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韵的起源和韵书的形成
一个民族的语言既然有声,这声中必然有韵。当一个民族还只是集中于一个部落的时侯,这韵就是声之必然,不需要人为的韵书把它统一起来。例如《诗经》,它的用韵就是一致的。当部落发展到六国,于长江边上的楚国,其语言分化了,就产生了《楚词》的用韵,这韵就和《诗经》的韵有所不同了。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进行了文字的统一,却无法进行语音的统一,因此就没有韵的统一。秦朝时间很短,很快就进入了长时间的汉朝。楚辞的韵消失了,汉代的韵音文人们将其统一在长安地方语音的基础上,遂有《汉书》“惴,音章瑞反”这样的统一注音。规定了字声的读音,字韵当然就产生了。但它还不是为作诗专用的韵书,它的供用只是字典的功能。只有到了南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文人发现了汉字四声,韵书才蜂起,但其反切注音南北朝并不统一。从北朝人押韵“十三元”的字可与十四寒的字同押就是证明。 天下分久必合,隋朝的全国重新大一统,文人们认为全国应该有一部统一字音的韵书,于是《切韵》就产生了。切韵并非专为作诗而编的,它的功用主要仍是字典功能:统一汉字的读音。隋朝时间亦不长,大一统为唐朝继承;唐延续了切韵这份遗产,并进行了两次增补;宋代又继承了唐的这份遗产,更扩之为《广韵》,即增广切韵的意思。但切韵经过六百年的变迁,语音早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切韵有些地方已经失去了字典的作用,宋人于是在《广韵》编成的同时又编成了《集韵》,对于字音的反切注入了宋时音的成份。宋之后是元,元为北方音为当权者时音,于是《中原音韵》产生了。到了明代,当局又试图恢复切韵音系,但此时的时音已不允许全面复旧,明代只形成了《洪武正韵》。到了清代,《康熙字典》的编法采用历代注音并存法,是一部注音最全面的适用字典。以至民国,则全国统一为以北音为基础的《汉语词典》。 一字同义多读音是自《切韵》开始的,至现代国语定音结束。《切韵》“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遂有一字同义多音字反切注音。之前的韵书则不存在一字同义多音字,只是各自有所不同。文人近体诗亦跟随《切韵》的字音而使用平仄两读字。这是唐近体诗唯一遵循《切韵》字音的地方。押韵字则不依《切韵》而继续依永明体押韵规则。 可见,从《汉书》到《汉语词典》近二千年,对汉字进行统一注音的书主要都是字典的功能,用以作诗押韵那只是一种参考。 作诗押韵分文人诗和民歌两种。文人诗以前人的诗用韵为继承,民歌则以当地的方言为韵。 诗韵有其自身继承前人的顽固性!特别是六朝时代的四声辩别对诗的影响很大。产生于唐朝的近体诗形式,是六朝四声用韵于诗的最后成熟,以至历代传承不衰!其用韵当然也一成不变地传承六朝,不以时音的变化而转移。 唐近体诗主要是选择六朝五言八句、中两联对仗、四声平仄二元化的继承为主,自然也包含了用韵的继承,近体诗的用韵基本上不受各代字典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