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1|回复: 5

古诗里的方言俗语

[复制链接]

11

主题

318

帖子

1840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
贡献
451
金钱
758
发表于 2022-1-14 15: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奉道 于 2022-1-14 16:02 编辑

         古诗里的方言俗语(转)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云:“古人文字中,时有涉俗语者,正以文之则失真,是以宁存而不去。”在某一语境中运用方言正是存真的表现。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唐人李廓《鸡鸣曲》:“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古人认为“角”音谷,正是模仿鸡的叫声。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一、二句写夜尽拂晓,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写烟消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浆“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用“欸乃”这一俗语摹写摇橹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为可爱了。后人评说此诗有“奇趣”,因为它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作者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求异,打破常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其间用方俗言为妙,如奇男子行人群中,自然有颖脱不可干之韵。”书面语已有“已是”,唐人用“隔是”。元稹《日高睡》诗:“隔是身如梦,频来不为名。怜君近南住,时得到山行”。“隔”又作“格”。白居易《听夜筝有感》诗:“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顾况《露青竹杖歌》诗:“市头格是无人别,江海贱臣不拘绁。“隔”或“格”即当时口语,用起来有强调的作用。”有“尽教”而用“遮莫”。杜甫《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久判野鹤如双鬓,遮莫邻鸡下五更。”是说尽教饮至达旦无妨,表现一种与老朋友相聚的无拘无束。方干《赠邻居袁明府》:“朝昏幸得同醒醉,遮莫光阴自下坡。”意与杜诗同。数物为个,是为俗语,而杜诗屡用,如:“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却绕井边添个个”。“谁家”,在唐代俗语中是“什么”义,表示轻蔑或不满的语气。如杜甫《青丝》:“青丝白马谁家子,粗豪且逐风尘起。”李白《金陵歌》:“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不用常规语用俗语,如异军突起。

       诗用方言俗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罗大经《鹤林玉露》:“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亦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乘。……余观杜陵诗亦有全篇用常俗语者,然不害其为超妙。”陈宗石称其兄维崧《迦陵词》:“一切诙谐狂啸,细泣幽吟,无不寓之于词。甚至俚语巷谈,一经点化,居然典雅,有意到笔随、春风物化之妙。”所谓熔化,就是提炼,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钱钟书先生对“诚斋体”也有精彩的评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而是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晋唐以来的诗人文人用过的——至少是正史、小说、禅宗语录记载着的口语。他诚然不堆砌古典了,而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

       其次,布局上要巧作安排。使用方言俗语也要考虑到不同题材。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若能用之近体,乃见笔力。唐人于濆《送戍客南归》诗云:“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孤舟下彭蠡,楚月沈沧浪。为子惜功业,满身刀箭疮。莫渡汨罗水,回君忠孝肠。”“忠孝”一词是俗见之字,很少用于近体诗。可是于濆能用在这里,是因为有汨罗的环境,谁也不会怀疑屈原的忠心。

       用俗语就有诙谐的味道,很容易落入油滑。施蜇存《“管城三寸尚能雄”》说:“聂绀弩旧体诗的更大的特点是它的谐趣,一种诙谐的趣味。这是传统中国诗里最少见的,日本俳句里确有不少。……只有极为关心(世态人情),而又处之泰然的人,才可能有谐趣。谐趣不是戏谑,戏谑就成为打油诗;谐趣也不同于西洋的幽默,幽默要有一点讽刺。”“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高格。聂绀弩同志的谐趣,背后隐藏着另一种情绪:沉郁。”“《三草》集中有许多诗不是上联有谐趣,下联见沉郁,就是一句有谐趣,一句见沉郁。”用方言俗语带来了谐趣,但情调要沉郁。聂绀弩《挽雪峰》第二联:“天晴其奈君行早,人死何殊睡不醒。”“睡不醒”是大白话。第三联“风雨频仍家国事,人琴一働辈行情。”就很严肃了。《有赠》第二联:“儿童涂壁书王八,车马争途骂别三。”‘王八、别三’是俗语,写儿童的顽皮,是写实的调侃。第三联:“世有奇诗须汝写,天将大任与人担。”又是对后辈的期待,长者的关怀。
       就如取名字一样,个别字也是可以用俗字的,但姓与名构成一个整体,要有积极。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8572
贡献
24966
金钱
6094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14 19: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2-1-15 00:02 编辑

此篇甚好,诗是用来说话的,无非多了个诗味,有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双重价值,但绝不是炫耀卖弄,故我更愿意本着宁用俗,不用典。俗未尝不是典,且俗未必能俗到哪去,而用典稍一失度,便至俗无疑。
用典有度,用俗亦有度,都是须用典则用典,须用俗则用俗,恰到好处为宜,不故意偏颇较劲就好。----
诗无达诂亦无苛,墨守成规自是颇。不入传云绳上缚,应循规律路中磨。
语言通俗人人懂,方法空灵字字和。高典一臃非雅事,黄金分割度拿搓。

点评

古诗话多有强调不用典,王国维如是,新文化运动胡适之曾有刍议明确不主张用典。 还是能不用典,就不用典,诗是给人看的不是让人猜的,更不是为难读者。 现在确有不少的人走入误区,以为越是用典才越有味,越是用典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7 2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2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5
贡献
102498
金钱
1157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1-14 22: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俗语也可以写诗,并且是很有味道。并通过举例分析,让读者真实的体会到了用法和用度,从而让写诗的用语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让我明白了雅俗是相对而言的,其间充满了转化和辩证的关系。最后再次谢谢您的文章,问好,祝您一切顺利。

点评

谢,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7 2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18

帖子

1840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
贡献
451
金钱
758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22: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绿叶 发表于 2022-1-14 19:48
此篇甚好,诗是用来说话的,无非多了个诗味,有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双重价值,但绝不是炫耀卖弄,故我更愿意 ...

古诗话多有强调不用典,王国维如是,新文化运动胡适之曾有刍议明确不主张用典。
还是能不用典,就不用典,诗是给人看的不是让人猜的,更不是为难读者。
现在确有不少的人走入误区,以为越是用典才越有味,越是用典才越是古雅,甚至有的以为用典才有旧体正宗,因此多有制造假古董,还以为不凡。有的则是有意掉书袋,借此卖弄显摆学问,这就更向歧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18

帖子

1840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
贡献
451
金钱
758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22: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奉道 于 2025-2-18 11:10 编辑
龙家小院 发表于 2022-1-14 22:58
谢谢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俗语也可以写诗,并且是很有味道。并通过举例分析,让读者真实的体会到了用法和 ...

谢,问好!

诗词,向来予人以古典高雅之感,是流传于世的文化瑰宝,是窥见历史的文化窗口,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诗词节目,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受到大众欢迎,古诗词离我们的脚步比以前更近了。
诗词不再单纯是学生的背诵篇目,也不完全是文人学者学术研究的对象,而是渐渐成为我们普通人生活里的一种乐趣,一种陶冶,一种美的体验。
细细端详品味这份古人留下的宝藏,我们发现,诗词中亦不乏贴近日常生活的俗语,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令人倍感亲切。古诗词中雅俗共赏的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生动表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诗情画意,清新有趣
诗词中使用俗语就意味着“粗俗”吗?当然不是。这里的“俗”,是具有民俗风情之意,即便语言通俗,也可以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氛围,读来如扑面而至的春风般温柔暖人,更因为其中蕴含了民俗之趣,而平添了几分亲近: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这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褪去他创作中惯有的豪迈直爽风格,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语言。词中这户五口之家,生活虽不富裕,甚至过于简朴了,却过得快乐自在。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的居住环境堪称一流,屋子周边有潺潺溪流,绿绿青草,深呼吸一口都是满满的负离子。一家人远离俗世喧嚣,乐得清静。
这对夫妇膝下三子更是性格迥异,小儿子尤其调皮可爱。辛弃疾用了“亡赖”一词,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小儿子边躺着边剥莲蓬的俏皮模样,天真活泼又懒洋洋。当时在江淮一带,人们形容小朋友顽皮狡猾就会用这个词,再加上软糯轻柔中带有“媚”意的吴音,充满江南风情。俗语不“俗”,反而给诗词增光添辉,变得情趣盎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擅用口语,独具特色
诗词中偶用俗语,较为常见,若是通篇都用口语,即便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寻觅,也很少见。毕竟诗词的创作对格律有一定要求,在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下作者想“任性”挥笔很考验其功底。唐代大文豪杜甫就曾经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首诗,在讲究格律的条件下竟然做到全篇皆是口语:
见萤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秋夜里,杜甫见到深山中萤火虫翩翩起舞,时而飞入屋内,落在人的衣服上;时而冲出屋外,肆意翻飞。山里环境宜人,空气清新,生态好,萤火虫数量也多。它们时聚时散,自体发光的时候还有影子相随,产生了“添个个”的视觉效果。经过花丛时,萤火虫闪闪发亮,与山间绽放的娇美花朵互相辉映,忽明忽暗,意即“弄辉辉”。
虽然杜甫在诗词中如此频繁地使用当时唐代的口语,但读起来全不觉平庸俗气,倒是惟妙惟肖,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让我们从中一窥唐代的风情。诗词并非阳春白雪,高高在上远离我们的日常;诗词也可以做到贴近生活,自然流畅,甚至把口语融入进去,散发出形象生动的魅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巧用象声,意到笔随
象声词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诗词中若是添上一两个象声词,书面文字仿佛便带上了声效,整首作品立马活络了起来。
如《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等。作者在这些传世名作中,把象声词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令人印象深刻: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书写渔夫的诗词很多,但柳宗元笔下创造的渔夫形象却独具一格,这与其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当时的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职位又穷又无权,锐意改革却只落得如斯境地,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政治失意,生活困顿,让柳宗元在不知不觉中选择寄情山水,从中寻求慰藉。
在其作品中,渔翁是隐士的化身,他淡泊名利,隐逸自在,是文人雅士向往的状态。“日出不见人”,并不意味着没有人的存在,只是如此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人显得那么渺小。如何刷出人类的存在感?只需“欸乃一声”便可。
远方传来的这声橹响,划破天际,在空旷的背景中显得格外富有冲击力,天地间顿时有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奇趣。这就是象声词的曼妙之处。
诗词的美并不单纯在于高雅,有时候“俗”也是一种吸引人的方式。民俗风情蕴含其中,口语表达穿插于此,诗词雅俗共赏,你我共同品鉴,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与传承,继续绽放出闪耀的光芒。


点评

也向老师问好,祝一切顺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7 2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2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5
贡献
102498
金钱
1157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2-1-17 22: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向老师问好,祝一切顺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