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2-27 08:50 编辑
简论产生于唐的近体诗的平仄韵
自从唐产生了近体诗这种形式,一出现就得到了上至朝廷官员、下至文人韵士们的最广大的欢迎和运用。近体诗的灵魂就是句子讲究字声平仄,押平声韵。 那么,这四声平仄和用韵的根据是什么?现在人们一般只认为是依“平水韵”规定,死搬硬套,历代不变! 唐代没有“平水韵”!“平水韵”是宋末人根据唐人近体诗的用韵归纳出来的。唐人用韵是根椐六朝永明体诗的用韵继承下来的。因为唐近体诗选择于永明体的一种最佳形式:五言、四联、八句;中两联对仗,讲平仄粘对。 问题来了:用韵规范来源于永明体,平仄字声却不完全来自永明体。永明体没有同义平仄两读字;平仄两读字的依据则产生于隋代的《切韵》一书。《切韵》序说得很明白:“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陆法言只得众采字声,一字同义平仄两读。韵部则尽量细分,例如平声则不是三十部,而是五十七部。“该死”的“十三元”被分成了“元、魂、痕”。“十灰”部“来、台”与“杯、回”也不在同一韵部。然而到了唐人手里,则各取所需:韵字依永明体习惯,押韵相对宽得多;而字声则依《切韵》平仄两读,用起来更加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