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禾溪居士 于 2022-3-3 07:08 编辑
——用渔洋绝句十二法作之
1、刘备
织席谋生志向雄,关张殚力势犹穷。
南阳若不逢诸葛,岂有西川定鼎功?
第一法
作法:
前两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2、诸葛亮
一出隆中报主恩,操劳国事呕心魂。
却忧刘禅孱难立,后继江山赖孰存?
第二法
作法:
前两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3、关羽
熟读春秋大义明,孤高自视惜嘉声。
若知北进分兵险,何致奔逃败麦城!
第三法
作法:
第三句故作假设之辞,第四句作答。
4、张飞
豪粗介直性情真,骁勇沙场敌万人。
何处兵营遗恨最?阆中风月泣元神。
第三法
作法:
第三句故作设问之辞,第四句作答。
5、赵云
血染征袍长坂坡,截江救主止娇娥。
年来知遇蒙皇叔,早舍鞍前生死何。
第四法
作法:
前两句说现在的事,第三句追忆过去,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6、黄忠
横刀跃马定军山,老将封神两鬓斑。
最忆长沙战关羽,惺惺相惜往来间。
第四法
作法:
前两句说现在的事,第三句追忆过去,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7、庞统
献计连环锁战船,济勋期并卧龙肩。
而今落凤坡前绿,可记军师西入川?
第五法
作法:
以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8、姜维
乾坤欲扭起师征,聚谷敛兵遗志承。
此日假降钟会叛,空赢误国恶声称。
第五法
作法:
以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9、曹操 诛董深宫献宝刀,意谦怀阔纳群豪。
分明天子长安挟,曹氏王朝始筑牢。
第六法
作法:
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加以作者的评论。
10、司马懿
竭诚辅翼重权倾,抵蜀平辽远播名。
好是韬光能蓄锐,架空曹魏奠基成。
第六法
作法:
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加以作者的评论。
11、典韦
力举门旗相貌魁,飙驰双戟吼如雷。
宛城死拒曹营叛,风雨难湔血水回。
第七法
作法:
一二句就题直起,也是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
12、许褚
威侯畏忌虎侯瞋,臂举鞍鞒卫主身。
回首渭南流矢落,清风无语拂波津。
马超,谥曰“威侯”。许褚,谥曰“虎侯”。
第七法
作法:
一二句就题直起,也是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
13、张辽
大破乌桓奋勇当,止啼稚子挫锋芒。
可怜都是称名将,不似云长盛誉扬。
第八法
作法:
前几法都是以第三句为主,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但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14、徐晃
铲灭三袁定策高,樊襄解困魏王褒。
年来献计关中取,不信梁兴尚脱逃。
第八法
作法:
前几法都是以第三句为主,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但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15、郭嘉
转投明主献奇谋,才识超群每运筹。
赤壁亡逃嗟孟德,何方问策向贞侯?
郭嘉,谥曰“贞侯”。
第九法
作法:
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16、孙权
统业少年承父兄,联刘赤壁抗曹兵。
果于杀戮多嫌忌,天下谁堪二子争?
第九法
作法:
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17、周瑜
英发雄姿才绝伦,抗曹大计直言陈。
备兼文武威声著,算列江东第几人?
第十法
作法:
前三句都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第五法第三句点明今事有区别。
18、鲁肃
抗魏联刘力鼓唇,三湘划界斡旋频。
烽烟散尽长江碧,只忆临淮子敬仁。
鲁肃,字子敬。
第十法
作法:
前三句都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第五法第三句点明今事有区别。
19、陆逊
谋羽取荆初建功,夷陵破蜀火光红。
石亭御魏封都护,闲看贻灾争二宫。
第十一法
作法:
前三句都是烘托,结句归结到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20、黄盖
苦肉杖刑身未痊,膏油薪草走轻船。
堕于水里伤流矢,说着将军一浩然。
第十一法
作法:
前三句都是烘托,结句归结到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21、吕蒙
好谋能断鸷禽扬,却敌挥师守界疆。
江夏强攻灭黄祖,荆州计袭掳云长。
第十二法
作法:
诗中必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也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一气奔腾直下。
22、孙策
武勇英飙小霸王,江东创业盛名扬。
定基兆矣收豪俊,孙氏于兹作帝乡。
第十二法
作法:
诗中必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也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一气奔腾直下。
2022.2. 28-2022.3.2
第一法
作法:
前两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示例:
王维《高邮雨泊》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第一、二句起兴(秦邮指高邮)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第三句用否定词「不见」转折,第四句紧接第三句,两句间为因果关系。(秦淮海即秦少游,高邮人)
第二法
作法:
前两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示例:
王士祯《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第三法
作法:
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作答。
示例: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第三句假设,第四句紧接)
《罗江驿夜雨》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第三句设问,第四句答之)
第四法
作法:
前两句说现在的事,第三句追忆过去,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示例:
《绝句》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卢师山》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第五法
作法:
以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示例: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第六法
作法:
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加以作者的评论。
示例: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清溪》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第七法
作法:
一二句就题直起,也是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
示例:
《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流关》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第八法
作法:
前几法都是以第三句为主,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但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示例: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第九法
作法:
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示例:
《樊圻画》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夜泊双漩子闻笛》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第十法
作法:
前三句都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第五法第三句点明今事有区别。
示例: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万山》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第十一法
作法:
前三句都是烘托,结句归结到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示例: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三》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褉(xie 第一声):短袄。
第十二法
作法:
诗中必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也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一气奔腾直下。
示例: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对仗)
《叶欣离宫秋晓》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出句句中自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