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玉-雪蝶 第一讲第二周作业 三、山花子 五首 解析 词牌《山花子》,唐教坊曲名,又名《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1、《山花子·欲话心情梦已阑》 纳兰性德(清)
欲话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中仄句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纳兰性德,据说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原型。清朝满洲正黄旗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字容若。所以也叫纳兰容若。也是清王朝的正统亲戚之一。因为其出身就很显赫,所以直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为三等侍卫,不久之后就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其中关于跟着康熙出巡写的词如今可供查阅的也不少首。纳兰性德的诗词文造就,在清时可以说是享有盛名,其风格婉约旖旎,哀婉沉浮。所以到现代,还是有不少人也非常喜爱其诗词的原因。 他这一首双调的《山花子》是表达对于亡妻的思念与哀婉之情。通篇围绕一片痴情之哀,读之不觉潸然泪下。个人觉得,与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一比,虽然两人写作风格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但对于亡妻这块的思念之情,却是共鸣的。 纳兰性德的这首《山花子》,是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后段较前段少了两韵。前后两段通押平韵,白脚都是仄音。 句序为:第一段第一二三七字句为43,最后三字句为21.。 第二段第一二句式为43.第三句式应为43.。但个人觉得,如作35解也未尝不可。如作35解的话,联合纳兰性德其他此词牌的写作方法,但又是错的。此个人疑惑。 上片起拍直入主题,(我)想对你倾诉衷肠时已梦醒,在妆镜中隐约似见到你眉如春山一般的美丽。这才后悔自己以前真实太过于草率了,没有对你分外珍惜爱怜。 下片则在第一段的情感基调上继续延展,延展出另一个场景。你缥缈的芳魂只能在月夜归来,你遗下的钿钗为什么偏偏寄留人间。而我和红烛一起共同流了多少眼泪啊,因为心里的情已不再,如今的眼泪,不知何时才能干? 其尾拍与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是何其的相似?同样都是惦念亡妻,同样都是因夜而情,而这情却是同出一辙。纳兰性德的这首,通篇的幽幽之情,有曾有次,层次分明,循循读来,不觉泪已满脸颊。其情,可真,可切,可悯,可叹。
2、《山花子·银字笙寒调正长》 和凝〔五代〕
银字笙寒调正长,水纹簟冷画屏凉。玉腕重因金扼臂,淡梳妆。
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中仄句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和凝,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此词牌也是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 押韵,句序,皆同于上一首。也是7773 7773 格式。白脚部分也是仄声白脚。 但三字句为21句式。 起拍第一句也是把场景定在一个清寒寂静的夜里,银字笙吹出悠扬绵长的曲调,水纹竹席渐渐寒冷,画屏也越来越凉。雪白的玉腕上带着沉甸甸的金镯子,她梳理起淡淡的妆容。第一段直接写出寂静夜下一个女子在淡淡梳妆的场面。 第二段仄是拉了一个近景,写女子几次伸手试香,纤纤玉手又暖又香;一回尝酒,脸庞像朱唇一样泛起红光。她假装嗔怪,舞弄起红丝蝇拂子,作势要打她心爱的情郎。 下片无论是对于女子的描写,还是动作的描写,都非常的惟妙惟肖,即显现出女子的娇柔,更突出出女子的活泼。
3、《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纳兰性德(清)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中仄句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纳兰性德的这首《山花子》,是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后段较前段少了两韵。前后两段通押平韵,白脚都是仄音。 句序为:第一段第一二三七字句词序为43,最后三字句为12。 第二段第一二三七字句词序也是43,三字句词序为12.。 通篇同等字数无对偶对仗。 纳兰性德的这首《山花子》从最后尾拍的三字符的收尾来看,此词牌也是纳兰性德用来怀念亡妻的。 起拍“风絮飘残已化萍”,用“飘残”二字来感知此时季节的飘零,即使季节景物的飘零,也是纳兰写自己情感方面的飘零,说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第一段通篇用了倒装形式。反解就是,我尤其记得你当年的时候……我们如何如何的恩爱,前面的悲景就会逐渐幻化出两人恩爱的情景。 而下片则又换了一个场景,像是在自言自语,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下段通篇即像是在自我后悔,又像是对于情感的再次告白,思到断肠之时,不觉,泪又流了下来。读来真挚、感人。
4、《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 纳兰性德(清)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中仄句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这一首个人觉得应是纳兰性德的一首个人怀思之作。但看平台的解析是咏物,但却不知咏何物。这个个人与此有异。 关于押韵、字数、对不对偶、词序等等,皆同上一首。最后三字尾拍也是12.。 第一段的第一二句是用了一个流水句式。 第二段的第一二句式用了对偶形式。 上片起拍第一句这里就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来源于东晋时期诗人,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汉代的班昭、蔡琰等齐名的谢道韫。 “林下荒苔道韫家”,句子开头的“林下”二字,看上去绝不像是典故,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其实,这正是谢道韫的一则轶闻:谢遏和张玄各夸各的妹妹好,谁的妹妹都是天下第一,当时有个尼姑,对这两个妹妹都打过交道,有人就问这位尼姑:“你觉得到底谁的妹妹更好呢?”尼姑说:“谢妹妹神情散朗,有林下之风;张妹妹清心玉映,是闺房之秀。”“林下之风”是说竹林七贤那样的风采,“林下”一词就是这么来的,那位谢妹妹正是谢道韫。所以,起拍第一句“林下”指的就是谢道韫。 起拍第二句虽然谢道韫是有名的才女,但曾经的林下僻静之地,也是遍地荒苔了,可怜那美丽的身影被埋在了一片荒沙之中。这生死离愁无处诉说,只能抬头尽数黄昏归来的乌鸦。第一段通篇叙述怀思了一个典故,名才女谢道韫。 下片则是说,半生的命运就如随水漂流的浮萍一样,无情的冷雨,一夜之间便把名花都摧残了。那一缕芳魂是否化为柳絮,终日在天涯飘荡。 下片通篇既是自己在对于生命的脆弱的哀叹,也是对于自己生命的一种无奈。更是对于所咏之物的哀婉,使人沉痛欲绝。
5、《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 刘辰翁(宋)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中仄句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刘辰翁,宋代著名的爱过诗人,字会孟,别号须溪。 又自号须溪居士、须溪农、小耐,门生后人称须溪先生。 此词牌也是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后段较前段少了两韵。前后两段通押平韵,白脚都是仄音。 句序为:第一段第一二三七字句为43,最后三字句为12.。第二段同第一段句序。 第一段第一二句,个人感觉是采用了流水形式。虽然同一拍中,同等字数可流水可对偶,也可前两都不是,但此词牌前一二是采用了流水。 这首词写作者在一次离舟中的所见所感。不同的是,他的上片是抒情,词的下片写景。一般来说,通常的写作时上景下情的,而刘辰翁却恰恰相反。 上片词的第一拍上去就写出与情人分离,不知何年才能相会的情绪呐喊。“欲问天”,第一句的三个字一下子就把作者的这块激情给迸发出来了,用起句的说法来说,也是陡起了,突然迸发而起。上片说我现在此时此地的心情,无法说清楚。期待着能相聚,却不知要到哪一年。章江早过了三十里了,离别的泪依然在流。 抒情激昂,情绪饱满,情感真挚。 下片则移就了一个场景。应是从舟换车,所以才因为还要尽早投宿,所以后面一半眼中山上的芳草之路,在这样一个随时会下雨的寒冷的暮春季节里,只有偶尔几处的桃花,让人觉得怜爱。 刘辰翁这首《山花子》,虽然通篇读来的情的点不如前边纳兰性德的几首,但个人认为,他这样 写作方法还是值得去借鉴和欣赏的。至少,作者对于离情的迸发,个人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情绪放在来起拍,不但没有任何的过渡与衬托,更没有任何的辞赋修饰,一上来是直接把情绪这块近似于呐喊的形式出来的,此词牌还是非常看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