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与婉约的声律差异 豪放与婉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慷慨激昂的语言风格上,但声律上也有助力作用。这是人们不大注意的。这里以豪放派辛弃疾(他以豪放为主,也有婉约词,因此也收他的婉约词参加讨论)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的词为例进行分析。 (1)、对偶句比对仗句更易豪放 平仄相反,常显示和婉的声容;平仄相同就易构成拗怒,等于阴阳不调和,从而演为激越的情调。 【拗怒】niù nù拗 niù 固执,不驯顺。1.愤怒不平。《文选·班固·西都赋》:“蹂躏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旧唐书·郑畋传》:“殊不知五侯拗怒,期分项羽之尸;四冢既成,待葬蚩尤 之骨。”清 袁枚《续新齐谐·阴氏妹》:“家人奔救,女力甚猛,五六人持之,方得脱挟。归问其故,犹拗怒咆哮。”清 龚自珍《送徐铁孙序》:“则如岭之表,海之浒,磅礴浩汹,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 宋代 洪迈《奉酬令德寄示长句》:“新诗惊怪烂盈幅,笔力拗怒蟠虹蜺。”宋代 宋无《西湖酒家壁尽枯木》:“拗怒风雷龙虎气,盘摺造化乾坤力。”唐代王炎《大水行》:“黑风拗怒雷击地,浪头起立三丈强。”明代 沈周《过长荡》:“山亦拗怒去,南走太湖涘。”宋代 欧阳修《盆池》:“余波拗怒犹涵澹,奔涛击浪常喧豗。” 2.抑制怒气。《文选·班固》:“蹂躏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李善 注:“拗,犹抑也。於六切。”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一奴从东廊出,仪貌和悦,怡怡然;一奴从西廊出,愤气勃然,拗怒而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三娘见母与巧娘相抵,意不自安,以一身调停两间,始各拗怒为喜。” 拗怒音节构成的排偶 龙榆生 周邦彦是最爱运用拗怒的音节来作成排偶的。像下举五言四排句就是他的特点: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 ——《红林檎近》 这类排句也偶见于别的词家,例如: 花径款残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李之仪《谢池春慢》 绣被掩馀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
以下是我的分析 和单一的拗句相对应的,词中还经常出现拗怒的联对。所谓拗怒的联对,就是平仄基本一致的上下对句,有时候要对仗,有时候不对仗,但除了个别字或者尾字外,其他的平仄都一样。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稼轩长短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对仗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对偶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对偶 我们仔细玩味一下这个调子的声情所以激壮,主要在前后阕的两个七言偶句,正和《满江红》的两个七言偶句性质相近。一般词调内,遇到连用长短相同的句子而作对偶形式的,所有相当地位的字调,如果是平仄相反,那就会显示和婉的声容,如果平仄相同就要构成拗怒,就等于阴阳不调和,从而演为激越的情调。这关键有显示在句子中间的,也有显示在句末一字的。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从语意上对仗,从平仄上几乎字字相撞,这种平仄相撞就是拗怒的效果。当然,《破阵子》的气势全在这拗怒联对中呈现,放声吟咏之时,我们仿佛能从平仄的同声碰撞中,感受到鼓荡的激情和沉郁勃发的激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a、对偶占半;b、押仄声韵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对仗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对仗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对偶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对偶 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a、对偶占半;b、押仄声韵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对偶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对偶(最后一字平仄不当)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对偶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对偶(最后一字平仄不当) (记取)楚楼风,庾台月。----对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