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8|回复: 24

词研班漱玉组第一讲第二周作业一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332

帖子

3031

积分

常务管理

烟雨楼诗词学院十九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52
贡献
404
金钱
1191
发表于 2022-3-7 16: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简.. 于 2022-3-7 20:18 编辑

《忆江南》
选出五首例词(需是名人佳作)做出解析。
1、要求写出句与句、拍与拍、上下片(双调的)之间的承接点。
2、在五首解析的后面试着总结出本词牌的写作方法。


0

主题

67

帖子

6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148
金钱
232
发表于 2022-3-7 20: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组—慧眼

第一讲作业
忆江南
正格 白居易
江南好 
平中仄句

风景旧曾谙 
中仄仄平平韵

日出江花红胜火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能不忆江南 
平仄仄平平韵

1句数:单调27字,35775,奇数句,声情舒畅。
2句式:三字句2/1
五字句2/3
七字句4/3
3平仄 :二三句之间失粘,有点拗怒。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总结:五字句和七字句符合一三不论。三字句可以平平仄或平仄仄。句也就平仄符合平仄
4押韵 :五句三平韵。韵脚疏密得当,声情和平宽舒。
5对偶 两个七言句以对仗为宜。
6总结声情:大石调、南吕宫
感叹伤悲 风流蕴藉。

忆王孙

《太平乐府》注“黄钟宫”,《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
《梅苑》词名《独脚令》,名《豆叶黄》。名《画蛾眉》。名《阑干万里心》。名《忆君王》

1、句数: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 。
2、句式:77737,奇数句,声情舒畅。长句多,声情缠绵幽咽。
3、平仄:符合一三五不论的格律规范,第二个七言句应该是仄仄收,却是平收押韵,有点小拗怒,第三个七言句和第二个七言句失粘。有点拗怒。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4、押韵:句句押平声韵,韵脚密。声情急促。
5、对偶前三个七言句宜对偶,可以做板凳体。
6、声情:黄钟宫,仙吕宫,声情富贵缠绵,清新绵渺。

山花子 唐教坊曲名,一名《南唐浣溪沙》。《梅苑》名《添字浣溪沙》,《乐府雅词》名《摊破浣溪沙》,《高丽史·乐志》名《感恩多令》。
1、 句数: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 
2、句式:7773,7773长句多,声情缠绵幽咽。奇数句,声情舒畅。4/3,2/1或2/1。
3,平仄 符合一三不论,除了上下阕的第二个七言句改仄为平,有点小拗怒外,都是标准的律句。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中仄句
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
仄平平韵
4、押韵: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二平韵。韵脚和律诗相比,稍微密一点。情感安详。
5、对偶:上下阕的七言句宜对偶,可以板凳体,可以两个对,可以流水句。
此词即《浣溪沙》之别体,不过多三字,结韵延至句尾。
6、声情:黄钟宫,中吕宫,声情为富贵缠绵,高下闪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

帖子

6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148
金钱
232
发表于 2022-3-7 20: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予求慧眼 于 2022-3-8 11:07 编辑

漱玉组—慧眼
第二讲作业

忆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解析:恨是全词基调,第一拍,3、5,昨夜梦魂中有多少遗憾。7、7,第二拍,仿佛还是旧时的景象。即是承梦而来,也是转到恨的根源,有昨是今非之意。第三拍,5,跳出梦境,点明时节。

刘禹锡
其一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解析:采用了比的艺术手法。3,5为第一拍,点明地点和时间,洛阳,暮春。第二拍是两个七言句,对仗工整,从举袂和沾巾的动作描写中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第三拍是五字句,含愁而独坐,是全词的主旨所在。独是词眼。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解析:采用赋笔的方法,3,5为第一拍,一位女子次倚楼顒望这一场景,次拍为两个七言句,用流水句,表现出极度的的失落之情。五字句为结拍,为全词的主旨句,戛然而止,有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最后肠断的感情过程。独字是全词的词眼。

纳兰性德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解析:3,5为第一拍,以问句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虞美人·秋夕信步》中就有: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可见“小立”二字在这简洁小令中有一种人物浮雕式的效果。次拍为两个七言句,对仗工整,香雪乍翻,吹倒瓶梅,借纷杂的物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结拍五言句,伤痛之语,将全词推入一个空前的高度!情感感叹伤悲。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赏析:首拍为3、5,描写了一幅画画:泽兰油膏即将燃烧待尽,屏风上梅雨中的红蕉渐渐模糊。次拍为773,将我们拉入到梦境中,江南家乡,萧萧的梅雨,和着船上的笛声,驿桥边的人语声。采用的今昔对比的写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

帖子

12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0
贡献
279
金钱
487
发表于 2022-3-7 20:5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漱一玉组一东方神韵第一讲第二周依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

帖子

12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0
贡献
279
金钱
487
发表于 2022-3-7 22:34: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组一东方神韵 第一讲第二周作业【1】 《忆江南》五首及解析 ①《忆江南,怀旧》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解析: 第一拍“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开篇点题“恨”,总领全文。 第二拍“还似旧时游旧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紧承上文的“恨”,具体描述梦魂中的具体情景。 第三拍“花月正春风” 结拍回扣首拍恨的原因,即第二拍所表达的梦的时节内容,收束全文。  ②《忆江南,和乐天春词》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解析: 第一拍“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起拍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拍“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承接首拍的“春去”,具体描述洛城春去的景象。 第三拍“独坐亦含颦。” 回扣首拍的“春去,洛城人”表达的春去的景象,收束全文。  ③《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曰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解析: 第一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承接首拍的江南风景,具体描绘江南的美好景色。 第三拍“能不忆江南。” 结拍回扣首拍的“旧曾谙”,并点出忆的原因,即次拍所表达的江南的美好景色,收束全文。  ④《忆江南》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解析: 第一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白描手法。点出时间事件,人物。总领全文。 第二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紧承首拍,具体描述“独倚望”的具体情景和望的结果。 第三拍“肠断白蘋洲。” 回扣首拍的“独倚望”的心情,即次拍所具体描绘的“望”的情景的结果。  ⑤《忆江南》清,纳兰容若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解析: 第一拍“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开篇写景,渲染气氛,点明主题,总领全文。(第一个场景,野外) 第二拍“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次拍用对偶句具体描述引起“恨”的景象,(第二个场景,闺房) 第三拍“心字已成灰” 结拍回扣首拍的“恨”,即第二拍所描述的具体场景。收束全文。   《忆江南》词写作方法总结: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紧承首拍,具体描述首拍提出的问题的情景。 3.回扣首拍问题,即次拍所表达的内容,收束全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

帖子

116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8
贡献
296
金钱
435
发表于 2022-3-8 20: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组—瑞军 第二周作业《忆江南》

本帖最后由 和风细雨扬帆 于 2022-3-9 18:09 编辑

漱玉组—瑞军

第二周作业
(一)《忆江南》
1. 忆江南
白居易 〔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简析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忆江南·江南忆
唐代 ·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注释: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译文: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简析:
白居易组词三首忆江南。这首词是第二首,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白居易“忆江南”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忆江南·忆吴宫
白居易    唐代
忆江南,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注释: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译文: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何时才能再次相逢?
这是乐天 第三首忆江南,追忆苏州往事。“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中间两句是说,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可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也可解释为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从“春”与“醉”的对偶来看,后一句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以“醉”字形容“芙蓉”,极言那花儿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娃”,美女。西施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修建的住宅,叫“馆娃宫”。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这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
“早晚复相逢?”末句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早晚”,当时口语,它的意思与“何时”相同。
补充简析: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⑵。弱柳从风疑举袂⑶,丛兰裛露似沾巾⑷。独坐亦含嚬⑸。
注释:
⑴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后因白居易词有“能不忆江南”句改名。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南”、“望江楼”、“梦江口”、“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皆平韵。
⑵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⑶弱柳:柳条柔弱,故称弱柳。
⑷丛兰:丛生的兰草。裛(yì)露:沾上露水。“裛”通“浥”,沾湿。
⑸含嚬(pín):谓皱眉。形容哀愁。“嚬”同“颦”,皱眉。
译文:春光去时离情依依,像在感谢留恋她的洛阳人。柔弱的柳条随风飘扬,像举起衣袖告别离去的春;丛生的兰花被露水沾湿,像惜春的泪水湿透了罗巾;那伤春的美女独坐庭院,望着柳和花将愁眉皱紧。
创作背景: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其调名下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当时白居易[/url]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
赏析:本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忆江南 刘禹锡
注释: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⑹。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⑺。惟待见青天⑻。
⑹艳阳年:即艳阳天,阳光灿烂的春天,这里指暮春。
⑺无辞:无语,默默地。竹叶:竹叶酒。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尊,同“樽”,酒杯。
⑻惟待:只等。青天:无云的天,指晴天。
译文:春光正在离去啊,都来珍惜这阳光灿烂的暮春天。那小溪的潺潺流水上,还漂浮着美丽的桃花花瓣;最好是默默无语地看呀想呀,沉醉在竹叶酒的酒杯前。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春景,只盼天天遇上万里无云的晴天。
创作背景: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
赏析:本首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4、5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忆江南》本词牌的写作方法:
格式:
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中-可平可仄
写作要点:
属于单调,共二十七字。
首句三字句,平中仄。
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
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以不拘。
第四句为平起平收押韵的七字句。
第五句句法的与第二句相同,第一字可平可仄。
另外,这首词的三、四两句,句法与平起七言中的颔(hàn)联一样,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大多数也都是这样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1

帖子

239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32
贡献
573
金钱
913
发表于 2022-3-8 21: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第二周作业
漱玉-千峰
忆江南五首解析


1、忆江南
作者/王世贞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
第一拍:时间-傍晚,地点-江船,人物-歌女。
第二拍:进一步描写江船的细节和歌女的装扮,梅子雨,藕丝风突出了江南味道。
第三拍:点明主题,这是太湖人,这是太湖事,我的家乡,美不胜收。
2、忆江南
作者/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第一拍:时间-昨夜,地点-梦中,事件-有恨。
第二拍:进一步描写梦中的情景,故园车水马龙繁华无数。
第三拍:赞叹美好,反衬首句的恨。


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第一拍:直抒胸臆,赞叹记忆中的美景。
第二拍:扣着风景二字,进一步详细描写春景。
第三拍:用“忆”扣首拍“谙”字。
4、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第一拍:点题-杭州
第二拍:细写杭州,半城月色半城纱。
第三拍:用“重游”字扣首拍“忆”字。


5、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第一拍:点题-吴宫
第二拍:细写吴宫里的人事,美女娇娃,春意融融。
第三拍:用“复”扣首拍的“忆”字。


综合以上五首作品得出写作方法如下:
第一拍写出时间地点事件或者直接点题。
第二拍接着点题或者事件进一步细写。
第三拍点明主题或者回扣或者反衬第一拍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5

帖子

55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2
贡献
1219
金钱
2216
发表于 2022-3-8 23: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归孤雁 于 2022-3-8 23:35 编辑

词研班第一讲第二小题作业其一
漱玉-南归孤雁


①例词
忆江南 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 白居易
江南好 
平中仄句
风景旧曾谙 
中仄仄平平韵
日出江花红胜火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能不忆江南 
平仄仄平平韵
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写作手法:此阙词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先直述江南好,因为风景好!紧接着怎么样一个好法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最后“能不忆江南”回扣主题!其中中间两个七言句对仗。
主题:此阙词写了作者对江南的怀恋,结局一问句,“怎不忆江南?”即扣紧了整个主题,又把那份思念中的无奈与忧伤展现的淋漓尽致。


②忆江南·多少泪
李煜(五代)
多少泪,
平仄仄句
沾袖复横颐。
平仄仄平平韵
心事莫将和泪滴,
平仄仄平平仄仄句
凤笙休向月明吹,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肠断更无疑。
平仄仄平平韵
译文: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写作手法:此篇用了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用最平淡的语言自诉了内心的悲伤与痛苦。中间两个七言句,上句状态,下句心态。两句对仗,那份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主题: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


③望江南·多少恨
李煜(五代)
多少恨,
平仄仄句
昨夜梦魂中。
仄仄仄平平韵
还似旧时游上苑,
平仄仄平平仄仄句
车如流水马如龙。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花月正春风。
平仄仄平平韵
译文: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写作手法:开头陡起。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了“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主题: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


④忆江南·衔泥燕
牛峤(唐代)
衔泥燕,
平平仄句
飞到画堂前。
平仄仄平平韵
占得杏梁安稳处,
仄仄仄平平仄仄句
体轻唯有主人怜,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堪羡好因缘。
仄仄仄平平韵
译文:衔着泥土的燕子,飞到装饰华丽的大堂前,占据着梁间安稳的地方,体态轻盈只有主人伶爱,好姻缘可堪羡慕。
写作手法:“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这三句写燕子筑巢,以动态咏物。“衔”、“飞”、“占”三个动作,便将燕子筑巢的全过程完整的写了出来,一气呵成。
主题:这首词借物咏怀,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⑤忆江南  白居易 其二
江南忆,
平平仄句,
最忆是杭州。
仄仄仄平平韵
山寺月中寻桂子,
平仄仄平平仄仄句
郡亭枕上看潮头。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何日更重游?
平仄仄平平韵。
译文: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写作手法: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 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
主题:从其三首总体来看作者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的过往。


总结:《忆江南》词牌
别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梦游仙……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其声情多为感叹悲伤。其词牌虽是小令,但运用的修辞手法居多。如倒装、(“风景旧曾谙 ”本应旧曾谙风景 )又如比喻日“出江花---红(主体)胜(比喻词)火(喻体)”……

有点冷,但血是热的!有点高傲,但从不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537

帖子

5691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09
贡献
1282
金钱
2224
发表于 2022-3-9 12: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例词解析共五首
第一首:忆江南
白居易 〔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脉络解析:首句,江南好,总领全篇,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结句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第二首忆江南
白居易 〔唐代〕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注释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译文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解析
首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总领全篇,点出主题。
第二拍,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接上篇的忆字,写出作者对杭州最深的感受。
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结拍,何日更重游?照应首拍,以希望作结。收束全篇。

第三首忆江南
白居易 〔唐代〕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注释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译文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何时才能再次相逢?
解析
首拍,“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第二拍,“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生动地写江南最难忘的回忆。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可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也可解释为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从“春”与“醉”的对偶来看,后一句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以“醉”字形容“芙蓉”,极言那花儿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娃”,美女。西施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修建的住宅,叫“馆娃宫”。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这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
结拍,“早晚复相逢?”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以有期望的问句收束全词。

第四首,忆江南
忆江南① 其一 南唐 ·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释
①        上苑:古代皇帝的花园。
②车如流水马如龙:极言车马众多。
译文
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解析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后三句均承梦魂,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园林。在无数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
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的季节。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写作手法:反衬,乐景写悲。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第五首忆江南
忆江南 南唐李煜其四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
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
译文:
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解析: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词人笔下的江南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其总的特色是一个“清”字。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在总括秋色之“清”后,承接清字而写,也是从三方面对之加以具体描写。首先是远景,词人从大处着墨,给“千里江山”敷上一层“寒色”,勾画出一幅江山秋晚图。所谓“寒色”,乃清冷之色。“寒”与“清”,其义是可以合二而一的。其次是中景。“芦花深处泊孤舟”,既是写自然景物,也是写人的活动。“舟”之谓“孤”,,也暗点出舟中人的孤独,使人想象出其身世之漂泊凄苦,心情的酸楚悲凉;如再看这“孤舟”乃泊于芦花深处,则其孤独、凄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它在情调上与前面的“清”“寒”是完全一致的。
“笛在月明楼”,是说秋月当空,银光如泻,高楼之上,笛声忽起,那悠扬的笛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它说明吹笛人的心灵在颤动,听笛人的心潮在激荡。古代诗人,大都以笛声写离别之思,表哀怨之情,词人在这里所表达的也是一种思念故国的眷恋难舍之情。不过,它不像前面那样是由“清…寒…孤”等字予以点出,而是隐含于笛声之中。
写作方法:,即都是先对景色的特点作总的概括,然后再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具体描写;以景结,耐人回味无穷。

忆江南的写作方法
前二句对所写的景做总的概括,点出特点,后二句从不同的方面细描,结句有情结和景结二种,情结一般表期户,景结是对前二句的收束或引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15

帖子

7677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二十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6
贡献
141
金钱
7049
发表于 2022-3-9 12: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炯炯炯炯 于 2022-3-9 12:58 编辑

例词解析:忆江南五首  炯炯

1.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第一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一个3字句和一个5字句构成起拍,这两句直接叙事起,5字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拍: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副标准的七律对仗格式。是针对第一拍展开的具体描写说明。
第三拍、能不忆江南。
这一句是词人对前面的总结回扣,是发自内心的一句深深的感叹:江南风光如此美好,怎能不让人思念回忆。

2.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第一拍: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直接叙述,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领起全文。春去也,三个字像一声叹息跌入读者的心里,引人共鸣。多谢二字把春天拟人化,生动形象。
第二拍: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紧承第一拍进行具体描写春天告别人间的情景。词人继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春天依依不舍的和人告别。其实是词人把自己的伤春之情移于柳和兰。
第三拍:独坐亦含嚬。
前二拍是从春天告别洛城人的角度来写,这一拍是从词人自己的角度来抒发伤感之情,是对前二拍回应。

3.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第一拍: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上一首是伤春,这一首就是惜时。一改上一首的伤感之前,开篇点题,直抒胸臆,告戒人们珍惜美好的年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第二拍: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两个七字句一实一虚,承接第一拍,“犹有桃花流水上”紧承“春去也”,“无辞竹叶醉尊前”紧承“共惜艳阳年”,有花有酒,生活依然美好。
第三拍:惟待见青天。
前二拍像是诗人在自勉或与友人共勉,虽然春天过去了,我们不再年轻,但我们依然要珍惜剩余的美好时光。这一拍是对前二拍的一个递进说明。说明了珍惜年华的目的:诗人虽然被贬谪,但还心存希望,等待朝廷重新起用自己。

4.忆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第一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直接叙述女子睡起梳洗后倚楼远望,梳洗,点明主人公是女子,女为悦己者容,说明女子是怀着期待的心情去临江而望的。独倚却又说明女子此时的孤独无依。
第二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紧承起拍的一个望字,说明望的过程和结果。寓情于景。
第三拍:肠断白苹洲。
直接抒情,回扣前二拍。女子从开始充满希望的梳洗,到倚楼远望,过尽千帆而无果,到最后无比的失望,愁苦。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三拍之间层层推进,紧密承接,情景交融。

5.忆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第一拍: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直接抒情,阐明主题,“千万”与“极”字呼应。
第二拍: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这一拍承接“恨”字,也从客观境遇描写女子“恨”的原因:恨自己饱受孤独和思念的煎熬,月圆人不圆,春尽红颜也将老。这种种心事却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因此,把自己的恨转稼到山月和水风上,怨它们不解风情,徒增自己的烦恼,月无情,顾自圆缺,风无情,落花满地,春无情,随水而逝...其实最无情的是远在天涯的那个人。这一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无理而妙。
第三拍:摇曳碧云斜
这一首忆江南与前面四首不同之处在于结拍没有抒情,而是以景物描写收束,同时扣到首拍的天涯上,非常含蓄悠远,词味浓浓。碧云斜斜的挂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正象那个远在天涯漂泊的人。而女主人公美好的年华就在这不尽的幽怨与等待中一天天逝去了。

    小结:
总结这个词牌的写作手法,这个词牌的感情基调从句式变化可以看出,以长句为主,是一个由短句逐渐变长最后有稍短的变化过程,也就表明由开始的急迫渐渐转为平稳。大致上起拍适合直接叙述点明主题,第二拍适合以景物描写承接,最后一句适合抒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

帖子

8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4
贡献
196
金钱
332
发表于 2022-3-9 13:38: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秀英 于 2022-3-9 13:55 编辑

作业:《五首《忆江南》解析》
漱玉组-冠玉  

忆江南(白居易)三首:  

  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①【平仄】 平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白居易三首《忆江南》已成为《忆江南》词牌的正格体。 虽所述地点不同,但词牌相同,平仄相同,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拍数相同,声情相同,都是“大石调”富有风流韵籍之风!同压“平声”韵,“韵脚”双字同是平声。都是情起情结。全词为“总分,分总”的写作法因此可以一起来作《解析》:
  一、《江南好》共分三拍:第一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直抒胸臆,总领词意。 第二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解答为什么“好”? 第三拍:总结“能不忆江南”?回扣了首拍的意思。 三字句为2/1结构,五字句为212结构。七字句对仗,4/3或2 2 3结构。韵脚双平字。

  二、《江南忆》 这首是说在江南游历中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一处地方:杭州。同样也是“总分 分总”手法。也是分三拍。首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里强调了一个“最”字。杭州的地方很大,具体是什么最印象最深呢?就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首的“物象”比第一首的“物象”更具体了一些。前一首的物象是大自然的风光,这一首的物象就具体到了:“寺庙、桂子、郡亭和钱唐大潮”。 第三拍回扣到首拍的“最”字,意思是这些是我最喜欢的东西,还能我何时再回来看一看呢?依然是“情起,情结”的手法。 三字句为2/1结构,五字句为212结构。七字句对仗,4/3结构。韵脚双平字。

  三、《江南忆》这首说的是江南好第2个比较深刻印象的地方:吴宫。 这一首词的物象比前两首更进一步的细致描写了作者的亲身感受。前面不仅看到江南美好的风光,游历了山中的寺庙,看到了寺中的桂花树,看到了钱塘大潮。现又在二拍中描述了“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作者在吴宫亲自尝到了美酒,听到了悦耳的音乐,看到了美女的舞蹈。这种亲身体会不觉在结拍中感叹道:这些美酒美女们太享受了!什么时候再能和你们相逢呢?结句又扣到江南好的回忆主题中去了! 三字句为1/2结构,五字句为212结构。七字句对仗,2 2 3结构。韵脚双平字。

   白居易这三首《忆江南》虽然是同一个词牌,但是它向读者展示了在同一个词牌中,对同一件事的描写采取了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刻画的方式说明一件事儿。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  


四、《忆江南》  作者:李煜(五代)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一首“怀旧”的正格词。共分三拍,为赋起景收的写法。
作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 词人抒写了梦中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①首拍“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种开头陡起的方式小词中旅罕见。 恨,肯定不是“梦”中的情事,而是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直且简而明
②第二拍和第三拍“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后三句描写的是“梦境”。
“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中记忆最清晰、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
③第三拍结尾“花月正春风”的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花月”与“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从表面看这首词所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今日处境的凄凉与悲惨。
作者当时处境不敢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多少恨”三字,恨这个曾经繁华盛景的“梦”,来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这种景象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象。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④ 句数为:3 5 7 7 5
⑤句式:三字句:2/1结构。五字句:2 /3、2/1/2结构。七字句:2/2/3、4/3结构。   


  五、《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梳洗罢, 平中仄句  独倚望江楼。 中仄仄平平韻  过尽千帆皆不是,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  斜晖脉脉水悠悠。 中平平仄仄平平韻  肠断白蘋洲。 平仄仄平平韻  

   人物介召:温庭筠 晚唐诗人少负才名,缕试不第。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到了规范化作用。 文笔含蓄,耐人寻味,词藻华丽。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解析】 ① 这是一首“闺怨”词,单调二十七字五句3平韵  
② 句序:3 5 7 7 5
③ 句式:三字句2/1结构,五字句:2/1/2、2/3结构,二个七字句:4/3结构。 赋起情结。极尽愁怅之情。共分三拍。
④ 首拍简明额要直接了当叙述了两件事三个动作:“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非常精练的八个字交待了人和事。同时也暗含人物的情绪;这是一位女子,起床后精心打扮一番,来到“江楼”去“探望”,迎接自己的丈夫。接下来怎么样呢?
⑤ 第二拍情景交融的二个流水七字句叙述了事情的结果:“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可见凝望之久,遗恨之深。“斜晖脉脉”太阳已偏西,“水悠悠”似乎连太阳和江水都那么落寞失望。江天极目,情何能己。
⑥ 第三拍“肠断白苹洲”。描写了极度地悲哀的情绪,这个值得怀念和美好时光的地方,使她非常沮丧、怀念和悲伤!  

  作者用精辟的语言,在短短的27个字中交代了全部的事情经过,生动描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感受,在这首“小令”中足以体现了作者的诗词才华,手法的空灵疏泻,别具丰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8

帖子

10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2
贡献
260
金钱
404
发表于 2022-3-9 14: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白居易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参考资料:1、谢克先.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赏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6.
2、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30
乐府,写景,江南,春天忆江南·多少恨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婉约,记梦,思国忆江南·多少泪五代李煜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抒情,思念,故国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唐朝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追忆,少年,江南,生活忆江南·春去也唐朝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婉约,女子,惜春,柳树,春天忆江南(春去也,共惜艳阳年)唐朝刘禹锡
春去也,
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
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忆江南三首唐朝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绿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唐诗三百首,怀念,江南忆江南·今日相逢花未发唐朝冯延巳
今日相逢花未发,正是去年,别离时节。
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重来不怕花堪折,只怕明年,花发人离别。
别离若向百花时,东风弹泪有谁知。忆江南·云岁迎春楼上月唐朝冯延巳
云岁迎春楼上月,正是西窗,夜凉时节。
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香薄风天真。
人非风月长依旧,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
今宵帘幕扬花阴,空馀枕泪独伤心。忆江南唐朝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宋词三百首,小学古诗,江南,写景,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写景,山水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将心思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第1下一页共191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6

帖子

175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7
贡献
403
金钱
677
发表于 2022-3-9 17:2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上太阳 于 2022-3-9 20:58 编辑

忆江南解析五首 1 ,忆江南  白居易 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解析:起拍一二句点明江南的风景,用好,谙二引起下文,二拍直接细写江面上的景色,三忆回扣第一拍,写出了忆江南的原因。
2 望江南  李煜,五代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解析:起拍单刀直入,写明题旨恨,恨的原因是做了个梦,二拍两个七字句写了梦中景象,包括三拍,点眼了季节。明写恨,但恨中含有极度的思念。
3忆江南 白居易 唐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解析:起拍仍是点明题旨,一眼就能看出作者要写的地点杭州,二拍承接详写为什么要忆杭州,结拍仍回扣一拍,什么时候能再游玩呢?
4 :忆江南 纳兰性德 清代
昏雅尽,小立因恨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
轻风吹尽胆瓶梅。
心字已成灰。
解析:起拍点明了时间人物和情感,二拍用景物趁托了季节,三拍抒发了心情,回扣了起拍。
5: 忆江南
衔泥燕 牛峤 唐代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
占得杏梁安稳处,
体轻唯有主人怜。
堪羡好姻缘。
解析:起拍直接点题,标出要写的物象。二拍接着承接首拍做细描。三拍突出题意,抒发了作者的心思。 总结:1,首拍直截明了地突出了要写的东西。或时间或地点或物象或事物等。 2二拍承接并延深并细写首拍所要表达的物象。 3三拍回扣首拍或抒发情感。有部分是按总一一分一一总的写作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1

帖子

16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3
贡献
392
金钱
646
发表于 2022-3-9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讲第二周作业
②《忆江南》《忆王孙》《山花子》三个词牌各选五首例词(需是名人佳作)做出解析,要求写出句与句、拍与拍、上下片(双调的)之间的承接点;在五首解析的后面试着总结出本词牌的写作方法。


答:“忆江南”例词解析

1、白居易 〔唐代〕三首

之一: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试解析:

白居易写了三首忆江南,可见他对江南胜景的眷恋。

  本词为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直抒胸臆。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之二:

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5),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是白乐天第二首忆江南。该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之三:
忆江南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试解析:

乐天先生这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这第三首词,乐天先生都采取了首拍直舒胸臆的手法,直接写“忆吴宫”;简洁明了又引人遐想,忆吴宫什么呢?紧接着,乐天好像猜透了读者的好奇心,来了一句:“吴酒一杯春竹叶”,回答了读者。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乐天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乐天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乐天先生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作者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又由面(江南)到点(杭州)到具体(人--吴娃和自己)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刘禹锡 [唐代]二首

《忆江南 》
之一: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试解析: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起拍“春去也,多谢洛城人”,似有些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引起读者好奇。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起拍,即是起兴,又交待了时间(春去也,暮春时节)、地点(洛城人,洛阳城)。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高处--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低处--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画面极富层次感,错落有致。“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直接写人惜春,却先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这首词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之二: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试总结写作方法:
1、起拍倒装,引起读者兴趣。
2、逐步深入,层层剥笋,让读者跟着作者走。
3、用比喻,拟人、反问多种手法,借景抒情。
4、最后点题收束,令人恍然大悟,浮想联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1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8
贡献
46
金钱
74
发表于 2022-3-10 01: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雪蝶 第一次第二周作业

一、忆江南  五首解析:
1
、《忆江南》三首 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平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是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小令。其中,245句是押平韵韵句格式,13是不押韵仄白脚格式。
句序为35775。共一段。三拍,第一二句为一拍;第三四句为一拍,第五句为一拍。
第一句三字为21格式,第二句为23句式,第三四句为43格式,第五句为23格式形式。
第一句三字“江南好”为引领全篇句。第二句作补充递进,补充第一句起拍所提到的“好”是好在什么地方?是好在旧时熟悉的场景里,合扣主题主旨——忆。
第三拍则是因第二句而来的,继续递进,一个大的场景,早上日出的时候的一个大场景,从而将第二句哪里过度来的熟悉,做一个盛大的场面,做到脉络方面的陡起作用。第四句则是为第三句作对偶句,更是因第三句的盛大而继续递进景的这块,一个红胜火,一个绿如蓝,不但形成两个鲜明的颜色,也是为因“忆”而带出来的春来的盛景,春意盎然之欣欣向荣之形态。最后第五句收束全篇,有这样的美景,怎么不能让人反复留恋?怎么能不让人万分的怀念和回忆呢?

2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雪蝶解析部分:
此章是白居易成章的第二首小令作品。
上接第一首“能不忆江南”开始。
其中格式、平仄、句序、段落、词序,都与第一首相同。所以,此处不作复赘。
第二首的起拍三字“江南忆”也是有统领全篇作用 。因为第一首是给了一个宏大的江南春景,第二首则点明所忆江南的重要地方——杭州。第三句同样以杭州为主旨,杭州的哪里呀?顺承下去,杭州月圆之夜的“山寺”,去寻找桂子的场景。这里第三四句也是作为对偶句出现,去寻找桂子,然后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是多么惬意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不知以后何日才能够再一次重游?最后的尾拍作为收束句,也是作为《忆江南》的最后延展,不得不让读者也随着作者“忆”沉浸于其中。

3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雪蝶解析部分:
最后,忆完了山寺,再忆当初游吴宫。这里的“吴宫”是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就是说作者喝着当时吴宫里的一种“春竹叶”
的酒,看着吴宫里的美丽少女双双翩翩起舞,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芙蓉花一样的美丽娇艳,让人流连忘返。如今,这样的场景,何时才能再一次的相逢啊?
最后问,既是对心情向往当时场景的哀叹,也是对于能不能再一次能够看到这样场景的一次无限眷恋。
总体来说,三首小令对于互相之衔接上,还是很紧密的,格式、段落、句序、用韵等等,三首整体风格上比较统一。脉络方面相互间勾连的也十分得体,三首通体读来,首与首之间没有脉络上的滞涩与断裂,这也是这三首词牌作的最好的地方。起拍三首均是采用陡起的方式,一下子把读者也同时带入其中,让读者不知不觉的跟着作者的脉络进入,进入到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中,感同身受。

4
、《忆江南》 李煜(五代)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平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李煜此小令也是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句序为句序为35775。共一段。三拍,第一二句为一拍;第三四句为一拍,第五句为一拍。且每一句的词序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基本同出。唯一不同是第一句的三字句,白居易的是12,而李煜这首起拍的三字是21格式,第二句五字句也是23格式,第三四为流水句式,非像白居易的对偶句,可见,此处的对偶应是可对可不对,也可作为流水句式出现,关于韵字,从前四句看,基本也是一句仄声白脚,一句平声押韵句相配。李煜这首的尾拍没有采用白居易的以问作延展的形式,而是采用了以景作结的形式,让作者的这块情融于景中,让读者与之共同体味。
第一句作为陡起的一种,也是有统领全篇的作用。多少恨?赋述,后面第二句接恨,不是采用直接,而是采用一种虚写形式出现,恨在哪儿?都汇集在作业的梦中,第二句只所以用“梦魂”是因为古代的人认为,人在做梦的时候,灵魂就会离开肉体。第三句承接“魂”,魂离开了肉体去了哪儿?灵魂就像过去一样在游皇宫的上苑。第四句继续顺承,顺承一个大的场景出啦了,那时的上苑华丽的车就像流水一样来来去去很是热闹,高头大马一样排着队来来去去,远看像一条游龙一样啊。那时的时节,正式春光明媚花开正盛的时候啊。最后省略了情感直述,把这块遗憾与无奈,都融合到最后繁盛的场景中。这是典型的盛景衬托哀情的
写作处理方法。也应是李煜这首小令所吸引人的一部分原因。


5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纳兰性德(清)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平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雪蝶解析部分:
最后第五首,我选了一首双调十句六平韵作为《忆江南》最后的解析词牌。
双调、五十四字。句序为35775 35775.。二段。
上片起拍三字句为词序为12,第二句词序为23,第三四句43,第五句为23。下片不同的是三字句为21,其余与上片同。从大的分析面来看,词序实际还可以划分的更详细一些,鉴于次序过多可能会混乱,所以对于词序作了一些调整,这样看起来更清晰明白一些。
纳兰性德这一首双调《忆江南》,同样三四句未像白居易呢样做对偶形式,但也未作流水形式,只是以一种自我伤感悲哀情怀为基础,为卢氏作出的一首悼亡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为了祭奠死去的爱情。
上片起拍突起,一下子带入场景“心灰尽”,而第二句把这个心灰尽进一步作了一个详解,现在的心情啊,就跟蓄着头发的和尚有什么两样?只因那生离死别,似在那曾相识的孤灯之下,愁情萦怀,梦不能醒。让人忍禁不住。
下片则是由“孤檠”夜深人寂展开的思维延伸。说花朵啊,凋零以后,那堪秋风吹啊,花已凋零悲伤已成,即使悲哀如何如何,也不能改变了。何况淅淅沥沥的雨又夹裹着落叶落在金井上,更让人悲伤。忽然间听到风停后传来的一阵钟声,自己福分太浅,无缘于如花美眷,只能沉浸在生死是离别中哀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5

帖子

55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2
贡献
1219
金钱
2216
发表于 2022-3-10 08: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作业解析例词一《忆江南》
漱玉组-惠昕
一《忆江南》
五代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起拍,陡起写情,记梦。
第二拍,具体写梦中所见,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嚣和游园盛况。
尾拍,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以梦中乐景反衬今日处境的凄凉。
二《望江南》
五代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起拍,总括南国秋的特点“清”
第二拍,第一句写远景,与“闲梦远”呼应,第二句是特写镜头,南国秋景之美,孤字写出舟中之人的孤独,情景交融。第三拍又递进一层,笛声更让人感觉孤独凄清。

三《忆江南》
纳兰性德
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
起拍,点题总领,江南怀古之意。
第二拍,具体写两处古迹“燕子矶”与“乌衣巷”,运用对仗。当年繁忙的码头如今月照空港,长出蓼草;乌衣巷,那个士族富人们的聚居区,而今只剩绿杨如烟。
尾拍,抒情收结。繁华的风景只能在当年的回忆中找寻,抒发了繁华如梦、世事变迁、物非人非的怀古情思。

四《忆江南》
忆江南·春去也
刘禹锡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首拍写意,点出伤春、惜春的主旨。
次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
尾拍希望是无风无云的晴天,强烈表达出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
五《梦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这首是写月夜思妇怀人之作。
起拍写情,并点出“恨”的原因,顶针的运用把“恨”推进一层,这两句是对主旨的正面描写;后三句从侧面描写恨之深,恨像落花纷乱,像碧云摇曳迷离,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变抽象为形象可感。

总结忆江南写法:一般首二句直接点题。三四句具体描画补充,两个七字句宜用对仗或者流水。第五句收结抒情,或以情结或以景结。此调357言错落有致,写清欢调或者哀怨调皆可。
有点冷,但血是热的!有点高傲,但从不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383

帖子

2443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十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8
贡献
475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2-3-10 18: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斑点 于 2022-3-10 18:13 编辑

小斑点第二周作业一


《忆江南》解析


解析一:
忆江南 其一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第一拍点明江南美好的风景自己很熟悉。
第二拍承接第一拍,具体描绘江南的美丽风景。
第三拍由第二拍的美景自然生发出对江南的怀念。


解析二:
忆江南 其二
作者: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第一拍点明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地方是杭州。
第二拍具体描绘自己曾经去过杭州的哪些景点,做过什么事。
第三拍自然生发出不知何时才能再次游玩的感慨。


解析三:
忆江南 其三
作者: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第一拍点明江南的回忆,第二个要回忆的地方是苏州的吴宫。
第二拍具体描绘在吴宫里做过的事,见过的人。
第三拍因第二拍的回忆,自然生发出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解析四:
忆江南 其一
作者: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阳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第一拍概述春光离去时离情依依,像在感谢留恋她的洛阳人。
第二拍具体描绘柳、兰含泪挥手告别的情态,自然而然引出第三拍,伤春独坐庭院的美女见到春去的情景而皱眉。


解析五:
忆江南 其二
作者:刘禹锡
春去也,共惜艳阳天。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第一拍写春光正在离去,于是召唤大家都来珍惜这阳光灿烂的暮春时光。
第二拍具体描绘在这暮春时节,“惜春”的具体行动打算。
第三拍因第二拍的打算,生发出强烈的愿望。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万里无云的大好晴天。


《忆江南》填词方法总结:
第一拍总起。
第二拍两句七言对偶详写。
第三拍收尾一句感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5

帖子

55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2
贡献
1219
金钱
2216
发表于 2022-3-10 21: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江南》例词解析
漱玉-逍遥客


①例词
忆江南 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写作手法:第一拍,江南好,我对它的风景尤其熟悉,一方面总起了,旧时江南的好在于它的美,又为二拍美丽风景细描做了铺垫。它日出时江花红胜火(比喻手法),春水绿如蓝天。(比喻手法)能不忆江南(反问手法),这一切的美好,让我没办法不向往过往的一切。
主题:写出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②忆江南  白居易 其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译文: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写作手法:上阙词“怎不忆江南?”紧接着“忆江南”意脉相承而下,我最喜欢的还是杭州。首先为下面“山寺寻桂子,枕上看潮头”的那些事件铺垫了背景和时间。忆-过去式。
主题:抚今追昔,对江南的无限向往。


③忆江南·多少泪
李煜(五代)
多少泪,
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
凤笙休向月明吹,
肠断更无疑。
译文: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写作手法:第一拍直接点明主题“多少泪”悲伤。第二拍“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但我的伤已不愿去述说,笙箫也不要再吹起让我更难过了,情感上又递进了一层,我悲伤,以至于不愿意听到任何声音。最后一怕“更”字把这份伤痛推到了及至。
主题:全文写出来作者的极度伤悲,但至于为何事,留白!


④望江南·多少恨
李煜(五代)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译文: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写作手法:第一拍陡起,点题“昨夜的梦中有多少遗恨啊”,紧紧着“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这是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花月正春风”时间。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主题: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


⑤忆江南·衔泥燕
牛峤(唐代)
衔泥燕,
飞到画堂前。
占得杏梁安稳处,
体轻唯有主人怜,
堪羡好因缘。
译文:衔着泥土的燕子,飞到装饰华丽的大堂前,占据着梁间安稳的地方,体态轻盈只有主人伶爱,好姻缘可堪羡慕。
写作手法:第一拍点出主题堂前的燕子,第二拍写燕子的状态,有安逸的生活,怜爱它的主人,节拍反转,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它的姻缘也只有它主人的怜爱而已。
主题:这首词借物咏怀,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有点冷,但血是热的!有点高傲,但从不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11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5
贡献
273
金钱
461
发表于 2022-3-10 23: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第二周作业
漱玉-昨夜星辰
忆江南五首解析

1.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第一拍:直抒胸臆,赞叹记忆中的江南美景,至今想来依旧那么熟悉,如在眼前。
第二拍:紧扣“风景”二字,进一步详细描写江南景色之好,令人神往。
第三拍:用能不忆,写出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叹不已,给人一种悠远的回味。
2、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第一拍:点明最使作者难忘的是杭州。
第二拍:从视觉,听觉上写自己曾灵隐寺赏月,赏桂的情景。月的皎洁,桂花的清香,美在悠闲自在,更有浙江潮的壮观景象让人难忘。这首词不同于第一首,第一首写的是春天,第二首是写的秋天。
第三拍:用“重游”字扣首拍“忆”字。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3.梦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第一拍:首句直抒胸臆,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千万”直扣“极”字,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久不归,让人无限惆怅。点明恨的原因。
第二拍:用拟人手法埋怨山月不知自己的心事,看似有情却无情,昼惜落花,夜对山月,满腹心事无人懂。
第三拍:最后一句看似写景,其实是情融于景,一天的光阴就在惆怅伤感中流走了,不说恨,却将很暗含其中,令人感伤!

4、《忆江南》
【清代】纳兰性德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心字已成灰。
第一拍:昏鸦点明时间,恨,点明心情。
第二拍:写作者看到的景物,和前面的立字照应。这句转换视角,写的是闺中的女子所住的香闺:从窗外飘进来的柳絮、胆瓶、插在胆瓶内的梅花、落在书案上的梅花花瓣。
第三拍:结句最妙用已经燃完的心字香的灰烬,一语双关,写出内心的幽怨。
5.《梦江南·梳洗罢》[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第一拍:时间:早晨,地点:望江楼,人物:女子。梳洗罢,写出了女子精心打扮,一个独字,写出女子盼归的孤独。
第二拍:进一步描写女子昐归人从早晨到傍晚,从希望到失望的沮丧,悲伤,把情蕴含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第三拍:结句“肠断”抒发情感。

综合以上五首作品得出写作方法如下:
第一拍写出时间地点事件或者直接点题、抒情。
第二拍细致的景物描写,蕴情于景中或者对事件进一步细写。
第三拍点明主题或者回扣或者反衬第一拍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2

帖子

19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8
贡献
438
金钱
746
发表于 2022-3-12 17: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牌解析
漱玉•锦书难托
忆江南词三首
白居易


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句数:单调27字,35775,五句三平韵。韵脚疏密得当,奇数句,两个七言句以对仗为宜,声情平和宽舒,大石调、南吕宫,感叹伤悲 风流蕴藉。
2、句式:三字句2/1结构,五字句2/3结构,七字句4/3结构;
3、平仄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五字句和七字句符合律句一三五不论。
4、起拍赋起,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二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紧承起拍好风景;结拍总结前文,如此美景怎叫人不怀念江南?
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声律同上,起拍赋起,说江南的回忆里,最值得回忆的杭州,二拍紧接着起拍,回忆在杭州的游玩,结拍何日更重游,扣回江南忆之深。
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声律同上,起拍赋起,说江南的回忆里,其次就是苏州的吴宫了,二拍紧接着起拍,说起怀念的事物,吴宫的美酒,吴宫的歌女,结拍早晚复相逢,期许有朝一日旧地重游,再饮美酒赏歌舞。
四、忆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声律同上,起拍兴起,说多少恨只能在梦中,二拍接起拍之梦境,描写旧时之景象。结拍进一步描写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春风里,正是好时节。


五、忆江南·多少泪
五代李煜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声律同上,起拍兴起,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形容伤心之甚。二拍紧承起拍之泪,泪可以流,但是心事却是不能诉说,笙箫还是不要再再夜晚吹响,结拍肠断为二拍凤笙休向月明吹之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8

帖子

21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16
贡献
514
金钱
834
发表于 2022-3-12 17: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江南(唐•白居易)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第一首起句江南好三个字,即总领概括主旨,然后用第二句要回忆风景的交代引出第二拍来作具体描述。第二拍紧紧衔接说明主旨的为什么好,用两个七字句做成对仗句式,以“江”为中心取景,描写手法用色彩对比和映衬,展现出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造成强烈的视觉印象。结尾第三拍用一个反问句式由前面正面的描述升华到感情的抒发和对开篇的扣回。
第二首先用回忆的字眼引领,选取江南最具代表性的胜地杭州,在第一拍交待出地点。第二拍选取两个角度描写,一个天上,一个水里,场景一高一低,意境一虚一实,画面一静一动,而观景的地点也不同,内容内涵极其丰富,这两个七字句也是对仗句式。尾拍用反问句式表达想故地重游的愿望,是情感的进一步生发。
第三首同样用回忆的字眼引领开篇,下面第二句交代江南另一个胜地——苏州。而苏州在词人心中的代表性回忆在第二拍的两个七字句里展开,一个是美酒,一个是美女,有物有人,而蕴含其中的都是满满的怀恋和感情。所以尾拍自然引申出强烈的愿望,还是用问句,何时才能再重逢呢?早晚会相逢的吧!
三首词手法凝练,概括性强,可以各自成篇又相互映衬。每篇都在中间用代表性的意象,让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被带入那种情境当中,感受到内心的向往和深情。
(4)忆江南(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开篇交待人物、动作、状态和视角,先营造出闲散的情境。紧承的第二拍先一句用简洁的笔触交待出倚楼而望的目的和结果,这是本词的关键性的一句;下一句用描景衬托人的悠悠情思和委婉情致。结拍上升一层,用肠断凄然点出词的思想感情和主旨,至此,开篇的闲散情调更反衬出女子的百无聊赖,空虚寂寞及至失望,原来此词的情调并不是闲适怡悦的,而是于淡淡的笔触下蕴含着柔肠百转的曲折情思,读来意味深永,含蓄蕴藉,又余味悠长。


(5)梦江南(清•纳兰容若)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本词先已景起,交代出时间是傍晚,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营造出一个朦胧怅惘的情境;而第二句用恨字直接点出情感基调,怨情就此呈现。紧承的第二拍却并不对以上的问句作回答和说明,转笔用一组七字对仗句随着柳絮翻飞和风的流动写出室外到室内景,表面写景,实际寓情于景,有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矛盾感受,令有情无情,难以言说的苦痛凸显出来。结句可以和前面两个七字句一起看成一拍,用陈述的语气推出结果,说心字香成灰,实际是一语双关,心灰欲死,至此照应第一拍中的恨字,感情的强烈程度一脉相承,表达饱满,并且虽未对那个谁作出明确的回答,却充分描画出情海翻波,深邃婉曲的思想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05

帖子

282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99
贡献
700
金钱
1117
发表于 2022-3-12 19: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江南五首解析

忆江南二首  刘禹锡 解析
其一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⑵。弱柳从风疑举袂⑶,丛兰裛露似沾巾⑷。独坐亦含嚬⑸。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⑹。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⑺。惟待见青天⑻

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原名“谢秋娘”,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此调系唐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所作。后因白居易词有“能不忆江南”句改名。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南”、“望江楼”、“梦江口”、“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皆平韵。
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其调名下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当时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
第一首主旨是伤春。首拍(3,5)点题,春去也,一去字,感情色彩浓烈,胜过千言万语。把春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心情,描摹的淋漓尽致。次拍(7,7)以柳兰喻春,用了一个对仗,写出了春天和洛城人含泪挥手而别的情景,结拍(5)由物及人,由独坐、含嚬,收束全文,回扣洛城人,点明伤春的题旨。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和第一首在感情上一脉相承。春既然是如此的美丽宜人,那自然值得人们去爱护珍惜。首拍(3,5)即点明题旨,共惜艳阳年。次拍(7,7)紧承艳阳年而来,描摹了暮春的景色,在顺承中又有转折,春大势已去,但仍清晰可见,抓住春天的尾巴,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美好吧。尾拍,荡开一笔,惟待见青天,即使是这么一点小小的愿望,也要看天公作美还是不作美。天不如人愿,也无可奈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春去也,将惜春的情感推到了极致。有效地表达了全文的主旨。

忆江南三首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三首》是白居易的组词作品。第一首泛写江南的美好。首拍(3,5)直叙胸臆,江南好,不是虚闻,而是亲历。风景旧曾谙。一谙字不仅将好落到了实处,而且为下文忆字做好了铺垫。次拍(7,7)自然过渡到对江南美景的回忆。日出,春来;江花,江水;一个红胜火,一个绿如蓝;美不胜收。结拍(5)美好的风景自然叫人难以忘怀,以能不忆江南,自然收束全文。第二首具体写杭州的美好。首拍(3,5)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用了递进的句式,表达了杭州的喜爱。次拍(7,7)用了一联对偶,追述了在杭州山中寻桂,亭上观潮的情景。第三拍,以何日更重游结尾,照应开头,表达了对杭州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首具体写苏州的美好。和第二首如出一辙,首拍用了一个递进句式,导出了对苏州的回忆。次拍(7,7)用了一联七字对偶,写出了吴酒和歌舞的依恋词的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尾拍,自然表达了“早晚复相逢”强烈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0
贡献
182
金钱
294
发表于 2022-3-12 23: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组-貂矢

一、忆王孙 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解析

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白石词多用“冷”字,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
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第一拍,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出白石词“气体超妙”的特色。
下一句为一拍,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
结尾两句为一拍,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绸缪,缠绵之意。此拍写自己与情侣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古人常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至,意境更为深远。”“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的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全词以感叹身世起,由写景开端,以抒情歇拍,由妻子怀想收结,巧妙地将身世感叹与怀人情愫绾合起来,凝炼地写入短短的五句词里,真是“超妙入神”。

二、忆王孙  李重元
春 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解析

这是一组新颖的词作。作者独具匠心,通过一年四季的变迁将思妇的闺愁完全展现,闺情也在随着时间的变换而深化。全词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却以意象迭加取胜。词中选用的都是常见的意象: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蒲草、荷花、竹床、明月、荻花、渔灯、孤鸿……这些意象曾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着强烈的美的“张力”,易调动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春词的起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楼外芳草萋萋,杨柳葱翠,而自己却独倚高楼。这两句与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柳外楼高空断魂”,本是芳草碧连天之日,却成“楼高空断魂”之时,春光愈美,思念愈浓,楼愈高,情愈悲。清黄苏评价:“因楼高曰空,因闭门曰深,俱可味。”此句点明思妇身居高楼之地,神驰柳外之遥,一个“空”字点染出思妇极度劳神远望而不见王孙归返的失落和她孤独寂寞,失魂落魄的空虚。
第三句“杜宇声声不忍闻”,忽而,传来几声杜鹃的哀鸣,好似在劝人“不如归去”,婉转幽切,教人不忍再听。此句借杜鹃啼叫,以声传情。前三句为一拍,写出了思妇身居高楼对王孙的极度思念。
最后两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将近黄昏,暮色苍茫,她却只能紧闭朱扉,独自欣赏“雨打梨花”的凄美。梨花被雨点打碎,散落一地,恰似她残损的容颜,无人怜惜,任凭风狂雨骤,兀自憔悴。此为一拍。
全诗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读来令人为之心恸。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三、忆王孙  李重元
夏 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解析

此词多化用前人的诗词,进一步抒发情思。“风蒲”句出自唐诗“青蒲如剑满池塘,猎猎迎风绿叶长”;而“过雨荷花满院香”由韩诗“雨过池塘后,荷花满院香”点染而来。作者巧妙借鉴,将前人的两句变为一句,毫无雕凿痕迹。“沈李”句飘荡着瓜果幽香,“雪凉”又带给人缕缕清爽。前面三句合为一拍,描写了晓风吹过池塘,蒲苇潇潇,荷花带雨,瓜果的幽香与花朵的清香飘盈小园,图景新雅别致,洋溢着夏日风情。后面两句合为一拍,“竹方床”语意直转而下,“针线慵拈午梦长”重归主题:浓浓夏日,绵绵梦长,心情倦怠,唯有相思。

四、秋 词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解析

此词充满了萧瑟与凄清:风吹荻花,飕飕飘摇,明月孤照,剪影清寂,佳人倚栏,独自遥望。“侵”字带给人一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前两句为一拍,描写了思妇秋夜高楼独眺时的景致。后两句为一拍,寒冷满袖,她仍不愿放下小帘钩,依旧守望、凝眸。远方,一点渔灯残留渡口,哪里有游子的踪迹呢?渔灯微弱的光晕象征着思妇缥缈的憧憬,然而继续等待也只是徒余失望而已。

五、冬 词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解析

《冬词》更加萧索,恰似等待一年的疲惫心情。开篇虽是雪霁之景,但阴云与寒风犹在,不减寒冷。“天外”二字将女子的思绪带向天涯万里,寻觅游子的行迹。然而只能听到孤鸿几声,叫只能“独拥寒衾”的思妇不忍再听。“独”本已寂寞,“寒”更痛彻人心。前三句合为一拍,由萧索寂寥的景致引出下文。明月或稍解风情,恐人孤单,朗照于空,却只是照出梅花“瘦影横”。花瘦人亦瘦也,恨无穷。后两句描述了人花同消瘦的落寞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0
贡献
182
金钱
294
发表于 2022-3-14 08:4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貂矢 于 2022-3-14 09:50 编辑

漱玉组-貂矢
一、忆江南   白居易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解析:  首篇写江南春色。其主要“亮点”藏于物象选择之中。自然界可供选择的具体典型性的物象很多很多。诸如:花草、树木、鸟兽和山岳、湖海等等。而词人既不仿前人丘迟用草长莺飞,杂树生花来写江南春色,也不像后人杜牧那样,以水村山郭、莺啼旗风和楼台烟雨等来描摹“江南春”,而是独选了一个“江”字大做文章。这样,词篇就缀满了江花红、江水绿,着色鲜艳引人。不仅如此,还特意拉上一个“日”与之相衬相映,使其显出“红胜火”、“绿如蓝”,色彩越来越鲜丽。此处这个发光的“日”,却十分关键,因为没有了“光”,五颜六色俱全。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村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吗翠柳, 一行白營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 “夕照紅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讨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作者独辟蹊径,第一拍一开头即赞颂 “江南好”。正由于 “好”,才不能不 “忆”。后句用一个“旧”字,表明风景 “好”,不是听人讲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此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由此,既落实了 “好”,又点明了 “忆”。  后一拍用两句词具体描绘他 “旧曾谙”的江南景色。词人先把 “花” 和 “日” 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相烘染。红艳的鲜花被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由此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又将 “花” 和 “江” 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由此提高了色彩的对比度。江花红,江水绿,浓艳的红花与碧绿的春江水交相辉映。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 绿者更绿,“绿如蓝”。词人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红花、江水、火焰、蓝叶中汲取颜料,兼用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地烘染,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耀眼夺目的壮观图景。  而当我们联想到作者此时正身处北方的洛阳时,会发现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即以北方春 景映衬江南春景。在作者用生花妙笔写出“旧曾谙” 的江南美景之后,面对“花寒懒发” 的北方之春,又怎能不以 “能不忆江南” 的眷恋情怀收束全词。由此,忆恋之情萦绕心头,余情摇漾,自然引出下面两首。
 
二、忆江南·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解析  
 开头紧承前首结句,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择定了“寻桂子”和“看潮头”两个具有杭州象征性的重点物象之后,词人着重于写法上出彩。在“寻桂子”中,重墨写出情与景合,意同境会,把情、景、意、境几者紧紧扣住,不让偏离,不使脱节。言外之意是,作者苦苦寻寻觅觅,其目的就是希望以月落之桂子繁植更多的桂树,给人们洒发更多的幽香。作者在杭州做刺史时,曾多次往灵隐寺寻月中桂子。点睛之笔在 “寻” 字,由此,一切客观景物都以抒情主人公的行动而移动,并通过主人公的官能感受而变成有情之物。于是,词中有人,景中有情,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意盎然,引人入胜。在“看潮头”上,以静观动,静者亦动;由动觅静,动者也静,使其动静互生、静动相制。钱塘江至海门入海而涌入的潮水十分壮观。白居易当杭州刺史时,悠闲地躺在郡衙里的亭子上,就能看见那 “卷云拥雪” 的壮丽景色。在此,给人引出一点启示:潮催日暮,潮也催人老,却催杭州胜地生。后面三句合为一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于是“最忆” 和期盼“重游”就有了最有力、最可信的支撑。  

三、忆江南·忆吴宫  
忆江南,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解析
此首词,开头照应第一首结尾及第二首开头,追忆苏州往事。紧接着回忆当年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竹叶” 与 “芙蓉” 在字面上形成对偶。“春竹叶” 是对“吴酒一杯” 的补充说明。“醉芙蓉” 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而两句中着眼点在“吴娃” 身上,因而以“早晚复相逢” 收尾。   吴宫与吴娃——吴宫,指苏州,此乃春秋时吴国都城所在地。吴王夫差宠爱美人西施,特为之建宫殿,称“馆娃宫”,旧址在今苏州西南灵岩山上。因而有“吴宫”之称。吴娃,即包括西施在内吴宫美人。“娃”者,美女也。   春竹叶与醉芙蓉——此处的“竹叶”,非指竹之叶,而是一名酒称呼。对于“春竹叶”的“春”字,可有二说。一是春天酿熟的酒;一是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中唐就有不少名酒是以“春”命名的。如“富水春”、“若下春”等等(详见李肇《国史补》)。   至于“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舞姿之美的形象描绘。按《杜阳杂编》载:“宝历二年(唐敬宗)浙东贡舞女二人,一曰飞鸾,一曰轻凤,每歌舞罢,上令内人藏之金屋宝帐,恐风日所侵故也。宫中语曰:‘宝帐香重重,一双红芙蓉’。”恐其语有本于此。   早晚——当时口语,并非早与晚之合称,其意同“何时”相似。    
四、忆江南 ·多少恨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解析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开篇直抒胸臆,此为一拍。“多少恨!”下笔突兀,令人不觉一惊,“昨夜梦魂中”词人满腔悲恨都源自昨夜梦一场。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此为第二拍。 仿佛昨日还在上苑中游玩,游园盛景分明还历历在目:南唐上苑,繁花似锦,凤舆鸾架,车盖相连,前后连绵数里,好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啊。“还似”引出梦境,“车如流水马如龙” 为唐苏颐《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诗中原句,出自《后汉书·皇后记》“马后诏: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后主完全袭用,一字不改,却也妥帖自然,不着痕迹。  花月正春风。  后面一句为一拍。春风和煦,月明如水,如此花好月圆之夜,大家游兴甚酣,又怎忍马上散去呢?“花月”、“春风”间着一“正”字,不仅道出时值游玩的黄金季节,而且暗示此时亦是游人兴致淋漓的时刻。一句景语结词,无形中又将游乐推向高潮。全词至此嘎然而止。读者心中的期待在这个陡然收煞的结尾中突然落空。回归开篇,原来起句中作者用力道出的恨竟隐藏于这样一片繁华景色中。 此词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  
五、忆江南·多少泪 李煜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解析
此词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此为第一拍。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将心思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此为第二拍。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此为第三拍。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2 0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