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2|回复: 0

[经典释文] 《孟子·告子章句》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472

帖子

2791

积分

首席版主

晴耕雨读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26
贡献
598
金钱
106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2-25 23: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告子章句》
11.1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桮桊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注解:
①杞柳(qǐliǔ):木名。落叶乔木,枝条细长柔韧,可编织箱筐等器物。也称红皮柳。杞宋无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后称事情缺乏证据为“杞宋无徵”。
②桮桊:“杯圈”,亦作“杯棬”。一种木质的饮器。卢辩注:“杯,盘盎盆盏之总名也。盖杯为总名,其未彫未饰时,名其质为棬,因而杯器之不彫不饰者,即通名为棬也。”《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郑玄注:“圈,屈木所为,谓卮匜之属。”孔颖达疏:“杯圈,妇人所用,故母言杯圈。”后因用作思念先母之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
11.2告子曰:“性犹湍①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③。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解:
①湍(tuān):形声。从水,耑(zhuān)声。本义:水势急速。湍濑(湍濑)(tuānlài)水浅流急处。《淮南子·原道训》:“﹝舜﹞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文选·曹植〈洛神赋〉》:“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李善注引应劭曰:“濑,水流沙上也。”亦谓水浅流急貌。
②信:《说文》云:“信,诚也。”
③激而行之,可使在山:用戽斗使水倒流,可以引上高山。
11.3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11.4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①;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②”
曰:“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③?且谓长者义乎④?长之者义乎⑤?”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⑥。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⑦”
注解:
①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因为他年纪大,于是我去恭敬他,恭敬之心不是我预有。
②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正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认为它为白色之物,这是由于外物的白而我加以认识的缘故,所以说是外在的东西。
③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不知道对老马的怜悯之心和对老者的恭敬之心,是不是也没有什么不同呢?
④且谓长者义乎:而且,您说所谓“义”,在于老者呢?
⑤长之者义乎:还是在于恭敬老者的人呢?
⑥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喜欢吃秦人的烤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烤肉无所不同。
⑦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各种事物也有如此的情形,那么,难道喜欢吃烤肉的心是外在的东西吗?
11.5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11.6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①,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③。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④。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⑤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注解:
①乃若:程瑶田《通艺録·论学小记》:“‘乃若’者,转语也。”相当于“若夫”、“至于”等词。
②非才之罪也:情、才,皆为质性。《说文》:“才,草木之初也。”草木之初曰才,人初生之性亦可曰“才”。
③弗思耳矣:不去深思罢了。
④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蓰(xǐ),五倍曰蓰。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因为不能充分发挥他们人性本质的缘故。
⑤引自《诗经·大雅·烝民》。
11.7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②,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③,播种而耰之④,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⑤,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⑥。’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⑦”
注解:
①赖:即“懒”。
②暴:暴行。
③麰麦:麰(móu),大麦。
④耰(yōu):《汉书》:“民以耰鉏櫄梃相挞击,犯法滋蟓,盗贼不胜。”颜师古注:“耰,摩田之器也。”耰鉏(chú)櫄(chūn)梃(tǐng):櫄,通“椿”,各类农具。梃,大杖。朱骏声曰:“竹曰竿,草曰莛,木曰梃。”
⑤硗(qiāo):土地坚硬而瘠薄。《国语·楚语》:“瘠硗之地。”硗确:土地坚硬瘠薄。《东观汉记·丁綝传》:“昔孙叔敖敕其子,受封必求硗确之地。今綝能薄功微,得乡厚矣。”唐孟郊《秋怀》诗之十:“南逸浩淼际,北贫硗确中。”明唐顺之《答马巡抚书》:“苦寒硗确之地,人甚不乐居。”
⑥蒉(kuì):古代用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土。语本《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⑦刍豢: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此处指的是肉。
11.8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①,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②。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③,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⑤。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⑥”
注解:
①牛山:齐国都于临淄,牛山在今临淄镇南十里。美,茂盛。大国,指都城临淄。
②牛羊又从而牧之:此句为“又从而牧牛羊焉”之变,“又接着在那里放牧牛羊。”濯濯(zhuózhuó):(1).光明貌。《诗·商颂·殷武》:“赫赫厥声,濯濯厥灵。”郑玄笺:“濯濯乎其见尊敬也。”孔颖达疏:“濯濯乎光明者,其见尊敬如神灵也。”(2).明净貌;清朗貌。《诗·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钩膺濯濯。”毛传:“濯濯,光明也。”《晋书·王恭传》:“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唐乔知之《折杨柳》诗:“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宋苏轼《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诗:“初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3).肥泽貌。《诗·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毛传:“濯濯,娱游也。”郑玄笺:“鸟兽肥盛喜乐。”孔颖达疏:“娱乐游戏,亦由肥泽故也。”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濯濯之麟,游彼灵畤。”明徐复祚《投梭记·魔见》:“体濯濯以驯肥,常侍姬文于灵囿。”清周志蕙《柳》诗:“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4).光秃貌。《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赵岐注:“濯濯,无草之貌。”(5).象声词。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证篇》:“大肠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③息:生长。平旦:天刚方亮。几希:相差甚微;极少。希,从巾,从爻(yáo),象做针线。“巾”,丝织品,“爻”,象针线交错。本义:刺绣
④旦昼:焦循正义云:“旦昼,犹云明日。”梏亡(gùwáng):谓因受束缚而致丧失,泛指丧失。
⑤养:滋养。假若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失掉滋养,没有东西不消亡。
⑥孔子说过:“抓住它,就存在;放弃它,就亡失;出出进进没有一定时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乡,通“向”,去向。
11.9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①,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②!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解:
①或:通“惑”。《吕氏春秋·审为篇》高诱注云:“惑,怪也。”(pp.802)
②吾如有萌焉何哉:王虽有萌,吾如焉何哉?
③缴(zhuó):《说文》云:“缴,生丝缕也。”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敫(jī)声。①(zhuó)本义: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用。②缴绕:缠绕,纠缠不清。
11.10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11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①,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注解:
①放心:放其良心,失其本心。
11.12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②”
注解:
①信:通“伸”。
②不知类:《朱熹集注》:“不知类,言不知轻重之等也。”
11.13孟子曰:“拱把之桐梓①,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注解:
①拱把之桐梓:赵岐注:“拱,合两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桐树,梓树。
11.14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①。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②,舍其梧槚,养其樲棘③,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注解:
①贵贱小大:《朱熹集注》云:“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
②场师:古代园艺匠师之称。
③梧槚(jiǎ):梧,梧桐;槚,楸树的别称,或者茶树的古称。樲(èr):酸枣树,落叶灌木,茎上多刺,果实味酸,可以吃,种子入药。棘,荆棘。
11.15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②。此天之所与我者③,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解:
①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故为外物所蒙蔽。(因此,耳目不过是一物罢了)一与外物相接触,便被引向迷途了。
②心这个器官职责在于思考,(人的善性),一思考便得着,不思考便得不着。
③此天之所与我者:这个器官是上天特意给我们人类的。
11.16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①。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注解:
①天爵:自然爵位;人爵:社会爵位。
11.17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①;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注解:
①愿:郑玄《礼记·祭意》注云:“愿,羡也。”《荀子·荣辱篇》杨倞注云:“愿犹慕也。”引诗出自《诗经·大雅·既醉篇》。
11.18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①。亦终必亡而已矣。”
注解:
①与:同也。
11.19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①荑(tí)稗:《说文》:“荑,荑草也。”按,茅之初生也。《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荑手:《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后因以“荑手”指女子白嫩柔润的手。宋秦醇《谭意歌传》:“﹝意歌﹞肌清骨秀,发绀眸长,荑手纤纤,宫腰搦搦,独步于一时。”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胡稚威亦咏此题,中四句云:‘蝤蛴明处缘裁领,荑手攕时为揽妆。’”荑稗:荑、稗为二草名,似禾,实比谷小,亦可食。荑,通“稊”。荑枯:《易·大过》:“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稊,通“荑”,草木所生的嫩芽。“荑枯”即“枯杨生稊”之意,喻绝处逢生;起死回生。
11.20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解:
①彀(gòu):《说文》:“张弩也。”
12.1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①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②。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③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④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⑤;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⑥,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注解:
①于答是也,何有:答复这个有什么困难吗?
②揣(chuǎi):《说文》:“揣,量也。”《方言》:“度量曰揣。”《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揣高卑。”
③一钩金:三钱多。孔广森《经学卮言》云:“《晏子春秋》曰:‘大带重半钧,舄履倍重。’郑君说:‘东莱秤以大半两为钧。’然则带鈎金半钧,才重三分两之一。”
④奚翅食重:何止于吃的重要?翅,通“啻”,止也,但也。
⑤紾(zhěn):扭;拧。又音tiǎn,纹理粗糙:“老牛之角~而昔。”
⑥搂(lōu):《说文》:“搂,曳聚也。”此处应是“挟持”。
12.2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①。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②,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解:
①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可以了。
②乌获:古代一位大力士。
12.3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2.4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12.5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12.6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①。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②。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③;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④;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⑤。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⑥。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注解:
①先名实:重视名誉功业。后名实:轻视名誉功业。
②鲁国的削弱却更加厉害。鲁穆公(前410―前377年在位)本名姬显,战国初期鲁国国君,《史记索隐》作不衍,是鲁国第二十九任君主。他为鲁元公儿子,在位33年。他注重礼贤下士,曾隆重礼拜孔伋(子思),咨以国事;容许墨翟在鲁授徒传道,组织学派。
③王豹:齐人。河西,在卫国境内。
④齐右:高唐在齐之西部,西在右(面朝南论),故曰齐右。
⑤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袭)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
⑥不税冕而行:税,音“脱”。“不税冕”言其匆忙,未必如此。
12.7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①。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②,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③,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④。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注解:
①庆:封赏。
②掊克(掊剋,掊尅)(póukè)亦作“掊剋”。亦作“掊刻”。聚敛;搜括。亦指搜括民财之人。一说,自大而好胜人。《诗·大雅·荡》:“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毛传:“掊克,自伐而好胜人也。”朱熹集传:“掊克,聚敛之臣也。”
③搂:挟持。
④长:助长。逢:逢迎。之所以逢迎其君罪大,是因为他们为君王找出理论根据,使得君王作恶肆无忌惮。
12.8鲁欲使慎子为将军①。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②,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③。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注解:
①慎子:不详。赵岐注云:“慎子,善用兵者。”
②南阳:即汶阳,在泰山之西南,汶水之北。春秋之世为齐鲁所争之地,本属于鲁,其后逐渐为齐所侵夺。说详《全祖望经史问答》。
③俭:约,少。
12.9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10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12.11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jiàng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12.12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①”
注解:
①亮:通“谅”,信也。君子不讲诚信,如何能有操守。
12.13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
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解:
①訑訑(yíyí):洋洋自得貌,沾沾自喜貌。
12.14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12.15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16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19 2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