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2-15 09:00 编辑
我的爱好诗词联历程
我于十八岁即到云南昆明工作。爱好文学的历程是:散文小说→对联→词→近体诗。新文学首先是读鲁迅;对联是受滇人善联的影响,起因是大观楼长联;然后是词,可能是在用韵上很合自己方言口音;最后才是近体诗,但用韵只依《诗韵新编》。写对联,只要知道句子对偶即可,不讲平仄也是对联。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写长联,记得当时有一个春节,北京的有奖征联,范联是“十里春风,长安两路;千年晓月,永定一桥”。后面是一副长联出句“立崑崙……”我就用心去对下联,虽然名落孙山,但却对写长联发生了兴趣。然后是迷恋写词。这应该是受毛太祖的影响;后来对古人李清照、辛稼轩很是崇拜。而对于近体诗,则很头疼押平水韵,因为离我的方言口音大相庭径,古人的诗读起来很是拗口。只是到了2006年上网之后,因爱好写理论而经常和人辩论,才来对近体诗的研究下了一点功夫。久而久之,自己写起来也得心应手了。又因近体诗格律极其简单,回帖可以很快,而对于词的回复得翻词牌,很是麻烦。对联也写,但题材较窄,不似近体诗的无所不包。 近日因对孙逐明的“马蹄韵研究成果”不以为然,遂发生了一点不愉快。写长联,因受六朝骈文的影响,尾字平仄粘对是常用之法,就如近体诗格律一样,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至于到了清末民国,有人形容这是一种“马蹄韵”,但这种戏称是上不得台面的,随便说说而已,清人梁章钜的巨著《楹联丛话》只字未提“马蹄韵”即是证明。
今人余德泉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有马蹄格一书,说说也无妨;而近日更有孙逐明大加发明更称专利,对一切知、用马蹄韵者都指责为“剽窃”了他的“马蹄研究成果”,真是滑稽、荒诞之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