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玉-雪蝶 第一讲第二周作业
二、忆王孙 五首解析
1、《忆王孙·春词》李重元(宋)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李重元这首小令是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需句句押韵,韵脚比较密。 句序为77737,。没有发现相同字数句式有对偶或者对仗部分要求。可见,本小令相同字数的一拍之内,对偶是可对可不对的。第三句三字句句式为12;其余七字句式均为43词序句式。或许是因为韵脚比较密的原因, 所以通篇读来有中性的沉闷伤感成份也比较突出。总体看来,前三句应为一拍,四五句为一拍。 从写作方法上来看,场景的切换是由大到小,由远视觉效果转到近视觉效果的场景转换,使之小令的情感也由大而进入思维同感之中,最后收束在“门”,也没有明说是门内,但却让读者却深深体味到了,门内延展带来的委婉情感于其中。 起拍由春的“芳草”开始,使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间与空间的跨越中来忆久去不归的游子,第一句的情感因景因思而忆效果就展开了,第二句继续拉近视觉,从阔达一下子到了近景,楼高柳垂也不过是徒增哀伤,更何况还有杜鹃声声悲切,更让人不堪听闻,眼看到了黄昏,又来了一场雨,把院子里的梨花打的遍地都是,只留给读者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全篇随然没有直写主角,但每一句里却句句能够找到主角的存在——一个满面愁容的女子跃然纸上,情感融于场景的切换脉络溢于言表。
2、《忆王孙·夏词》 李重元(宋)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李重元的小令《夏词》同样是五句五平韵,同样是三十一字。共一段。句序同样是77737句式。其中七字句的词序都是43,三字句是12.。 除第一句13为可平可仄,第二三五句15均为可平可仄。 其中一二三句为一拍。四五句为一拍。 基本意思为:起句说小池塘中,风中的水草烈烈有声,第二句仄继续顺承,雨后的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弥漫整个庭院;第三句则是在第一二句所铺设的场景上继续夏之清凉的转换,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像冰雪一样清凉舒爽啊,躺在竹制的方床上,有这样的惬意,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干活啊,只想这样美美的睡一个这样的午觉啊。小令虽然短,却描写了一幅具有夏令时节的特色仕女图出来,让读者与场景中的夏凉之景融于一体。
3、《忆王孙·秋词》李重元(宋)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雪蝶解析部分: 李重元的第三首《秋词》,其格式,韵字,句序,对偶方面的解释,一切同上。这样就不作重复叙述了。唯一不同的就是此小立的写作方式与之前略有不同。此小令通篇一一个女子的视觉作为基础线来写的。 起拍一个秋的大场景,由芦荻花作引冷秋时节,明月独自挂在楼头,楼的四面珠帘都没有挂起来,一个女子的影子影影绰绰的斜倚,在暗自凝眸远望,远处,只有古渡头的一点渔船灯火在寂静的深夜里,忽明忽暗。 通篇没有直写女子为何黯然的原因,而是采用场景的转换,来循序渐进的推出一个忧愁的女子,在凝眸远望深思的场景,其中情怀隐在脉络中让读者陷入沉浸式思索与感悟中。
4、《忆王孙·冬词》李重元(宋)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雪蝶解析部分: 李重元的《冬词》写作方式同样又同于第三首。 起拍作一个冬雪初晴场景,天外忽传雁声三两。本来冬的寒凌就让人忍俊不禁,独自拥在被子中更不愿意听到孤鸿悲切的声音。窗外月光通明,只有梅花几枝瘦影横斜,散发着倔强的芳香。 5、《忆王孙》陆游(宋)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陆游: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北宋灭亡之际,受家庭的安国思想熏陶,所以文字作品具有李白的雄奇奔放,也有杜甫的沉郁悲凉,诗词文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爱国热情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陆游的这首《忆江南》。 此小令关于押韵,平仄,句序,等等,都与李重元的一样。个人认为,相对来说,其中所表达情分,却具有不同的情调。陆游这首,前三句看似写景,却是在为最后一句作层层铺设,一个恨难抒的哀翁,跃然纸上。 起拍,以春为景,春的风与雨,一春的风和日丽却因一场雨的到来,而变得晦暗。等到风雨过后时,春已经空了,最好的春景已经错过了,只留下在泥淖中万般凄凉的万点花红的花瓣。陆游前三句,表面是在说一场春景因雨的凄凉景色,实际,又何尝不是在说北宋灭亡之后,徒留的老百姓的境况呢?所以,三字拍,就引出了一个“恨”,恨无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恨,才能让人恨无穷啊,这样的恨就像我陆游,现在一样,不过是一个衰老的悲哀的老翁而已。此篇的收尾拍,用了倒装的形式,一个悲哀至极的衰翁,含无穷之恨于其中啊。其情调又如杜甫《秋兴八首》一般,小令即包含对于北宋的某些埋怨,也有陆游自己爱国报国无门的一种悲哀。实属一篇不错的小令,值得深思反复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