面比较缓和紧密,至歇拍加快。下片因为句式略有变化,但起伏方面不是很大,情感至尾句也是戛然而止。
正格体下片的第一二句有符合对仗或者对偶条件,李雯这一首此处有对仗形式,所以在写作时,此处最好作成对仗句式,或者流水句式,使得此处声协方面更见平稳。
李雯:明崇祯十五年举人。由于是明末清初,见证的了大明朝的覆灭,所以从作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心情应该是比较压抑。因为在大清最早入关后,在汉人和满人的平等地位上,是非常不等的,包括最早的贡试,满人只翻译一篇文章即可。所以顺治为了缓和满人和汉人的互相不断摩擦与仇视。不但劝和了一些汉人出来为朝廷效力,同时也加大了贡试方面对于汉人的录取,同时也大量提拔汉人官员来缓和满汉之间的敌对与冲突。
我们的作者,应该也是在最早期的劝和之内。虽然做了大清的官,但对于自己成为亡国之奴的精神悲哀还是存在的。作者最后抑郁而亡,也是能体谅到的。
其作品遗留有134篇,其写作风格多是以婉转哀怨女子口吻来抒发自己的这种无奈的、悲郁的郁闷情怀。
班里炯炯说李雯这首创作背景应是在其父去世,李雯扶棺南下时期所作,个人也认同这部分。单就看此词写作内容与手法上看,所写内容不像李雯其他作品那样,单纯的就是借用一个女子口吻来述忧述怀的。
此《画堂春》题目定为:秋柳。而不是春柳。秋之寒兮,风之犀利。人之悲兮,秋更冷寒。可见,作者这里是将自己比作就像秋天的柳树一样,即将要开始渡漫长的寒冬了。
个人猜测,李雯的抑郁,一部分是来自同族,汉人的压力。另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乃至家族的不认同和个人部分的内疚。毕竟,大清初期入关时,大清朝满人的跋扈,作为明朝遗民的汉人,还是很气愤的,用这个词吧。且儒家向来信奉“忠臣不事二主”之框架信条。所以,李雯当时的处境,应该是很不好过的。且作为朝廷官员,与满人的相处中,应该也不是很愉快的,否则,李雯的134首作品,就不会有那么多哀婉怨恨与其中了。
题目拟定时间,秋。秋天的柳树。
起拍:“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柳树在秋天变幻之中,曾经柔软的丝绦,此时之剩下顾影自怜的蹒跚,而秋所带来的寒露风霜却在不断的增加。首拍就直接入情,以物喻己。歇拍部分: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字面意思,柳树都这样了,在颤颤即将要枯萎的柳枝上还立着很多的暮鸦在上面呱呱的叫,场面甚是凄凉。“暮鸦栖遍小凭栏”,此处个人觉得应该是作者用了倒装句,我凭栏而望,看到在寒风中瑟瑟的秋柳上面,还栖着很多的暮鸦,远远看去,秋柳更是非常的可怜了。此句个人感觉既是喻己,也是遮遮掩掩的说明自己当下的情境。暮鸦,有意喻死亡之意,个人猜测此处不光是以柳喻自己,暮鸦更是指明朝之亡。
所以下片这里“犹傍——朱楼舞袖”,是指自己,还在做着大清朝的官,下一句则是为这一句作解释的“心惊落叶哀蝉。”,我,在大清的朝堂上,犹如秋的落叶和因秋即将死去的蝉一样,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心惊一词,个人觉得此处应该是指大清最早初期,满人的骄横和跋扈,导致汉人百姓的日子日日心惊胆颤,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跋扈的满人就会来侵占他们的房子田产等。此处可借鉴一下清初期的历史背景。因为汉人地位低下,所以我每日面对这些满人,心情也是每日小心翼翼胆颤心惊不已。朱楼,深解的话,此处应是指大清朝堂。舞袖;作女子态。感觉这里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说长袖善舞。说自己在大清朝堂上唯唯诺诺,就像一个被人呼来喝去的小女子一样,不能随心所欲抒怀,大展抱负(指为已经灭亡的大明)。这块他应该是不敢露的太多的,毕竟我们看到清在后期的文字狱中,核查是很仔细的,虽然后期矫枉过正。如露太多,可能会危及家族后代也说不定。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柳树因为昔年的没有好好保护,所以在应对后面的风风雨雨时,已没了可以改变“重对青山”结局的能力。这里表面字词是在说柳,何尝不是对曾经的大明和自己命运的一种无奈与哀叹。
画堂春•浇花 明末清初• 董以宁
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
秃襟小袖汲来迟,别样腰肢。
细洒恐溅裙幅,徐倾好沁香脾。
一枝轻摘衬乌丝,拣又多时。
雪蝶解析部分:董以宁这首与李雯呢一首同样是正格体词牌,其句式,平仄,押韵,对仗条件乃至情调,都与李雯那首一样,也是两句一拍,共四拍。所以,此处就不另作解释。
董以宁:明末秀才,一直清康熙五年在世,或许上边的李雯所见时间阶段不同(李雯是顺治四年亡),清自康熙年间后,很多满汉的平等有了较大改善,百姓生活渐向平稳。所以董以宁作品中大量“艳体词”尤为学界所争议。当然也有其他婉约类词体,但涉及“艳体词”部分较多而已。
此词牌是叙事讲一个女性浇花的一个场景,场景中女性的动作形象惟妙惟肖。
上片第一拍:“为怜春去惜芳菲,将泉欲滴花枝。”时间场景定格在春暮,因为春天快要去了,女子因为惜春怜春,欲将清泉的水撒在花枝上。因为端着的水随着莲步的走动有晃出,挽起的花边小袖还没来得及吸收,有的水滴就纷纷落到了地上,因为走得匆忙,所以此时的细腰扭动是非常的好看。
下片是已经走到了花枝边上,端水的玉手仔细避开裙摆,免得弄湿了绣裙,轻轻走过去在花前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然后反复看了又看,选了一朵轻轻折下,戴在乌黑的头发上。最后一拍感觉像是倒装句,要不的话,折完花朵又在分拣多时顺序不是很通。
2、
少年游 长至日席上作北宋 • 毛滂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
爱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
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
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
雪蝶解析部分:逐字平仄核对了一下,毛滂这首《少年游》,应该是与晏殊“芙蓉花发去年枝”正格体来写的。唯一不同的是上片第二拍五字句“一线过冰檐”,正格晏殊此处平仄句式为“平仄仄平平”,“一线过冰檐”的“一”字这儿该平却用了仄声。但考虑到红楼林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有一句:“如果真有了出彩的句子,平仄不合都是使得的。”个人觉得这块的“一线的一字”非“一”不能出彩也。相信毛滂身为北宋一个大的诗词名家,这块问题应该不是疏漏错误书写,而是采用了彩句出彩形式,此处平仄没有遵循原平仄格式。
如果按照柳永龙谱格式看,上片第三句是为“中平中仄”,而毛滂上片第三句这里是“仄仄平平”。
所以个人觉得是晏殊的正格体。
毛滂这首《少年游》一共有上下两片,一共五十字。共四拍,上片两句为一拍,后三句为一拍,下片同上片一致。上片是五句三平韵,下片是五句二平韵。韵脚不是很密。句序为75445/75445上下各为二十五字。其中,上下片的四字句有对仗条件,此上下四字句适合做对仗或者对偶句式。因为此词牌“中”的地方比较多,比如第一个四字句四个都是“中”,但不易作成四个平声或者四个仄声,需要按照平平仄仄,或者仄仄平平这样两两平仄交替填写。本词牌所有句子形式均可以按照律句形式填写,虽然下片第一句的“中”也比较多。押韵方面,因为只有上片第一二句式连押,所以此词牌的情感基调开始是缓和的然后加快,至尾戛然而止。下片同上片。再就是白脚,基本也有规律可循,除上片第一二句连续押韵之外,下片的第一句是一个白脚加一句押韵。后面则都是两个白脚加一个韵字。所以情感起伏上较大。
毛滂这一首《少年游》有个后缀“长至日席上作”。 长至日:一曰夏至。二曰:冬至。此处是冬至。所以写作时间大约在冬至时的酒席宴上写的。
起拍:“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远远山上的雪色皑皑,寒冷的的冷气侵过在宴席周边的帘子,使丝萝的帐幕也增添了早晨的寒凉。所以首拍交代了举行此宴席的地点,而且一大早就开始了。第二拍,早晨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红色的朝霞照入户中,也就是举行宴席的地方,长长的霞光穿过了还接着冰锥的屋檐。上片整个都是户外的远景与近景。
下片开始写宴席上的场景。“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席上香醇的美酒配着反时令的果蔬,因为房间实在是太暖和了,所以,桌子上的葡萄都是暖的,没有觉得凉意。尾拍;庭下的梅花,已经含苞待放,枝枝预示着南方那样生气盎然的春天也快来到了。宋人喜梅,尾拍这里以梅作结,也不发新颖意蕴延绵,不落俗套(宋人以梅为傲,为洁,所以写梅的作品宋人较多)。其写作风格少艳词旖旎,多清奇俊逸,在当时也是清奇作品致胜。
毛滂:北宋词人,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1056——约1124年,字泽民,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人。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年,娶御史赵抃的长房孙女赵英为妻,第二年在随父亲赴筠州(今江西高安)时认识苏辙(苏轼的弟弟)。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受苏轼推荐,在元符元年(1098)任武康知县,后在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受曾布推荐进京为删定官,后曾布被罢相,毛滂连坐受审下狱,政和元年(1111)罢官归里,寄居仙居寺,后一度流落东京。直到1108年(宋徽宗大观初年),其填词的作品呈给当时的宰相蔡京,得了一个鼓院官职,后在宋徽宗政和年间做了秀洲(今嘉兴市)知州。毛滂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仕途辗转往返于各地中,所以他的作品多寄情山水,自我解脱。其写作风格婉约潇洒豪放,尤其是以诗入词,运用序词(就是在词牌的名字后的缀),这种小序的导读、纪实、审美等诸功能也开创了词的先河。遗留作品552篇,其潇洒、俊逸之风,对于后市影响也非常的大。
少年游其二 北宋• 欧阳修
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
雨轻烟重,无憀天气,啼破晓来妆。
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
不会深心,为谁惆怅,回面恨斜阳。
雪蝶解析部分:欧阳修这一首《少年游》属于格体三。与柳永的“日高花谢懒梳头”为同一体。都是在下片第二句作腰拆句,顿逗逆挽句式。
因为是格体三,所以此词牌平仄顿逗句前三短句有两个“中”。为上下两段,共五十一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句序为上片为75445;下片为 76445。上片二十五字,下片二十六字。对仗方面,只有上片的两个四字句符合对仗条件。此变格词牌一共也是有四拍,其中上片一二句为一拍。后三句为一拍。下片一二句为一拍,后三为一拍。押韵形式同正格体相同,其情调只有下片这里的腰拆顿逗这里情感略有变化加快。其余皆是先平稳后加快,戛然而止。
伊人老师讲过,欧阳修写此词背景时人在洛阳,所以此词牌是写洛阳牡丹花的。
首拍:“肉红圆样浅心黄,枝上巧如装。”像肌肤一样红润的花瓣围绕着黄色花蕊的花心,像一个圆圆叠加的球样,立于枝头就像被人很巧妙的打扮而成。天空飘着轻柔的细雨,弥漫着浓重似烟的雨气,这样一个郁闷的早晨,而花朵也因为雨水的沉重,雅致芳香的妆也似哭过一样,满是残妆。
下片:窗外的风有些寒凉,贴着花朵把寒凉渗入到花瓣之内。还是做通感拟人手法,场景时间、空间转换,花瓣不忍心离开枝头,恋恋不舍飞向无边的秋光。那些不爱花(我)的人怎么能用心,来懂落花的惆怅呢?,只有飞落花瓣无限的恨意留在那转脸望过的斜阳中,长恨时光瞬逝。
此作全篇采用拟人手法贯穿全篇,随无一字明写是人,但所咏之情却无处不是一个年轻婉约女子的愁绪所在,可见其咏物已达到体物合一之咏物词的最高境界,此作值得反复品吟学习。
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还有一个晚号叫六一居士。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父亲在其三岁时去逝,母亲带其投奔其叔叔,少年时的欧阳修受其母亲的熏陶,诗赋文章皆老练有成。曾两次科举都名落孙山,后由胥偃保举,欧阳修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并参加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斐然,1030年在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位列二甲进士及第。同时,也被恩师胥偃招为乘龙快婿。出仕的欧阳修仕途生涯并不是很顺利,后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即将离任时,写下了著名不朽的名篇《醉翁亭记》,皇祐元年1049年(还是宋仁宗赵祯时期)回朝,后1054年又遭诬陷被贬。后宋仁宗不忍,于是将欧阳修留下修撰史书,后来在1057年主持贡举主考官时,发现了天下闻名大才苏轼,其晚年时期宋神宗赵顼让王安石主持变法,对“青苗法”有所批评,未果。1070年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欧阳修改晚号为 “六一居士”。1072年,在家中去世。迄今遗留著作1364篇,文学成就不可估量。
少年游 西湖南宋 •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雪蝶解析部分:周端臣,南宋诗词人。字彦良,号葵窗。建业(今南京)人。宋光宗赵惇熙三年,也就是1192年在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居住。曾参加御前应制,就是皇帝亲自考试,后出仕,没有满十年就去世了。其大部分作品多伤春怨别,律诗、七绝也深入人心,个人尤爱其写作手法,见奇得当,引人入胜。
周端臣这首《少年游》是正格体,与晏殊的“芙蓉花发去年枝”为同一体。都是双调五十字,上下两段,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其情感节奏,句序平仄,押韵都与第一首毛滂呢首一样。所以,此处就不另作排写。
也是共四拍。上片前二句为一拍,三四五句为一拍。下片同上片一致。
此词牌的时间应是周端臣在清明节后,春夏即将交替时游西湖所作(西湖词四首)。
首拍第一二句采用倒装,昨夜因为下了一场雨,早晨刚刚见晴,所以四面的山是氤氲密布朦朦胧胧的。一个上视觉远景。第二拍三四五句接湖光近景描写,万里的湖光澄清明亮,堤岸上杨柳因为昨夜的一场雨更加摇曳多姿,人走在这里就像是走在一副美妙的画里一样。第二拍虽然没有作景色修饰,但起拍的“宿雨新晴”已经表明了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了,所以第二拍只是写了湖光与柳色,并未作修饰。写作手法尤见新奇。
下片点明游西湖的时间,清明刚过春天已经剩不了多少日子了,所以百花多已飘零。尾拍因为第一拍有时间叙述,所以尾拍接时间这个概念。莫等着阳炎夕阳西下,赶紧找船吧,可能作者在杭州所居住的地方,应该比较远,所以说“两重城”,所以才说“寻归棹”早些回家。因为无从考查作者详细生平,所以只知道作者在浙江的杭州住过,不知详细住所。
3、
诉衷情令其二 北宋•朱敦儒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
下了纸帐,曳上青毡,一任霜寒。
雪蝶解析部分:其二,应是联章体的第二首。此词牌为《诉衷情令》正格体,只有钦谱一种正格格式体。其变格格式体还有两种。此正格体有双调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句序上片为7565;下片333444。上片韵脚较密,只有第三句一个白脚。下片第一句白脚外,第二三句韵字连押韵字。后三个四字句则是两个白脚,押一个韵字。所以感情基调上片较平稳缓和,至下片开始随然有连续韵脚,但因为是短句式,情感下沉方面就不是很明显,全篇属于慢-快-快,情感节奏。其平仄格式,只有第一句比较符合律句形式外,其他四字句比较符合赋体形式。只对仗对偶方面,三字短句和四字短句有对偶对仗的条件,三个三字短句可以做成鼎足对,也可以前二句对偶对仗形式。三个四字短句亦可同三字短句,也可作流水句式形式。此词牌无领字要求。此词牌一共四拍。上片第一二句为一拍,第三四句为一拍。下片三个三字短句式为一拍,后三个四字短句为一拍。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家居洛阳,自许梅花为傲。少年疏狂高傲,纵情青楼歌舞山水,经常狎妓冶游。家境比较富足,宋钦宗招他去汴京,想封他的官时,也让他坚决辞了。回到家后写了一首鹧鸪天,很是桀骜“我是清都少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一生前后两次出仕,都不是出自自愿。第一次出仕是因为朋友家人劝说。出仕后因为是主战派,被主和派各种排挤,与1149年免职回家。但在其晚年时期,当朝宋高宗赵构倚重奸臣秦桧,秦桧当时有个儿子叫秦禧也非常喜欢诗词,秦桧为了粉饰太平,就把朱敦儒的儿子封了一个官职,后又诏朱敦儒出来任官,朱敦儒为了儿子,不得不出来接受秦桧的官职。为此有人还作诗讽刺朱敦儒。朱敦儒也作诗作了解释。如今又不得不接受秦桧复起,老年的朱敦儒一改年轻时的疏狂高傲,个中原因无奈只有自知。其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尤其是南渡之初,词多具有现实意义,多忧时愤乱之作。
词牌意思是:人老了年纪大了再不能像年少那样的疏狂清欢了,也厌倦了青楼呢样的吟宴听歌女吹弹歌唱。如今的黄昏又是风雨的天气,此处风雨应该是指国家的动荡吧,楼外传来鼓角声鸣,在这风雨的天气里也显得有些悲凉。故国(失地)的悲哀,百姓流离失所,诸多事情不知如何从哪里表达。下片:此处接上片歇拍,由于诸多的情绪难以释怀,所以就披上青毡出了用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身上披着的青毡也被风吹得飘摇不定,一任秋天的霜寒犀利滑过。下片写作者出了帐篷是为了让思绪沉淀沉淀,但下片却没有直说,而是用一个叙事的形体来侧面说作者因为上片承接过来的思绪,情绪太过压抑而出来用冷静的一个过程。
诉衷情令 木犀南宋 • 韩元吉
疏疏密密未开时,装点最繁枝。
分明占断秋思,一任晓风吹。
金缕细,翠绡垂。画栏西。
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
雪蝶解析部分:前面一首说了,《诉衷情令》钦谱正格是晏殊的“青梅煮酒斗时新”。双调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都同于上一首格式,此处就不再作复述。
韩元吉:韩淲之父。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1118~1187,南宋词人。韩元吉的词抒发山林情趣较多,诗词至今存795篇。韩元吉出生于当时北宋非常繁盛的桐木韩氏这一支,韩元吉的五世祖韩亿在宋仁宗朝官至参知政事,卒谥"忠宪"。韩元吉曾两次应试不第,最后因为祖上的关系,进入吏部之选。一生仕途也算是平稳顺利,至60岁时请求外任,后致仕专心作品,70岁生日刚过去世。这首作品应该是在他安居所作,具体是在哪里,个人没有查到。
咏物词。木犀,桂花也。首拍写桂花开放的形态,外在描写。桂花未开放时,细蕊在枝头疏疏密密,把枝头妆点的很是好看。上片歇拍写桂花的内在形态,利用通感拟人手法,就像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一样,此拍有加作者叙述,“分明——占断秋思”,秋,也是诗人词人羁旅之人多怀思的季节,所以作者这里用“分明”,意思是桂花啊,是你捻断多少人的秋之思念和思绪之情,因为很多秋之无奈,所以下一句接任-哓风吹之。秋天早晨的风是寒凉的,歇拍的词余意蕴绵长。上片总写点出桂花的特点与形态,乃之作者自己观点的夹叙议论。
下片由夹叙议论过渡到细致描写,在画栏的西边,萦萦如细玉,由于花苞太多让疏枝的也微微的下垂。说明桂花的生长环境是在一个花坛里,独自盈盈细细傲立秋中。尾拍,这里的写作手法与李清照呢首咏桂花手法非常的相似。李清照的尾拍是“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韩元吉的尾拍是“嫦娥也道,一种幽香,几处相宜。”一种是责问怨怪,一种是月中仙人也是这样看的,顺应自己的前面的夹叙议论。
通篇情调悠闲舒适,描写精确到位,且每一拍的架构布置也很巧妙,并没有采取上景下情的写法,而是一拍描写一拍议论,一拍描写一拍议论这样写的,与李清照的《鹧鸪天咏桂花》手法非常的相似。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整个情节跌宕舒适优雅而不失情调。可见作者当时所处所居小环境也是非常的安逸的,毕竟南宋当时的国家命运可不怎么顺遂。
诉衷情令 其二建康 宋 •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雪蝶解析部分:仲殊这首《诉衷情令》应也是与晏殊“青梅煮酒斗时新”是一种词牌格式。但不同的是在下片第一句的三字短句处“寂寞处”,此处平仄应是“平仄仄”格式。不知是不是作者笔误。
关于词牌的句序韵脚情感基调等,都在第一首里解释过了,此处不再复赘。
此词牌题目,《诉衷情令 其二》,其二,应也是联章体的第二首。
题目缀-建康;今南京市。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
仲殊: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宋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北宋词大家苏轼赞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形容其写作手法之高超。至今遗留作品有94篇,或许是有出家人的人生阅历,个人感觉仲殊的作品大多有禅家堪悟,也有其个人情怀于世的淡淡无奈。其中不少作品都是地理,山水咏怀。
此词牌为仲殊怀古类题材作品。
起拍“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钟山,就是南京的紫金山,因为山顶常年有紫色的雾气缭绕而得名。意思是紫金山影影绰绰的轮廓中,能够看到层层叠叠的楼台。晚翠:晚上了,夜晚。夜晚的江面上,氤氲朦胧隐隐能看到青翠的颜色。第一拍总写。第二拍怀述历史,“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从六朝时期就遗留的明月,至今还照着六朝的古都和清冷的秦淮河。下片三字短句开始拟人夹叙述怀,寂寞的岁月每天在潮起潮落中匆匆流逝,让人暗自惆怅伤怀。汀,水边的平地。岸边的花朵沐浴这秋的细雨,微风悠闲的拂过雨中的树木,哎!不觉又是一年的秋季了。
整体词牌上片写来自秦淮河畔的所见景物,通过景物来展现历史、时间的沧桑。下片则细写秦淮河畔的景乃之风雨之处的细微草木之无情之秋。来表达作者对于物是人非世事变化无常的愁绪。上片怀古,下片借景抒情。总体写作手法场景转换上,都非常的契合,整体脉络乃之布局十分合理恰当。当属一篇不错的怀古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