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22-1-28 22:22 编辑
近体诗杂谈(八) 四声分为两组,即二元化:仄声组(上、去、入),平声组。 仄起五言,韵=平声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韵
红色标注的“仄”字,只要属于仄声组即可,不会再去强调“上、去、入”,更多关注的是所构成的诗意。
仄起五言,韵=仄声组: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韵
既然是二元化,那么仄起五言平声韵与仄起五言仄声韵,又有何本质的区别呢?答案:没有。 金池长老认为仄起五言平声韵的白脚有“上、去、入”三种选择,这么说没错,但是作者不会去故意在那几个位置上再去强调这一点,因为失去了意义——既然已经二元化了,“上、去、入”就只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仄声”,此时要强调诗意,而不是费心费力再去给白脚分“上、去、入”——根据诗意,随机选择了:也许都是“上”,也许都是“入”,也可能都是“去”……(24种可能性)如果出现类似下边的样式,那是一种特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上),仄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去),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入),仄仄仄平韵
有的人甚至认为这种特例最完美,这是一种买椟还珠的变态心理,律诗固然在意形式美,但最重要的还是诗意;即使安排的形式再完美,诗意、诗味全无,又有何意义?
仄韵近体诗与平韵近体诗演化过程大致同步,在初唐到盛唐这一时期,仄韵近体诗多为: 仄起五言,韵=仄声组: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韵
到了晚唐以降,则变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韵
仄韵近体诗用韵也须符合一韵到底的基本原则,因此仄声组可以三选一。九门认为,是不是近体格律诗不在于韵是平还是仄,而在于作者创作时是不是自觉地遵守近体诗的最基本的格律规则: 一、五言一句之内,平仄交替,是平平仄仄,还是仄仄平平; 二、第二联出句与对句相对;第三联出句与对句相对; 三、四联之间依次相粘。
我们看几首作品,加深一下直观感受。 南郊即景 宋·赵善信
胜日觅芳行,白云朝露湿。 沙头人过频,桥底湍流急。
花在隔篱明,鹃于高树泣。 青帘沽酒家,和气春风集。
除夕与家人饮 北宋·梅尧臣
莫嫌寒漏尽,春色来应早。 风开玉砌梅,薰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 年华个里催,清镜宁长好。
秋过华容塔市驿用“景”字 当代·熊东遨
露菊应时开,秋光添市井。 泥封老酒香,月钓长江影。
道路在相安,行为宜自省。 人从远古来,不过看风景。
这些篇章与上述提及的基本原则,毫无违和——可以看出,作者是自觉将近体诗那些镣铐都给穿戴齐整了。古人比我们聪明,在近体诗创作实践中并不排斥仄韵,也不会像金池长老那样到处吆喝近体诗只能用平声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