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无聊的马蹄韵“研究”!
二十多年前有余德泉的《对联格律·对联谱》出版;如今又有孙逐明自吹的“马蹄韵研究成果”!余德泉的书自始至终都含糊其词,不说马蹄韵的提法起于何时何人,以六朝骈文时代就用马蹄韵打马唬眼混了过去,让人以为马蹄韵的提法起于六朝,他只是研究其在对联中的运用而已。而孙逐明则更是登峰造极,说马蹄韵是他发明的,别人使用马蹄韵即是在剽窃他的“研究成果”。
其实所谓马蹄韵就只是文章句子的尾字平仄粘对规律,并不讲什么韵的。文章的句子尾字粘对规律起于六朝骈文。六朝人发现了汉语四声,沈约将其四声定为平上去入,并以平声为浮声,上去入为切响,句子内须“前有浮声后有切响”,即平声与上去入声相对使用。前有浮声后有切响用于诗句体现在五言句中的二四字位置;用于骈文体则体现在四六文句的尾字位置。无论是五言诗句的二四字处,还是四六文的尾字处,都必须符合“粘对规律”。粘对指平仄粘对,即“浮声”“切响”粘对,根本用不着有什么“韵”。韵者,反切下字谐音相同的反切字也,与“浮声切响”产生的平仄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回事,怎么把骈文尾字的粘对规律往韵上扯?
这就回到了千多年后的清朝、民国,才有人把文句尾字的平仄粘对规律叫作“马蹄韵”。一说是民国人田翠竹命名的,现潭州雨梦则说是清人曾国蕃命名的。总之是以马蹄行走之状态以名之。为什么在马蹄后面还加了一个韵字?可能是马蹄声有一种韵的感觉吧?而无论文或联是从来不讲押韵的,与韵字毫不相干。
余德泉可能在著书时也发现这韵字太离谱,干脆改名之曰“马蹄格”。但对联的格只讲对仗成立即可为联,也不讲什么“马蹄格”的,所以余德泉只有稀里糊涂地不能自圆其说地一通了事!
奇怪的是,在余德泉出书二十多年后的孙逐明却宣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不三不四一通“马蹄韵”之后,遂把前人一概否定,不承认有什么田翠竹、曾国蕃,也不承认余德泉,干脆把“马蹄韵”一词据为己有,是自己的发明。别人提马蹄韵或懂马蹄格都是在读了他的一堆垃圾且剽窃了他的发明之后所致!在诗词对联网站成立了二十年之后的今天,公然还出现这样一个疯子,岂不是淆天下之大稽!
对联,只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总称,只要对仗成立即可。正如诗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总称,只要句子用韵即可。骈赋,也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总称,只要句子大休对称,句尾字大体平仄粘对即可。句中严守平仄的只有近体诗。句中严守平仄、句尾字平仄遵粘对规律的如大观楼长联。这都是在遵循六朝的四声规律,是作诗词、骈文、长联的基本功休养,与什么“马蹄韵”亳不相干。至于清末、民国有人认为长联的尾字平仄粘对规律似马蹄行走之形状而称之为马蹄韵,一种戏称而已,从清末至民国乃至新中国的九十年代,从未有过什么人对“马蹄韵”当一回事来专论;其实两三句话就能彻底说明白的事,也没必要专门论述一番!只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有余德泉的大作《对联格律·对联谱》问世,煞有介事地长篇大论一通,虽然矛盾百出,但也毕竟是一种研究,有比无好,因为清人梁章矩的巨著《楹联丛话》皆只字未题什么马蹄韵,足见马蹄韵并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称谓!可笑的是,在余德泉书出版二十多年后的近日,有孙逐明的万言“马蹄韵研究成果”公布并自称具有发明专利,别人不能再称懂马蹄韵,谁懂并会使用者就是在剽窃孙氏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