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2-1-28 09:03 编辑
关于仄韵诗
所谓仄韵诗,是相对于平韵诗而言的。既然称仄韵诗,那就是说你这诗是讲平仄的,而所谓平仄,那是将四声二元化使用的诗。然而,所谓仄韵,并非是将上去入仄声同时作为韵脚押韵的诗,而是分别为“上声”、“去声”、“入声”诗。可见,首先从押韵字上就不能统称仄韵诗。先举平韵律诗: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白脚“节”入声、“夜”去声、“黑”入声、“处”上声。各联白脚上去入声错开,以避读起来单调乏味。而仄韵律诗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选择:白脚与韵脚出现仄对仄。然而这又违背了近体诗的平仄律原则。
仄韵诗在近体诗形成之前就有人写,但作者并不认为它是近体诗,只是把它归于永明体的延续:
唐太宗:
山阁晚秋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
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
历览情无极,咫尺轮光暮。
度秋
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
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到了沈、宋律诗成熟时期,仍有人继续写仄韵诗。沈、宋自己亦写,只是沈、宋不把其当作近体诗格律。
沈佺期:
送乔随州侃
结交三十载,同游一万里。
情为契阔生,心由别离死。
拜恩前后人,从宦差池起。
今尔归汉东,明珠报知己。
别侍御严凝
七泽云梦林,三湘洞庭水。
自古传剽俗,有时逋恶子。
令君出使车,行迈方靡靡。
静言芟枳棘,慎勿伤兰芷。
宋之问:
题张老松树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
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春湖古意
院梅发向尺,园鸟复成曲。
落日游南湖,果掷颜如玉。
含情不得语,转盼知所属。
惆怅未可归,宁关须采箓。
从唐太宗到沈、宋的仄韵诗看,都没有上句白脚全平声的。他们的仄韵诗只是继承了永明体诗的四声分用,而不是平仄二元规则。现录沈约、萧衍各两首永明体仄韵诗对照:
沈约
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 合沓共隐天,参差互相望。 郁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 势随九疑高,气与三山壮。
多值息心侣,结架山之足。 八解鸣涧流,四禅隐岩曲。 窈冥终不见,萧条无可欲。 所愿从之游,寸心于此足。
有所思
萧衍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临高台
萧 衍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髣髴洛阳道。道远离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后来,诗人写惯了平韵近体诗,也把平仄格律拿去套仄韵诗,但古人从未认为这是“仄韵近体诗”,只是有时写写罢了。是后人(特别是今人)觉得前人有仄韵诗存在,就将其命名为“仄韵近体诗”。 为什么仄韵诗不能称为近体诗呢?因为近体诗只能押平韵。近体诗的一个硬性规定是:押平韵者,白脚韵脚除首联押韵句外,其余皆不能平对平;那么,如把押仄韵亦称为“近体诗”,同样除首句押韵句外,亦不能仄对仄! 例如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除首联白脚“哀”可对“回”,其余只能仄对平。如果将第三联改为:
万里悲秋常此行,百年多病独登台。
上句白脚“行”对下句韵脚“台”,这就不是近体诗。而杜甫的: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第一联:“弱”对“垫”、第三联:“后”对“占”,都为仄对仄。所以杜甫此诗不能称为近体诗。杜甫自己也从未把此诗称为近体诗!而且,古人有写此种仄韵诗者,但古人从未有过称仄韵诗为近体诗的理论! 对于为什么只能以押平韵诗为近体诗,唐书有载:“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又说:“唐兴,诗人承隋、陈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 “浮切不差,而号律诗”说的很明白:“浮即浮声,为平声;切即切响,为上去入声”,“浮切”即“平仄”,律诗(即近体诗)只讲平仄,不论四声,而仄韵诗必须以四声分用才能成诗!因此仄韵诗不能称为律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