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9|回复: 0

[经典释文] 《孟子·尽心章句》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472

帖子

2791

积分

首席版主

晴耕雨读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26
贡献
598
金钱
106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3-7 22: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尽心章句》
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注解:
①尽:将……做到极致。心:善良的本心。性:人的本性。天:天命。
②殀(yāo):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13.2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①。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②”
注解:
①莫非:无一不是。顺:顺理而行,依道而行。正:正命,即以顺应于天道、得其天年而死为得“正命”。
②桎梏(zhìgù):刑具。脚镣手铐。此处指拘系,囚禁。
13.3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①”
注解:
①求、舍:对精神层面一种理念的追求或者放弃。这种精神理念有的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有的不在;不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就要看运气了。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①。强恕而行②,求仁莫近焉。”
注解:
①反身:反躬自问。反身而诚,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
②强恕:勉力于恕道。不懈地推己及人。
13.5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①,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注解:
①著:明了。《庄子》:“彼知丘之著于己也。”
13.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3.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①。为机变之巧者②,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解:
①耻:羞耻心。羞耻心对于一个人关系重大。
②机变:犹言机械变诈。机械,巧诈也。《淮南子·原道训》云:“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
13.8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①”
注解:
①势:权势,社会地位。亟(qì):屡次。
13.9孟子谓宋句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②”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解:
①宋勾践:不详何许人。
②嚣嚣:赵岐注云:“嚣嚣,自得无欲之貌。”游:游说。
13.10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3.11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①,则过人远矣。”
注解:
①附:增益。《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13.12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13.13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③,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④”
注解:
①驩虞:即“欢娱”。
②皞皞(hàohào):广大自得貌;心情舒畅貌。《朱熹集注》:“广大自得之貌。”
③君子:此特指圣人,如周公、孔子等。化,感化。
④存:停留。神:指的是起的作用神秘莫测。上与天,下与地同时运转,难道还能说仅仅是小小的补益吗?
13.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注解:
①仁声:仁德的音乐。
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①。孩提之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注解:
①良能、良知:本能,天赋。
②孩提之童:孩,小儿笑也。赵岐注曰:“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13.16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①,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注解:
①在家与木石为伴,在外与野兽相随。
13.17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①”
注解:
①不干那些不该干的,不要那些不该要的,这样也就行了。
13.18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①,恒存乎疢疾②。独孤臣孽子③,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④”
注解:
①德慧术知:德行,智慧,道术,才智。
②疢(chèn)疾:《说文》:“疢,热病也。亦作疹。”《左传·成公六年》:“美疢不如恶石。”《左传·哀公六年》:“则有疾疢。”《诗·小雅·小弁》:“疢如疾首。”
③孤臣孽子:孤立之臣,庶出之子。
④危:不安也。《论语·宪问篇》:“危言危行。”操心:提高警惕性。达:通达事理。《论语·雍也篇》:“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13.19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注解:
①大人:《史记索隐》引向秀《易·乾卦注》云:“圣人在位,谓之大人。”
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解:
怍(zuò):惭愧。怍色(zuòsè):羞惭的神色。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张老》:“其妻躬执爨濯,了无怍色。”
13.21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①。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②。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③。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④,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解:
①所乐不存焉:乐趣不在这儿。
②所性不存焉:本性不在这儿。
③大行:与“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3.1)的“大行”同义。指政治理想通行于天下。分:本分。定:固定。
④其生色也睟(cuì)然:发出来的神色是纯和温润。睟:外表或面色润泽的。后以“睟面盎背”为仁德者修养到家的表现。
13.22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13.23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3.24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①。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②;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③”
注解:
①容光:小缝隙。
②盈科:水充满坑坎,喻打下坚实基础。《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赵岐注:“盈,满;科,坎。”唐刘禹锡《刘氏集略说》:“五达之井,百汲而盈科,未必凉而甘,所处之势然也。”
③成章:成就。
13.25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注解:
①孳孳:孳,通“孜”。勤勉;努力不懈。《礼记·表记》:“俛(miǎn)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陈浩集说:“孳孳,勤勉之貌。”
13.26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②。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③,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④”
注解:
①杨子取为我:杨子主张为我。取,主张。
②摩顶放踵:摩秃头顶,走破脚跟。
③无权:没有变化,不灵活掌握。
④贼:伤害。
13.27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13.28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注解:
①介:操,操守。
13.29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3.30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13.31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13.32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13.33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解:
①由:通“迪”,遵循。
13.34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3.35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13.36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①”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②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③。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解:
①居:居住环境,成长环境。移:改变。气:气度。养:奉养。体:体质。他难道不也是别人的儿子吗?
②广居:指“居仁”.见(6.2)。
③垤泽:即《左传·襄公十七年》之“泽门”,宋国东城南门也。
13.37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13.38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①”
注解:
①人的体形容貌是天生的;(这种外在的美要靠内在的美来充实它),只有圣人可以做到,(不愧于这一天赋。)
13.39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①”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②,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③。
注解:
①愈:胜过。已:没有。
②紾(zhěn):扭;拧。
③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是对那些没有人禁止他守孝自己却不去守孝的人说的。
13.40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①,有成德者②,有达财者③,有答问者④,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解:
①有如时雨化之者:有像及时雨水那样沾溉万物的。化雨:长养万物的时雨。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赵岐注:“教之渐渍而浃洽也。”《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老师文章山斗,门生辈今日得沾化雨,实为侥倖。”清方文《呈觉浪大师》诗之三:“阴霾时且晦,化雨事原难。自有开宗日,天人合静观。”如:春风化雨。
②有成全品德的。
③有培养才能的。
④有解答疑问的。
⑤还有以风流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
13.41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13.42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13.43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13.44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13.45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13.46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①。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②,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注解:
①此章解释了当务之急者,即优先权。
②放饭流歠(fàngfànliúchuò):大口吃饭和喝汤。古人认为是对尊长极不敬的行为。《礼记·曲礼上》:“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
14.1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14.2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14.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4.4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14.5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14.6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注解:
①饭:旧读上声。饭糗,吃干粮。茹草,啃野菜。《方言》:“茹,食也。”旧读去声rù。
②袗衣:麻葛单衣。果,通“婐(wǒ)”,女侍。《说文》:“婐,女侍也。”
14.7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①”
注解:
①重:指的是报复之重。一间:间,去声,隔也,离也。“一间”言相距甚近。
14.8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14.9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14.10孟子曰:“周于利者①,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注解:
①周:朱熹注云:“周,足也。”
14.11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14.12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14.13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14.14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②。牺牲既成,粢盛既洁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解:
①丘民:丘,众也。或云:“丘”借为“区”,小也。
②变置:改立。
③粢盛(zī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何休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粢,特指祭祀用的谷物,泛指谷物的总称。
14.15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①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②”
注解:
①顽夫:贪得无厌者。薄夫:刻薄者。鄙夫:胸襟狭小者。奋:发奋有为。
②亲炙:亲自接受熏陶。
14.16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14.17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①,去他国之道也。”
注解:
①接淅(jiēxī):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朱熹集注》:“接,犹承也;淅,渍米也。渍米将炊,而欲去之速,故以手承米而行,不及炊也。”后以“接淅”指行色匆忙。
14.18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14.19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①”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②。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③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④”
注解:
①理:顺。不理于口:被人家说得很坏。
②士人厌恶这种七嘴八舌。
③引自《诗经·邶风·柏舟》。
④引自《诗经·大雅·緜》。
14.20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4.21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解:
①介然:专一;坚正不移;坚定不动摇。《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为间:即“有间”,为时不久之意。
14.22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①”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②”
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注解:
①声:音乐。尚:高于,好于。
②追蠡:“追”旧读“堆”,蠡音礼(lǐ),虫蛀木,引申为器物久磨将断的样子。《说文》:“蠡,虫啮木中也。”赵岐注云:“追,鐘钮也。”
14.23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②。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解:
①發棠:“發”即“塗有餓莩而不知發”(1.3)的“發”。棠,地名,今山东即墨县南八十里有甘棠社,当即此。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云:“当时即墨为齐之大都,仓廪在焉。”
②冯妇:人名。
14.24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14.25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14.26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①”
注解:
①苙(lì):猪圈。苙,猪栏。后以“入苙”喻陷入圈套、牢笼。裨笠(bìlì):亦作“裨苙”。鸟名。即鵧鷑。亦名鹎鵊。似鸠,身黑尾长而有冠。春分始见,凌晨先鸡而鸣,其声“加格加格”,农家以为下田之候,俗称催明鸟。招:赵岐注云:“招,罥(羁其足)也。”
14.27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14.28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4.29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14.30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①,馆人求之弗得。
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②”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予之设科也③,往者不追,来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注解:
①业屦:赵岐注云:“织之有次业而未成也。”
②廋(sōu):藏匿,隐藏。《玉篇》:“廋,隐匿也。”
③设科:开设课程。
14.31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①,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②,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类也。”
注解:
①穿踰之心:挖墙打洞的心思。
②无受尔汝之实:“尔”、“汝”为古代尊长对卑幼的对称代词,如平辈用之,便表示对他的轻视贱视。孟夫子之意,若要不受别人的轻贱,自己便先应有不受轻贱的言谈举止,这便是“无受尔汝之实”。
14.32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①,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②。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解:
①守约而施博者:所操持的简单,效果却广大。施:恩惠,效果。
②不下带:带,束腰之带。朱熹集注云:“古人视不下带,则带之上乃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事,而至理村焉。”
14.33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①。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②,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③。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注解:
①汤武经过修身来恢复本性然后力行。
②经德不回:依据道德而行,不致违礼。回,通“违”。
③非以正行也:不是为着要使人知道我的行为端正。
14.34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①,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②,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注解:
①榱(cuī)题:亦作“榱提”。屋椽的端头。通常伸出屋檐,因通称出檐。《说文》“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即椽,放在檩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榱桷(cuījué):屋椽,常喻担负重任的人物。;与栋梁相对,喻指次要人物。《孔子家语·五仪解》:“君子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几筵。”
②般乐(pánlè):大肆作乐。《孟子·公孙丑上》:“今国家閒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赵岐注:“般,大也。大作乐,怠惰敖游。”《玉篇》:“般,大船也。”《广雅》:“般,大也。”
14.35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①”
注解:
①存、不存:指的是人的“善性”、“夜气”《离娄下》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8.19);《告子上》亦云:“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11.8)
14.36曾皙嗜羊枣①,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注解:
①羊枣:何焯《义门读书记》云:“羊枣非枣也,乃柿之小者。初生色黄,熟则黑,似羊矢,其树再接则成柿。今俗呼牛奶柿,一名㮕枣。”
14.37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①,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②,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③”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注解:
①嘐嘐然:形容志大而言夸。
②踽踽凉凉:孤独凄凉的样子。落落寡合貌;狷介貌。
③阉然:曲意逢迎貌。乡原: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原,同“愿”。谨厚貌。《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者也。’”一本作“愿”。朱熹集注:“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唐皮日休《鹿门隐书》:“毁人者失其直,誉人者失其实,近于乡原之人哉?”参见“乡愿”。
④反经:类似“复礼”。归于经常,便叫“反经”,反,同“返”。
14.38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1 1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