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1

诗格 旧题唐•王昌龄撰

[复制链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2-3 17: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格 旧题唐·王昌龄撰
  卷上
  调声
  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廿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廿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捡。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
  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之即见。且字全轻,字轻中重,字重中轻,字全重。如字全轻,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皇甫冉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才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处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五言):欲知电风扇谷好,久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陈润《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又五言绝句诗曰: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五言侧头正律势尖头。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齐梁调诗。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坟。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画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毕池论赏诧,蒋迳笃周旋。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七言尖头律。皇甫冉诗曰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又曰: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仙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十七势
  诗有学古今势一十七种,具列如后,第一,直把入作势,第二,都商量入作势;第三,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第四,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第五;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第六,比兴入作势;第七,谜比势;第八,下句拂上句势;第九,感兴势;第十,含思落句势;第十一,相分明势;第十二,一句中分势;第十三,一句直比势;第十四,生杀回薄势;第十五,理入景势;第十六,景入理势;第十七,心期落句势。
  第一,直把入作势。
  直把入作势者,若赋得一物,或自登山临水,有闲情作,或送别,但以题目为定;依所题目,入头便直把是也。皆有此例。昌龄《寄州》诗入头便云: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又《见谴至伊水》诗云: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又《题上人房》诗云:通经彼上人,无迹任勤若。又《送别》诗云: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氛氲。又《送别》诗云: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又如高适诗云:郑侯应栖遑,五十头尽白。又如陆士衡诗云:顾侯体明德,清风肃已迈。
  第二,都商量入作势。
  都商量入作势者,每咏一物,或赋赠答寄人,皆以入头两句平商量其道理,第三第四第五句入作是也。皆有其例。昌龄《上同州使君伯》诗言:大贤奈孤立,有时起经纶。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是第三句入作。)又《上侍御七兄》诗云:天人俟明略,益、稷分尧心。利器必先举,非贤安可任。吾兄执严宪,时佐能钩深。(此是第五句入作势也。)
  第三,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
  直树一句者,题目外直树一句景物当时者,第二句始言题目意是也。昌龄《登城怀古》诗入头便云:林薮寒苍茫,登城遂怀古。又《客舍秋霖呈席姨夫》诗云:黄叶乱秋雨,空齐愁暮心。又:孤烟曳长林,春水聊一望。又《送鄢贲观省江东》诗云:枫桥沿海岸,客帆归富春。又《宴南亭》诗云: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高洁。(此是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
  第四,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
  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者,亦题目外直树两句景物,第三句始入作题目意是也。昌龄《留别》诗云:桑林映陂水,雨过宛城西。留醉楚山别,阴云暮凄凄。(此是第三句入作势也。)
  第五,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
  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者,亦有题目外直树景物三句,然后即入其意;亦有第四第五句直树景物后入其意,然巩烂不佳也。昌龄《代扶风主人答》云: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此是第四句入作势。)又《旅次过韩七别业》诗云:春烟桑柘林,落日隐荒墅。泱漭平原夕,清吟久延伫。故人家于兹,招我渔樵所。(此是第五句入作势。)
  第六,比兴入作势。
  比兴入作势者,遇物如本立文之意,便直树两三句物,然后以本意入作比兴是也。昌龄《赠李侍御》诗云:青冥孤云去,终当暮归山。志士杖苦节,何时见龙颜。又云:眇默客子魂,倏铄川上晖。还云惨知暮,九月仍未归。又:迁客又相送,风悲蝉更号。又崔曙诗云:夜台一闭无时尽,逝水东流何处还。又鲍照诗云:鹿鸣思深草,蝉鸣隐高枝。心自有所疑,傍人那得知。
  第七,谜比势。
  谜比势者,言今词人不悟有作者意,依古势有例。昌龄《送李邕之秦》诗云:别怨秦、楚深,江中秋云起。(言别怨与秦、楚之深远也。别怨起自楚地,既别之后,巩长不见,或偶然而会。以此不定,如云起上腾于青冥,从风飘荡,不可复归其起处,或偶然而归尔。)天长梦无隔,月映在寒水。(虽天长,其梦不隔,夜中梦见,疑由相会。有如别,忽觉,乃各一方,互不相见。如月影在水,至曙,水月亦了不见矣。)
  第八,下句拂上句势。
  下句拂上句势者,上句说意不快,以下句势拂之,令意通。古诗云:夜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昌龄诗云微雨随云收,傍山去。又云:海鹤时独飞,永然沧洲意。
  第九,感兴势。
  感兴势者,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亦有其例。如常建诗云: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音。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又王维《哭殷四》诗云: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愁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
  第十,含思落句势。
  含思落句势者,每至落句,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或深意堪愁,不可具说,即上句为意语,下句以一景物堪愁,与深意相惬便道。仍须意出成感人始好。昌龄《送别》诗云:醉后不能语,乡山雨氛氛。又落句云:日夕辨灵药,空山松桂香。又:墟落有怀县,长烟溪树边。又李湛诗云:此心复何已,新月清江长。
  第十一,相分明势。
  相分明势者,凡作语皆须令意出,一览其文,至于景象,恍然有如目击。若上句说事未出,以下一句助之,令分明出其意也。如李湛诗云:云归石壁尽,月照霜林清。崔曙诗云:田家收已尽,苍苍唯白茅。
  第十二,一句中分势。
  一句中分势者,海净月色真。
  第十三,一句直比势。
  一句直比势者,相思河水流。
  第十四,生杀回薄势。
  生杀回落势者,前说意悲凉,后以推命破之;前说世路矜骋荣宠,后以至空之理破之入道是也。
  第十五,理入景势。
  理入景势者,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理欲入景势,皆须引理语,入一地及居处,所在便论之。其景与理不相惬,理通无味。昌龄诗云:时与醉林壑,因之惰农桑。槐烟渐含夜,楼月深苍茫。
  第十六,景入理势。
  景入理势者,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凡景语入理语,皆须相惬,当收意紧,不可正言。景语势收之,便论理语,无相管摄。方今人皆不作意,慎之。昌龄诗云:桑叶下墟落,鸡鸣渚田。物情每衰极,吾道方渊然。
  第十七,心期落句势。
  心期落句势者,心有所期是也。昌龄诗云:青桂花未吐,江中独鸣琴。(言青桂花吐之时,期得相见,花既未吐,即未相见,所以江中独鸣琴。)又诗云:还舟望炎海,楚叶下秋水。(言至秋方始还。此送友人之安南也。)(以上《文镜秘府论》地卷)
  六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曰风。天地之号令曰风。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行春令则和风生,行秋令则寒风杀,言君臣不可轻其风也。
  二曰赋。赋者,错杂万物,谓之赋也。
  三曰比。比者,真比其身,谓之比假,如关关雎鸠之类是也。
  四曰兴。兴者,指物及比其身说之为兴,盖托喻谓之兴也。
  五曰雅。雅者,正也。言其雅言典切,为之雅也。
  六曰颂。颂者,赞也。赞叹其功,谓之颂也。(以上《文镜秘府论》地卷)
  论文意
  夫文字起于皇道,古人画一之后方有也。先君传之,不言而天下自理,不教而天下自然,此谓皇道。道合气性,性合天理,于是万物禀焉,苍生理焉。尧行之,舜则之,淳朴之教,人不知有君也。后人知识渐下,圣人知之,所以画八卦,垂浅教,令后人依焉。是知一生名,名生教,然后名教生焉。以名教为宗,则文章起于皇道,兴乎《国风》耳。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都无饰练,发言以当,应物便是。古诗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当句皆了也。其次《尚书》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亦句句便了。自此之后,则有《毛诗》假物成焉。夫子演《易》,极思于《系辞》,言句简易,体是诗骨。夫子传于游、夏,游、夏传于荀卿、孟轲,方有四言、五言,效古而作。荀、孟传于司马迁,迁传于贾谊。谊谪居长沙,遂不得志,风土既殊,迁逐怨上,属物比兴,少于《风》、《雅》。复有骚人之作,皆有怨剌,失于本宗。乃知司马迁为北宗,贾生为南宗,从此分焉。汉魏有曹植、刘桢,皆气高出于天纵,不傍经史,卓然为文。从此之后,递相祖述,经论百代,识人虚薄,属文于花草,失其古为。中有鲍照、谢康乐,纵逸相继,成败兼行。至晋、宋、齐、梁,皆悉颓毁。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用意于古人之上,则天上之境,洞焉可观。古文格高,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其次两句见意,则关关雎鸠是也。其次古诗,四句见意,则青青陵上柏,磊磊漳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又刘公干诗云:青青陵上松,[QO51]々谷中风。风弦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此诗从首至尾,唯论一事,以此不如古人也。
  诗本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然后书中于纸也。高手作势,一句更别起意,其次两句起意。意如涌烟,从地升天,向后渐高渐高,不可阶上也。下手下句弱于上句,不看向背,不立意宗,皆不堪也。
  凡文章皆不难,又不辛苦。如《文选》诗云:朝入谯郡界左右望我军。皆如此例,不难、不辛苦也。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如无有不似,仍以律调之定,然后书之于纸,会其题目。山林、日月、风景为真,以歌咏之。犹如水中见日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须了见其象也。
  夫文章兴作,先动气,气生乎心,心发乎言,闻于耳,见于目,录于纸。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诗人用心,当于此也。
  夫诗,入头即论其意。意尽则肚宽,肚宽则诗得容预,物色乱下。至尾则却收前意。节节仍须有分付。夫用字有数般:有轻,有重;有重中轻,有轻中重;有虽重浊可用者,有轻清不可用者。事须细律之。若用重字,即以轻字拂之,便快也。
  夫文章,第一字与第五字须轻清,声即稳也。其中三字纵重浊,亦无妨。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若五字并轻,则脱略无所止泊处;若五字并重,则文章暗浊。事须轻重相间,仍须以声律之。如明月照积雪,则”“相拨,及罗衣何飘飘,同”“相拨,亦不可不觉也。
  夫诗,一句即须见其地居处。如孟春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若空言物色,则虽好而无味,必须安立其身。
  诗头皆须造意,意须紧,然后纵横变转。如相逢楚水寒,送人必言其所矣。
  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巧运言词,精练意魄。所作词句,莫用古语及今烂字旧意。改他旧语,移头换尾,如此之人,终不长进。为无自性,不能专心苦思,致见不成。
  凡诗人,夜间床头,明置一盏灯。若睡来任睡,睡觉即起,兴发意生,精神清爽,了了明白。皆须身在意中。若诗中无身,即诗从何有?若不书身心,何以为诗?是故诗者,书身心之行李,序当时之愤气。气来不适,心事或不达,或以剌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为中心不决,众不我知。由是言之,方识古人之本也。
  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今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
  诗有饱肚狭腹,语急言生。至极言终始,未一向耳。若谢康乐语,饱肚意多,皆得停泊,任意纵横。鲍照言语逼迫,无有纵逸,故名狭腹之语。以此言之,则饱公不如谢也。
  诗有无头尾之体。凡诗头,或以物色为头,或以身为头,或以身意为头,百般无定。任意以兴来安稳,即任为诗头也。
  凡诗,两句即须团却意,句句必须有底盖相承,翻覆而用。四句之中,皆须团意上道,必须断其小大,使人事不错。
  诗有上句言物色,下句更重拂之体。如夜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旷野饶悲风,[QO51]々黄蒿草,是其例也。
  诗有上句言意,下句言状;上句言状,下句言意。如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也。
  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如竹声先知秋,此名兼也。
  凡高手,言物及意,皆不相倚傍。如细柳夹道生,方塘涵清源,又方塘涵白水,中有凫与应,又绿水溢全塘马毛缩如猬,又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又青青河畔草郁郁涧底松,是其例也。
  诗有天然物色,以五彩比之而不及。由是言之,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如此之例,皆为高手。中手倚傍者,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此皆假物色比象,力弱不堪也。
  诗有意好言真,光今绝古,即须书之于纸;不论对与不对,但用意方便,言语安稳,即用之。若语势有对,言复安稳,益当为善。
  诗有杰起险作,左穿右穴。如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又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常┼,君看刀箭瘢,此为例也。
  诗有意阔心远,以小纳大之体。如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古诗直言其事,不相映带,此实高也。相映带诗云:响如鬼必附物而来天籁万物性,地籁万物声。
  诗有览古者,经古人之成败咏之是也。
  咏史者,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
  杂诗者,古人所作,元有题目,撰入《文选》。《文选》失其题目,古人不详,名曰杂诗。
  乐府者,选其清调合律,唱入管弦,所奏即入之乐府聚之。如《塘上行》、《怨诗行》、《长歌行》、《短歌行》之类是也。
  咏怀者,有谜其怀抱之事为兴是也。
  古意者,若非其古意,当何有今意;言其效古人意,斯盖未当拟古。
  寓言者,偶然寄言是也。
  夫诗,有生杀回薄,以象四时,亦禀人事,语诸类并如之。诸为笔,不可故不对,得还须对。
  夫语对者,不可以虚无而对实象。若用草与色为对,即虚无之类是也。
  夫诗格律,须如金石之声。《练猎书》甚简小直置,似不用事,而句句皆有事,甚善甚善。《海赋》太能。
  《鹏鸟赋》等,皆直把无头尾。《天台山赋》能律声,有金石声。孙公云掷地金声,此之谓也。《芜城赋》,大才子有不足处,一歇哀伤便已,无有自宽知道之意。
  诗有明月下山头,天河横戍楼。白云千万里,沧江朝夕流。浦沙望如雪,松风听似秋。不觉烟霞曙,花鸟乱芳洲。并是物色,无安身处,不知何事如此也。
  诗有凭意兴来作者,愿子励风规,归来振羽仪。嗟余今老病,此别恐长辞。盖无比兴,一时之能也。
  诗有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则曹子建之兴也。阮公《咏怀诗》曰:中夜不能寐,(谓时暗也。)起坐弹鸣琴。(忧来弹琴以自娱也。)薄帷鉴明月,(言小人在位,君子在野,蔽君犹如薄帷中映明月之光也。)清风吹我襟。(独有其日月以清怀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近小人也。)
  凡作文,必须看古人及当时高手用意处,有新奇调学之。
  诗贵销题目中意尽。然看当所见景物与意惬者相兼道。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昏旦景色,四时气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说之为妙。旦日出初,河山林嶂涯壁间,宿雾及气霭,皆随日色照着处便开。触物皆发光色者,因雾气湿着处,被日照水光发。至日午,气霭虽尽,阳气正甚,万物蒙蔽,却不堪用。至晚间,气霭未起,阳气稍曷攵,万物澄静,遥目此乃堪用。至于一物,皆成光色,此时乃堪用思。所说景物,必须好似四时者。春夏秋冬气色,随时生意。取用之意,用之时,必须安神净虑。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状,须似其景。语须天海之内,皆纳于方寸。至清晓,所览远近景物及幽所奇胜,概皆须任意自起。意欲作文,乘兴便作。若似烦即止,无令心倦。常如此运之,即兴无休曷攵,神终不疲。
  凡神不安,令人畅无兴。无兴即任睡,睡大养神。常须夜停灯任自觉,不须强起。强起即昏迷,所览无益。纸笔墨常须随身。兴来即录。若无纸笔,羁旅之间,意多草草。舟行之后,即须安眠。眠足之后,固多清景,江山满怀,合而生兴。须屏绝事务,专任情兴。因此,若有制作,皆奇逸。看兴稍曷攵,且如诗未成,待后有兴成,却必不得强伤神。古文章,不得随他旧意,终不长进。皆须百般纵横,变转数出,其头段段皆须令意上道,却后还收初意。相逢楚水寒诗是也。
  凡诗立意,皆杰起险作,傍若无人,不须怖惧。古诗云: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及不信沙常┼,君看刀箭瘢是也。
  评不得一向把,须纵横而作。不得转韵,转韵即无力。落句须含思,常如未尽始好。如陈子昂诗落句云: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是也。
  夫文章之体,五言最难,声势沉浮,读之不美。句多精巧,理合阴阳。包天地而罗万物,笼日月而掩苍生。其中四时调于递代,八节正于轮环。五音五行,和于生灭;六律六吕,通于寒暑。
  凡文章不得不对。上句若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若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名为离支;若上句用事,下句不用事,名为缺偶。故梁朝湘东王《诗评》云:作诗不对,本是吼文,不名为诗。
  夫作诗用字之法,各有数般:一敌体用字,二同体用字,三释训用字,四直用字。但解作诗,一切文章,皆如此法。若相闻书题、碑文、墓志、赦书、露布、笺、章、表、奏、启、策、檄、铭、诔、诏、诰、辞、牒、判,一同此法。今世间之人,或识清而不知浊,或识浊而不知清。若以清为韵,余尽须用清;若以浊为韵,余尽须浊;若清浊相和,名为落韵。
  凡文章体例,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制作不依此法,纵令合理,所作千篇,不堪施用。但比来潘郎,纵解文章,复不闲清浊,纵解清浊,又不解文章。若解此法,即是文章之士。为若不用此法,声名难得。故《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此谓也。若思而不学,则危殆也。又云:思之者,德之深也。(以上《文镜秘府论》南卷)卷中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有三思
  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诗有三不
  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起首入兴体十四
  一曰感时入兴。二曰引古入兴。三曰犯势入兴。四曰先衣带,后叙事入兴。五曰先叙事,后衣带入兴。六曰叙事入兴。七曰直入比兴。八曰直入兴。九曰托兴入兴。十曰把情入兴。十一曰把声入兴。十二曰景物入兴。十三曰景物兼意入兴。十四日怨调入兴。
  感时入兴一。古诗:凛凛岁云暮,蝼蛄多鸣悲。凉风率以厉,游子寒无衣。江文通诗:西北秋风起,楚客心悠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皆三句感时,一句叙事。
  引古入兴二。张茂先诗(缺)。
  犯势入兴三。古诗(缺)。
  先衣带,后叙事入兴四。古诗:清风动帷帘,晨月烛幽房。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此两句衣带,两句叙事。古诗: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此一句衣带,一句叙事。
  先叙事,后衣带入兴五。陆士衡诗: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此一句叙事,一句衣带。古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此六句叙事,两句衣带。
  叙事入兴六。谢灵运诗: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情,远峰隐半规。久昧昏垫苦,旅馆眺郊岐。此五句叙事,一句入兴。古诗:遥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中霄起长望,正见沧海流。此三句叙事,一句入兴。
  直入比兴七。左太冲诗:郁郁涧下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此诗头两句比入兴也。潘安仁诗: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此诗一句入比兴也。
  直入兴八。陆士衡诗:颜侯体明德,清风肃已迈。此入头直叙题中之意。
  托兴入兴九。古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此起于《毛诗·国风》之体。
  把情入兴十。刘公干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欢。江文通诗:远与君别者,乃在雁门关。此寄人、怀人,皆自此起兴。
  把声入兴十一。王少伯诗:ぺぺ三峡水,别怨流《楚辞》。此耳闻也。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此心闻也。
  景物入兴十二。曹子建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此诗格高,不极辞于怨旷,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兴十三。王正长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古诗:竹声先知秋
  怨调入兴十四。阮籍诗: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曹植诗: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此体哀而不伤也。
  已上凡十四体,皆本意极处。
  常用体十四
  一曰藏锋体。二曰曲存体。三曰立节体。四曰褒贬体。五曰赋体。六曰问益体。七曰象外语体。八曰象外比体。九曰入景体。十曰景入理体。十一曰紧体。十二曰因小用大体。十三曰诗辨歌体。十四曰一四团句体。
  藏锋体一。刘休玄诗:堂上流尘生,庭中绿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见也。
  曲存体二。王仲宣诗:朝入谯郡界,旷然销人忧。此乃直叙其事而美之也。
  立节体三。王仲宣《咏史》: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刘公干诗: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褒贬体四。曹子建诗: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此褒体也。刘越石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此贬体也。
  赋体五。谢惠连诗: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此呈其秋怀之物,是赋体也。
  问益体六。陆士衡诗: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象外语体七。谢玄晖诗:孤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
  象外比体八。魏文帝诗: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知之。
  理入景体九。丘希范时:渔潭雾未开,赤亭风已江文通诗: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颜延年诗: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
  景入理体十。鲍明远诗: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谢玄晖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紧体十一。范彦龙诗: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
  因小用大体十二。左太冲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谢惠连诗:裁用箧中刀,缝为万里衣。
  诗辨歌体十三。陶渊明诗: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明明以下便是所歌。
  一四团句体十四。谢灵运诗:游当罗浮行,息必庐霍期。此上节一字,下节四字。
  落句体七
  一曰言志。二曰劝勉。三曰引古。四曰含思。五曰叹美。六曰抱比。七曰怨调。
  言志一。陶渊明诗: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此志在闲雅也。范彦龙诗:岂知鹪鹩者,一粒有余赀。此志在知足也。
  劝勉二。古诗:弃捐勿复道,勉力加餐饭。此义取自保爱也。
  引古三。陆士衡诗:感物多远念,慷慨怀古人。
  含思四。陆韩卿诗:惜哉时不与,日暮无轻舟。陈拾遗诗: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叹美五。谢灵运诗:自从食萍来,唯见今日美。
  抱比六。陆士衡诗:仰观陵霄鸟,羡尔归飞翼。
  怨调七。陆士衡诗:空房来悲风,中夜起叹息。
  诗有三宗旨
  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兴寄。
  立意一。立六义之义,风、雅、比、兴、赋、颂。
  有以二。王仲宣《咏史诗》: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此一以议曹公杀戮,一以许曹公。
  兴寄三。王仲宣诗:猿猴临岸吟。此一句以讥小人用事也。
  诗有五趣向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诗:从军度函谷,驰马过西京。
  古雅二。应德琏诗:远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颓。
  闲逸三。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幽深四。谢灵运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
  神仙五。郭景纯诗:放情凌霄外,嚼药挹飞泉。
  诗有语势三
  一曰好势。二曰通势。三曰烂势。
  好势一。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江文通诗:黄云蔽千裹,游子何时还。
  通势二。鲍照诗:未曾违户庭,安能千里游。沈休文诗:顾以潺沫,沾君缨上尘。
  烂势三。张燕公诗:不作边城将,安知恩遇深。丘希范诗:信是永幽栖,岂徒暂清旷。
  势对例五
  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
  势对一。陆士衡诗:四座咸同志,羽觞不可”是也。
  疏对二。陆士衡诗: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此依稀对也。又诗:人生无几何,为乐常苦晏。此孤绝不对也。
  意对三。陆士衡诗:惊飚褰反信,归云难寄音。古诗: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句对四。曹子建诗:浮沉各异势,曾合何时谐。
  偏对五。重字与双声、叠韵是也。
  诗有六式
  一曰渊雅。二曰不难。三曰不辛苦。四曰饱腹。五曰用事。六曰一管搏意。
  渊雅一。诗有一览意穷,谓之浮浅。阮嗣宗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不难二。王仲宣诗:朝入谯郡界,旷然销人忧。此谓绝斤斧之痕也。
  不辛苦三。王仲宣诗: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此谓宛而成章也。
  饱腹四。调怨闲雅,意思纵横。谢灵运诗: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此回停歇意容与。
  用事五。谓如己意而与事合。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洒泪眺连岗连岗是诸侯事也,古者诸侯葬连岗。
  一管搏意六。谢玄晖诗: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此一管论酒也。刘公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此一管说守官有限,不得相见也。
  诗有六贵例
  一曰贵杰起。二曰贵直意。三曰贵穿穴。四曰贵挽打。五曰贵出意。六曰贵心意。
  杰起一。鲍明远诗: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直意二。刘公干诗: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又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此高手也。谢玄晖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此绮手也。
  穿穴三。古诗: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挽打四。曹子建《赠王粲》: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出意五。刘公干诗: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
  心意六。颜延年诗: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
  诗有五用例
  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潜波涣鳞起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日落山照耀。
  用气三。用形不如用气也。刘公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用势四。用气不如用势也。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用神五。用势不如用神也。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卷下
  诗有六病例
  一曰龃龉病。二曰长撷腰病。三曰长解镫病。四曰丛杂病。五曰形迹病。六曰反语病。
  龃龉病一。一句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同上声及去、入声也。平声都不为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上尾;若犯去、入声,其病重于鹤膝。上官仪所谓犯上声是斩形也。
  长撷腰病二。每一句上下两字之腰无解镫相间。上官仪诗: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
  长解镫病三。第一、第二字义相连,第三、第四字义相连。上官仪诗: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
  丛杂病四。上句有,下句有;次句有,下句有。沈休文诗:寒瓜方卧垅,秋菰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同是草类,是丛杂也。
  形迹病五。篇中胜句清词,其意涉忌讳者是也。
  反语病六。篇中正字是佳词,反语则深累。鲍明远诗:伐鼓早通晨伐鼓则正字,反语则反字。
  句有三例
  一句见意,股肱良哉是也;两句见意,关关瞧鸠,在河之洲;四句见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有二格
  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古诗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此高格也。沈休文诗: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此下格也。
  犯病八格
  一曰支离病。二曰缺偶病。三曰落节病。四曰丛木病。五曰相反病。六曰相重病。七曰侧对病。八曰声对病。
  支离病一。五字之法,切须对也,不可偏枯。诗曰:春人对春酒,芳树间新花。
  缺偶病二。诗中上句引事,下句空言也。诗曰: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登。
  落节病三。一篇之中,合春秋言是犯。《咏春诗》曰:菊花好泛酒,榴花好插头。
  丛木病四诗句中皆有木物也。诗曰:庭梢桂林树,檐度苍梧云。
  相反病五。诗中两句相反,失其理也。诗曰:晴云开远野,积雾掩长洲。
  相重病六。诗意并物色重叠也。诗曰:驱马清渭滨,飞镳犯夕尘。川波张远盖,山日下遥轮。
  侧对病七。凡诗字体全别,其义相背。诗曰:桓山分羽翼,荆树折枝条。
  声对病八。字义全别,借声类对。诗曰:疏蝉高柳谷,桂茑隐松深。
  诗有九格
  一曰重叠用事格。二曰上句立兴,下句是意格。三曰上句立兴,下句是比格。四曰上句体物,下句状成格。五曰上句体时,下句状成格。六曰上句体事,下句意成格。七曰句中比物成意格。八曰句中叠语格。九曰句中轻重错谬格。
  重叠用事格一。诗曰:净宫连博望,香刹对承华是也。
  上句立兴,下句是意格二。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是也。
  上句立兴,下句是比格三。诗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
  上句体物,下句状成格四。诗曰:朔风吹飞雨,萧萧江上来是也。
  上句体时,下句状成格五。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是也。
  上句体事,下句意成格六。诗曰: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是也。
  句中比物成语意格七。诗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也。
  句中叠语格八。诗曰:既为风所开,还为风所落是也。
  句中轻重错谬格九。诗曰:天子忧征伐,黎民常自怡是也。
  诗有三得
  一曰得趣。二曰得理。三曰得势。
  得趣一。谓理得其趣,咏物如合砌,为之上也。诗曰:五里徘徊鹤,三声断续猿。如何俱失路,相对泣离樽是也。
  得理二。谓诗首末确语,不失其理,此谓之中也。诗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也。
  得势三。诗曰:孟春物色好,携手共登临。放旷丘园裹,逍遥江海心。
  诗有六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一。风者,讽也,谓体一国之风教。有王都之风,有诸侯之风。
  赋二。赋者,布也。象事布文,错杂万物,以成其象,以写其情。
  比三。比者,各令取外物象以兴事。
  兴四。兴者,立象于前,然后以事喻之。
  雅五。雅者,正也,当正其雅,言语典切为雅也。
  颂六。颂者,容也。欲续其初,尝为颂之也。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有《王昌龄集》。
评诗格 旧题唐·李峤撰
诗有九对
  一曰切对。二曰切侧对。三曰字对。四曰字侧对。五曰声对。六曰双声对。七曰双声侧对。八曰叠韵对。九曰叠韵侧对。
  切对一。谓象物切正不偏枯。
  切侧对二。诗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字对三。诗曰:山椒架寒露,池筱韵凉飚。
  字侧对四。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诗曰:玉鸡清五洛,瑞雉映三秦。
  声对五。谓子义别,声名对也。诗曰:疏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
  双声对六。诗曰:洲渚近环映,树石相因依。
  双声侧对七。诗曰:花明金谷树,菜映首山薇。
  叠韵对八。诗曰:平明披黼帐,窈窕步花庭。
  叠韵切对九。诗曰:浮钟霄响彻,飞镜晚光斜。
  诗有十体
  一曰形似。二曰质气。三曰情理。四曰直置。五曰雕藻。六曰影带。七曰婉转。八曰飞动。九曰清切。十曰精华。
  形似一,谓貌其形而得似也。诗曰: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清。
  质气二。谓有质骨而依其气也。诗曰:霜峰暗无色雪覆登道白。
  情理三。谓叙情以入理致也。诗曰:游禽知暮返,行客独未归。
  直置四。谓直书可置于句也。诗曰:隐隐山分地,苍苍海接天。
  雕藻五。谓以凡目前事而雕妍之也。诗曰: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
  影带六。谓以事意相惬而用之也。诗曰:露花如濯锦,泉月似沉钩。
  婉转七。谓屈曲其词,婉转成句也。诗曰: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飞动八。诗曰:空葭凝露色,落叶动秋声。
  清切九。诗曰:猿声出峡断,月影落江寒。
  精华十。诗曰:青田拟驾鹤,丹穴欲乘凤。
李峤(644713)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新唐书《李峤传》: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早孤,事母孝。为儿时,梦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十五通《五经》,薛元超称之。二十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迁长安。时畿尉名文章者,骆宾王、刘光业,峤最少,与等夷。
唐高祖
裴寂
萧瑀
李靖
魏征
戴胄
刘洎
张亮
马周
王圭
杜淹
唐太宗
裴寂
萧瑀
李靖
魏征
戴胄
刘洎
张亮
马周
王圭
杜淹
唐高宗
柳奭
韩瑗
来济
姜恪
杨武
来恒
裴炎
武则天
裴炎
敬晖
崔察
吉顼
张锡
唐中宗
房融
敬晖
李峤
苏瑰
崔湜
韦温
郑愔
裴谈
岑羲
唐睿宗
李峤
苏瑰
裴谈
张锡
岑羲
崔湜
薛稷
宋璟
张说
唐玄宗
崔湜
岑羲
张说
宋璟
苏颋
王晙
杜暹
萧嵩
韩休
崔圆
崔涣
唐肃宗
崔圆
裴冕
崔涣
李麟
张镐
王玙
吕諲
李岘
李揆
萧华
元载
唐代宗
元载
刘晏
李岘
王缙
裴冕
杨绾
常衮
唐德宗
常衮
李勉
杨炎
卢杞
马燧
关播
萧复
乔琳
李晟
韩滉
崔造
柳浑
李泌
董晋
赵憬
陆贽
贾耽
卢迈
崔损
齐抗
高郢
张镒
齐映
浑瑊
窦参
唐顺宗
杜佑
高郢
袁滋
唐宪宗
杜佑
袁滋
于頔
郑絪
韩宏
裴洎
李藩
李绛
王涯
崔群
李墉
程异
萧俯
崔植
唐穆宗
裴度
萧俯
崔植
元稹
王播
唐敬宗
王播
唐文宗
李珏
郑覃
王涯
李训
贾餗
李石
崔珙
崔郸
李绅
唐武宗
李石
崔郸
崔珙
李绅
崔铉
杜悰
李回
郑肃
唐宣宗
李绅
郑肃
李回
韦琮
卢商
马植
周墀
任铭
魏扶
裴休
魏谟
郑朗
萧邺
刘瑑
蒋伸
唐懿宗
萧邺
蒋伸
杜悰
毕諴
杨收
曹确
高璩
萧置
徐商
路岩
于琮
王铎
刘邺
赵隐
萧仿
萧仿
唐僖宗
卢携
王铎
李蔚
崔沆
王徽
裴澈
萧遘
孔纬
张浚
赵隐
刘邺
裴坦
刘瞻
唐昭宗
孔纬
张濬
王抟
崔胤
李溪
陆扆
孙偓
郑綮
朱朴
崔远
裴贽
裴枢
王溥
柳璨
苏检
唐哀帝
崔远
柳璨

244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3103
贡献
19613
金钱
25779
发表于 2022-5-8 16: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节致敬母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