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生平
沈谦(1620-1670),字去矜,号东江,仁和临平(今余杭临平镇)人。明末清初韵学家。生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九年,年五十一岁。少颖慧,6岁能辨四声,9岁作文便有佳句。长益笃学,尤好诗古文。在乡塾读书时,诸儿喧诵,谦独端坐默读,考问则对答无遗。青年时家境富裕,遇童子试,借故违父命,未应试。而彻夜读书,往往鸡鸣始罢,上自经史,下及诸子百家稗野之书,无不博览。明崇祯十五年(1642),补县学生。后家道中落,谦不谈世务,也无意仕途,隐于临平之东乡。深居南楼20年,而与柴绍炳、毛先舒并长于韵学;绍炳作有《古韵通》,先舒作有《南曲正韵》,谦作有《东江词韵》,与毛稚黄、张祖望赋诗为乐,皆为时所称,称“南楼三子”。因愈为人重。又与陆景宜、柴虎臣、吴锦雯、陈继叔、孙宇台、丁飞涛、虞景铭等合称“西泠十子”。其诗初喜“温、李”,后乃由盛唐以窥汉魏;尤工于词,与董士骥极为彭孙遹所推许。
十七年,撰成《临平记》4卷,对临平古今事物所记甚详,为临平镇最早之志书。沈谦为人谦和,性孝友,盗焚兄屋,分己宅以居。对门下弟子,每多提携奖励。生活俭朴,性不喜饮,但遇亲朋过从,即使典当衣物,总是招待备周。尝谓友人张丹曰:“居山食贫,亦能不改其乐……”。晚年继先人业行医。因为后来复葺屋数椽,名“东江草堂”,集所著为《东江集》。有诗赋21卷、文10卷、词学12卷,共43卷,《清史列传》行于世。尚有《词韵词谱》、《南曲谱》、《古今词选》、《沈氏祖谱》诸书未曾付梓。
.
二、简介《词韵略》
清沈谦编。分韵十九部:东董、江讲、支纸、鱼语、佳蟹、真轸、庚梗、侵寝、元阮、覃感、萧筱、歌哿、麻马、尤有、屋沃、觉药、质陌、物月、合洽。前十四部为舒声韵,内分平仄,包含平上去三声,如“支纸”韵平上去三声,平声包括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仄声包括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置、五味、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是书用平水韵韵目来表示十九部之分合。后出之谢元淮《碎金词韵》、仲恒《词韵》、戈载《词林正韵》等书,皆受是书之影响而略加改动,如戈氏《词林正韵》改用《广韵》韵目而不用平水韵韵目等。然因“韵目删并既失其当,则分合之界模糊不清”,故“舛错之讥,实所难免”(《词林正韵·发凡》)。
.
三、《词韵略》的历史价值
1.叶韵是词的重要特性之一,但唐宋至明,词韵向无专书。沈谦《词韵》是清代词学建构中关于词韵建构的开山之作,标志着词韵问题正式进入清人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词史地位和理论意义。在作词层面,《词韵》总结宋词的叶韵规律,为清人提供了可依之矩。
.
2.沈谦《词韵略》开创了依附于诗韵,结合对唐宋名家词作韵脚的抽样调查,而折衷取用的词韵编纂方法。沈谦探讨并确立词韵押韵的原则,填词用韵应该平声独押,上去通押,入声独押。又偶有平上去三声通押的情况。又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归并组合出十九韵部,并主张参用古诗押韵之法。《词韵略》面世之后,得到词坛的激赏,对清代的词韵制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其韵部分合原则和编纂方法成为后世词韵取资沿袭的渊薮。
.
3.在词论层面,《词韵》对词韵的探讨,进一步廓清了元明以来词曲不分的局面,推尊了词体。
.
4.在词韵学层面,《词韵》引发了清人探讨词韵的热情,推动清代词韵学走向繁盛和成熟。沈谦《词韵》,是清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词韵专书,在总结宋词用韵规律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对清代词韵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仲恒《词韵》,吴宁《榕园词韵》,谢元淮《碎金词韵》,戈载《词林正韵》等,均是在沈谦《词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词韵加以辨证,后出转精。
.
附 仲恒的《词韵》
清仲恒撰。本书系订定沈谦《词韵》而成,上下两卷。韵分十九部,舒声韵十四(东董、江讲、支纸、鱼语、佳蟹、真轸、元阮、萧筱、歌哿、麻马、庚梗、尤有、侵寝、覃感),入声韵五(屋沃、觉药、质陌、物月、合洽)。舒声韵中又明分平仄二音。每韵中按平水韵目分列韵字。常用字下无注音、释义。若有注音,多用直音法,个别用反切。如“芎”下注:“兄。香草。”其中“兄”为音,“香草”为义。卷前有“词韵论略”。有《词学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