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5

近体诗杂谈(八)

[复制链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0
贡献
27943
金钱
3459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28 22: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22-1-28 22:22 编辑

近体诗杂谈(八)
四声分为两组,即二元化:仄声组(上、去、入),平声组。
仄起五言,韵=平声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韵

红色标注的“仄”字,只要属于仄声组即可,不会再去强调“上、去、入”,更多关注的是所构成的诗意。

仄起五言,韵=仄声组: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韵

既然是二元化,那么仄起五言平声韵与仄起五言仄声韵,又有何本质的区别呢?答案:没有。
金池长老认为仄起五言平声韵的白脚有“上、去、入”三种选择,这么说没错,但是作者不会去故意在那几个位置上再去强调这一点,因为失去了意义——既然已经二元化了,“上、去、入”就只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仄声”,此时要强调诗意,而不是费心费力再去给白脚分“上、去、入”——根据诗意,随机选择了:也许都是“上”,也许都是“入”,也可能都是“去”……(24种可能性)如果出现类似下边的样式,那是一种特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上),仄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去),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入),仄仄仄平韵

有的人甚至认为这种特例最完美,这是一种买椟还珠的变态心理,律诗固然在意形式美,但最重要的还是诗意;即使安排的形式再完美,诗意、诗味全无,又有何意义?

仄韵近体诗与平韵近体诗演化过程大致同步,在初唐到盛唐这一时期,仄韵近体诗多为:
仄起五言,韵=仄声组: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韵

到了晚唐以降,则变为: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韵

仄韵近体诗用韵也须符合一韵到底的基本原则,因此仄声组可以三选一。九门认为,是不是近体格律诗不在于韵是平还是仄,而在于作者创作时是不是自觉地遵守近体诗的最基本的格律规则:
一、五言一句之内,平仄交替,是平平仄仄,还是仄仄平平;
二、第二联出句与对句相对;第三联出句与对句相对;
三、四联之间依次相粘。

我们看几首作品,加深一下直观感受。
南郊即景
宋·赵善信
胜日觅芳行,白云朝露湿。
沙头人过频,桥底湍流急。
花在隔篱明,鹃于高树泣。
青帘沽酒家,和气春风集。

除夕与家人饮
北宋·梅尧臣
莫嫌寒漏尽,春色来应早。
风开玉砌梅,薰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
年华个里催,清镜宁长好。

秋过华容塔市驿用“景”字
当代·熊东遨
露菊应时开,秋光添市井。
泥封老酒香,月钓长江影。
道路在相安,行为宜自省。
人从远古来,不过看风景。

这些篇章与上述提及的基本原则,毫无违和——可以看出,作者是自觉将近体诗那些镣铐都给穿戴齐整了。古人比我们聪明,在近体诗创作实践中并不排斥仄韵,也不会像金池长老那样到处吆喝近体诗只能用平声韵。

880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常务管理

律诗绝句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49
贡献
11276
金钱
14147
发表于 2022-1-29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好文,收藏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点评

老兄过谦了。嘿嘿,与金池长老打嘴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31 1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0
贡献
27943
金钱
3459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31 11:2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荆山一笑生 发表于 2022-1-29 23:08
难得好文,收藏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老兄过谦了。嘿嘿,与金池长老打嘴仗。

点评

您谦恭了。这嘴仗也打得精彩纷呈,厉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2-6 2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0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常务管理

律诗绝句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49
贡献
11276
金钱
14147
发表于 2022-2-6 22: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2-1-31 11:21
老兄过谦了。嘿嘿,与金池长老打嘴仗。

您谦恭了。这嘴仗也打得精彩纷呈,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2-2-7 20: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讨论的立场角度上来看,把九门的论点和金版的论点两者相比较的话,我是认为金版的论点还是比较正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金版的观点,据我所知,是对历史上为何仄韵律诗这样少而论。而九门的观点则是仄韵律诗的结构上的合理性问题。

  九门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但它没有给“历史上为何仄韵律诗这样少”的问题做出解答。相反,金版是认为这是仄声虽然是符合律诗的平仄理论。但实际的运用上它是依然重视四声的变化,这就是“历史上为何仄韵律诗这样少”的原因。

   我是这样认为,“历史上为何仄韵律诗这样少”,这显然不在于仄韵律诗的结构上的是否合理的问题上。原因何在呢?应是在于人的审美意识问题。而金版的四声说,正是在这个范围里说的。在两者相比的情况下,我因此而说“金版的论点还是比较正确的”。

  那么,正确的理由在哪里呢?我看是应该进一步探考的。

点评

俺在此之前已经回答了“仄韵近体诗数量少”之原因,在系列杂谈五: 言归正传,接下来说说仄韵近体诗为什么数量很少。孟子曾经说过:“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少了,也就没了路。”(《孟子·卷十四·尽心章句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2-7 20: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0
贡献
27943
金钱
3459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2-7 20: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2-2-7 20:41
从讨论的立场角度上来看,把九门的论点和金版的论点两者相比较的话,我是认为金版的论点还是比较正确的。 ...

俺在此之前已经回答了“仄韵近体诗数量少”之原因,在系列杂谈五:

言归正传,接下来说说仄韵近体诗为什么数量很少。孟子曾经说过:“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少了,也就没了路。”(《孟子·卷十四·尽心章句下》)首先承认一点,那就是仄声韵近体诗在有唐一代本身就比平声韵近体诗少很多,甚至可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仄声韵很多韵部字数不多,再除去一部分生僻字,能够用于韵脚的字也就所剩无几,加之那些大伽提笔少则六韵八韵,多则几十、上百韵,客观上来说,仄声韵部很多已沦为窄韵。据有关学者考证,唐朝主考官不会选择窄韵来增加难度,故而仄声韵部被用到的概率就更小了。

其次,就是一个人为主观原因造成了仄声韵近体诗流传后世很少。每一位选编诗集的人,都有自己的癖好,很多作品就这样被一层层所谓的选择选没了。比如,老杜同志,在唐人选唐诗那些集子里面,可怜只有一家选了他六首诗。就像有一段相声《剪裤腿儿》,本来裤腿儿很长的一条裤子,你一剪子,他一剪子……最后成了内裤了。冯舒在点评白居易那首仄声韵律诗《西楼月》说了一句非常有见地的话:“白集正作律诗,以其省声病故也。唐人此类极多,《品汇》出而废矣。”(《瀛奎律髓·卷二十二·月类》)经《唐诗品汇》这个大筛子过滤了一遍,像老白这样仄韵近体诗就基本上消失了。不独此类选编诗集,大明朝编纂《永乐大典》、大清修《四库全书》,又有多少典籍被废掉呢?恐怕难以估量。

总之,仄韵近体诗如今不太常见,有客观因素,更有人为主观因素——两者之叠加,造成了今天之局面。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0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