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4|回复: 20

词研班漱玉组第一讲第二周作业二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332

帖子

3031

积分

常务管理

烟雨楼诗词学院十九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52
贡献
404
金钱
1191
发表于 2022-3-7 20: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 于 2022-3-7 20:18 编辑

《忆王孙》
选出五首例词(需是名人佳作)做出解析。
1、要求写出句与句、拍与拍、上下片(双调的)之间的承接点。
2、在五首解析的后面试着总结出本词牌的写作方法。

0

主题

241

帖子

239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32
贡献
573
金钱
913
发表于 2022-3-9 09: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第二周作业


千峰忆王孙例词解析


1、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第一句:芳草点明春的时节、芳草是思念的物象,直接点题思念远人。
第二句:接着忆字写回忆时的情绪-断魂。
第三句:由声音进一步加强这种情绪。
最后一拍:通过雨的物象进一步表达思念的情绪,楼高和闭门形成呼应。
2、忆王孙.夏词
作者: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第一拍:地点-池塘边的院子,景物-雨后荷花
第二拍:院子里的井里有小甜蜜。
第三拍:表达情绪,院子里的人的舒适慵懒之情。
3、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作者: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第一拍:点名时间-冷秋,地点-孤舟
第二拍:由舟及人,舟是飘零的,人也是。
第三拍:“一舟”“两绸缪”对应,表达情绪,由自我之愁推及爱人之愁。
4、忆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
作者:纳兰性德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这是一首闺怨词
第一拍:地点—花下,时间—清明之后
第二拍:事件—午睡梦到了情人。
第三拍:接着写回忆和梦醒之后的失落,表达情绪,回扣主题。
5、忆王孙.短长亭子短长桥
作者:钱枚
短长亭子短长桥,桥外垂杨一万条。那回临别两魂销。恨迢迢,双桨春风打暮潮。
第一拍:地点—长亭短桥,桥外风景。
第二拍:在地点发生的送别事,送别情。
第三拍:刻画送别情,回扣主题。


综上所述,忆王孙写作手法
第一拍:写时间地点或者直接点题说出主题。
第二拍:写事件,写主旨
第三拍:表达情绪,回扣点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

帖子

12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0
贡献
279
金钱
487
发表于 2022-3-9 10:1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必做作业2第二周②
《单调忆王孙》五首及解析
漱玉一东方神韵
第一首《忆王孙,春词》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解析:
第一拍:“萋萋芳草忆王孙”
开篇景起,化用古人句意,渲染气氛,点明题旨,领起全文。
第二拍:“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次拍承上文写景,进一步描写景色,烘托气氛,寓情于景。
第三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以景结情,收来全文。

第二首《忆王孙》宋,吴则礼
曰长高柳一蝉声。翡翠帘深宝簟清。梦远春云不散情。
晓风轻,玉楝花飞宿雨晴。
第一拍:“日长高柳一蝉声。”
开篇写景,有声有色,情寓于中,渲染气氛,领起全文。
第二拍:“翡翠帘深宝簟清,梦远春云不散情。”
承上进一步描写景色,寓情于景,烘托气氛。
第三拍:“晓风轻,玉楝花飞宿雨晴。”
寓情于景,景结全文。

第三首,《忆王孙》宋,孙舣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
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解析:
第一拍:“飕飕风冷荻花秋。”
以景开篇,点明主题,领起全文。
第二拍:“明月斜侵独倚楼。”
紧承首拍,进一步描绘秋之景色,渲染气氛,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第三拍:“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以景结情,收束全文。

第四首,《忆王孙》清,纳兰容若
西风一夜煎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解析:
第一拍:“西风一夜煎芭蕉。”
以景开篇,渲染气氛,领起全文。
第二拍:“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
紧承上拍之景,描述情态,心情,情寓于中,借以抒情。
第三拍:“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紧承第二拍,照应倦眼,用比喻句直抒胸臆,点明题旨,收束全文。

第五首,《忆王孙》清,纳兰容若
刺桐花下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
忆交加,倚着闲窗数落花。
解析:
第一拍:“刺桐花下是儿家。”
开篇点题,领起下文。
第二拍:“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
前句承首拍叙事,照应儿家,下句写自己,引出下文。
第三拍:“忆交加,倚着闲窗数落花。”
寓情于景,景结全文。


《忆王孙》词写作方法:
1.开篇写景,渲染气氛,领起全文。

2.第二拍紧承首拍进一步写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3.寓情于景,景结全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537

帖子

5691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09
贡献
1282
金钱
2224
发表于 2022-3-9 12: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忆王孙例词解析(共五首):
第一首忆王孙解析
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释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像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译文
暮春时的萋萋芳草总是让人想起久去不归的游子。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杜鹃声声悲凄,令人不忍听闻。眼看又即将到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解析
这首词主要是融情于景。首句就点明题旨。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写作方法: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第二首忆王孙解析
忆王孙·夏词
李重元 〔宋代〕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注释
猎猎:风的声音。
慵拈(yōng niān):懒拿。
译文
小池塘中,风中的水草烈烈有声,雨后的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弥漫整个庭院。这时候,又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像冰雪一样清凉舒爽!躺在竹制的方床上,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做女工呢?只想美美的睡一个午觉啊!
解析
李重元的《忆王孙》原来是有春、夏、秋、冬四季词的,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述说四季景色,抒发相应的情感。
这一首夏词,首句先写小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次句承小池,写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沁人的芬芳,使得满院都是荷花的香味。炎热的夏季,难得的雨后清爽。这时候,又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真象冰雪一样凉啊!竹制的方床上,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做女工呢?没了汗,有了倦,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应该是很惬意的事情啊!小令虽短,却勾画出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情趣。
写作方法,描景由远及近,语言朴实生动。

第三首忆王孙解析
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姜夔 〔宋代〕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注释
冷红:指枫叶。
绸缪:指感情缠绵深厚,不能分解。
吟鸾:古人常以鸾凤喻夫妇。此指作者的妻子。

译文
火红的枫叶片片飘落进秋天的池塘,我常乘着小船与浮云一起四处飘泊。飘泊在这江南水乡,实在是身不由己。唉,我和她的恩爱是那样缠绵深厚,她想必一夜又一夜地思念着我,以至愁肠百结了。
解析
这首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的情景。首二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接着叹息自己为生计所迫,或寄人篱下,或辗转远游,过着不能自主的生活。后二句由感喟身世而转到怀人,并料想亲人也在惦念自己,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全词以景含情,气氛凄冷;语言清新明快,篇幅虽小而情味深长。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
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至,意境更为深远。”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写作方法:先描景,用景物衬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再水到渠成的入情,写心中的思念和感怀。

第四首忆王孙解析
忆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
纳兰性德 〔清代〕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注释
刺桐(tóng):树名。亦称海桐、木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因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
儿家:古代代年轻女子对其家的自称,犹言我家。
已拆秋千:旧俗于寒食清明后拆秋千,表明是晚春时节。
赊:渺茫、稀少。
交加:谓男女相偎,亲密无间。
译文
开花的刺桐树下就是我的家,秋千刚刚拆下新茶还未采摘。睡觉时做了好梦,只可惜醒来美梦却渺茫难寻。本想倚靠着闲窗,静数落花,但脑海里却满是关于两人在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忆。
解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写年轻女子期盼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怀春之事。词人只轻轻几笔的勾画便使意象鲜明,境界全出。“倚著闲窗数落花”之结语,形神俱到,确是精妙的收束。通读全词,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首句点明主人公身份:年轻女子。 “刺桐花底是儿家”,寥寥数语,听来无不给人以温柔旖旎,天真烂漫之感。接下“已拆秋千未采茶”一句,点明时令。古时,二月以后农事渐忙,故古人常于寒食清明后,拆掉秋千。秋千既拆,新茶未采,正是晚春时节。“睡起重寻好梦赊”,写少女春梦。醉眠之中,她做了好梦,但是醒后,美梦却渺茫难寻。“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这句“忆交加”点明了好梦为乃是“交加”之梦。睡梦之中,全是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情景,醒来之后,却只有回忆。本想倚靠着闲窗,静数落花,但脑海里却满是关于两人在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忆。
写作手法:采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口语的语言,描写生活细节的小情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情窦初开的渴望与心上人厮守的小儿女形象。读起来很感人。

第五首忆王孙解析
忆王孙·天涯随梦草青青
沈宜修 〔明代〕
天涯随梦草青青,柳色遥遮长短亭。枝上黄鹂怨落英。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
注释
长短亭:古时设在路旁供饯别和行人歇足的亭舍。《白孔六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译文
天涯随梦草青青,柳色遥遮长短亭。枝上黄鹂怨落英。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
梦魂追随他飞到天涯,却不见他只见芳草青青;凄迷柳色远远地遮住路边的长亭和短亭;仿佛怨恨花儿落去,枝上的黄鹂在悲鸣。远处横卧着绵绵的青山,无尽的飞云,正自由自在地飘行。
解析
起句“天涯随梦草青青”,是对虚幻梦境的描写,言自己的梦魂随着青青芳草飞到远方,欲与亲人相见。《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从此,萋萋春草便与怀人念远之意结下了不解之缘。次句“柳色遥遮长短亭”,承接首句的随梦。写现实中的自己愁肠百结,望眼欲穿,希冀见到归人。然而,远方长短亭边,一片柳浪随风摇曳,阻挡了她的视线。第三句,枝上黄鹂怨落英。”黄鹂鸣声本自婉转动听,然而在词人听来,却声声哀怨,似乎在叹惜花儿凋谢得太早了。结尾“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二句,作者没有直言与爱人相见之难,而是用生花之笔点明远山峻岭连绵不断地横亘在那里,又自怨不及天上的白云,能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了无穷凄凉抑郁的韵味。
写作手法
这首闺情词,以虚景与实景相融合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一个少妇思念远行夫婿的凄苦心境。
词人别具匠心地捕捉了芳草、柳色、黄莺、落英、远山、白云等一系列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静动结合,组成了一幅亦幻亦真的图景,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孤寂伤春伤别的情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8

帖子

10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2
贡献
260
金钱
404
发表于 2022-3-9 14: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将心思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李重元的《忆王孙》原来是有春、夏、秋、冬四季词的,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述说四季景色,抒发相应的情感。这一首夏词,先写小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沁人的芬芳,使得满院都是荷花的香味。炎热的夏季,难得的雨后清爽。这时候,又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真象冰雪一样凉啊!竹制的方床(大床、双人床)上,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慵拈:,懒拿)做女工呢?没了汗,有了倦,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应该是很惬意的事情啊!



  小令虽短,却勾画出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  这首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的情景。首二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接着叹息自己为生计所迫,或寄人篱下,或辗转远游,过着不能自主的生活。后二句由感喟身世而转到怀人,并料想亲人也在惦念自己,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全词以景含情,气氛凄冷;语言清新明快,篇幅虽小而情味深长。


  姜夔的这首《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与其他相同词牌的作品相比,要略胜筹。作为一首描写羁旅飘泊的词作,词人并未将重点放在对漂泊的具体抒写上,而是通过抒发他内心的孤寂、伤感,将人引入一个更为幽微的境界,细致人微,感人至深。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


  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


  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结尾两句即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


  “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绸缪,缠绵之意。《诗。唐风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此句写自己与合肥情侣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古人觉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至,意境更为深远。”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全词以感叹身世起,由写景开端,以抒情歇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写年轻女子期盼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怀春之事。词人只轻轻几笔的勾画便使意象鲜明,境界全出。“倚著闲窗数落花”之结语,形神俱到,确是精妙的收束。通读全词,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首句点明主人公身份:年轻女子。 “刺桐花底是儿家”,寥寥数语,听来无不给人以温柔旖旎,天真烂漫之感。接下“已拆秋千未采茶”一句,点明时令。古时,二月以后农事渐忙,故古人常于寒食清明后,拆掉秋千。秋千既拆,新茶未采,正是晚春时节。“睡起重寻好梦赊”,写少女春梦。醉眠之中,她做了好梦,但是醒后,美梦却渺茫难寻。“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这句“忆交加”点明了好梦为乃是“交加”之梦。睡梦之中,全是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情景,醒来之后,却只有回忆。本想倚靠着闲窗,静数落花,但脑海里却满是关于两人在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忆。


  这首小令与纳兰其他作品的风格截然不同,倒与南宋中期杨万里的诗(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有所相似,采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口语的语言,描写生活细节的小情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情窦初开的渴望与心上人厮守的小儿
女形象。拍,由妻子怀想收结,巧妙地将身世感叹与怀人情愫绾合起来,凝炼地写入短短的五句词里,真是“超妙入神”。情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

帖子

116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8
贡献
296
金钱
435
发表于 2022-3-9 18: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和风细雨扬帆 于 2022-3-9 18:31 编辑

漱玉——瑞军
第一讲第二周作业《忆王孙》
1.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宋代〕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译文
暮春时的萋萋芳草总是让人想起久去不归的游子。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杜鹃声声悲凄,令人不忍听闻。眼看又即将到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注释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像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鉴赏: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即以“柳”而论,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啊!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再如“芳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那无处不在的芳草,承载了游子思妇的无穷相思。
  这首词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这种美的联想性。因此,当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组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性的画面。于是人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无限。
  读这样的词,应当是回味大于思索,联想重于分析。这样可以得到比几句词的字面意义更多的东西。
赏析: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忆王孙》,分别题作“春词”、“夏词”、“秋词”、“冬词”。此词是第一篇。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观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征。全词用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的伤感,深切动人。
  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
  “柳外楼高空断魂”谓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不觉悲从中来,益觉伤悲。“杜宇声声不忍闻”言杜鹃鸣声凄厉,更能引起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则是时将黄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伤情离绪更进一层。少妇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随凄风厉雨,更加魂消肠断。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关掩门户,不再见人。给人以无穷遐思,悲苦难以尽言。全诗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读来令人为之心恸。
  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2.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词牌名:忆王孙|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 
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古诗简介:《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小令。这首词的主题就是《离骚》,全部句子都在围绕着《离骚》。词的开头便是《离骚》的一个主要意象:“众芳芜秽,美人迟暮”。而后词人又是借着读《离骚》来平定澎湃的心潮。
翻译/译文:“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昨天晚上刮了一夜西风,今天起来一看,蕉都凋残了,满眼的花儿草儿也都打了蔫了。——我也打了蔫了,心情很差,那,怎么排解坏情绪呢?干脆,去喝酒好了,“强把心情付浊醪”。浊醪(láo),就是浊酒。
光喝酒也不是个办法,一边喝酒一边看书吧。看什么书呢?看《离骚》,用《离骚》来“洗尽秋江日夜潮”。
赏析/鉴赏:这首小令别看短小,所有意象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诸家注本往往忽略平凡无奇的前两句而不加解释,其实,对这首词来讲,《离骚》是一个主题,全部句子都在围绕着这个《离骚》。明白了这个主旨,我们重新再看一下:
“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这也许是写实,也许不是,这个景象正是《离骚》的一个主要意象:“众芳芜秽,美人迟暮”。接下来“强把心情付浊醪”,容若去借酒浇愁了,这也和《离骚》有关吗?——当然有关,只要一联系下一句的“读《离骚》”,就知道这里的关系何在了。
古人喝酒、读书,有两个很著名的典故,一是“《汉书》下酒”,和《汉书》有关,这里不讲,另一个就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一般只要一说喝酒,如果接下来要说读书的话,读的这个书往往不是《汉书》就是《离骚》,这已经是文人传统中固定的文化符号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夜读《离骚》。读出一心难耐孤楚。纳兰如是。也是时为三秋。窗外西风吹荡了一整夜。风过芭蕉林,声声入耳成苍凉。本已是凉时,又有呜咽风声,午夜梦回时分,他便觉心中愈加寂寥。是有一种幽愁暗恨在心底。于是,他便夜夜孤坐对青灯,难以成眠。入了秋,四下里皆是枯色暗调,黄叶天黄叶地,看在眼里,更是别有一番忧愁滋味在心头。
素有“借酒消愁”一说。是为男子,执一壶酒,抛却世景之萧疏人情之寡淡,倒也姿态潇洒。却无奈,举杯消愁愁更愁。因他心中郁结深久,那愁便也似住在身体当中,难以消却。于是,他便想索性去读书,以此来清定内心。却不想,一纸文章是《离骚》。字里乾坤尽是“国恨”二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是为“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这愁,他大约是躲不过,避不及了。一壶酒,一本书,一阕《忆王孙》诉尽纳兰心底愁。
他写愁,是不隐蔽、不晦涩、不内敛的。他是肆意跋扈地去写。毫不留情地去写。赤情裸意地去写。虽不是句句有愁,却又果真是字字皆有愁情愁意。不管迎拒,吟在口中,便有一种萧索黯然在心头。那丑,他逼迫你与他感同身受。
彼时,纳兰容若正值盛年。是血气方刚的男子。虽是心思细腻善感之人,却也始终不忘少年立誓时的那一腔壮志。生是贵胄,一生都顺风顺水,甚至可谓之平步青云。弱冠年岁,文武双全的纳兰便开始常年伴随康熙帝。御前侍卫的声名虽煊赫,但个中冷暖却唯有他知。
御前侍卫,是要职。顾全帝王,护他平安。不可谓不重。非是康熙亲信,是绝然不可能有机会伴君一侧的。却也正是如此,他力所能及的事便只是随君出行,鞍前马后。但未能对天下事尽心半分。
其实,也是因为纳兰容若心气太高,于是,一时间便一叶障目。未能理清头绪。其实,护全了皇帝,已是了不起的功绩一件。是他人力不能及无可替代的。
但彼时,身为康熙心腹,守护一国之君之荣耀竟未能带给他半分安慰。倒不是容若贪图名利,身段煊赫如他已然无此必要。但彼时,他尚年轻。谁不曾在年轻时怀揣过一心鸿鹄之志。
生命路途平顺如他,几乎是生无坎坷,于是,彼时盛年的纳兰容若胸中的那一颗玲珑心依旧尚待打磨。如许经年,自有一日,他会心目开朗,潇洒对世情。却可惜,纳兰容若英年便逝。竟来不及,暖烟和月,乐归天伦。
如此一说,纳兰容若这一世,倒真是一生惆怅,愁中是愁。
3.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词牌名:忆王孙|朝代:宋朝|作者: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赏析/鉴赏: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是词人的故乡。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家声颇为显赫。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词的主题。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结尾两句即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绸缪,缠绵之意。《诗。唐风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此句写自己与合肥情侣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古人觉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至,意境更为深远。”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白石的羁旅飘泊之词不重对飘泊的具体抒写,而重在抒发一种孤独、伤感的内在情绪,将人引向更幽微之处。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打并在一处,因而显得蕴藉含蓄,别绕风致。
4.忆王孙·夏词  李重元 〔宋代〕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词牌介绍:《忆王孙》,词牌名。或名《念王孙》。此调创自宋人秦观,取词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末三字为调名。据清人毛先舒《填词解》云:《北里志》载天水光远题杨菜儿室有"萋萋芳草忆王孙"句,盖秦词袭用此旬。秦观创此调后,宋元人多照此填词。《梅苑》词名《独脚令》;谢克家词名《忆君王》:吕渭老调名《豆叶黄》陆游词有"画得娥眉归旧时"旬故名《画娥眉》;张辑词有"几曲阑干万里心"句,故名《阑干万里心》;另有名《怨王孙》者,双调54字,见于《复雅歌词》,与以上单调者绝然不同。 这里只介绍单调五句31字而句句押平声韵的一例。 唐孙棨《北里志》谓天水光远以诗题杨莱儿室,有"萋萋芳草忆王孙"句。宋秦观《忆王孙》词,全用其句,因以为名。又名《独脚令》﹑《忆君王》﹑《豆叶黄》﹑《画蛾眉》﹑《阑干万里心》﹑《怨王孙》。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亦有双调,五十四字,仄韵,见《复雅歌词》。参阅《词谱》卷二。 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北曲仙吕宫又有《一半儿》,与此曲相仿,仅末句改七字为九字,"一半儿"三字重复出现。参见"一半儿"。
诗句赏析:李重元的《忆王孙》原来是有春、夏、秋、冬四季词的,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述说四季景色,抒发相应的情感。这一首夏词,先写小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沁人的芬芳,使得满院都是荷花的香味。炎热的夏季,难得的雨后清爽。这时候,又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真象冰雪一样凉啊!竹制的方床(大床、双人床)上,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慵拈:,懒拿)做女工呢?没了汗,有了倦,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应该是很惬意的事情啊!
小令虽短,却勾画出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情趣。
李重元的《忆王孙》原来是有春、夏、秋、冬四季词的,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述说四季景色,抒发相应的情感。小令虽短,却勾画出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情趣。
5.忆王孙·阵前金甲受降时
词牌名:忆王孙|朝代:宋朝|作者:汪元量
阵前金甲受降时。园客争偷御果枝。白发宫娃不解悲。理征衣。一片春帆带雨飞。
汪元量简介: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进士。南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元军下临安,随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时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狱中,汪元量不顾个人安危,常去探望,两人以诗唱和,互相激励,结下了深厚情谊。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许可,出家为道士,离开大都还江南,暗中结交抗元志士,在浙、赣一带鼓动反元,图谋恢复宋室江山。与民族志士谢翱来往甚密。谢翱曾作《续操琴·哀江南》,歌颂其抗元活动。晚年退居杭州,为道士以终。
汪元量在诗歌的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其诗大多为记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诗史”之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据以征信。”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传世。
【作法】 本調三十一字。首、次二句,即平起之七言詩句。第三句與第二句同。第四句為三字句,平仄不可移易;尤以第一字用去声为谐音律。末句亦为七言詩句,与第二、三句相同。本调第二、三、五句之第五字平仄难可移易,时惟作平音節乃始婉妙。本詞第三句「不」字入声本可作平,学者当知所法。忆王孙写作手法
第一拍:写时间地点或者直接点题说出主题。
第二拍:写事件,写主旨
第三拍:表达情绪,回扣点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

帖子

6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148
金钱
232
发表于 2022-3-9 20: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组—慧眼

忆王孙
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解析:77为第一拍,写作者登楼所见,冷红、行云。冷红给人以凄凉之感,行云常用来比喻漂泊江湖的游子,行云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第二拍为7字句,承前作者道出了嫖泊江湖的酸辛。第三拍为三字句,绸缪,缠绵之意。转到作者和合肥女子的两情缱绻,第四拍为7字句,作者料想对方对自己的一往情深。

纳兰性德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解析:77为第一拍,是流水句,点明了时令、地点,第二拍为第三个七言句,转到少女梦醒,好梦难寻,第三拍为3,7,由梦勾起回忆,本想窗前数着落花,可脑海里却是满满的两人一共看花的回忆。第三拍为全词主旨。

沈宜修
天涯随梦草青青,柳色遥遮长短亭。枝上黄鹂怨落英。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
解析:第一拍为77,从视觉角度描写虚幻梦境,自己随着芳草到远方,欲与亲人相见,却被柳浪遮蔽。《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第二拍为7,从听觉角度描写黄鹂的叫声在哀怨和叹息落花来得太早了。词人的孤独苦闷之情不溢言表。第四拍为37。远山横斜,白云自在飞行。所思之人终不得见。

李重元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赏析:用赋笔的写法,第一拍为77,点明时令,在深秋荻花飘舞的时节,明月冷侵,独倚高楼,无不表达出作者孤寂的情怀。冷是全词基调, 陈羽 小江驿送陆侍御归湖上山 鹤唳天边秋水空,荻花芦叶起西风。第二拍为7,珠帘不卷,任由明月侵怀。” 唐 李白 《怨情》诗:“美人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第三拍为37,承上启下,点明地点,古渡头,一点渔火。羁旅的情怀于结句道破。唐钱起诗:“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解析:第一拍77,从视觉角度描写。见景生情,是兴的写法,交待了时令,地点。《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芳草。登楼不见所思念的人,悲伤不尽涌上心头。第二拍为7,杜宇悲厉从听觉描写,更激起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第三拍为37,将时间推移到黄昏,暮雨无情地拍打梨花,少女思人的伤怀别绪更进一层。,有言尽意无穷的意韵使人不忍相看。雨打梨花深闭门是传神之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1

帖子

16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3
贡献
392
金钱
646
发表于 2022-3-9 22: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忆王孙》例词解析:
1、李重元【宋代】忆王孙四首

之一:
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试解析:

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

“柳外楼高空断魂”谓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不觉悲从中来,益觉伤悲。这句是看、悲。

“杜宇声声不忍闻”言杜鹃鸣声凄厉,更能引起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这句是听、悲。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则是时将黄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伤情离绪更进一层。少妇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随凄风厉雨,更加魂消肠断。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关掩门户,不再见人。给人以无穷遐思,悲苦难以尽言。这句是感、悲。

全词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读来令人为之心恸。

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之二:

忆王孙·夏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试解析:
这一首夏词,首拍写小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沁人的芬芳(这是远景,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也是视觉),使得满院都是荷花的香味(地点推至院内,嗅觉)。炎热的夏季,难得的雨后清爽。这时候,又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真象冰雪一样凉啊!(我,感觉)
竹制的方床(大床、双人床)上(场景推至我处),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慵拈:懒拿)做女工呢?没了汗,有了倦,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应该是很惬意的事情啊!

  小令虽短,却勾画出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情趣。

之三:
忆王孙  .  秋词

飕飕风冷荻花秋。
明月斜侵独倚楼。
十二珠帘不上钩。
黯凝眸。
一点渔灯古渡头。

试解析:
首拍“飕飕风冷荻花秋”,点明时节--秋天。场景一,冷风吹着河畔的荻花,远景萧瑟。第二拍,“明月斜侵独倚楼”,镜头拉近,至小楼月光斜照。月夜独倚楼,暗示思念和孤寂。第三拍“十二珠帘不上钩”,主人公愁绪满腹,百无聊赖,无心上帘钩。三字句,“黯凝眸”,神色黯然的凝望着。节奏倏然加快,女子双目的特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境。她在黯然愁苦的望着什么呢?末拍“一点渔灯古渡头”表明闺中人心神沮丧地目不转睛地望着丈夫远去的方向,只见古渡头空无来客,只有一点渔家灯火闪闪发光,恰如鬼火幽灵。对全词进行收束,让读者顺着女子的目光去探究去展开联想。
是存有希冀还是无助的失望……
言尽而意不尽。



之四:

忆王孙.冬词

彤云风扫雪初晴。
天外孤鸿三两声。
独拥寒衾不忍听。
月笼明。
窗外梅花瘦影横。

试解析:
《冬词》更加萧索,恰似等待一年的疲惫心情。开篇交待了季节--冬季。虽是雪霁之景,但阴云与寒风犹在,不减寒冷。次拍“天外”二字将女子的思绪带向天涯万里,寻觅游子的行迹。然而只能听到孤鸿几声,叫只能“独拥寒衾”的思妇不忍再听。“独”本已寂寞,“寒”更痛彻人心。场景由外向内推进。明月或稍解风情,恐人孤单,朗照于空,却只是照出梅花“瘦影横”。花瘦人亦瘦也,恨无穷。场景又由近推远,由“我”至月和梅影。

这是一组新颖的词作。作者独具匠心,通过一年四季的变迁将思妇的闺愁完全展现,闺情也在随着时间的变换而深化。全词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却以意象迭加取胜。词中选用的都是常见的意象: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蒲草、荷花、竹床、明月、荻花、渔灯、孤鸿……这些意象曾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着强烈的美的“张力”,易调动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作者李重元这四首《忆王孙》,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景(春景、夏景、秋景、冬景)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观一种由大到小、由远及近,逐步收敛的特征。全词用一连串带有感官的季节特征景物来衬托主人公(一女子),深切动人,如在眼前。




2、辛弃疾[宋代]忆王孙

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试解析:
此词首句“登山临水送将归”,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辛弃疾用它点出送别之意。自从宋玉写了《九辩》之后,悲伤的感情与萧瑟的秋景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抒写悲秋的感情,也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大传统。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也就不言而喻了。“登山临水”,也有跋山涉水依依惜别之情。


次拍“悲莫悲兮生别离”,见于屈原《九歌·少司命》,它的下句是“乐莫乐兮新相知”。从此句可以推知,辛弃疾所送别的是刚刚结识的知心朋友,因此“悲莫悲兮”,格外悲伤。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并称,辛弃疾将宋玉和屈原的词句组合一起,不仅意思连贯,而且使人读起来分外有味,可以说集得巧。
第三拍“不用登临怨落晖”,这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句子,这一联为“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这里“登临”二字与“登山临水”相呼应。落日斜晖,暮色降临,朋友相聚,兴犹未尽,不觉又到了分手时刻;登临送别,能不使人分外伤感吗?为此,人们常常怨恨落晖无情。另一方面,日出日落,青山绿水,本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又有什么值得让人怨恨呢?这句意似排遣,实为深沉的离别之恨。
三字句“昔人非”,来自苏轼《陌上花》“江山犹是昔人非”的诗句。限于格律,用“昔人非”三字概括全句意思。“江山犹是”与不用怨落晖紧紧相承。“昔人非”一句寓意深刻,其中有多少世事更替、人情变幻!

结句“惟有年年秋雁飞”,出自李峤《汾阴行》。《汾阴行》以汉武帝汾阴祭后土祠的盛况反衬眼前所见的凄凉。“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辛弃疾由送别写起,逐步扩大到人生感慨和当时朝政的失望之情。南宋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北方沦陷的领土,故主张坚决抗金的辛弃疾,借此表示痛心之情。
这首词虽是集古句而成的,但写得如此深沉,并且转接自如,表现出辛弃疾不愧为南宋一代杰出词人。


试总结写作方法:
1、首拍和次拍,运用白描手法,交待时间地点和景情,烘托气氛。
2、第三拍或第三句,转折句式或转换场景深入表达主人翁情绪。这是这个词牌的中心句。
3、重在这三字句,是进一步哀愁还是欢快,都在这句体现。
4、末句收束,情景交融,寓意深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6

帖子

175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7
贡献
403
金钱
677
发表于 2022-3-10 14: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忆王孙解析五首
1忆王孙 春词
作者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高楼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解析:起拍直抒胸意,芳草本也是思念的物象。二拍进一步表达心情,断魂二字表达了主人公的极度寂寞,连杜鹃鸟的叫声也不想听,三拍写时间,最惧的时间点黄昏之后,主人公的最惧空房。结拍深闭门,又一首深闺怨词。回扣了第一拍的忆。
2 忆王孙 夏词
作者 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
针线慵拈午梦长。
解析:首拍为前两七字句,以景物点明了季节和地点,是夏天,池塘边的小院子,二拍是第三七字句,描写主人公享受着冰镇的瓜果。尾拍写主人公的心里活动。躺在用竹子编的床上,真不想去做针线活,睡上一觉多好呀。整篇以景物描写出了一个夏季仕女图。抒发了主人公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忆王孙
纳兰性德 清
西风一夜剪芭蕉,
倦眼经秋耐寂寥,
强把心情付浊醪,
读离骚,
愁似湘江日夜潮。
解析:首拍为前二七字句,以景烘托出了气氛,寂寞冷清。二拍是笫三七字句,延深首拍,描写作者的无奈以酒消愁。三拍继继承接着写愁,以读诗书来解愁,可还是愁呀,尾句直抒胸意,表达了无限的忧愁。正如李清照所言,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
4 忆王孙
纳兰性德 清
刺桐花下是儿家,
已拆秋千未釆茶
睡起重寻好梦赊。
忆交加
倚着闲窗数落花。
解析:首拍前二七字句,交待了地点事物,二拍为第三七字句,交待了人物,三拍承接二拍接着交待人物的动态,从外表动态中表明了她心里活动,无聊寂寞。
5 忆王孙
作者 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两绸缪,
料得吟鸾夜夜愁。
解析:首拍为笫一七字句,表明了季节,是秋天,二拍为笫二三七字句,表明了作者是在江南游荡。但作者并非游山玩水,三拍也表达了自心的心情,夜夜愁。此词先景后情,以景烘托出了心情。
忆王孙小结:通过对五首忆王孙的解析,忆王孙这个小令一般是以写景入题,接下来一直承接或顺应着写下来,尾拍以情结,没有多大起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383

帖子

2443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十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8
贡献
475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2-3-10 19: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斑点 于 2022-3-10 19:04 编辑

小斑点第二周作业二


《忆王孙》解析:


解析一: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第一拍写主人公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的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飘扬到了天尽头。接下来视线稍近,描写了田间杨柳、柳外高楼,以及主人公见到它们时因怀人而断魂的愁绪。
第二拍写主人公所闻所感。听到那哀切悲凉的杜宇之声,忍不住悲伤。
第三拍写黄昏时分,在这杜宇声中,小院梨花带雨,然后收束到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整首词的描写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结拍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回到了平日紧闭的常态。比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二:
忆王孙 夏词
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第一拍小池塘的景色,水槽烈烈有声,雨后荷花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第二拍紧承第一拍,写在这炎热夏季难得的雨后清爽时,享用冰镇李子和瓜的冰凉舒爽。
第三拍进一步描写享用冰镇瓜果后,不想做女红,而是慵懒地睡个午觉的惬意。
短短几句勾勒出了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情趣。


解析三:
忆王孙 秋词
李重元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
十二珠帘不上钩。
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第一拍点明了时间,飕飕冷风中的荻花渲染了冷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什么会悲凉呢?因为孤身一人倚楼怀人。
第二拍写由于独守空房,懒得撩起珠帘,所以只能从帘缝看那明月。
第三拍紧承第二拍,描写了黯然从帘缝看到的除了明月,还有古渡头的一点渔灯,指明了主人公心情沮丧的出发点。她的心上人定然是从那古渡头离去的。
整首词意脉清晰,通过简单的物象,描摹出一幅生动的秋怨场景。


解析四:
忆王孙 刺桐花底是儿家
纳兰性德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
睡起重寻好梦赊。
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第一拍“儿家”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已拆秋千未采茶”点明时令。
第二拍写主人公在这暮春时节,梦醒后,梦境渺茫难寻。
第三拍“忆交加”点明了梦里全是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情景,醒来后却只有回忆。本想倚靠着闲窗静数落花,但脑海里却满是关于两人在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忆。
寥寥几笔,把年轻女子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怀春之事写得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最后一句“倚著闲窗数落花”形神俱到,尤为精妙。


解析五:
忆王孙 西风一夜剪芭蕉
纳兰性德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
强把心情付浊醪。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第一拍点明季节是秋天。“倦眼”说明是深夜。“芭蕉”的意象给人一种孤独忧愁之感。
第二拍紧承前拍,写在这寂寥的夜晚,词人只能借酒浇愁。
第三拍接第二拍,描写了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愁情似湘江的潮水那般滚滚而来,且绵绵不绝,唯有读《离骚》与屈原忧国忧民的感情产生共鸣。
此词开头写寂寥萧索的秋景,渲染忧伤的气氛,然后写饮浊酒,读《离骚》,抒发心中的愁怨。篇幅虽短,却把愁绪描绘得非常生动,但却不哀婉,而是颇有豪迈之气。

《忆王孙》填词方法总结:
第一拍写景,点明季节,渲染气氛。
第二拍紧承第一拍,写在第一拍描写的环境下发生的事情。
第三拍情景交融,回扣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5

帖子

55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2
贡献
1219
金钱
2216
发表于 2022-3-10 21: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讲作业第二小题之二
漱玉组-南归孤雁
①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宋代)
萋萋芳草忆王孙,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柳外楼高空断魂,
仄仄平平平仄平韵
杜宇声声不忍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欲黄昏,
仄平平韵
雨打梨花深闭门。
仄仄平平平仄平韵
译文:暮春时的萋萋芳草总是让人想起久去不归的游子。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杜鹃声声悲凄,令人不忍听闻。眼看又即将到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写作手法:第一拍时间,第二拍通过视觉与听觉写了春幕时萧条景象。最后雨打梨花落景结。
主题: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

②忆王孙·夏词
李重元(宋代)
风蒲猎猎小池塘,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过雨荷花满院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沉李浮瓜冰雪凉。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竹方床,
仄平平韵
针线慵拈午梦长。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译文:小池塘中,风中的水草烈烈有声,雨后的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弥漫整个庭院。这时候,又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像冰雪一样清凉舒爽!躺在竹制的方床上,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做女工呢?只想美美的睡一个午觉啊!
写作手法:第一拍地点,第二拍风景细描,结拍“竹方床……午梦长”暗引出人物。
主题:作者勾画出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情趣。一片惬意。

③忆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
纳兰性德(清代)
刺桐花底是儿家,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已拆秋千未采茶。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睡起重寻好梦赊。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忆交加,
仄平平韵
倚著闲窗数落花。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译文:开花的刺桐树下就是我的家,秋千刚刚拆下新茶还未采摘。睡觉时做了好梦,只可惜醒来美梦却渺茫难寻。本想倚靠着闲窗,静数落花,但脑海里却满是关于两人在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忆。
写作手法:首句点明主人公身份:年轻女子。 “刺桐花底是儿家”,寥寥数语,听来无不给人以温柔旖旎,天真烂漫之感。接下“已拆秋千未采茶”一句,点明时令。秋千既拆,新茶未采,正是晚春时节。“睡起重寻好梦赊”,写少女春梦。“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这句“忆交加”点明了好梦为乃是“交加”之梦。
主题: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写年轻女子期盼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怀春之事。

④忆王孙·一春常是雨和风
陆游(宋代)
一春常是雨和风。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风雨晴时春已空。
平仄平平平仄平韵
谁惜泥沙万点红。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恨难穷。
仄平平韵
恰似衰翁一世中。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译文:这一春来常是风雨交加,等到好不容易晴天了这个春天又过去了,谁会怜惜夹杂着泥水的满地落红呢?无限的愁恨啊!恰似一个衰败的人在这艰难的人世间。
写作手法:寓景于情,把自身不平顺的人生,借用萧瑟的环境呈现出来。“谁惜泥沙万点红。”是物更是人……
主题:以多雨春季,暗喻自己不平顺的人生。

⑤忆王孙·天涯随梦草青青
沈宜修(明代)
天涯随梦草青青,柳色遥遮长短亭。枝上黄鹂怨落英。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
译文:梦魂追随他飞到天涯,却不见他只见芳草青青;凄迷柳色远远地遮住路边的长亭和短亭;仿佛怨恨花儿落去,枝上的黄鹂在悲鸣。远处横卧着绵绵的青山,无尽的飞云,正自由自在地飘行。
写作方法:起句“天涯随梦草青青”,是对虚幻梦境的描写,次句“柳色遥遮长短亭”,写现实中的自己愁肠百结,望眼欲穿,希冀见到归人“枝上黄鹂怨落英。”黄鹂鸣声本自婉转动听,然而在词人听来,却声声哀怨。
主题:这首闺情词,以虚景与实景相融合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一个少妇思念远行夫婿的凄苦心境。

词牌总结:适合写春愁闺怨.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多用做怀旧感念。
有点冷,但血是热的!有点高傲,但从不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15

帖子

7677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二十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6
贡献
141
金钱
7049
发表于 2022-3-10 2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炯炯炯炯 于 2022-3-10 22:09 编辑

忆王孙解析五首  炯炯
1.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第一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起拍直接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暮春时节,女子登楼远望,目之所极,高楼外杨柳参差,芳草连天。只让人感叹“芳草碧茸茸。染恨无穷”。
第二拍:杜宇声声不忍闻。
这一拍从起拍的远眺转到近处的听觉上来。远眺芳草连绵,近闻杜宇声声。在断魂之上更添一层愁绪。
第三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一拍场景再次收束,由外而内,转到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庭院之中。雨打梨花呼应首拍的萋萋芳草的暮春时间,也呼应断魂二字,仿佛女子那像芳草一样连绵不断的愁绪也都那被关闭的门压缩进了狭小的空间,让人感到极度的愁苦。
整首词以景物描写为主,以不同的景物变换来表达主题。

2.忆王孙 夏词  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第一拍: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起拍以景起,描述了夏日中午小院荷塘清新明丽的景色。
第二拍:沉李浮瓜冰雪凉。
这一拍继续描写,镜头由小院的风景转换聚焦到案几的瓜果上,李和瓜也正是夏日才有的瓜果。古代夏日能有冰镇的瓜果,说明女主人公富足闲适的生活。
第三拍: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最后由景及人,在前两拍的铺垫反衬下,人物终于出场了。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夏日午后的小院里,女主人公如何呢?她无心欣赏小院荷塘的风景,也无心享用清凉的瓜果,也懒得做针线,而是在午睡。慵拈,说明女子无聊寂寞的心情。午梦长三字让人不禁遐想女子梦里会是什么场景呢,一定是非常美好的罢?
这首词通过三个场景描写,就像镜头转换--由整体到个体,由景物到人物转换,真实再现了古代女子深闺寂寞的生活状态。

3.忆王孙 秋词  李重元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第一拍: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
首拍以景起,从感觉、视觉两个方面极尽笔墨描述了一个无比凄清孤冷的背景环境。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月夜里,佳人独倚高楼,一个“侵”字更让人感觉凄恻难禁。
第二拍:十二珠帘不上钩。
承接首拍的独倚楼,即使深秋风冷,月已西斜,她仍不愿放下帘笼睡去,依旧执着的守望。
第三拍: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倚楼远望的结果是遍寻不见游子归帆,只看到渡头渔船上的一点微弱的渔灯明灭。佳人眼中的希望之光渐渐黯淡下去。


4.忆王孙 元 谢应芳
齐云一炬起红烟。顷刻烟销事已迁。折戟沉沙月烂船。问祈连。安得河清亿万年。

第一拍:齐云一炬起红烟,顷刻烟销事已迁。
起拍直接叙事,叙事中带着感叹。元末张十诚小朝廷被朱元璋打败,他妻子于齐云楼上一把火把自己和孩子及妾侍全部自焚而死,顷刻之间烟销云散。张士诚自杀身亡。
第二拍:折戟沉沙月烂船。
这一拍承接上一拍,描写战争后的场景,折戟沉沙说明当时战争的残酷惨烈。而不过月余残破的船已经在江中慢慢腐烂掉,被滔滔江水冲蚀无踪了。那些战败的人也已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第三拍:问祈连。安得河清亿万年。
这一拍回扣到首联,一个“问”字问出了词人内心的感叹:面对战争的残酷,沧海桑田、风云变换,有象祈连山那样的天险,来保得江山永固,人民生活安定吗?即使有这样的天险又真的有用吗?
(注:这首词网上没查到解析资料,完全是我个人理解,忆王孙这个词格情感适合表达清新绵邈、富丽缠绵折情调,而像这首词这样大的题材不大适合忆王孙单调来表达,感觉不够厚重。)

5.忆王孙  陆游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第一拍: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起拍直接点题,春天多风雨,等风雨停时春天却已经过去了。春天的风雨也是比喻人生的风雨。
第二拍:谁惜泥沙万点红。
紧承首拍,因为风雨才花落、因为花落而春空。残花点点无人怜惜。
第三拍: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三字句承上启下,恨春多风雨,恨春去匆匆,恨落花无人怜惜。然则是花之恨还是人之恨耶?是词人更恨己之一世恰花之一春,历经风雨,如今衰朽矣。“甚矣吾衰矣。”

小结:
忆王孙这个词牌前二拍适合叙事描写,第三拍适合抒情并点明主旨。感情基调适合伤感缠绵的个人情感抒发,不适合豪放沉郁的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

帖子

8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4
贡献
196
金钱
332
发表于 2022-3-11 05:2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秀英 于 2022-3-11 05:54 编辑

解析《忆王孙》五首  漱玉组:冠玉

第一首 《忆王孙·春词 》
作者:李重元 宋代“婉约怀人”诗人。
为欽定词谱正格体。    
词文: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①【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表达伤春怀人的小词。
② 全词三十一字,五句5平韵。
全词分三部份:   
③ 首拍二个七字句,通过视觉的刻画“萋萋芳草”的物象点明了暮春时节,登高凭窗远眺,不见归人的悲伤情绪。
④ 第二拍通过听觉“杜宇声声不忍闻”来加深景物的进一步刻画描写,这种物象更能引起主人公思念亲人的悲切之情。  
⑤ 第三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也会打落到少妇自己。使少妇的伤情离绪,孤寂心情更加深了一步。只得关门闭户,不再见人… 最后结尾给人以无穷遐想,悲苦之情一言难尽。 这种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由大到小,逐步加深加浓和逐步收敛的写作方法来衬托人物的相思、伤感,读来令人为之无比心恸。
⑥ 句数:7 7 7 3 7
⑦ 句式:七字句:4/3结构。三字句:1/2 结构。 景起景结,以景抒情。


  第二首 《忆王孙·夏词 》李重元(宋)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平仄】:略 人物介召:略
① 此令分三拍:首拍二个七字流水句“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点明了时间、地点。这是一个夏季有个池塘的人家,物象:蒲草、荷花。
② 第二拍“沈李浮瓜冰雪凉”。具体情事:有泡着的李子和西瓜凉爽可口。 前两拍描绘美丽、惬意的环境下吃着甜美的李子和冰凉的西瓜,风儿阵阵的吹着,多么美好啊!
③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呵呵!一语道出女主人公,在这种惬意的环境下,躺在竹榻上,美美的睡了一觉,连针线活儿也懒得做了! 小令字虽少,但环境、人物、事物都面面具到刻画的细致入微。使人脑海中出现一幅优美的古代仕女图,不由叫人非常羡慕神往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   



第三首 《忆王孙·姜夔》
词文: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人物介召: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对诗词,散文、音乐,书法无所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难得的艺术全才。
解析:
① 首拍二个七字流水句,起句以写景交代了时间地点:秋季,舟上。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行云〞意指漂泊不定。经常似天上的云,水中的舟一样居无定所。
②第二拍:“零落江南不自由”说明自己在江南一带漂泊,身不由己。
③第三拍:“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描写男女双方相互思念的无限愁绪。“料得”想必,”夜夜愁“,写出了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反映了词人对情人和情人对自己的一往深情。  写作方法:景起情结。用景物衬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心中的思念和感怀。
④ 句序:7 7 7 3 7 ⑤ 句式:七字句:4/3结构。三字句1/2结构。 首拍为流水句。   


第四首 《忆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词文: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解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描写年轻女子期盼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怀春之词。
① 首句点明了主人公身份:年轻女子。 “刺桐花底是儿家”,寥寥数语,听来无不给人以温柔旖旎,天真烂漫之感。 第二句“已拆秋千未采茶”,点明时令。古时常于寒食清明后,拆掉秋千。新茶未采,应是晚春时节。
② “睡起重寻好梦赊”,描写少女做了个好梦,但醒后再也找不到梦中的那份美好的情景了。  
③”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这句“忆交加”是说回忆梦中的情景中,全是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情景,醒来却只有回忆,只好靠着窗儿静静地数落花,一片落莫愁怅之情。
④写作手法:全词清新自然,用词精简明白。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渴望与心上人厮守的小儿女形象。读起来很感人!
⑤ 句序:7 7 7 3 7
⑥ 句式:七字句:4/3结构。三字句:1/2结构。  



第五首  《忆王孙·陆游》
①人物介召:陆游 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诗词,内容板为丰富。
解析:
② 词文: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共分三拍:
③第一拍:“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
时春已空”。 起拍直接点题,春天多风雨,等风雨停时春天却已经过去了。“风雨”也是比喻人生的坎坷。
④ 第二拍:“谁惜泥沙万点红。〞 紧承首拍,有谁珍惜被风雨吹落到泥沙污垢中的许多花呢?“花”指人。
⑤ 第三拍:“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三字句承上启下,“恨”,无穷无尽,恨“”恨落花犹怜,恨“风雨”无情,人情淡泊,恨江山破碎,恨自己如今衰老无能为力。  全词字虽不多感情满满,以景抒情,充满伤感悲愤。足以表达作者内心愁怅与痛苦!
⑥ 句序:7 7 7 3 7
⑦ 句式:七字句:4/3结构。三字句:1/2结构。
⑧ 第一、二七字句为流水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5

帖子

55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2
贡献
1219
金钱
2216
发表于 2022-3-11 23: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忆王孙》词牌例词解析
漱玉-逍遥客
1.《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清朝·纳兰容若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译文:昨天晚上刮了一夜西风,今天起来一看,芭蕉都凋残了。在这萧瑟的清秋,满眼的芳菲消歇,怎能不备感寂寞寥落?一壶浊酒固然可以勉强浇愁、暂时解忧。然而这愁情似江潮般滚滚而来且绵绵不绝,酒又岂能解怀,唯有用读《离骚》来抒发愁思了。
节拍:整阙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修辞手法,第一拍叙事,第二拍抒情,结拍运用递进的手法,把愁又推进一层。


2.《忆王孙·春词》宋朝·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译文:茂密青草使我想起王孙,柳畔的高楼上凭栏凝望,杜鹃蹄声哀切令人神伤。眼看着又到了黄昏时分,雨打梨花深闭门。
节拍:全诗一拍一层渲染,场景由大到小,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读来令人为之心恸。


3.《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宋朝·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译文:火红的枫叶片片飘落进秋天的池塘,我常乘着小船与浮云一起四处飘泊。飘泊在这江南水乡,实在是身不由己。唉,我和她的恩爱是那样缠绵深厚,她想必一夜又一夜地思念着我,以至愁肠百结了。
节拍: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


4.《忆王孙·夏词》宋朝·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译文:小池塘中,风中的水草烈烈有声,雨后的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弥漫整个庭院。这时候,又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像冰雪一样清凉舒爽!躺在竹制的方床上,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做女工呢?只想美美的睡一个午觉啊!
节拍:这一首夏词,先写小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沁人的芬芳,使得满院都是荷花的香味。炎热的夏季,难得的雨后清爽。这时候,又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真象冰雪一样凉啊!竹制的方床上,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慵拈:,懒拿)做女工呢?没了汗,有了倦,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应该是很惬意的事情啊!




5.《忆王孙.秋词》李重元宋代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译文:千里萋萋,而所思之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又听得杜宇声声悲鸣,痛“不忍闻”。暝色渐入庭院,主人公在“雨打梨花”的滴沥声中步归绣阁,但心中愁思无疑比此前更加凝重。
节拍:第一拍时间,第二拍人物,结拍动作,地点。全篇借景抒情,通过视觉听觉的描写,阐述了一位女子的闺阁愁思。

有点冷,但血是热的!有点高傲,但从不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1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8
贡献
46
金钱
74
发表于 2022-3-12 01: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雪蝶 第一讲第二周作业

二、忆王孙 五首解析
1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宋)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李重元这首小令是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需句句押韵,韵脚比较密。
句序为77737,。没有发现相同字数句式有对偶或者对仗部分要求。可见,本小令相同字数的一拍之内,对偶是可对可不对的。第三句三字句句式为12;其余七字句式均为43词序句式。或许是因为韵脚比较密的原因, 所以通篇读来有中性的沉闷伤感成份也比较突出。总体看来,前三句应为一拍,四五句为一拍。
从写作方法上来看,场景的切换是由大到小,由远视觉效果转到近视觉效果的场景转换,使之小令的情感也由大而进入思维同感之中,最后收束在“门”,也没有明说是门内,但却让读者却深深体味到了,门内延展带来的委婉情感于其中。
起拍由春的“芳草”开始,使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间与空间的跨越中来忆久去不归的游子,第一句的情感因景因思而忆效果就展开了,第二句继续拉近视觉,从阔达一下子到了近景,楼高柳垂也不过是徒增哀伤,更何况还有杜鹃声声悲切,更让人不堪听闻,眼看到了黄昏,又来了一场雨,把院子里的梨花打的遍地都是,只留给读者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全篇随然没有直写主角,但每一句里却句句能够找到主角的存在——一个满面愁容的女子跃然纸上,情感融于场景的切换脉络溢于言表。

2
、《忆王孙·夏词》 李重元(宋)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李重元的小令《夏词》同样是五句五平韵,同样是三十一字。共一段。句序同样是77737句式。其中七字句的词序都是43,三字句是12.
除第一句13为可平可仄,第二三五句15均为可平可仄。
其中一二三句为一拍。四五句为一拍。
基本意思为:起句说小池塘中,风中的水草烈烈有声,第二句仄继续顺承,雨后的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弥漫整个庭院;第三句则是在第一二句所铺设的场景上继续夏之清凉的转换,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像冰雪一样清凉舒爽啊,躺在竹制的方床上,有这样的惬意,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干活啊,只想这样美美的睡一个这样的午觉啊。小令虽然短,却描写了一幅具有夏令时节的特色仕女图出来,让读者与场景中的夏凉之景融于一体。

3
、《忆王孙·秋词》李重元(宋)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雪蝶解析部分:
李重元的第三首《秋词》,其格式,韵字,句序,对偶方面的解释,一切同上。这样就不作重复叙述了。唯一不同的就是此小立的写作方式与之前略有不同。此小令通篇一一个女子的视觉作为基础线来写的。
起拍一个秋的大场景,由芦荻花作引冷秋时节,明月独自挂在楼头,楼的四面珠帘都没有挂起来,一个女子的影子影影绰绰的斜倚,在暗自凝眸远望,远处,只有古渡头的一点渔船灯火在寂静的深夜里,忽明忽暗。
通篇没有直写女子为何黯然的原因,而是采用场景的转换,来循序渐进的推出一个忧愁的女子,在凝眸远望深思的场景,其中情怀隐在脉络中让读者陷入沉浸式思索与感悟中。

4
、《忆王孙·冬词》李重元(宋)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雪蝶解析部分:
李重元的《冬词》写作方式同样又同于第三首。
起拍作一个冬雪初晴场景,天外忽传雁声三两。本来冬的寒凌就让人忍俊不禁,独自拥在被子中更不愿意听到孤鸿悲切的声音。窗外月光通明,只有梅花几枝瘦影横斜,散发着倔强的芳香。
5、《忆王孙》陆游(宋)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陆游: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北宋灭亡之际,受家庭的安国思想熏陶,所以文字作品具有李白的雄奇奔放,也有杜甫的沉郁悲凉,诗词文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爱国热情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陆游的这首《忆江南》。
此小令关于押韵,平仄,句序,等等,都与李重元的一样。个人认为,相对来说,其中所表达情分,却具有不同的情调。陆游这首,前三句看似写景,却是在为最后一句作层层铺设,一个恨难抒的哀翁,跃然纸上。
起拍,以春为景,春的风与雨,一春的风和日丽却因一场雨的到来,而变得晦暗。等到风雨过后时,春已经空了,最好的春景已经错过了,只留下在泥淖中万般凄凉的万点花红的花瓣。陆游前三句,表面是在说一场春景因雨的凄凉景色,实际,又何尝不是在说北宋灭亡之后,徒留的老百姓的境况呢?所以,三字拍,就引出了一个“恨”,恨无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恨,才能让人恨无穷啊,这样的恨就像我陆游,现在一样,不过是一个衰老的悲哀的老翁而已。此篇的收尾拍,用了倒装的形式,一个悲哀至极的衰翁,含无穷之恨于其中啊。其情调又如杜甫《秋兴八首》一般,小令即包含对于北宋的某些埋怨,也有陆游自己爱国报国无门的一种悲哀。实属一篇不错的小令,值得深思反复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11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5
贡献
273
金钱
461
发表于 2022-3-12 16: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周第二次作业
漱玉一昨夜星辰
1、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第一句:芳草点明春的时节、芳草是思念的物象,“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忆”字直接点题思念远人。
第二句:紧扣“忆"字,镜头由远到近,“柳”字拨动着诗人的心弦,独倚高楼望远却不见归人,伤心断魂。触景生情。
第三句:由声音进一步渲染这种情绪。杜鹃悲啼更让人无限悲伤。
最后一拍:到黄昏时,淅淅沥沥的春雨,打落满地的梨花,让人不忍再看,再听,进一步渲染作者的情感,一个"深”字写出诗人的无限孤独之情。
2、忆王孙.夏词
作者: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第一句:地点是池塘边,
第二句:雨后荷花满院生香,调动视觉,嗅觉,如见其景,如嗅其香。点明季节。
第三句:井里有冰镇的瓜果,清凉解暑。令人神往。
结拍:“慵”点明情绪-悠闲、慵懒,画面感极强。

3.忆王孙·冬词
宋.李重元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第一句:写雪后初晴之景。
第二句:从听觉角度写孤鸿的叫声,一个“孤”字写出了孤独之情,用孤鸿的叫声增添了几分悲凉。
第三句:“独拥”从窗外又转回到屋内,诗人独自一人,听到孤鸿的叫声,更添悲伤之情,“雁孤人独”。
结拍:窗外的月亮照在窗外的梅枝上,寓情于景。清冷的感觉,表面写梅花瘦,其实那个拥衾不眠的人,也已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吧。
4、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作者: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第一拍:点明时间,地点一一冷秋,孤舟。行云既写景,又写出飘泊之意。
第二拍:由舟及人,舟是飘零的,人也是。不自由,舟的行进是靠水的推动,不是跟随着自己的意愿,而自己也是身不由己,四处漂泊的。
第三拍:“一舟”“两绸缪”对应,两绸缪,一笔双用,既写自我之愁又写爱人之愁,加深了诗人的愁思。
4.忆王孙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第一拍:开头“倦眼”二字点明是深夜,“芭蕉”在词人笔下往往是表达孤独忧愁之情,所以开篇写景寓情。
第二拍:紧承上拍的情绪,愁无法排遣,所以借酒浇愁。
第三拍:无法排遣的愁绪,诗人拿起《离骚》高声诵读,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就像像江水一样,日夜拍打着自己。

5.忆王孙·一春常是雨和风
宋 · 陆游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第一拍:时间:春天开篇景中寓情。“常”字有哀怨在里面,春天本该春光明媚,花开灿烂,但是经常风雨不断,等到放晴的时候,春花已落,春天就要离去了,无限感慨之情尽在春已空的悲叹中。
第二拍:紧承上拍,具体写泥水中落红万点,一个“惜”字,让人感伤。
第三拍:最后点明情绪一一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以落花喻衰翁,还未在春天中明媚,就已零落成泥,其中的悲伤怎一个愁字了得。

综上所述,忆王孙写作手法
第一拍:写时间地点或者直接点题说出主题。
第二拍:写事件,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第三拍:表达情绪,点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8

帖子

21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16
贡献
514
金钱
834
发表于 2022-3-12 18: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非 于 2022-3-12 18:10 编辑

(1)忆王孙•春词(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是一首怀人词。首句点明时间、人物和情感,在春景下展开春思,为下面的情感抒发做出铺垫。二、三句即直抒胸臆,把离情别绪推向高潮。而情感的痛苦宣泄最终也得转入无尽的寂寞萧索,所以尾拍用凄风苦雨的景物描写衬托主人公的消沉状态。感情线顺流而下,使读者也被那种难以排解的愁苦和失望情绪所打动。

(2)忆王孙•西风一夜翦芭蕉(清•纳兰容若)
西风一夜翦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本词借景抒情,首先运用象征手法,西风不是自然界的风,而是代表词人在现实仕途中抱负难以施展的阻力,这从后面的离骚素材的运用可以感受出来。首拍借西风起摧折芭蕉叶,引起感时伤物的情绪反应开始,第三句紧接着来描绘人物的强自排解抑郁的状态。诗酒似可解忧,可接下来词人交代读的却是离骚,借政治理想破灭的伟大诗人屈原自比的意味不言而喻,而这种相似的遭际所泛起的无尽悲伤自然也就如尾句的愁似湘江日夜潮了。词中采用隐晦含蓄的写作手法,以离骚、湘江等字眼关联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把不便言明的真实情感抒发了出来。


(3)忆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清•纳兰容若)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这首词格调清新自然,虽是怀人之作,却并不沉重,情感定位是希冀中的甜蜜,农事间歇中偷闲的思念(因秋千已拆采茶却还未完)。首拍两句交代地点、时令和人物,第二拍紧承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重寻好梦”,把主人公美梦耐人寻味而意犹未尽的心思充分表达出来。尾拍进一步明确状态和情感,忆、闲、数,形神俱到,收束精妙。词人笔触轻柔明白如话,轻轻几笔勾画便使意象鲜明,境界全出。


(4)忆王孙•秋江送别(宋•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这首词很特别,完全是一首集句而成篇的词,可以说,没有一个字是作者改动和后加上的,但通篇的架构和情感的贯通,却由作者高超之手组合一起再创造而来,情感意脉不脱于原作而又自成体系。首句表明事件背景、状态和地点,离情别绪的情感基调自然呈现,而下句用“悲莫悲兮生别离”,隐含联系原出处《九歌》中后面的一句“乐莫乐兮新相知”,就把世事无常人力所不可及,应客观平淡对待的道理蕴含其中,这样后面的“不用登临怨落晖”,也就和开篇的“登山临水”并不矛盾了。这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也是对主题要表现的人世在时空、聚散等方面的哲理思辨,不用明确回答人生难解的疑问,也无法回答,后面的“昔人非”感觉一切尽在不言中。尾句用景结,委婉含蓄,暗含无限怅惘之情,景结的特点往往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然效果,这是辛弃疾常用的手法。

①登山句:《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
②悲莫句:《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③不用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④昔人非:苏轼《陌上花三首》其一:"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⑤惟有句: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5)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宋•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从大的方面可以分成两部分看,前三句表达飘零之思、身世之感,末两句转向怀人,前面是后面的成因,后面的愁思是前面现状的不可承受之重。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巧妙地结合,互为依托,愁怀难遣,因而显得蕴藉含蓄,别有风致。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用"冷"字,衬托凄凉的身世之感,有移情作用。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新颖,并且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这两句,是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在这种孤独落寞下,总要想起知心体贴的人,结尾两句即顺情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表达出自己与对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是从对面着笔,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挚,意境更为深远,实则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此词虽是羁旅飘泊之词,但不过多具体抒写,正面描写一笔带过,而以景加情感色调的字词烘托,重在抒发一种孤独、伤感的内在情绪,将人引向更幽微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2

帖子

19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8
贡献
438
金钱
746
发表于 2022-3-12 18:3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锦书难托 于 2022-3-12 18:38 编辑

词牌解析
漱玉-锦书难托
一、忆王孙·春词
宋朝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1、此词单调31字,77737,五句三平韵。韵脚细密,奇数句,黄中宫,仙吕宫。此调多写离别情绪。
2、句式:三字1/2结构,七字句4/3结构;3、平仄 :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中仄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五字句和七字句符合律句一三五不论。
4、起拍兴起,萋萋芳草忆王孙。以芳草引出相思之意。二拍描写闺楼外柳与杜鹃,柳与杜鹃本是春天里美好的景物,然而独坐闺楼的人却觉得更添愁绪。结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与起拍萋萋芳草对比,寓示着春天即将过去,花儿也将凋谢,而作者只能独守空闺辜负春光,
二.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宋朝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声律同上,起拍景起,点明节气为秋,自古愁是心上秋,更何况离人逢秋,与行云同兴,身若浮云。二拍零落江南不自由。为作者今时所处之地,结拍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两绸缪之两,为两地相思之两,又暗衬一皱之苦,信笔带出伊人也必定如我一样思念着我。
三、忆王孙
唐朝赵嘏
华清宫树不胜秋。云物凄凉拂曙流。七夕何人望斗牛。一登楼。水远山长步步愁。
声律同上,起拍兴起,以不胜秋之树,凄凉之云物带出作者秋思之况味。二拍问七夕何人望斗牛,当是思及远方之人应是如我一般在望着牵牛织女星,结拍一登楼。水远山长步步愁。紧扣二拍七夕望斗牛,登楼望远,可惜水远山长更添了许多愁。

四、忆王孙·冬词
宋.李重元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声律同上,起拍景起,写雪后初晴。二句从听觉角度写天外孤鸿,一个“孤”字与三句“独拥”之独,衬托出旅人之孤独;结拍寓情于景。月色照得梅花瘦影,怜梅之瘦,又何尝不是怜己之瘦影呢?

五、忆王孙·夏词
宋 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声律同上,起拍景起,点明时间地点,风雨过后的夏日风光,作者娓娓道来,如见其景,如嗅其香。这样美好的时光,更有有井水镇过的瓜果解暑,这样的好时光正好美美的睡个午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05

帖子

282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99
贡献
700
金钱
1117
发表于 2022-3-12 19: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春词》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小令。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忆王孙》,分别题作“春词”、“夏词”、“秋词”、“冬词”。此词是第一篇。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观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征。全词用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的伤感,深切动人。词的首句也就是词的首拍,“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词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也就是词的次拍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描写了思妇的感受。空断魂,不忍闻。然后自然过渡到深闭门的结局。尾拍收束有力。
忆王孙*离宫别苑草萋萋 汪元量
离宫别苑草萋萋。对此如何不泪垂。满槛山川漾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汪元量(1241—约1317),字大有,号水云,一说水云子,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进士。南宋末,以善琴供奉内廷。元灭宋,随三宫被虏北去。曾访文天祥于狱中。后为道士南归,往来于匡庐、彭蠡间。所作多纪实诗篇,述亡国之痛。有《水云集》、《湖山类稿》。忆王孙,共五句,三十一字,五平韵。如果一韵看成一拍的话,共五拍。首拍点明离宫别苑的荒凉。次拍,紧承首拍,触景生情,表明对故国故人的怀念。中拍,又由思念回到现实景中。进而得出物是人非的结论。第四、第五拍,收束自然。有力地抒发了作者亡国之痛。
忆王孙*瑶阶月色晃疏棂 白朴
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和月步闲庭,苔浸凌波罗袜冷。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1]  终身未仕,生于公元1226年,卒于公元1306年。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天净沙·秋》等。首拍(7,7,7)写景,由瑶阶、月色、疏棂到银烛,秋光、画屏。由外及内,渲染了环境清幽寂静。次拍由物及人,写出了人的寂寞和凄清。
忆王孙·上阳宫里断肠时  汪元量
上阳宫里断肠时。春半如秋意转迷。独坐纱窗刺绣迟。
泪沾衣。不见人归见燕归。
首句直接铺陈,上阳宫内断肠时。第二句写景抒情,第三句转到对人描写。意转迷,刺绣迟是对断肠时的具体化描写。泪沾衣是断肠时的外化。物是人非,国破家亡。
忆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  纳兰性德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首句点明主人公的身份,次句交代时令。第三句记梦,最后两句,对好梦的回忆。这首词是篇书写童稚回忆的词章,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稚气散漫的词人只轻轻几笔的勾画便使意象鲜明,境界全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0
贡献
182
金钱
294
发表于 2022-3-12 23: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忆王孙 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解析

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白石词多用“冷”字,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
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第一拍,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出白石词“气体超妙”的特色。
下一句为一拍,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
结尾两句为一拍,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绸缪,缠绵之意。此拍写自己与情侣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古人常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至,意境更为深远。”“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的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全词以感叹身世起,由写景开端,以抒情歇拍,由妻子怀想收结,巧妙地将身世感叹与怀人情愫绾合起来,凝炼地写入短短的五句词里,真是“超妙入神”。

二、忆王孙  李重元
春 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解析

这是一组新颖的词作。作者独具匠心,通过一年四季的变迁将思妇的闺愁完全展现,闺情也在随着时间的变换而深化。全词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却以意象迭加取胜。词中选用的都是常见的意象: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蒲草、荷花、竹床、明月、荻花、渔灯、孤鸿……这些意象曾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着强烈的美的“张力”,易调动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春词的起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楼外芳草萋萋,杨柳葱翠,而自己却独倚高楼。这两句与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柳外楼高空断魂”,本是芳草碧连天之日,却成“楼高空断魂”之时,春光愈美,思念愈浓,楼愈高,情愈悲。清黄苏评价:“因楼高曰空,因闭门曰深,俱可味。”此句点明思妇身居高楼之地,神驰柳外之遥,一个“空”字点染出思妇极度劳神远望而不见王孙归返的失落和她孤独寂寞,失魂落魄的空虚。
第三句“杜宇声声不忍闻”,忽而,传来几声杜鹃的哀鸣,好似在劝人“不如归去”,婉转幽切,教人不忍再听。此句借杜鹃啼叫,以声传情。前三句为一拍,写出了思妇身居高楼对王孙的极度思念。
最后两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将近黄昏,暮色苍茫,她却只能紧闭朱扉,独自欣赏“雨打梨花”的凄美。梨花被雨点打碎,散落一地,恰似她残损的容颜,无人怜惜,任凭风狂雨骤,兀自憔悴。此为一拍。
全诗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读来令人为之心恸。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三、忆王孙  李重元
夏 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解析

此词多化用前人的诗词,进一步抒发情思。“风蒲”句出自唐诗“青蒲如剑满池塘,猎猎迎风绿叶长”;而“过雨荷花满院香”由韩诗“雨过池塘后,荷花满院香”点染而来。作者巧妙借鉴,将前人的两句变为一句,毫无雕凿痕迹。“沈李”句飘荡着瓜果幽香,“雪凉”又带给人缕缕清爽。前面三句合为一拍,描写了晓风吹过池塘,蒲苇潇潇,荷花带雨,瓜果的幽香与花朵的清香飘盈小园,图景新雅别致,洋溢着夏日风情。后面两句合为一拍,“竹方床”语意直转而下,“针线慵拈午梦长”重归主题:浓浓夏日,绵绵梦长,心情倦怠,唯有相思。

四、秋 词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解析

此词充满了萧瑟与凄清:风吹荻花,飕飕飘摇,明月孤照,剪影清寂,佳人倚栏,独自遥望。“侵”字带给人一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前两句为一拍,描写了思妇秋夜高楼独眺时的景致。后两句为一拍,寒冷满袖,她仍不愿放下小帘钩,依旧守望、凝眸。远方,一点渔灯残留渡口,哪里有游子的踪迹呢?渔灯微弱的光晕象征着思妇缥缈的憧憬,然而继续等待也只是徒余失望而已。

五、冬 词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解析

《冬词》更加萧索,恰似等待一年的疲惫心情。开篇虽是雪霁之景,但阴云与寒风犹在,不减寒冷。“天外”二字将女子的思绪带向天涯万里,寻觅游子的行迹。然而只能听到孤鸿几声,叫只能“独拥寒衾”的思妇不忍再听。“独”本已寂寞,“寒”更痛彻人心。前三句合为一拍,由萧索寂寥的景致引出下文。明月或稍解风情,恐人孤单,朗照于空,却只是照出梅花“瘦影横”。花瘦人亦瘦也,恨无穷。后两句描述了人花同消瘦的落寞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5

帖子

55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2
贡献
1219
金钱
2216
发表于 2022-3-13 07: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作业《忆王孙》例词解析
漱玉组惠昕
1.忆王孙·春词
宋代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起笔点题,写“忆”,景色开阔,连天芳草,千里萋萋,而思念的人远在天涯。第二句写“忆“的程度是断魂,登楼而望,杨柳依依不见离人归来,油然而生悲凄。第三句是听觉,杜鹃啼鸣更是加深了愁苦。后两句,随着时间推移,黄昏,雨打梨花满地伤,离绪更进一层。全诗情景交融,层层渲染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令人遐思。


2.忆王孙·夏词
宋代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起拍先写小池塘里水草猎猎有声(听觉);第二句继续铺陈,点名节令,写雨后荷花因为风的吹送,芬芳四溢,满庭清香(嗅觉);接着写风雨之后人的活动,享用井里用冷水镇的瓜果,冰雪一样清凉。炎炎夏季,因风因雨因冰凉的瓜果而惬意,竹制的方床上,懒得去拿针线做女工,美美地睡个午觉多么舒适难得。截取富有夏季特色的景物和生活片断,令人难忘,回味悠长。
3忆王孙 ·一春常是雨和风
宋·陆游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起拍点名季节特征,春天多风雨,也暗示着人生的风雨。第二句写风雨停时春天却已经过去,万事成空。第三句,因为风雨而花落春空,残花点点有谁怜惜。三字句承上启下,恨春多风雨,恨春去匆匆,恨落花无人怜惜。末句点题,词人一世恰花之一春,历经风雨,如今已衰朽了,抒发了无限的愁苦与惆怅。


4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
宋•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起二句写身处的环境,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点明时令是秋,行云表飘泊之意。第二拍写自己身不由己,在江南漂泊,孤独之意自现。第三拍两绸缪,一笔双用,既写自我之愁又写爱人之愁,从对面着笔,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也同样会思念自己,抒发了寂寞、伤感的情绪。


5忆王孙·上阳宫里断肠时
南宋末·汪元量
上阳宫里断肠时。春半如秋意转迷。独坐纱窗刺绣迟。泪沾衣。不见人归见燕归。
首句写意,总领全篇并交代地点与心情。第二句点名时间,虽然身处春日因“断肠”而如秋天般寂寞凄凉。第三句是具体描画,“刺绣迟“是断肠时的具化。泪沾衣是“断肠时“的进一层外化。尾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燕归而人不归的失落怨恨的心情。


小结:
此词牌多长句,一句一韵,声情急促,抒情性比较强,多写伤春怀远,盼归思人之作。












有点冷,但血是热的!有点高傲,但从不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2 06: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